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光好风光恢复供货才 第一章12
1 概述
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一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 概述
一、填空题:
1、根据研究的问题来源及假设的种类,研究类型大致可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三大类型。
2、决定科学方法的要素包括:研究对象、物质手段、思维形式和方法、理论工具这四个要素。
3、模拟方法的基础是模型与原型之间的相似,具体研究可进行数学模拟、物理模拟和功能模拟三种模拟。
4、科学方法论作为科学方法的系统理论,大体上包括四个层次:各种技术手段,操作规程、具体学科门类的共有方法、各门学科共有的方法、哲学方法。
5、假设具有的两个特点:以科学理论与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性、具有推测的性质。
6、科学抽象中的逻辑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
2
7、科学抽象中的非逻辑方法包括:理想化方法、模型方法、类比方法。
8、“三论”方法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9、应用系统方法的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关联原则、动态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有序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定量化原则、模型化原则。
10、系统理论方法包括: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
二、名词解释:
1、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验证,具有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个领域中事物现象的本质特性,必然联系或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知识体系。
2、科学研究-------是指用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去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
3、科学方法------是使科学研究正确进行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
4、假设------是对于一定范围的事物、现象的本质、规律或原因的一种推测性的说明方式。
5、科学实验------源于生产实践,是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是为了预定的认识目的,在严密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对客体进行研究的一种手段。
6、科学观察------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方法。
7、数学方法------是指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客观事物及其过程,并对之进行推导、演算和分析,
3
以解决种种心理科学问题。
8、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是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创造过程,科学方法论就是研究科学方法的专门学科。
9、分析------就是把事物总体分解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地抽取其个别属性、方面、部分,进行单独研究。
10、黑箱方法------是指不打开黑箱以直接考察其内部结构,只利用外部观测、试验,通过考察对象的输入输出信息及其动态过程,来定量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功能和行为方式,以及探索其内部结构和机理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三、简答题:
1、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联系。
答: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含义和职能不同。技术是“为了同一目的而共同协作所形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根本职能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和利用,着重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实际任务;而科学是系统的知识理论,是发现目前早已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规律,科学提供应用理论,而技术则是创造发明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之手段或规则,是将理论变成现实。很多情况下技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是科学的结果。
2、简述科学的特点。
答:科学的特点是:客观性、实践性、理论性、逻辑系统性、真理性、发展性。
3、简述科学研究的特点。
4
答:(1)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2)具有高度的继承性和创造性;(3)具有极强的探索性。
4、简述科学研究的类型。
答:科学研究的类型有:(1)探索性研究。包括:文献调查、经验调查、典型情况或个案分析;(2)叙述性研究。包括:调查性研究、关系性研究、发展性研究;(3)因果性研究。包括: 实验研究(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和非实验研究。
5、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答: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1)准备阶段。包括:①确定选择研究问题;②陈述研究假设;(2)研究设计。包括:③设计研究进程;④确定研究对象;⑤选择研究工具和方法;(3)搜集资料。包括:⑥进行研究观测;(4)整理分析。包括:⑦整理分析资料;⑧撰写研究报告。
6、简述科学方法的分类。
答:(1)按应用范围分: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2)按科学研究阶段划分: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查阅文献法、分析法);进行实验和观测,获得资料的方法(量表法、心理物理学法、诊断法、个案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加工,建立理论的方法(如:归纳法、类比法、模型法);(3)按研究方法的性质划分: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
