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 第3期2006年9月
Vol.26,No13Sep1,2006
矿 物 学 报
ACTAMINERALOGICASINICA
文章编号:100024734(2006)0320257204
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首次发现大量
次显微2显微可见自然金颗粒
苏文超1,2,张弘 1,夏斌2,张兴春1,胡瑞忠1,周国富1,夏勇1
(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在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原生富矿石的一条含砷黄铁矿细脉中发现有100余粒次显微2显微自然金颗粒(011~6μm),并具有清晰的显微岩相学结构。提出了该类型金矿次显微2显微可见自然金颗粒的形成过程可能与含Au热液2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含Fe碳酸盐矿物溶解释放Fe的大量硫化物化而导致热液中Au的过饱和有关,含Fe碳酸盐赋矿围岩是形成高品位大型卡林型金矿床最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关键词:次显微2显微自然金颗粒;形成机制;卡林型金矿;水银洞;贵州中图分类号:P578.1;P618.5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苏文超,男,1965年生,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金“不可见”或其颗粒极细(纳米级)是卡林型金矿最重要的特点之一[122]。国内外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卡林型金矿金主要赋存在含砷黄铁矿之中[126],但具体赋存形式仍然不清楚。王奎仁等[728]和Zhou等[9]对我国几个典型卡林型金矿的金赋存状态进行研究时,认为金主要以微细(<1μm)自然金颗粒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毒砂等矿物的内部,少量(7%)次显微可见自然金颗粒(1~2μm)见于这些矿物的表面,是硫化物内部更微小金颗粒归并聚集之结果;Simon等[324]、Palenik等[5]和Reich等[6]则认为美国几个卡林型金矿床含砷黄铁矿中金有两种的赋存形式:一是化学结合态金(Structuralbound),以Au+进入含砷黄铁矿的结构,并有一溶解度极限(Au/As=0102)。这种状态的金被解释为可能与热液中金的不饱和有关;二是纳米级自然金(Au0)颗粒(5~10nm),其形成过程被解释为Au含量超过其在含砷黄铁矿中的溶解度极限,或者是Au从亚稳相含金的含砷黄铁矿中出溶。两种金的存在形式肉眼都难以见及,这种金的“不可见”状态制约了对该类型金矿成矿作用过程的认识。然而,在局部的成矿微
收稿日期:2006206211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210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32SW212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2001CB409805)
环境下(如含铁碳酸盐矿物溶解释放Fe及其硫化物化等),可以使成矿热液中的Au过饱和而导致显微可见自然金的聚集。我们在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原生富矿石的一条含砷黄铁矿细脉(27mm×015mm)中发现了100余粒次显微2显微自然金颗粒(011~6μm),提出了该类型金矿次显微2显微可见自然金形成的一种可能机制,对认识该类型金矿的成矿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贵州水银洞金矿床位于灰家堡背斜Au2Hg2Tl矿田的东段,是该区发现较晚,品位较富(6~18g/t)的大型、隐伏卡林型金矿床[10211]。矿体位于地表以下200m,呈似层状、层状赋存于二叠系龙潭组地层所夹的生物碎屑灰岩中。原生矿石具有去碳酸盐岩化(Decarbonation)、硅化、硫化物化(Sulfidation)等典型卡林型金矿的热液蚀变特征。矿石中的主要含金矿物为含砷黄铁矿和毒砂。前人对该矿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显示[12213],黄铁矿含Au500×1026~6000×1026,As0133%~7126%;毒砂含Au800×1026,推测Au主要以“不可见”状态赋存在含砷黄铁矿或黄铁矿含砷环带之中,但此前没有自然金颗粒发现的报道。
本次研究采用电子探针(EMPA)背散射电子图像(BSE)、能谱(EDS)以及波谱(WDS)分析技术,对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原生富矿石(48×1026)中一条含砷黄铁矿细脉(27mm×015mm)的显微岩相学结构,自然Au颗粒分布以及含砷黄
258
矿 物 学 报 2006年
铁矿中的Au含量等进行了详细研究。所用仪器
