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也谈小学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2023-09-12 来源:年旅网


也谈小学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开发、运用教材的意识正在觉醒。但我们也看到由于很多教师认识上的局限性,或缺乏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自觉性、主动性,仍难以摆脱教“教材”的传统定势。致使一些鲜活的教材变成学生认知上的物化材料。如何开发、运用教材这一核心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笔者近年来在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找准“结合”点,有效整合

在把握课标、吃透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注意准确找出教材的结合点,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的取舍,有效的整合,寻找一条既能反映课标精神,又能体现语文特点,既能凸显文本特色,又能符合学生实际的最佳路径。

例如,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文本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个结合点,大胆地将原文重新整合为三个教学板块:一是从课题入手,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找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注意抓住“森林实在太重要了!”“我一定”“重新变成绿洲”等词句,指导学生阅读,了解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二是设问探究,云雀为什么说森林重要,云雀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样心愿的?引导学生品读云雀所见到的景象及云雀和妈妈对话时不同的心情和语气,使学生感悟到乱砍滥伐、失去森林产生的危害——土地荒漠化、洪水泛滥成灾。三是在学生已认识到森林有防风固沙,防止洪水泛滥的作用后,进一步追问:“森林还有哪些作用呢?”指导学生朗读第10、13节。学习这两节主要采取“以述促读”,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森林中的一员,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用。这样设计既使学生明确了森林还有“蓄水”和“调节气温”的作用,又内化了语言。

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前后联系,整合阅读教材,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三顾茅庐》时,就可以和这一单元练习中的“读读背背”整合起来进行。让学生讨论:刘备为什么要去请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的?你觉得刘备“三顾茅庐”值得吗?这样把阅读教学和“读读背背”整合起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对课文感悟也更深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挖掘教材的内涵,找出其内在联系,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一定会使我们的教学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二、挖掘“留白”点,合理扩充

作者在创作文本的时候,为了表达的需要设置了一些“留白”,这些“留白”可以给读者带来回味的余地。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的体悟,可把这些“留白”开发出来,对其进行合理扩充。

六年级上册教材《孔子游春》第8节,孔子以司空见惯的流水为喻,引导弟

子如何做人。说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后面是一个省略号。对文中的这处留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扩充。

师:在你的眼中,水还有哪些特点?你还能悟出它有哪些品性?

生1:滴水穿石,它有毅力。

生2:能容纳百川,它心胸宽广。

生3:滋润万物,从不索取,它无私奉献。

生4:水很清澈,我觉得它很纯洁……

这样以文本为凭借,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扩充”,这一设计将学生从教材的小天地里走出来,给他们思维装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心灵的语言得以在广阔的精神原野上驰骋。

又如《钱学森》一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代科学巨匠对祖国无限热爱和深切的眷恋之情。然而第6自然段对钱学森回国为什么需要5年的漫长时间没有详细描述,而这恰恰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针对此处“留白”,可以给学生补充《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当时美国当局对钱学森回国的百般阻挠和迫害,感受钱学森回国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

三、把握重难点,学会变通

三年级上册《飞驰在高速公路上》一文中,“这条公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本课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几大城市的风景名胜及特产等。课堂上出示沪宁高速公路线路图,指导学生看图,再对照文本中的句子,让学生说说“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一句中“珍珠”“黄金纽带”分别指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里的“珍珠”指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六大城市。“黄金纽带”指沪宁高速公路。

师:为什么把六大城市称为“珍珠“呢?我们还是听一听它们的自我介绍吧!(找六个学生分别扮演六座城市到讲台前介绍各自的风景名胜及特产)

……

师:听了六大城市的自述,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学生有的说羡慕,有的说喜欢,有的说感觉他们确实像颗颗珍珠。)

通过这样对难点的变通演绎,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单一的教材变得多

元、丰满,学生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加深了对教材的感悟和理解。

再如《秦兵马俑》,文中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其中,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精读重点。为突出重点,加深感悟,我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注意对教材变通,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改变叙述方式,把文中对兵马俑的介绍改为第一人称的自述,让学生自由选择扮演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马俑、弓弩手、马俑,向“来宾”介绍自己的特点。这种改变叙述方式,是学生在拥有积累,获得体悟之后,对教材进行的二次创作。这样做既内化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课堂充满张力。

四、利用“生长”点,拓展延伸

为了让学生感受更多的语言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认真钻研教材,找出教材的生长点,拓展文本空间。我在教学《孔子游春》时,根据孔子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悟出深奥的道理,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孔子能从常见的流水悟出深奥的道理,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生1:他是一位很聪明的人。

生2:他是一位善于观察的人。

生3:他是一位善于归纳总结的人。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孔子的名言,再说说你的理解和体会。(出示孔子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生1:读了这几句名言,我觉得孔子明白很多真理。

生2:我觉得孔子很谦虚。

生3:我觉得孔子是勤学好问的一个人。

……

这一教学设计,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较为恰当的拓展,既填补了知识的空白,又拓展了精神空间。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阐述了自己对孔子多元化的理解和体会,将文本的学习拓展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宽的领域。

在教学《春联》(四年级下册)一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春联进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汉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并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春联。这样对教材拓展延伸,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研究春联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学生在深切感受到春联韵律美、对仗美的同时,也积累了语言,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如何有效地开发、运用教材?我觉得研读教材是重中之重。教师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蕴涵的丰富思想内涵,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另外,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教材资源开发意识,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开发教材资源的巨大动力。其次,教师要提高教材开发的水平。教师素质的优劣决定了教材资源的识别、开发利用的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作为学校应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样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