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先秦时期古文名篇翻译

2022-09-13 来源:年旅网
【 导语】先秦⽂学是中国古代⽂学发⽣发展的最早阶段,⽂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部分也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 裂⽽寻求统⼀的基本时代特征,是中国古代⽂学的⼀颗璀璨明珠。下⾯是分享的先秦时期古⽂名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1.先秦时期古⽂名篇赏析  ⽣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及其弟⼦〔先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敖举于海,百⾥奚举于市。故天将降⼤任于是⼈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饿其体肤,空乏其⾝,⾏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作:斯⼈)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衡于虑,⽽后作;征于⾊,发于声,⽽后喻。⼊则⽆法家拂⼠,出则⽆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译⽂

  舜从⽥野耕作之中被起⽤,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胶⿀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管夷吾被从狱官⼿⾥救出来并受到任⽤,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被起⽤,百⾥奚被从奴⾪集市⾥赎买回来并被起⽤。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的⾝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痛苦,使他的筋⾻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  ⼈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绪显露在脸⾊上,表达在声⾳中,然后才能被⼈了解。⼀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和⾜以辅佐君王的贤⼠,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以使⼈⽣存,安逸享乐⾜以使⼈灭亡的道理了。2.先秦时期古⽂名篇赏析  曹刿论战  左丘明〔先秦〕

  ⼗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者谋之,⼜何间焉?”刿⽈:“⾁⾷者鄙,未能远谋。”乃⼊见。问:“何以战?”公⽈:“⾐⾷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对⽈:“⼩惠未遍,民弗从也。”公⽈:“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信未孚,神弗福也。”公⽈:“⼩⼤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忠之属也。可以⼀战。战则请从。”(遍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未可。”齐⼈三⿎。刿⽈:“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

  鲁庄公⼗年的春天,齐国 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会谋划,你⼜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这⼀类安⾝⽴命的东西,不敢独⾃享有,⼀定把它分给别⼈。”曹刿回答说:“这些⼩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帛之类的⽤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定按照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信⽤,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进军。曹刿说:“现在不⾏。”等到齐军三次击⿎之后。曹刿说:“可以击⿎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概。第⼀次击⿎能够振作⼠⽓。第⼆次击⿎⼠兵们的⼠⽓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兵们的⼠⽓就耗尽了。他们的⼠⽓已经消失⽽我军的⼠⽓正盛,所

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3.先秦时期古⽂名篇赏析  劝学  荀⼦〔先秦〕

  君⼦⽈: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为之,⽽寒于⽔。⽊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博学⽽⽇参省乎⼰,则知明⽽⾏⽆过矣。

  故不登⾼⼭,不知天之⾼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不知学问之⼤也。⼲、越、夷、貉之⼦,⽣⽽同声,长⽽异俗,教使之然也。诗⽈:“嗟尔君⼦,⽆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于化道,福莫长于⽆祸。

  吾尝终⽇⽽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望矣,不如登⾼之博见也。登⾼⽽招,臂⾮加长也,⽽见者远;顺风⽽呼,声⾮加疾也,⽽闻者彰。假舆马者,⾮利⾜也,⽽致千⾥;假⾈楫者,⾮能⽔也,⽽绝江河。君⼦⽣⾮异也,善假于物也。(君⼦⽣通:性)

  南⽅有鸟焉,名⽈蒙鸠,以⽻为巢,⽽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苕折,卵破⼦死。巢⾮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有⽊焉,名⽈射⼲,茎长四⼨,⽣于⾼⼭之上,⽽临百仞之渊,⽊茎⾮能长也,所⽴者然也。蓬⽣⿇中,不扶⽽直;⽩沙在涅,与之俱⿊。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不近,庶⼈不服。其质⾮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居必择乡,游必就⼠,所以防邪辟⽽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腐出⾍,鱼枯⽣蠹。怠慢忘⾝,祸灾乃作。强⾃取柱,柔⾃取束。邪*在⾝,怨之所构。施薪若⼀,⽕就燥也,平地若⼀,⽔就湿也。草⽊畴⽣,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焉;林⽊茂,⽽斧⽄⾄焉;树成荫,⽽众鸟息焉。醯酸,⽽蜹聚焉。故⾔有招祸也,⾏有招辱也,君⼦慎其所⽴乎!

