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
Vol.32No.4Feb.2010
DOI:10.3963/j.issn.16714431.2010.04.016
完善我国交通节能政策与措施的思考
刘英,曾莉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交通运输是资源消耗行业,是节能工作开展的重点。以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我国节能的迫切需求,介绍了国外交通节能的政策和措施,进而对我国交通节能的政策与措施提出了思考。关键词:交通;能源;节能政策中图分类号:F407.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31(2010)04006703
ImprovementofTransportEnergysavingPolicyinChina
LIUYing,ZENGLi
(SchoolofManagement,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70,China)
Abstract:Transportationisaresourceconsumingindustry.Itisthefocusofenergysavingworkcarriedout.Inthispaper,
basedondataanalysis,weconcludedthatChinasenergysavingisurgent.WealsointroducedtheforeigntransportenergysavingpoliciesandmeasuresandpresentedareflectionofChinastransportenergysavingpolicies.
Keywords:transportation;energy;energysavingpolicy
当前,我国环境承载力已超过极限,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交通运输行业作为高污染高能耗所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文将就我国交通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措施提出一些思考。
1我国节能需求迫切
1.1交通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长
表12001~2007年我国交通能源消费总量及其增长速度[1]
2001
能源消费总量/亿t标准煤
比上年增长率/%
14.323.4
200215.186.0
200317.515.3
200420.3216.1
200522.4710.6
200624.639.6
200726.57.6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交通能源近年来消费总量在逐年增长,2003年和2004年增长速度最快,2006年、2007年增长速度有所减缓。1.2国内能源资源相对匮乏
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资料,可以知道:1)2007年我国石油进口约1.8亿吨,进口依存度已
收稿日期:20091120.
基金项目:科技部2008年软科学课题(2008GXSID028)、湖北省社科基金2007年课题(2007043)和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人文社科课题(2009b048).作者简介:刘英(1968),女,博士,副教授.Email:fuxiao50419@163.com68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2月
达48%;2)2007年我国全年累计进口煤炭5102万t,比上年增长34%,我国能源进口依靠度高[2]。
世界能源资源分布高度集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集中在中东等少数地区和国家,我国能源储备相对它们相当匮乏,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油气资源并不丰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总量的1.3%。
2)我国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但探明的总量也仅只占世界煤炭资源的13%左右;并且煤炭资源条件并不优越,在世界前10位煤炭生产国中,中国采储比最低,不到70%,露天矿不到4%,绝大多数只能靠井工开采;还有由于煤炭生产的安全和环保问题,许多发达国家煤炭工业萎缩、退出。
3)人均资源能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具体数据见表2。
1.3我国交通领域能效水平与国际差距大
我国交通领域能效水平与国际差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1)我国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25%,比日本低20%,比美国整体水平低10%。2)我国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7.6L,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3)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20%。
表2我国人均资源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以世界平均水平为100%)
项目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
煤炭79
耕地40
水25
天然气6.5
石油6.1
2国外交通节能政策和措施
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活动和经验来看,交通节能政策主要集中在城市交通领域。关注的重点主要在提高道路机动交通工具使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达到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减排目标,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2.1制定汽车燃料消耗量法规和制度
1)实施有效的汽车燃料经济性标准法规,包括消耗量限值标准、消耗量申报和公布制度;2)实施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制度。2.2主要的税费制度
