七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作者:赵爱巧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第10期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是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目的所在。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和教育环境都与小学有许多不同。一些学生常感到不能适应,如何使他们顺利跨过这一“门槛”是许多教师都在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七年级学生从小学所带来的算术思维缺陷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对问题的深入钻研和思考,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洞察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把具体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使思维能力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有这么一道题:“若a表示一个自然数,请说出a以后的三个连续自然数。”有的学生因为刚学了英语字母,就马上回答:“是b、c、d。”话音刚落,立即引起哄堂大笑,接着又是一阵沉默,可能是有些同学觉得答案不大对劲。接着又有的同学回答说是:“是a+1、a+2、a+3。”为了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我让他们讨论分析这两种答案的区别,由他们自己来判断答案的正确性。
经过同学们的一番讨论,他们认识到:对于b、c、d这些字母,没有给出符合题意的数学含义。只需令b=a+1、c=a+2、d=a+3,那么“b、c、d”就变为一个正确的答案。通过这样,就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将答案赋予符合题意的数学含义,就是正确的,也就是对于正确答案可以灵活变通,在应用当中要善于转化。假如学生没能抓住符号思想,就会造成学生思想的单一化、表面化和无序化。作为教师,要精心引导,强化训练,教会学生用变通性的动态思考,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数学新原理、新概念,灵活地运用相关概念、原理解答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在数学解题中,有的学生花费好多时间还得不出结果,即使有结果,解题步骤也很烦琐。有的学生则费时不多,解题步骤明了简洁。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敏锐的审题能力、开阔的解题思路、娴熟的计算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应用题教学中,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例如:已知某铁桥长300米,现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30秒钟,而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20秒钟,求火车速度及火车的长。
分析:此题若用算术解法是很难解答出来,若用代数解法就简单得多,火车过桥问题 公式:(车长+桥长)/火车车速=火车过桥时间,所以我们根据这个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可设火车的长度为X米,列得方程 (300+X)/30=(300-X)/20
然后,就可轻易计算出火车长为100米,速度为20米/秒。
解应用题,用算术解法,是由已知数一步一步地向前探索,往往到解题结束才找到未知数与已知数间的关系;而代数解法则从一开始就抓住含已知数、未知数在内,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因此,代数解法比算术解法具有更高的视点,更简明。因此,教师就有必要在平常教学当中逐步培养学生代数思维的敏捷性。
当然,也不是说代数解法就优越于算术解法,如果代数解法满足于按部就班,思维不能及时调整方向或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对象,其解法反而不如算术解法简捷。例如:甲乙二人从东西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两地相距100千米,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如果甲带了一条小狗,狗的奔跑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小狗随甲同时出发,并向乙跑去,当它遇到乙后,就立即回头向甲跑去;遇到甲后又立即回头向乙跑去,直到甲、乙二人相遇,狗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路?
许多学生对每次相遇时间和所走路程都进行假设,也没能算出结果。个别同学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狗不断地跑,从出发到甲、乙相遇为止,这样狗就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整整跑了10小时,显然答案就是10×10=100千米。其高明之处就在于着眼于“狗不断地跑”这个全过程,抓住“直到甲乙相遇为止”这个整体去分析,这就把局部看来(如:狗每次来回与甲、乙相遇)十分烦琐的问题变得十分简明了。
总之,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一个职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师是求真之人,才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把握好新的教育观念,将自身融入到当代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素质教育要求之中,才能正确运用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用自己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一代新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王亚辉.数学思维及其两种基本成分[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6,(2). [2]邵光华.数学思维能力结构的定性分析[J].数学通报,1994,(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