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背景
集团企业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对于公司的发展与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人曾这样说,公司组织结构的重要性仅次于公司最高领导人的挑选。对于各层管理人员来说,在一个结构设计良好的公司中工作,能保持较高的效率,并且能充分显示其才能;而在一个结构紊乱,职责不明的公司工作,其工作绩效就很难保持在一个较高的状态了。结果往往变成:由于职责不清,管理人员无所适从,对公司产生失望乃至不满情绪,最终是公司效率低下,人员纷纷离开。
例如,福特汽车公司,是由美国亨利·福特一世在1905年创立,经过15年奋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企业之一,到20年代差不多垄断了美国的汽车市场,并在世界其它重要市场上占有领导地位,从利润中就积累了10亿美元。但是,到1927年,福特公司却衰落下来,在市场上的份额降到了第三位。其后20年间几乎是亏损经营。1944 年,亨利·福特二世接管了公司,改组了公司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并换上了一个全新的领导班子,才扭转了公司的局面,使公司又迅速发展起来。亨利·福特一世失败的原因在于,他认为一个公司不论其规模多大,只需一个老板和一些助手,而不需要专业管理人员,他的助手只能照他的决定和命令行事,而不能象个经理那样行事。实际上,这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形式,因而它不能适应福特公司这样一个庞大的组织。
因此,适当的公司组织结构可以使公司的各项业务活动更顺利地进行,可以减少矛盾与摩擦,避免不必要的无休止的协调,也才能提高公司的效率。
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效益低并非由于没有一个正式的结构,而是由于采用了僵化的、不适合本公司的特点和其它客观要求的组织结构形式。不论是紊乱的还是不合理的组织结构,都会导致公司的低效益。
综上,对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研究就至关重要。
二、 企业组织结构的内容
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内部各个有机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以求有效、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协同努力。 组织结构是企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载体,它在人的能动行为下,通过信息传递,承载着企业的业务流动,推动或者阻碍企业使命的进程。
公司的组织结构就是公司各构成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说,
公司组织结构首先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各部分的划分是基于公司的目标之上,即把要完成的任务划分和安排成几个可以管理的部分。通常用来表述分析、划分和工作安排为几个可以管理的部分的这一过程称作“部门化”。其次,与公司组织结构关系密切的是所谓“管理的跨度”。亦就是公司总管所能管理部门的数量,及各部门负责人所能下辖的人员数量。第三,现在大多数公司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委员会。这就是公司组织结构的三项基本内容。
组织的内部结构可以解释和预测员工的行为。也就是说,除了个体和群体因素之外,员工所属组织的结构关系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认为组织结构对员工行为和态度具有影响的根据是什么?很明显,组织结构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明确工作内容,澄清员工所关心的问题,解决他们提出的\"我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我向谁汇报工作?\"\"如果我有问题,去找谁来帮我?\"这类问题,这就对员工的态度产生了影响,并激励他们提高工作绩效。
当然,组织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着员工的所作所作为。例如,如果组织的正规化、专门化程度很高,命令链很牢固,授权程度较低,控制跨度较窄,员工的自主性就较小,这种组织控制严格,员工行为的变化范围很小;相反,如果组织的专门化、正规化程度较低,控制跨度较宽,能给员工提供较大的活动自由,员工的活动内容相对也就丰富得多。策略、规模、技术、环境决定着组织的结构类型。为简洁起见,我们可把组织结构设计分为两种:机械模型和有机模型。组织结构对员工工作绩效和满意度的影响与员工的个人喜好有关。
最后一点,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像工作专门化、控制跨度、正规化、集权化的结构变量,是组织研究者能够测量的客观变量。我们在本章所提供的研究发现和结论实际上是这些研究者们工作的直接结果。但是,员工们往往不能客观地来测量这些结构特征。他们以一种不太科学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周围的一切,然后形成他们自己隐含的组织结构模式。为得到在公司中工作的机会,自己必须接受多少人的面试?自己那个工作部分一共有多少人?公司有政策手册吗?如果有,每个人都容易得到一份吗?公司员工都严格按照手册要求办事吗?公司及其管理人员在新闻媒介中的形象如何?员工对于这些管理所得到的答案,结合他们自己的经历及同事的看法,会形成员工对组织结构的主观印象。当然,这种印象可能与组织的客观结构格格不人。
员工们对组织结构的隐含模式十分重要。人们行为反应的基础是他们的主观认识而不是客观现实。例如,有关研究证明,许多结构性变量和与之直接相关的
绩效水平、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并不一致,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个体差异。但另一种导致这些不一致发现的原因可能是对客观特征的多样化的认识,或者说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样。研究者通常关注组织结构的实际水平,但如果人们对同一要素的解释不同,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因此,最根本的是要了解员工是如何认识他们的组织结构的。对于有效预测员工行为而言,这比组织结构的客观特征本身更有助于预测员工的行为。
