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昭平县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研究

2022-04-14 来源:年旅网
农经透视NONG JING TOU SHI 昭平县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研究王勇强1,龚明寿2,余 鸿2,谢茂成3

(1.昭平县黄姚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昭平 546805;2.昭平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昭平 546800;

3.广西昭平县农业局,广西 昭平 546800)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健。茶产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最大最有特色的产业,本文结合实际,围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一主题,提出建设昭平县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通过降低生产成本、统合三部门产业、加大产业链深度、增加资本密集度和产业技术含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茶产业;产业融合;先导区

昭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东部,隶属贺州市。昭平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高雾浓、土壤肥沃且无霜期长,是广西最适宜种植茶叶的区域,有“中国大陆早春第一茶”之美誉。现有茶园1.43万hm2,面积和产量位居广西第一。有机茶种植面积近 0.20万hm2,9家企业取得中国、欧盟、日本、美国有机茶认证,面积为 233.33 hm2。县域内野生茶品质繁多,有世界上唯一品种“突肋茶”和广西群体种中的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品种,老茶树均在千年以上。独特的自然生态禀赋,孕育了福寿文化。2017年,昭平县保有茶园面积1.43万hm2,

全年干茶产量达1.12万t, 产值达11.25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2.16%,农民人均茶叶单项收入达到 2 200元,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精准扶贫的主要支柱产业。昭平县茶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茶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明显不足,市场疲软。基于此,本文对建设昭平县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进行讨论,以促进昭平茶产业的发展,真正达到产业富民的最终目的。

一、昭平县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规划

昭平县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规划核心区包含昭平镇、走马镇、五将镇3个乡镇,茶叶是该区域的主导产业,茶园面积达0.760 4万hm2,占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的52.89%。区域内有广西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广西亿健生态产业有限公司等2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

河南农业 2018年第5期(中)

4HENANNONGYE企业。自治区级示范区有南山茶海示范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市级示范区有故乡茶博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县级示范区有生态福行茶产业示范区,乡级示范区有燕子坪茶产业示范区、东潭岭高山茶示范区、生态合水茶产业示范区,是昭平县茶产业集群区域。南山茶海景区被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故乡茶博园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和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还有西坪茶园、龙湾茶园、公荒坪茶园、福行茶园等一批观光茶园。

二、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一)发展理念

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采用现代资本动作模式和工业化理念整合农村产业,设立产业集群,打造深度产业链,提高农业深加工能力和产业集群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股权合作与资本运作打造新农村产业体系主体资格,以此为基点,建立覆盖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完善兼顾各方的茶产业利益分配体系,倒逼带动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的配套建设,推进农业在供给侧实行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工商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城乡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昭平县经济增添新的发展引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1]。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要有根本性的提升,要建立产业链条完

整、经营模式先进、利益分配公平的产城融新格局,农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三、先导区产业融合方式

(一)依托新农村建设推进产业融合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设以茶产业为主导,集农产品精深加工、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农业(茶园)休闲旅游等多业发展的昭平农业产业园区、黄姚农业产业园区、马江农业产业园区。加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产业集群专业镇的建设,响应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依托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产业链布局,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马江镇、黄姚镇及产业园区集中。

(二)加速农业全产业链整合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绿色增效示范工程,构建循环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推进茶产业“将军峰”品牌培育,打造以“广西将军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克鲁尼茶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建设昭平县城、黄姚、马江农业产业园区,构建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配套建设,推进符合储运加工布局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三)大力发展农业新兴业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与中国网库、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合作,培育将军峰电子商务平台,扎实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和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县城、黄姚农业产业园仓储、物流、电商培育基地,推广线上营销和线下体验一体化经营模式,积极探索电商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及合作模式,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化融合过程及集群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鼓励改造物联网,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 体系。

(四)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依托南山茶海AAAA景区、故乡茶博园AAA景区、“走马观画”景观带、桂江生态游等特色旅游品牌和悠久的昭平茶文化,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促进农业(茶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的工作,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振兴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休闲农业绿色体验模式,建设具有历史、地域、文化、民族特点的昭平镇马圣AAA乡村旅游示范点.

(五)推进农村产业集群的发展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的制度安排,统筹考虑规划全区域的包括农业功能的产业布局。通过对农村闲置宅基地、弃置土地和四荒地的整治,扩大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规模,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新的各级别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现有示范区转型升级,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的布局,建立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集群。推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大力扶持发展各级行政区划内的特色产业及产品体系,挖掘特色乡村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创设乡村品牌,提高乡村产品的品牌价值。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推进精深加工、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利用智能农业等先进管理模式,创建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集群。四、先导区产业融合主体(一)强化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采取政策指导和制度安排,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对全产业链的延伸融合,统筹安排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配套物流、技术、资本服务体系的建设,打造生产、加工和服务一体化产业集群。

(二)强化农村家庭经营的基础作用通过引导和扶持普通农户发展新型农业,强化特色农业生产,加快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型步伐,到20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 000人。鼓励和吸引具备条件的农户、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和市场经纪人等兴办家庭农场。

(三)引导农民合作社有序健康的发展

引导农民合作社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积极进行资本运作和产业合作,依托资本市场和土地制度改革,从产品合作转向产业合作、技术合作,进而发展到资本合作,通过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完成合作社从原始的产品要素合作向创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转型。在不具备条件的区域,深入推进示范农民合作社建设,积极发展农林产品的二三级产业配套建设及技术服务、技能培训的支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生产资料采购和经营、产品销售等农业生产的上下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四)创建、完善多元的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多元的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包括农技推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益性服务组织,应鼓励多种投资渠道来参与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组织,加强多种经济性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的建设,提高这些组织和机构的服务水平,推进创建高水平的现代农业集团化服务企业。

五、先导区利益联结机制(一)创新发展订单农业

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探讨新的订单农业模式,比如,与保险和期货等金融行业合作开发农业市场金融工具,

NONG JING TOU SHI 农经透视通过风险转移和产品标准化、证券化,合理地转化风险,发现价格,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2]。加强制度和资本运作的顶层设计,建立以农业产业主体与农户合作的标准化流程及法律文书模板,包括金融支持、风险承担、产品规格和生产标准各个环节的制度设计与安排,打造规范的产业生产基地和农户利益分享体系,以共同建设特色农业品牌,实现利益共享。

(二)鼓励发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提供农业要素资本化的制度和政策支撑,通过对农户资源的确权和量化,实现合作社向股权资合企业的转型,推进农民资源证券化市场建设,实现农村产业资源的配置优化,提高农业产业和农民的收益,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优化整个农村资本和投资市场环境,通过农业股权化改造和农业产业化融合,把农业资本和投资融入整个社会资本和投资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向农村和农业产业的转移,积极推进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先进的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整治农业环境,加强生态恢复,加强基本建设和宏观政策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农业产业投资环境。

(四)强化农业企业社会责任采用优惠条件、政策指导等方式,引导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企业在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吸收转型农民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引导企业积极支持当地新型农民加入企业的原料基地和服务配套体系建设,带动当地基础农户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当地农业收益,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参考文献:

[1]刘海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研究[J].经济纵横,2016(10):88-91.[2]赵海.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探讨[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5(6):43.

河南农业 2018年第5期(中)

HENANNONGYE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