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2022-04-23 来源:年旅网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课改,这场改革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更需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激流勇进,开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

一、推进新课改,教师是关键

推进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是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课改的思路和措施最终都要靠教师来实现,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改革过程以及对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强有力的影响。

1、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新思想、新观点,努力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即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变“偏爱好学生”为“面向全体学生”,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引导学生走进教材”。

2、转变教师的角色

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体现了教师角色的下列特征: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它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

(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它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3)课程的建设者。新课程改变了教师是课程从属者的身份,使之变成课程主体乃至课程本身,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开发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如:我们的政治课,在上课时,可注重学科渗透,可以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也可利用热点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展开。总之,教师要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升自己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

3、提高教师素质

新观念要求教师有新思维,即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新内容要求教师要有新技能,即教师要具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复合型知识,具备课程的整合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4、探索科学的评价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直接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和具体的教育行为。“分数至上”的观念不转变,素质教育就难以真正推行。有的教师不惜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采取种种“高压”措施,以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换取好的分数,这是“应试教育”的突出弊端。因此,建立一种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公平竞争的评价机制,打破“以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注重从教育观念、基本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业务学习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二、推行新课改,学生是主体

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切实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高的过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1、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讲《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调查自己的家乡存在哪些环境问题、由此产生了哪些危害,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在讲古代社会时,同学们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产生了分歧。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要求同学们举行一次专题辩论会,要求学生收集材料、列出辩论提纲,由我点评双方的观点。在讲改革开放时,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确定主题,办一期手抄小报。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张扬了个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爱每位学生的成长,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创造力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例如:针对安徽省阜阳市的“劣质奶粉”事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查处并依法打击制售劣质婴儿奶粉的违法活动?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些题目都贴近生活、注重实践、鼓励创新。

三、推进新课改,课堂是舞台

新课改实施的主要途径仍在课堂,课堂教学仍是师生展示才能、有效学习的大舞台。怎样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让师生的潜质和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呢?

1、重视教学内容的开拓扩展,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和融合,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也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要突破的一个难点。目前,教学内容强调由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把学生的个性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堂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教学内容。例如:我在讲“情绪”时,要求学生用诗歌或成语体现情绪的基本形式,即喜、怒、哀、惧,如果说不出来就用表情或动作来表现这些情绪,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活跃了课堂,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另外,教学内容的开拓扩展还体现在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活动过程。

2、构建课堂的交往模式,创造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与共进,体现教学相长的真谛。如:在讲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时,我事先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自制图表、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或资源分布的情况、环境形势的表现。同时,我也把自己收集的信息让学生共享。在师生交流互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人口意识和资源环境意识,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教学境界。

3、营造良好的探究情境,实现从“接受”到“感悟”的转变

(1)创设启发性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新课的情景导入。没有多媒体,我就因地制宜地运用诗歌、寓言、故事、图片、漫画等形式,积极创设一种充分思考与交流的情景。如:我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我运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一大、开国大典等一组图片,然后要求学生回答: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你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这样,就营造了一种自主开放且具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2)创设问题性情境,提高探究质量。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我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设计了一些问题。如:你对学校“擂肥”现象是怎样

认识的?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了什么?……这样能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探究精神、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竞争性情境,培养探究精神。课堂上创设竞争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我在讲台湾问题时,就把全班分为男、女两大组分别讨论:①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国政府应怎么办?②为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做?两组跃跃欲试,一展风采。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了探究兴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