三、 公司组织结构的形式
设计组织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合理地整合组织成员的力量形成组织合力,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协同努力。
企业组织结构类型主要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等。
(一)直线制
直线制是一种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厂部不另设职能机构(可设职能人员协助主管人工作),一切管理职能基本上都由行政主管自己执行。其结构如图1所示。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缺点是:它要求行政负责人通晓多种知识和技能,亲自处理各种业务。这在业务比较复杂、企业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把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到最高主管一人身上,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直线制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比较复杂的企业并不适宜。
图1 直线制组织结构简图
(二)职能制
职能制组织结构,是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如在厂长下面设立职能机构和人员,协助厂长从事职能管理工作。这种结构要求行政主管把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力交给相关的职能机构,各职能机构就有权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向下级行政单位发号施令。因此,下级行政负责人除了接受上级行政主管人指挥外,还必须接受上级各职能机构的领导。其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
图2 职能制组织结构简图
职能制的优点是能适应现代化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管理工作比较精细的特点;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直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JP2〗但缺点也很明显:它妨碍了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不利于建立和健全各级行政负责人和职能科室的责任制,在中间管理层往往会出现有功大家抢,有过大家推的现象;另外,在上级行政领导和职能机构的指导和命令发生矛盾时,下级就无所适从,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容易造成纪律松弛,生产管理秩序混乱。由于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明显的缺陷,现代企业一般都不采用职能制。
(三)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也叫生产区域制,或直线参谋制。它是在直线制和职能制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吸取这两种形式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目前,我们绝大多数
企业都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把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按命令统一原则对各级组织行使指挥权;另一类是职能机构和人员,按专业化原则,从事组织的各项职能管理工作。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一定的决定权和对所属下级的指挥权,并对自己部门的工作负全部责任。而职能机构和人员,则是直线指挥人员的参谋,不能对直接部门发号施令,只能进行业务指导。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图如图3所示。
图3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简图
直线-职能制的优点是:既保证了企业管理体系的集中统一,又可以在各级行政负责人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其缺点是: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性较差,职能部门的许多工作要直接向上层领导报告请示才能处理,这一方面加重了上层领导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造成办事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可以设立各种综合委员会,或建立各种会议制度,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起到沟通作用,帮助高层领导出谋划策。
(四)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故有“斯隆模型”之称,也叫“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它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是国外较大的联合公司所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或公司也引进了这种组织结
构形式。