国外通常采取的手段主要有税收、收费政策,实施的方式包括惩罚或约束性的费税政策与激励性的财政政策2种。
1)机动车燃料税大多数国家通过征收车用燃油税来调节燃油需求,只是税收水平不同而已,美国的汽油税为0.1美元/L,英国为0.73美元/L。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燃油税率对调节燃油需求和出行需求具有明显的影响碳排放量。
2)车辆拥有的税费政策针对车辆拥有的税费几乎都是在购买新车时一次性征收的,目前不同的国家有许多不同形式的车辆税目,主要税目包括:消费税、增值税、购置税、拥有税、登记税和其他消费税。比如按
[3]照新加坡的车辆配额体系,购买一辆新车的各种税费高达车价的2~3倍。
3)新型、清洁和高能效汽车的税收减免政策在日本、丹麦、德国等国家,对消费者购置新型、清洁和高能效汽车给与税收减免。例如丹麦居民购买百公里油耗在2.5~4L之间的车辆可以少交16.7%的税,如果购买高排量的汽车,要交纳绿色拥有税。
4)道路收费和停车收费在城市区域内实施道路收费和通行费在发达国家比较普遍,主要目的是控制高峰时段和车流量大的区域的交通流,缓解堵塞,并采用电子监测手段来实施收费。比较典型的是在英国伦敦,借助牌照号码识别系统在市中心收取拥堵费;在新加坡,从1975年就开始实施了分地区的道路收费系统,目前该系统通过预付费智能卡全面实现了自动化,其目的是控制交通流;在美国的一些城市或州,实行免费通道及HOT车道灵活收费制度,公交车和合乘车辆免费,单个人员车辆需要付费。通过按区域或分时段实行差别性的停车收费政策几乎被所有国家采用,目的是控制车辆过度使用,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2.3其它激励政策
1)鼓励政府和集团采购节能型汽车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要求政府用车带头采用低排放和高效能的车辆,向社会做出表率作用。加拿大由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和环境部协调确立了政府用车所要实现的环保目标,并通过绿色采购政策和其他配套措施来削减车队;美国也已经广泛实施了政府清洁用车方案。
2)将公共交通列为城市交通的首选模式很多国家政府都不遗余力地完善公交系统,因为如果城市交第32卷第4期刘英,曾莉:完善我国交通节能政策与措施的思考
69
通节能减排没有完善的公交系统来支持,各种政策效果很难达到决策者的设想。
3我国交通节能工作政策和措施的思考
通过借鉴国外交通节能政策和措施,我国在制定交通节能工作政策和措施时可以从3大交通领域节能入手。
3.1交通领域技术节能
1)科学制定我国交通运输运营车船燃料消耗量限值的行业标准我国首个汽车油耗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限值于2004年10月29日出台,根据中国汽车研究中心的统计,该标准实施以来,常用车节能降耗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乘用车燃料消耗量平均下降了11.5%。其他交通运输工具也要制定燃料消耗限值,并且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修订,要严格执行车辆淘汰制度。
2)进一步提高厂家对节能技术开发的重视程度以国家和地方资金为引导,鼓励研究机构和厂家对机动车、船舶节能技术的进行开发、推广和利用,令消费者对燃料消耗量的经济性更加关注。
3)推广使用替代燃料国家和地方政府成立专项资金对混合燃料和含水乙醇研发进行支持,推动汽车产业生产油电混合动力车,充电式电动车。3.2交通领域的结构节能
1)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高运输集约化水平在公路交通方面对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投放新的运力;鼓励发展甩挂运输;积极推广道路运输自动收费系统。鉴于我国人口众多,分布集中,建议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可以参照日本、德国等的轨道交通发展经验。
2)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建设快速交通和轨道交通,科学设置公交优先车道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政府要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补贴力度,降低公共交通的出行费用,吸引、鼓励更多群众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加强出租车调度,完善预约制度,降低空载率。
3)完善全国交通运输线路布局对于人口集中的区域,加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利用天然水路资源,合理布局港口。3.3交通领域管理节能
1)严格执行标准、标识管理部门对相关产品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各种节能标准和标识,加强管理监督,这样才能从管理中实现节能减排。
2)城市交通规划要发挥作用在城市规划中要形成科学的交通节能战略规划体系,建设更加合理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3)加强交通指挥管理加强交通指挥管理,减轻交通运输堵塞不畅,也是节能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积极开展节能评估对交通运输各部门要定期进行交通节能评估,对节能示范经验要积极推广,对节能模范企业要大力表彰,重视能效对标。
5)加强交通节能运营管理要完善交通节能的计量、上报、统计和公告制度;驾驶员培训要严格,技术好的驾驶员可以提高10%~15%的燃油效率;建立专项节能基金,以支持节能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建议设立节能突出贡献奖,以起到鼓励引导作用。
4结语
推进交通节能事关现代化交通行业的长远发展,事关交通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需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国交通年鉴编辑部.中国交通年鉴2008[M].中国交通年鉴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3]李满.新加坡多项措施发展绿色交通[N].经济日报,200908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