四、论述题:
1、怎样划分教育科学研究类型恰当,谈谈你的想法。
参考观点: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类型与其它科学研究的类型大抵相似,大致可以分为:(1)探索性研究。包括:文献调查、经验调查、典型情况或个案分析;(2)叙述性研究。包括:调查性研究、
5
关系性研究、发展性研究;(3)因果性研究。包括: 实验研究(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和非实验研究。
2、谈谈你对教育科学研究程序的认识。
参考观点:科学研究的的程序大致是:(1)准备阶段。包括:①确定选择研究问题;②陈述研究假设;(2)研究设计。包括:③设计研究进程;④确定研究对象;⑤选择研究工具和方法;(3)搜集资料。包括:⑥进行研究观测;(4)整理分析。包括:⑦整理分析资料;⑧撰写研究报告。
3、(略)
4、谈谈你对教育科学方法论的认识。
参考观点:科学方法的系统理论有四个层次:(1)各种技术手段,操作规程(2)具体学科门类的共有方法(3)各门学科共有的方法(4)哲学方法。
科学问题的处理方法是:(1)发现并抓住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2)对问题进行分类。
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1)假设与理论;(2)实验与观察(3)科学抽象。包括:非逻辑方法(理想化方法、模型方法、类比方法)和逻辑方法(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4)数学方法(5)“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系统科学方法(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
5、谈谈你对研究方法论层次的理解。
参考观点:科学方法的系统理论有四个层次:(1)各种技术手段,操作规程。这是科学方法论的经验层次或最低层次。(2)具体学科门类的共有方法。这种方法以关于某个特定对象领域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以相应学科理论为依据。(3)各门学科共有的方法。是指自然科学、精神科学、社会科
6
学共有的方法。(4)哲学方法。是在自然界、社会、精神现象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方法的哲学概括。
6、谈谈你对教育研究方法分类的看法。
参考观点:教育研究常用的科学方法是:(1)假设与理论;(2)实验与观察(3)科学抽象。包括:非逻辑方法(理想化方法、模型方法、类比方法)和逻辑方法(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4)数学方法(5)“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系统科学方法(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适当举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二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二章 确定研究课题
一、填空题:
1、观察和实际需要是提出研究问题的关键。
2、假设具有两个特性,其一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假设性;二是具有推测的性质。
3、问题定位是指对研究问题在科学系统、层次中所处位置的分析,这是研究中很重要的一步。
4、问题分解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加以研究。
5、问题的转移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转换研究问题,另一方面是变换研究途经与方法,改变研究设计。
6、传统教育目标有三个层次:第一位是知识,第二位是实用技术,第三位是态度和能力。
7
7、现代教育目标放在第一位的是态度和能力,第二位是实用技术,第三位是知识。
8、人事智慧是成功人生的核心条件,也是其他三种智力的催化剂。
9、教学效果的三个层次是服从、认同和同化。
10、四会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11、加纳1983年所出版的《智力架构》一书中,所发表的多元智能论强化了他对人类认知的跨文化观点。
二、名词解释:
1、 人类智慧------也称人类智能,是指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遇问题的能力,提出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作有价值的创造及服务的能力。
2、 人际智慧------也称人际智慧,就是能够善解人意,与人有效交往的才能。
3、 存在智慧------是指对人生存在的意义,如何超越小我,迈向大我的领悟力。
4、 四会能力------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成长的能力,四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5、 多元智慧------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架构》一书中,加纳发表了多元智能论,强化了他对人类认知的跨文化观点。其内涵主要包括: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灵性与价值(道德)智能。
8
三、简答题:
1、 简单叙述科研问题提出的一般途经。
答:(1)一般只有通过对人类教育行为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提出各种研究的问题,确定科学研究的起点;(2)寻求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各种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3)探讨经验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4)揭示已有理论的逻辑矛盾;(5)受文献资料的启发广泛地查阅文献,发现研究问题;(6)与各行各界学者的交流;(7)社会实际问题的探讨;(8)交叉学科产生的空白区。
2、 简单叙述科研问题的一般分类。
答:(1)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2)有意义和无意义问题;(3)常规问题与突破常规问题;(4)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3、 简单叙述确定科学研究问题时应该考虑的原则。
答:(1)价值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
4、简述多元智慧的内涵。
答:主要包括: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灵性与价值(道德)智能。
5、多元智慧与传统一元智力相比,有哪些特点?