  积⼟成⼭,风⾬兴焉;积⽔成渊,蛟龙⽣焉;积善成德,⽽神明⾃得,圣⼼备焉。故不积跬步,⽆以⾄千⾥;不积⼩流,⽆以成江海。骐骥⼀跃,不能⼗步;驽马⼗驾,功在不舍。锲⽽舍之,朽⽊不折;锲⽽不舍,⾦⽯可镂。蚓⽆⽖⽛之利,筋⾻之强,上⾷埃⼟,下饮黄泉,⽤⼼⼀也。蟹六跪⽽⼆螯,⾮蛇鳝之⽳⽆可寄托者,⽤⼼躁也。(江海⼀作:江河)

  是故⽆冥冥之志者,⽆昭昭之明;⽆惛惛之事者,⽆赫赫之功。⾏衢道者不⾄,事两君者不容。⽬不能两视⽽明,⽿不能两听⽽聪。螣蛇⽆⾜⽽飞,鼫⿏五技⽽穷。《诗》⽈:“⼫鸠在桑,其⼦七兮。淑⼈君⼦,其仪⼀兮。其仪⼀兮,⼼如结兮!”故君⼦结于⼀也。

  昔者瓠巴⿎瑟,⽽流鱼出听;伯⽛⿎琴,⽽六马仰秣。故声⽆⼩⽽不闻,⾏⽆隐⽽不形。⽟在⼭⽽草⽊润,渊⽣珠⽽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终乎为圣⼈,真积⼒久则⼊,学⾄乎没⽽后⽌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也;礼者,法之⼤分,类之纲纪也。故学⾄乎礼⽽⽌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之学也,⼊乎⽿,箸乎⼼,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蝡⽽动,⼀可以为法则。⼩⼈之学也,⼊乎⽿,出乎⼝;⼝⽿之间,则四⼨⽿,曷⾜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今之学者为⼈。君⼦之学也,以美其⾝;⼩⼈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告谓之傲,问⼀⽽告⼆谓之囋。傲、⾮也,囋、⾮也;君⼦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礼乐法⽽不说,诗书故⽽不切,春秋约⽽不速。⽅其⼈之习君⼦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学莫便乎近其⼈。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已⽿。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舂⿉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然后接之;⾮其道则避之。故礼恭,⽽后可与⾔道之⽅;辞顺,⽽后可与⾔道之理;⾊从⽽后可与⾔道之致。故未可与⾔⽽⾔,谓之傲;可与⾔⽽不⾔,谓之隐;不观⽓⾊⽽⾔,谓瞽。故君⼦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诗⽈:“匪交匪舒,天⼦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不⾜谓善射;千⾥蹞步不⾄,不⾜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不⾜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之也。⼀出焉,⼀⼊焉,涂巷之⼈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知夫不全不粹之不⾜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是⽆欲见也,使⽿⾮是⽆欲闻也,使⼝⾮是⽆欲⾔也,使⼼⾮是⽆欲虑也。及⾄其致好之也,⽬好之五⾊,⽿好之五声,⼝好之五味,⼼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贵其全也。  译⽂

  君⼦说:学习是不可以停⽌的。

  靛青是从蓝草⾥提取的,可是⽐蓝草的颜⾊更深;冰是⽔凝结⽽成的,却⽐⽔还要寒冷。⽊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煣的⼯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被风吹⽇晒⽽⼲枯了,⽊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材⽤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就能取直,⼑剑在磨⼑⽯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且⾏为没有过失了。

  因此,不登上⾼⼭,就不知天多么⾼;不⾯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越、夷、貉的孩⼦,刚⽣下来啼哭的声⾳是⼀样的,⽽长⼤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

说:“你这个君⼦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神明听到这⼀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受道德熏陶感染更⼤了,福分没有⽐⽆灾⽆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处看得⼴阔。登到⾼处招⼿,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并不是脚⾛得快,却可以达到千⾥之外;借助⾈船的⼈,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的资质秉性跟⼀般⼈没有不同,只是君⼦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有⼀种叫“蒙鸠”的鸟,⽤⽻⽑作窝,还⽤⽑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是不该系在芦苇上⾯。西⽅有种叫“射⼲”的草,⽣长在⾼⼭之上,只有四⼨⾼,却能俯瞰百⾥之遥,不是草能长⾼,⽽是因为它长在了⾼⼭之巅。蓬草长在⿇地⾥,不⽤扶持也能挺⽴住,⽩沙混进了⿊⼟⾥,就再不能变⽩了,兰槐的根叫⾹艾,⼀旦浸⼊臭⽔⾥,君⼦下⼈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不⾹,⽽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的⼈,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相应。⾁腐了⽣蛆,鱼枯死了⽣⾍,懈怠疏忽忘记了做⼈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易被束缚,与⼈不善会惹来怨恨,⼲柴易燃,低洼易湿,草⽊丛⽣,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设置好了就会射来⼸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所以⾔语可能招祸,⾏为可能受辱,君⼦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成了⾼⼭,风⾬从这⾥兴起;汇积⽔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产⽣;积累善⾏养成⾼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的⼼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步半步的⾏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之远;不积累细⼩的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海。骏马⼀跨跃,也不⾜⼗步远;劣马连⾛⼗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如果刻⼏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和⽛齿,强健的筋⾻,却能向上吃到泥⼟,向下喝到地下的泉⽔,这是由于它⽤⼼专⼀。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它就⽆处藏⾝,这是因为它⽤⼼浮躁。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成就。在歧路上⾏⾛达不到⽬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两⽅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看明⽩,⽿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经》上说:“布⾕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有七只。善良的君⼦们,⾏为要专⼀不偏邪。⾏为专⼀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坚。”所以君⼦的意志坚定专⼀。