事业部制是分级管理 、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即一个公司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成本核算,产品制造,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也有的事业部只负责指挥和组织生产,不负责采购和销售,实行生产和供销分立,但这种事业部正在被产品事业部所取代。还有的事业部则按区域来划分。这里就产品事业部和区域事业部做些简单的介绍。 1. 产品事业部(又称产品部门化):
按照产品或产品系列组织业务活动,在经营多种产品的大型企业中早已 显得日益重要。产品部门化主要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为基础,将生产某一产品有关的活动,完全置于同一产品部门内,再在产品部门内细分职能部门,进行生产该产品的工作。这种结构形态,在设计中往往将一些共用的职能集中,由上级委派以辅导各产品部门,做到资源共享。其组织结构见图4。
图4 产品部门化结构简图
产品部门化的优点是:
有利于采用专业化设备,并能使个人的技术和专业化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产品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部门经理承担利润责任,这有利于总经理评价各部门的政绩;在同一产品部门内有关的职能活动协调比较容易,比完全采用职能部门管理来得更有弹性;容易适应企业的扩展与业务多元化要求。 产品部门化的缺点是:
需要更多的具有全面管理才能的人才,而这类人才往往不易得到;每一个产
品分部都有一定的独立权力,高层管理人员有时会难以控制;对总部的各职能部门,例如人事、财务等,产品分部往往不会善加利用,以至总部一些服务不能获得充分的利用。
2. 区域事业部制(又称区域部门化)
对于在地理上分散的企业来说,按地区划分部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法。其原则是把某个地区或区域内的业务工作集中起来,委派一位经理来主管其事。按地区划分部门,特别适用于规模大的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这种组织结构形态,在设计上往往设有中央服务部门,如采购 、人事、财务、广告等,向各区域提供专业性的服务,这种组织结构见图5。
图5 区域部门化(事业部)结构图
部门化的优点是:
责任到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是一个利润中心,每一区域部门的主管都要负责该地区的业务盈亏;放权到区域,每一个区域有其特殊的市场需求与问题,总部放手让区域人员处理,会比较妥善、实际;有利于地区内部协调;对区域内顾客比较了解,有利于服务与沟通;每一个区域主管,都要担负一切管理职能的活动,这对培养通才管理人员大有好处。 其缺点是:
随着地区的增加,需要更多具有全面管理能力的人员,而这类人员往往不易得到;每一个区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加上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往往是“天高皇帝远”,总部难以控制;由于总部与各区域是天各一方,难以维持集中的经济服务工作。
总体来说,事业部必须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相对独立的市场;相对独立的利益;相对独立的自主权。
事业部制的好处是:总公司领导可以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考虑全局问题;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更能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更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实现企业的内部协作;各事业部之间有比较,有竞争,这种比较和竞争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事业部内部的供、产、销之间容易协调,不像在直线职能制下需要高层管理部门过问;事业部经理要从事业部整体来考虑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和训练管理人才。
事业部的缺点是:公司与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叠,构成管理人员浪费;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各事业部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影响事业部之间的协作,一些业务联系与沟通往往也被经济关系所替代。甚至连总部的职能机构为事业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时,也要事业部支付咨询服务费。
(五)模拟分权制
这是一种介于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之间的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如图6所示。
图6 模拟分权制结构简图
有许多大型企业,如连续生产的钢铁、化工企业由于产品品种或生产工艺过程所限,难以分解成几个独立的事业部。又由于企业的规模庞大,以致高层管理者感到采用其他组织形态都不容易管理,这时就出现了模拟分权组织结构形式。所谓模拟,就是要模拟事业部制的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而不是真正的事业部,
实际上是一个个“生产单位”。这些生产单位有自己的职能机构,享有尽可能大的自主权,负有“模拟性”的盈亏责任,目的是要调动他们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达到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各生产单位由于生产上的连续性,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就以连续生产的石油化工为例,甲单位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就成为乙生产单位的原料,这当中无需停顿和中转。因此,它们之间的经济核算,只能依据企业内部的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也就是说这些生产单位没有自己独立的外部市场,这也是与事业部的差别所在。