答:(1)多元智能对人类才能的解释比以往的一元智慧更正确。相对于范围狭小的标准化智力测验,该理论对人何以为人,提供了一个更开阔的图像,每一种智能底下都有智能。(2)多元智能中有
9
八种智能可以用来行善或作恶,本质上都价值中立;(3)尽管多数人拥有完整的多元智能,但每个人还是显露不同的认知特征;(4)透过多种智能都能表现出创意,但大部分人只在某种特定领域显现创意。
6、简述应如何教会学生认知。
答:(1)培养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2)教给学生治学方法------教给学生智慧;(3)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主;(4)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我激励;(5)注意教学效果的三个层次,力求师生的情感共鸣,思维同步;(6)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力;(7)培养学生的感知力、观察力。
7、简单叙述未来新人类应该具备的优秀的特点。
答:(1)具有开朗、开放的人生态度;(2)生活态度是不重视物质享受,而重视生命的过程;(3)渴望人生能达到宁静致远,平衡与进退有度;(4)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他们渴求人与人之间存在真实可靠的关系,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有吸引力,能叫人欣赏及追随,有选择地交朋友,朋友圈子可能很窄;(5)渴望成为整合的人;(6)自我接纳和自我认识;(7)以问题为中心;(8)有超然脱俗的本质,静居独处的需要;(9)有自治力,不受文化背景和周围环境影响;(10)民主的性格;(11)有哲理的、无敌意的幽默感;(12)创造力。
四、论述题:
1、试述教育研究选题的一般方法。
参考观点:首先,是问题的发现与分类。问题的发现途经主要有8方面:(1)一般只有通过对人类教育行为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提出各种研究的问题,确定科学研究的起点;(2)寻求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各种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3)探讨经验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4)揭示
10
已有理论的逻辑矛盾;(5)受文献资料的启发广泛地查阅文献,发现研究问题;(6)与各行各界学者的交流;(7)社会实际问题的探讨;(8)交叉学科产生的空白区。
问题的分类主要有:(1)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2)有意义和无意义问题;(3)常规问题与突破常规问题;(4)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其次,是科研问题的确定与假设。问题的确定要考虑三个原则:(1)价值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问题确定后,要以假设的形式提出来,没有假设就不能进行研究设计。根据日常的观察和基于从已有的研究结果中归纳出来的假设,或由联想和直观的推测所构成的假设等来计划研究、确定研究方法。
再次,是问题的定位、分解和转移。通过问题定位确定理论体系与方法,甚至还可以从相邻学科中借鉴理论、方法,从相应的研究经验中获得启迪。通过问题分解,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能收到好的效果。问题的转移指在研究过程中转移研究问题或变换研究途经与方法,改变研究设计。
2、为什么说“应试教育”改变和扭曲了教育目标?
参考观点:“应试教育”使教育的发展走向极端,偏离我国的教育目标、偏离人性、偏离全人的培养目标。(1)考试本是教育的子系统,而今教育却变成考试的子系统,以应付考试为教育目的,是考试与教育的异化;(2)考试本是教与学的反馈,起调节、激励、控制的作用,为人的发展及其社会化服务,只是一种手段,但现在却成了追求的目标;(3)学生的发展却成了争取考试合格的手段;(4)人们发展智力、能力是为了争取考试考出高分,而不是通过考试表现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考试中形成的自然关系变成了分数关系,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强制力;(5)为了分数,必定要规范答题,势必造成考试只看结果而轻视或忽视过程,以致忽略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见解、创造思考。
3、为什么说“多元智慧的研究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11
参考观点:现代教育目标放在第一位的是态度和能力,第二位是实用技术,第三位是知识,视每一个教育对象为一个资源人。素质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目标,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架构》一书中,加纳发表了他的多元智能论,强化了他对人类认知的跨文化观点。多元智能的内涵主要包括: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灵性与价值(道德)智能。多元智能论打破了人类的认知是一元化的以及只要用单一、可量化的智能就可确切地描述每个体的一般传统智能理论所信奉的两个基本假设,揭示了一个宽广的智能家族,它的精神不在于人类究竟有哪几种智能,而是提醒人们用宏观的观点,看待智能、看待教育、评价年轻人的成就,多元智能是人类用来学习、解决问题以及创造的工具,是每个人都会使用的工具,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4、试论当前考试在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观点:(1)考试是教育的子系统,它是全部教育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2)考试是教与学的反馈,起调节、激励、控制的作用;(适当举例)(3)考试是为人的发展及其社会化服务,只是一种手段,是检查人们通过学习后的效果和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基础;(4)人们发展智力、能力是为了争取考试考出高分,以显示学习的效果和人们的发展程度。
5、试论当前教育的四大支柱。
参考观点:当前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成长。四会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1)学会认知,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与自我成长的期望。教给学生学会主动求知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受教的教学传统,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主动求知,继而学到: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从认知学习到认知策略;从书本知识到生活应用;从原理原则的理解到独出心裁的创造;学会运用最新信息科学技能获取新知;从学习心得中养成主动求知的兴趣与意志,进而奠定以后从事独立研究高深学术专业的心理基础。(2)学会做事,即教给学生学会设