为日本岛津EPMA21600型电子探针仪,EDAX公司的Genesis能谱仪和波谱仪用于测定黄铁矿中的As、S、Fe以及Au等元素的含量和自然金颗粒的鉴定。测试条件①EDS:加速电压为25kV,束流为4nA;②WDS:25kV,10nA测定Fe、S、As;25kV,40nA测定Au,束斑大小为1μm。
研究的原生矿石样品采自Ⅲb富矿体,含金约48×1026。镜下观察表明,主要矿物为含铁方解石和白云石,具有弱的硅化。细粒(011~30μm)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浸染状分布于含铁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粒间或包裹在这些矿物之中,局部聚集于碧玉质石英(Jasperoidquartz)颗粒之间。样品中见有一条27mm×115mm的石英2黄铁矿细脉。电子探针BSE图像(图1a)显示了这条石英-黄铁矿细脉的显微结构特征,图1b示石英-黄铁矿细脉的放大部分。可以看出,石英细脉呈弯曲状,颗粒极细,普遍含有类似于赋矿围岩(生物碎屑灰岩)中的含铁方解石、白云石或磷灰石等矿物残留体,局部可见含砷黄铁矿聚集于石英颗粒之间。这种显微结构特征类似于碧玉质石英,被解释为热液交代碳酸盐(去碳酸盐化)的结果[14]。在石英细脉与赋矿围岩之间,发育一条黄铁矿细脉(27mm×013mm),呈弯曲状沿石英细脉的边界分布,并被两条晚期的方解石细脉所切穿(图1b)。
电子探针的BSE图像和EDS、WDS分析显示,这条黄铁矿细脉由至少两个世代的极细(011~30μm)的含砷黄铁矿组成,含Au900×1026~2200×1026(图2a至c)。早世代的含砷黄铁矿(As2pyⅠ),呈自形2半自形,粒度较粗(5~
m),含As3116~9190%,平均6118%;晚世代30μ
的含砷黄铁矿(As2pyⅡ),多呈他形,粒度极细(011~3μm),含As5171~12113%,平均9148%,并溶蚀交代早世代的含砷黄铁矿(图2a)。研究发现的100余粒次显微2显微自然金颗粒(011~6μm)有两种赋存状态:①粗粒自然金颗粒(1~6μm)主要见于石英2黄铁矿细脉晚世代细粒含砷黄铁矿颗粒表面或边缘(图2a至c),偶见于含铁碳酸盐矿物的溶蚀空洞中(图2d);②细粒自然金颗粒(011~012μm)偶见于早世代含砷黄铁矿(图2d)或含砷与不含砷黄铁矿的接触边界(图2e)。该世代含砷黄铁矿含有Au1400×1026,呈浸染状或集合体分布于含铁碳酸盐矿物的溶蚀空洞之中或碧玉质石英颗粒的边界。
Jaspqzvein1碧玉质石英脉 As2pyvein1含砷黄铁矿脉
Calvein1方解石脉 Fe2cal1含铁方解石
空心圆圈示自然金颗粒的位置
a.石英2黄铁矿细脉的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BSE)b.照片A中石英2黄铁矿细脉的放大部分(BSE)
图1 水银洞卡林型金矿石英-黄铁矿细脉显微结构
与自然金颗粒的分布
这些自然金颗粒的两种赋存状态表明,它们可能是不同成矿期或成矿阶段的产物。少量分布在早世代含砷黄铁矿含砷环带或其溶蚀空洞边缘的细粒自然金颗粒,被解释为可能是早世代含砷环带,含砷环带中的Au再溶解过饱和沉淀的产物;而大量聚集在石英2黄铁矿细脉中晚世代含砷黄铁矿表面或其边缘的粗粒自然金颗粒,显然形成于晚世代含砷黄铁矿之后,被解释为热液中的Au完全过饱和之结果。实验研究表明[15],在中性至弱酸性、富硫的热液系统中,Au(HS)22是Au的主要迁移形式。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学和单个包裹体成分的LA2ICP2MS研究显示,含Au热液中含有2%~4%CO2,不含Fe或Fe含量极低(苏文超,待发表),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弱酸性[2]且不含Fe。硫化物(含砷黄铁矿)化中的Fe很可能来源于地层本身,尤其是含铁碳酸盐矿物溶解而释放
第3期苏文超等: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首次发现大量次显微2显微可见自然金颗粒
259
Fe2cal.含铁方解石 As2pyI.早世代含砷黄铁矿 As2pyII.晚世代含砷黄铁矿 Au.自然金颗粒
实心圆圈和数值分别示WDS分析的位置和金含量(×1026)
图2 a至c:石英-黄铁矿细脉含砷黄铁矿中自然金颗粒的BSE图像及其能谱;
d和e:分别示含铁碳酸盐矿物和强硅化灰岩中含砷黄铁矿的BSE图像与自然金颗粒的能谱
260
矿 物 学 报 2006年
的Fe[2]。硫化物(含砷黄铁矿)化可以使热液中
的Au过饱和而导致自然金的聚集,其形成过程的化学反应式如下:
CO2+H2O=H2CO3
H2CO3+(Ca,Fe)CO3=Fe2++Ca2++2HCO23
02Au(HS)22+015H2=Au+H2S+HS
(1)(2)(3)(4)(5)(6)
应(3)],两者与含铁碳酸盐矿物溶解而释放的
Fe2+结合形成黄铁矿(硫化物化),并产生H+(酸
(5)]。硫化物化过程产生的酸性环性)[反应(4)、
境,可以进一步促使围岩中的含Fe碳酸盐矿物溶解,并释放大量的Fe2+进入热液体系,硫化物化最终导致热液中Au的过饱和沉淀形成自然金颗粒,并聚集在含砷黄铁矿颗粒表面或其边缘(图2a至c);③含铁碳酸盐矿物溶解而释放的Ca[反应(6)]则形成晚期方解石脉,伴随或切穿含金黄铁矿细脉(图1a和b)。因此,含Fe碳酸盐赋矿围岩是形成高品位、大型卡林型金矿床最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与去碳酸盐化有关的碳酸盐脉可能是寻找深部隐伏卡林型金矿体的重要指示标志之一。致谢:衷心感谢贵州紫金矿业有限公司刘建中、刘川勤高级工程师的野外指导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李朝阳、梁华英等研究员的讨论。