  古有瓠巴弹瑟,⽔中鱼⼉也浮出⽔⾯倾听,伯⽛弹琴,拉车的马会停⾷仰头⽽听。所以声⾳不会因为微弱⽽不被听见,⾏为不会因为隐秘⽽不被发现。宝⽟埋在深⼭,草⽊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枯。做善事(难道是)不能累积(的)吗?哪有积善成德⽽不被⼴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则从做书⽣⼊⼿到成为圣⼈结束。真诚⼒⾏,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刻的懈怠。毕⽣好学才成其为⼈,反之⼜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阔,《春秋》微⾔⼤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学习,是听在⽿⾥,记在⼼⾥,表现在威仪的举⽌和符合礼仪的⾏动上。⼀举⼀动,哪怕是极细微的⾔⾏,都可以垂范于⼈。⼩⼈学习是从⽿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学习是⾃⾝道德修养的需求,今⼈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君⼦学习是为了完善⾃我,⼩⼈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之类的礼物去讨⼈好评。所以,没⼈求教你⽽去教导别⼈叫做浮躁;问⼀答⼆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答问应象空⾕回⾳⼀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的学问,既崇⾼⼜全⾯,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也不过是⼀介浅陋的书⽣⽽已。要穷究圣⼈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袍的领⼦,向下⼀顿,⽑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事,就如同⽤⼿指测量河⽔,⽤⼽舂⿉⽶,⽤锥⼦到饭壶⾥取东西吃⼀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散漫⽆真实修养的浅陋儒⽣⽽已。

  如果有⼈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的,别与他争辩。所以,⼀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辞和顺的⼈,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回应⽽随便谈话的叫盲⽬。因此,君⼦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箭中有⼀⽀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千⾥的路程,只差半步⽽没能⾛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 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致的事情,学⼀阵⼜停⼀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好的⾏为少⽽坏的⾏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能够全⾯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的眼睛除了这些(使⾃⼰所学不全不粹的问题)没有其他想看的了,使⽿朵除了这些没有其他想听的了,使嘴巴除了这些没有其他想说的了,使⼼⾥除了这些没有其他想考虑的了。等达到完全醉⼼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贪图拥有天下⼀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前就不会有邪念,⼈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有操守。有德⾏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地显现出它的⼴阔,君⼦的可贵则在于他德⾏的完美⽆缺。

4.先秦时期古⽂名篇赏析  ⼤道之⾏也  礼记〔先秦〕

  ⼤道之⾏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其⼦,使⽼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恶其不出于⾝也,不必为⼰。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同。(矜同:鳏)  译⽂

  在⼤道施⾏的时候,天下是⼈们所共有的,把品德⾼尚的⼈、能⼲的⼈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氛。所以⼈不只是敬爱⾃⼰的⽗母,不只是疼爱⾃⼰的⼦⼥,要使⽼年⼈能终其天年,中年⼈能为社会效⼒,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妻的⼈、⽼⽽⽆夫的⼈、幼⽽⽆⽗的⼈、⽼⽽⽆⼦的⼈、残疾⼈都能得到供养。男⼦有职务,⼥⼦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为,不是为了占为⼰有;⼈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不⼀定为⾃⼰谋私利。因此*邪之谋不会发⽣,盗窃、造反和害⼈的事情不发⽣。所以门从外⾯带上,⽽不从⾥⾯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5.先秦时期古⽂名篇赏析  论语⼗⼆章

  孔⼦及其弟⼦〔先秦〕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为政》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为政》

  ⼦⽈:“贤哉,回也!⼀箪⾷,⼀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饭疏⾷,饮⽔,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  ⼦⽈:“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述⽽》  ⼦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罕》  ⼦夏⽈:“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张》  译⽂

  孔⼦说:“学了(知识)然后按⼀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吗?”

  曾⼦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替别⼈办事是不是尽⼼竭⼒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说:“我⼗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岁能独⽴做事情,四⼗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所⽀配的事情,六⼗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岁做事才能随⼼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点去做⽼师了。”  孔⼦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中充满疑惑⽽⽆定见。”

  孔⼦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尚啊!⼀⽵篮饭,⼀瓢⽔,住在简陋的⼩巷⼦⾥,别⼈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尚啊!”

  孔⼦说:“知道学习的⼈⽐不上爱好学习的⼈;爱好学习的⼈⽐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

  孔⼦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弯着胳膊做枕头,也⾃得其乐。⽤不正当的⼿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说:“多个⼈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师。我选择他好的⽅⾯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就对照⾃⼰改正⾃⼰的缺点。”

  孔⼦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样消逝,⽇夜不停。”  孔⼦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夏说:“博览群书⼴泛学习,⽽且能坚守⾃⼰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