12
定与实现目标,使学生学会身体力行能力,改变中国知识分子重知识轻劳动的传统,进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全力实践。在知行合一的教学活动中尝到:领悟“事非经过不知其难”一语的真谛;体验独立完成一件工作后的乐趣与成就感;经过从设定工作目标到达成目标的历程;养成吃苦耐劳与坚忍不拔的做事精神;建立勇于负责、实事求是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了解社会不同行业的性质、价值及从业者所需具备的条件。(3)学会共处,即教给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能力,改变以往“学习素质”的传统思想,进而在学生实际生活的待人接物活动中学到:了解自己、认识别人及“推己及人”的涵义;领悟“施比受更有福”一语的真谛;培养对逊于己者友善,对胜于己者合作的胸怀;了解人间亲情与友情的可贵;养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尊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古训。(4)学会成长,即教给学生学会成长和发展自己,学会自我发展能力,改变以往只重温良顺从的教育传统,进而针对学生个别差异,以个人条件基础,在辅导其自我发展从而养成区独立人格历程中,让学生学到:从“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语获得启示;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及个人在学业和职业上的兴趣;在日趋复杂的多元化社会中,能认清环境并努力探求自己的人生方向;养成独立性格,在作是非善恶的判断时能有自己的价值观;能择善固执,容忍挫折,抗拒诱惑;能设定个人将来谋生与服务社会的理想目标,并肯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尽全力。
6、(略)
7、参考观点:从此案例中可以看到:在课堂上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对学生的健康个性、未来发展、价值观、归属感的养成都有深远的影响。如何加强师生的交往?如何加强教育民主?如何体现改善师生交往的原则?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等,都是当前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当举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三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三章 教育科学研究的设计
13
一、填空题:
1、一个具有信度的程序,不论其测量的是什么,其结果总是非常一致的。
2、分层随机取样是指对由性质并非完全相同的部分组成的总体,按照性质不同分层,然后对各层次按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
3、系统取样指从一个正确排列起来的总体序列中,每级间隔选择样本的方式。
4、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有关文献查阅、假设、方法、时间表7部分。
5、历史研究是指用于 的研究。这一过程包括调查、记录、分析、解释过去的事件,目的是获得某些概括性认识,以便有助于理解过去、现在,并在有限的程度上预测未来。
6、一般来说,在自然环境中所进行的研究其结果的 较高,然而,在实验室环境中所进行的研究其结果的 。
7、发展研究着重于说明和解释教育活动与教育发展及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和条件,包括
、横切面研究和趋势研究 。
8、变量指标是用于具体测量研究变量的类型、数字等特性的项目。
二、名词解释:
1、取样------研究取样是为实现研究目标,而从确定的研究对象总体中随机选取一定容量样本的
14
过程。
2、自变量------又称作独立变量。它是由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纵、变化的能产生所欲研究的教育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
3、因变量------又称依变量。它是被试者的反应或输出,是受测的有机体被观测的方面。
4、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是研究中能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非研究者所选择、确定、操纵、变化的,必须使之中立化、控制的变量。
5、操作性定义------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
6、取样误差------是指在研究总体中通过一定的取样方法获得的样本总体,在代表性上与研究总体比较所出现的误差。
7、样本总体------即样本容量,是指样本内包含的个体的数量。
8、研究设计------广义的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是指为解决研究问题所拟定的比较详细的规划及付诸实施的全部过程。狭义的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是指研究者了解答所欲研究的问题而说明研究中各种变量如何控制的一种简要的计划、结构、方法和策略等,即资料搜集与分析的程序。
9、研究计划------是研究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它是在完成研究设计的构思规划后,对研究的行动程序、时间安排、组织形式和经费等作进一步的明确和规定,并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行动方案。
三、简答题:
15
1、试问研究设计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答:基本内容包括:(1)取样设计取样设计;(2)工具设计;(3)分析设计;(4)策略设计。
2、试问取样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
答:(1)简单随机抽样法(抽签、利用随机数字表);(2)分层随机抽样法;(3)等距随机抽样法;(4)整群随机取样法;(5)多段随机抽样法;(6)其他取样方法(如:定额取样法、判断取样法、方便取样法等)。
3、简述研究设计的过程。
答:(1)取样设计(定义研究总体、确定样本数大小、样本的代表性);(2)工具设计;(3)分析设计(方法的设计);(4)策略设计(操作设计)。
4、简述变量的种类和各自的意义。