模拟分权制的优点除了调动各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外,就是解决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高层管理人员将部分权力分给生产单位,减少了自己的行政事务,从而把精力集中到战略问题上来。其缺点是,不易为模拟的生产单位明确任务,造成考核上的困难;各生产单位领导人不易了解企业的全貌,在信息沟通和决策权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六)矩阵制
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称为矩阵组织结构。如图7所示。
图7 矩阵制结构简图
矩阵制组织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例如组成一个专门的产品(项目)小组去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各个不同阶段,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以协调有
关部门的活动,保证任务的完成。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谁,谁就来,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矩阵结构的优点是: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由于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因此在新的工作小组里,能沟通、融合,能把自己的工作同整体工作联系在一起,为攻克难关,解决问题而献计献策,由于从各方面抽调来的人员有信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促进了项目的实现;它还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
矩阵结构的缺点是: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因为参加项目的人员都来自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只是为\"会战\"而来,所以项目负责人对他们管理困难,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这种人员上的双重管理是矩阵结构的先天缺陷;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矩阵结构适用于一些重大攻关项目。企业可用来完成涉及面广的、临时性的、复杂的重大工程项目或管理改革任务。特别适用于以开发与实验为主的单位,例如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单位等。
四、 以中粮集团为研究对象 (一) 简介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中粮集团”)于1952年在北京成立,是一家集贸易、实业、金融、信息、服务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横跨农产品、食品、酒店、地产等众多领域。中粮集团长期从事粮油食品进出口贸易,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企业之一。截至2003年,中粮集团进出口额累计1,46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累计785亿美元,进口总额累计683亿美元。
1992年以来,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粮集团加快战略调整,大力实施实业化、国际化、集团化、多元化经营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由传统外贸代理企业向产业化经营的跨国企业转型,逐步发展成为一家集贸易、实业、金融、信息、服务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中粮集团已形成了以粮
油食品加工业为主体,兼顾相关行业的发展格局。食用油脂、饮料、酒类、啤酒麦芽、面粉、巧克力、金属包装等业务在国内占有领先地位。中粮产品“福临门”食用油、“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梅林”罐头享誉大江南北,中粮投资的凯莱系列酒店也跻身世界酒店集团300强。此外,中粮还是可口可乐在中国的主要装瓶商。
(二) 重组、改制与上市
1999年上半年以来,中粮集团实施重组、改制、上市的发展战略。集团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在公司内部建立全球视野的资源配置体系、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通过重组、改制,集团进一步强化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同时组建了中粮粮油进出口公司(主营粮油糖政策性贸易业务)、“中粮国际”(香港上市公司,主营粮油食品生产加工业务)、“鹏利国际”(主营地产投资和酒店管理,2003年退市)、中粮发展有限公司(主营非上市业务)和“中粮金融”(主营人寿保险、保险经纪、期货等业务)5大经营中心。其中,“中粮国际”发展目标是成为中国和亚太地区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和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食品工业的主要渠道。
(三) 中粮集团组织架构图:
由中粮集团组织架构图不难看出中粮集团采用的组织结构模式是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也叫生产区域制,或直线参谋制。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负责人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级领导者的参谋,实行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职能参谋部门拟订的计划、方案以及有关指令,由直线主管批准下达;职能部门参谋只起业务指导作用,无权直接下达命令,各级行政领导人实行逐级负责,实行高度集权。