2H2S+Fe
2+
=FeS2+2H+H2
+
2HS2+Fe2+=FeS2+2H+
2
Ca2++CO23=CaCO3
根据上述化学反应和石英2黄铁矿细脉的显微结构特征,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次显微-显微可见自然金的形成过程可解释为:①含Au热液本身的弱酸性使赋矿围岩中的含Fe碳酸盐矿物溶解而释放Fe和Ca进入热液体系[反应(1)、(2)],即去碳酸盐化;②热液中Au(HS)22在相对还原的条件下分解,使H2S和HS2进入热液体系[反参 考 文 献:
[1] ArehartGB1Characteristicsandoriginofsediment2hostedgolddeposits:areview[J]1OreGeologyReview,1996,11:38324031[2] HofstraAH,ClineJS1CharacteristicsandmodelsforCarlin2typegolddeposits[J]1RewiewsinEconomicGeology,2000,13:16322201[3] SimonG,KeslerS,ChryssoulisS1Geochemistryandtexturesofgold2bearingarsenianpyrite,TwinCreeks,Nevada:Implicationsfordepositionof
goldinCarlin2typedeposits[J]1EconomicGeology,1999,94:40524221
[4] SimonG,HuangH,Penner2HahnJE,KeslerSE,KaoLS1Oxidationstateofgoldandarsenicingold2bearingarsenianpyrite[J]1Amrican1
Mineralogist,1999,84:107121079
[5] PalenikCS,UtsunomiyaS,ReichM,etal1“Invisible”goldrevealed:DirectimagingofgoldnanoparticlesinaCarlin2typegolddeposit[J]1
AmericanMineralogist,2004,89:1359213661
[6] ReichM,KeslerS,UtsunomiyaS,PalenikCS,ChryssoulisSL,EwingRC1Solubilityofgoldinarsenicpyrite[J]1GeochimicaetCosmochimica
Acta,2005,69(11):278122796.
[7] 王奎仁,周有勤,李凡庆,等.广西金牙金矿微细粒金赋存状态的质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研究[J].科学通报,1992,9:8322835.[8] 王奎仁,周有勤,李凡庆,等.金牙微细粒金矿首次发现含铂汞金矿、汞金矿和铂金矿[J].科学通报,1992,19:178821790.
[9] ZhouYouqin,WangKuiren,GoldintheJinyaCarlin2typeDeposit:CharacterizationandImplications[J].JournalofMinerals&MaterialsCharac2
terization&Engineering,2003,2(2):8382100.
[10] 刘建中,刘川勤.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因探讨及成矿模式[J].贵州地质,2005,22(1):9213.
[11] 沈文杰,张竹如,周永章,等.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含矿岩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2005,34(1):88295.[12] 刘建中.贵州水银洞金矿床矿石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J].贵州地质,2003,20(1):30234.
[13] 付绍洪,顾雪祥,王乾,等.黔西南水银洞金矿床载金黄铁矿标型特征[J].矿物学报,2004,24(1):77280.
[14] LoveringTG.JasperoidintheUnitedStates2Itscharacteristics,origins,andeconomicsignificance[J].USGSProfPap,1972,710:164.[15] SewardTM.Thiocomplexesofgoldandthetransportofgoldinhydrothermaloresolutions[J].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1973,37:37023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