答:(1)自变量,又称作独立变量。它是由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纵、变化的能产生所欲研究的教育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2)因变量,又称依变量。它是被试者的反应或输出,是受测的有机体被观测的方面。(3)干涉变量,又称调节变量,它是自变量的特殊类型,是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而选择的次要自变量,是研究者为了发现“修饰自变量与观察现象之间的关系”而所测量、操纵或选择的因素。(4)控制变量,又称无关变量,是研究中能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非研究者所选择、确定、操纵、变化的,必须使之中立化、控制的变量。(5)中介变量,是一个理论上概念的变量,它位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起联系、传导、转化或解释变量之间关系作用的变量,起中介作用。
5、简述制定变量指标的原则。
16
答:(1)以理论假设为指导,研究指标必须支持理论假设的内容;(2)完整性;(3)简明而具有可行性。
四、论述题:
1、试述教育科研设计的作用和方法。
参考观点:教育科研设计的作用是:(1)研究设计可提供周密的计划、指导研究活动;(2)可提供具体的研究策略与技术。
主要方法:(1)确定设计的标准,即确定研究设计应具备的条件。(2)了解研究的程序。(3)选择和设计好研究的方法、分析方法。(4)设计研究对象的取样。(5)策略的设计,主要是各种变量的设定与控制的设计。
2、试比较不同取样方式的优点与不足。
参考观点:(1)随机取样法。它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原理,简便易行,误差计算方便,在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不足: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若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当研究对象某种特征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时,采用简单随机取样,不能对其加以控制。(2)分层随机取样法。优点是: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适用于总体单位数量较多,并且内部差异较大的研究对象,在样本数量相同时,它比简单随机取样法的抽样误差小,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各层采取不同的抽取方式和比例,使取样更加灵活;不足是:要求对总体各单位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否则就难以作出科学的分类。(3)等距随机取样法。优点是:比简单随机取样法更简便,它能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其样本代表性更好,抽样误差比简单随机取样误差小;不足是:在总体中如果个体的排列
17
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或变化,系统取样所得的样本就可能出现系统偏差。(4)整群随机取样法。优点是:样本比较集中,适宜于某些特定的研究,易于组织,可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不足是:样本分布不均匀,代表性较差,抽样误差也比较大。(5)多段随机取样法。优点是:可综合运用各种抽样方法,简便易行,节省经费,对研究总体范围大、单位多、情况复杂的情况十分有效;不足是:抽样误差相对于简单随机取样大。
3、试述操作性定义的必要性。
参考观点:操作性定义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
操作性定义直接关系到研究的可重复性、结果的可检验性及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使用操作性定义明确地表述研究指标,保证变量能够被观察、测量和重复操作。操作性定义的作用有:(1)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2)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3)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4)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5)有利于研究的评价和重复。
4、为什么研究设计要考虑研究指标?
参考观点:研究指标是表示具体研究变量(主要自变量、因变量、干涉变量)特性的项目分类和数字标准。研究变量的测量水平,即研究指标。
为了保证教育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在研究前必须进行研究设计,其中策略设计是重要的一部分,策略设计又称操作设计,即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操作作一个详细的安排,就是对一些控制变量如何安排、对自变量、因变量如何操作等。要对各种变量进行控制,就要进行研究变量的识别、标定和制定变量的指标。没有研究指标,就无从控制研究的变量。无有效的变量控制,就会影响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18
5、试述控制无关变量的意义。
参考观点: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是研究中能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非研究者所选择、确定、操纵、变化的,必须使之中立化、控制的变量。
无关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的信度、效度、科学性带来威胁,采取一定的方法、程序来消除或控制影响研究结果正确性的各种无关变量是非常必要的。(适当举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四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章 文献法与内容分析法
一、填空题:
1、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比文献法更侧重于量化的分析。
2、教育研究文献的内容多种多样,按性质、内容加式方式、用途大致可分为四类,分别是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为零级、一级、二级、三级文献。
3、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
4、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精读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对于研究工作者阅读分析文献来说,均为非常有用的方法。
5、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
19
位或机构,学术会议和个人交往搜集资料,计算机互联网。
6、搜集研究文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检索工具查找方式和参考文献查找方式。
7、在内容分析法中,分析单位是在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的、最基本的单位。
8、内容分析法具有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而有系统的分析,并且加以量化描述的基本特征。
9、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日期取样、分析单位取样。
10、相对而言,采用内容分析法时,研究者对分析材料影响较小,这是因为大多数内容分析的材料都是现成的,它们在研究前和研究后均无变化,易于进行重复研究。
二、名词解释:
1、文献------现代的定义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道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它包括纸面印刷品和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
2、零次文献------即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记录。
3、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4、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
20
5、文摘------属于一种期刊性情报检索刊物,它以简短的文字概括介绍一定时期内有关文献的题目、出处及简要内容。
6、“外审”------指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如:书名伪、版本伪、部分章节伪等。
7、“内审”------指对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
8、分析维度------又称分析的类目,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
9、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
10、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者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
三、简答题:
1、文献的种类。
答:教育研究文献的内容多种多样,按性质、内容加式方式、用途大致可分为四类,分别是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为零级、一级、二级、三级文献。
2、文献法的一般过程。
答:文献法的一般过程是:提出课题或假设 → 研究设计 → 搜集文献 → 整理文献 → 进行文献综述。
3、积累文献。
21
答:积累文献是另外一种搜集文献的工作形式。每一个研究课题都需要汇集积累一定的文献资料,而每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新文献资料的积累过程。
4、积累文献的方式。
答:(1)做卡片(目录卡、内容提要卡、文摘卡);(2)写读书摘记、读书笔记。
5、分类整理的要求。
答:(1)不能以今天的观点甚至理想来美化或苛求历史性文献中的内容;(2)不能随意剪裁史料,来满足预先编制的结论或现成的结论。
6、内审的方法。
答:(1)文字性文献的互证,如果同一个事实的发生时间、过程、有关人物记载不一等。(2)用真品实物来验证文字性文献;(3)把文献描述的内容与产生文献的历史背景对照,看它是否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相悖,如是,文献内容有伪;(4)研究作者的生平、立场与基本思想,以此来判断。
7、文献综述的一般形式和结构。
答:包括五部分:绪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和建议、参考文献目录。
8、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基本过程。
答:(1)对评判者进行培训;(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分析;(3)使用信度公式对他们各自的评判结果进行信度系数计算;(4)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维度(或评判系统)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5)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
22
信度为止。
9、评判记录。
答:评判记录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维度(类目)和分析单位对样本中的信息作分类记录,登记下每一个分析单位中分析维度(类目)是否存在和出现的频率。
四、论述题:
1、试述文献法的概念和特点。
参考观点: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物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但不能把文献法等同于历史研究。研究文献并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实直接接触,文献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
2、试述搜集研究文献的渠道。
参考观点: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个人交往,计算机互联网(远程登录、直接下载、E-mail)(适当举例)
3、试述搜集研究文献的主要形式。
参考观点:主要有两种方式:(1)检索工具查找方式。包括:手工检索(目录卡片、目录索引、文摘)和计算机检索(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项检索);(2)参考文献查找方式(从文章和书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查找)。(适当举例)
4、试述记录研究文献的方法。
23
参考观点:主要方法有:(1)标记与批语式;(2)抄录式;(3)提要式;(4)札记式;(5)综述式(P92-93)(适当举例)
5、比较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异同点。
参考观点:相同点:两者都是对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方式记录保存下来的内容加以研究。不同点:它们的具体分析处理程序不同。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是:建立研究目标和确定总体与分析单位,依据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元的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维度,再按照分析维度严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把样本转化成分析类目的数据形式,最后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及统计推论。它解决问题的核心是使文献或其它研究对象的内容直接量化,通过量化分析推论出科学事实。而文献法是按某一研究课题的要求,对一系列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新的事实和资料,其主要工作步骤是文献查阅、鉴别评价、归类整理,最后作出评述性的说明。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作出定量分析,进而作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
6、试述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参考观点:(1)建立研究目标(可以是: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意向分析、比较分析);(2)确立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3)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4)抽取分析材料(抽样)。内容是:界定总体和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常用方式:来源抽样、日期抽样、分析单位抽样;(5)量化处理;(6)统计处理。
7、试述内容分析法的四种设计模式。
参考观点:四种设计模式是:(1)A---X---T分析模式。在同一总体(A)中,以时间(t)为取样标准,定量分析变量(X)在不同时期内的状态。此模式适用于趋势分析;(2)A---X---S模式。S
24
表示情境,它是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信息来源(A)进行取样分析。此模式适用于现状分析和意向分析;(3)A---X---Y模式。在同一资料来源(A)中,不是用一个内容变量,而是用不同的内容变量X和Y作为抽样的标准,此模式适用于现状分析和意向分析;(4)A---B---X模式。取样的总体来源为两个(A,B),X代表同一个内容的变量。此模式适用于比较分析。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五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五章 调查访问法与问卷法
一、名词解释:
1、研究特质------是指所欲研究问题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研究问题的结构或架构,这是编制问卷必须了解的问题,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2、行为样本------是指代表研究问题特质各方面内容的具体行为表现取样,即问题样本。
3、访问法------调查访问法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搜集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一个访问者与一个被访问者通过面对面的接触,透过有目的的谈话,以寻求研究资料的方法。
4、问卷法------运用问卷作为搜集资料工具的研究方法,便是问卷法。
二、填空题:
1、按结构的控制程度分,调查访问法有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型访问法、无结构型访问法三种类型。
2、访谈时听的态度,从认知层面上看,有主观判断式的听、客观判断式的听、意义建构式的听三
25
种。
3、以结构形式为标准,问卷法可划分为结构型问卷、无结构型问卷两种类型。
4、在编制尺度式问卷时,尺度范围在7±2之间最好。
三、选择题:
1、DE 2、CD 3、D 4、B 5、CDE
四、简答题:
1、运用调查访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了解清楚可以运用访谈调查法的情况;(2)做好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准备。包括:设计访谈提纲、商洽访谈时间和地点、对访谈对象的材料搜集和特点分析等(3)注意访谈的实施与访谈技巧。包括:访谈的开始、提问、追问、听与回应、记录、访谈的结束、团体访谈的有关问题、访问结果的整理与分析等技巧。
2、请简述问卷法的优点与缺点。
答:优点:(1)用问卷法收集资料,可不受人数限制,因此,抽样范围较广,在时间、经费方面,也比直接调查访问较为经济;(2)此法只需印刷费、邮费等,费用不多,且易行;(3)问卷法可令被调查者有充分考虑的时间,不受别人干忧,并自由地表示意见,其结果将更为可靠;(4)所拟问题可尽量求其细密,凡在访问时不能直问,或问而不易得到真确回答的事项,皆可从问卷上得到较为满意与可靠的答案。缺点:(1)问题含糊不清,便不能得到确实的回答;(2)所选样本,若不能代表某种团体的意见,其结果将不可靠,亦即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3)问题太多会令填答者生厌,故而置之
26
不理;若问题太少,却又无法达到研究的目的;(4)问题设计得不理想时,会散漫零乱,不易整理,且难以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以致无法对结果进行科学解释;(5)当填答者不合作、言不由衷时,所得结果会不可靠;(6)有些事情非常复杂,并非问卷的简单问答所能表明。
3、无结构式问卷与结构式问卷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无结构,严格地说,应该是结构较松散或较少,并非真的完全没有结构。这种形式的问卷多半用在探索性研究中,它的包含两个意思:一是题目的用语不同,二是回答格式自由,没有结构。研究者对所研究的内容,只要前后一致,题目的形式可以变化,没有固定的回答格式与要求,对填答问卷来讲,可以自由回答,故称无结构型,又称作开放型。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是所有被测者应用一样的题目,对回答有一定结构限制的问卷类型。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4、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可以在哪些情况下运用访谈法?
答:(1)从对象上说,教师可以访谈的对象有:社会上的名人、专家学者、企业领导等,校长、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等。其中学生和家长是主要对象。(2)从研究的目的上说,教师为了研究和了解比较具体细致的情况,特别是探究深层原因时,可以选择访谈法。
5、请简述问卷编制的主要步骤。
答:(1)确定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2)了解研究问题的特质;(3)确定行为样本;(4)了解施测对象的特征及选择施测的被试样本;(5)选择并决定问卷形式;(6)拟定问题的题目并随时修改;(7)预试;(8)编辑问卷和实施说明;(9)确定除问卷法之外进行研究的其他辅助方法。
五、综合分析题:(略)
27
1 28
1 2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