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把中粮集团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按命令统一原则对各级组织行使指挥权;另一类是职能机构和人员,按专业化原则,从事组织的各项职能管理工作。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一定的决定权和对所属下级的指挥权,并对自己部门的工作负全部责任。而职能机构和人员,则是直线指挥人员的参谋,不能对直接部门发号施令,只能进行业务指导。
中粮集团实行直线职能制的优点是,既保证了集团企业管理体系的集中统一,又可以在各级行政负责人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分工精细,责任清楚,各部门仅对自己应做的工作负责,效率较高;组织稳定性较高,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易于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其缺点是,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性较差,职能部门的许多工作要直接向上层领导报告请示才能处理,这一方面加重了上层领导的工作负担;难以从组织内部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也造成办事效率低。
(四) 对中粮集团组织架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优化的原则:
1. 公司总部是战略导向组织,其主要职责是把握长期战略,最大程度地优
化资源配置和利用,引入和培训优秀的管理人才,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督促和帮助下属业务单元提高经营业绩,为整个公司的发展不断创造条件。
2. 集团下属业务单元主要是产权清晰,业务方向明确的法人企业,这些企
业业务发展方向需符合集团发展愿景。 3. 总部及业务经营单元之间权责划分明确。
4. 总部必须有能力对核心活动(如品牌的创建及使用、海外业务发展、流
通网络建立、项目投资管理等)进行协调和监控。 5. 总部机构需精干高效,并有灵活反应的能力。
6. 管理流程清晰简洁,管理幅度适当。 7. 最大程度避免行政管理行为及个人意志作用。
(五) 组织架构优化思路:
1. 业务和组织构架调整服从集团整体战略。继续“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
业务单元专业化”原则,围绕主营业务逐步建立若干战略定位清晰、核心竞争力突出、自我发展能力强、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专业化经营单位。 2. 遵循商业逻辑,归核化管理,强化主业。打破现有架构界限,按照商业
逻辑,整合同类业务,进行统一归口管理,突出主营业务。
3. 夯实专业化经营公司职能,按市场化标准进行实体化运作。强化专业化
经营公司的战略、财务等功能,推动上市,促进体制、机制的根本改变。 4. 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持续优化。调整从目前业务和组织的现状出发,
在考虑商业逻辑主线的前提下,注重操作的可行性和业务的稳定性,采取稳步推进、持续优化的原则。
5. 以“从国有大型企业发展为国际一流公司,重塑以外贸为主导的商业模
式,选择能力最强的环节,该舍弃的坚决舍弃”为目标,重新把中粮集团定调为“有限多元化企业”。将集团34个业务单元集中成为贸易、粮油等9大板块。集团仅负责总体战略、资源配置、人员任命等方面的决策,其余经营管理等具体工作均由业务主体自行决定。无论如何调整,多产业、大规模的特征都相当突出。
6. 各业务品牌创建及使用上提出新的策略,比如“福临门”系列品牌使用
全新VI,根据市场消费群体不同,中粮将把天然谷物调和油定为全国性产品,塑造“福临门”健康形象。集团旗下的“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黄中皇”绍兴酒、“中茶”茶叶等品牌都在各自的板块中形成了晕轮效应。
7. 对于中粮集团土畜公司注资以后,由于土蓄公司自身业务复杂,分支机
构之间沟通成本较高,业务重叠,最好采用矩阵式管理模式,这样有助于获得协同效应,实施有效监控。
中粮集团在经过组织架构优化后,加快了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理顺组织构架和管理关系,外延式增长与内涵式有机增长、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都明显
提高,强化了集团内部管理,较少了内部沟通成本,提高整体核心竞争力,使经营业绩产生明显提高。
五、 影响管理者选择组织结构类型和组织方法的因素
权变理论的核心含义是:外部资源会影响组织获取资源的能力,因此不存在最佳的组织方式,管理者所选择的组织机构和控制系统取决于组织的外部环境特征,或者说根据组织外部环境特征相机抉择,以最大限度的获取资源。外部环境稳定时,机械性组织结构;快速变化时,有机型组织结构。
根据权变理论,管理者设计组织结构是为了适应对组织影响最大并且为组织带来极大不确定性的因素或者环境。因此,有四种重要因素决定着管理者选择的组织结构类型和组织方法:组织环境的性质、组织所采用的战略类型、组织运用的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以及组织人力资源的特征。
1. 组织环境:在外部环境变化越快,其中不确定性越大的情况下,管理者
在获取稀缺资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越多,为了加快决策和沟通速度,更易于获取资源,管理者往往会做出有助于增强组织结构灵活性的组织选择。他们可进行分权,给予低层员工做出重要运营决策的权利—即一种有机化程度更高的结构。相反,如果外部环境比较稳定,资源很容易获取,不确定性程度也比较低,个人和职能部门之间不需要进行很多协调和沟通就能够获得资源,那么管理者通常会做出使组织结构更加稳定或者更加正式的组织选择。
2. 战略:一旦管理者选择了一种战略,他们就必须选择正确的方法来实施
所选择的战略。不同的战略往往要求运用不同的组织结构。如:差异化战略以提高消费者对组织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认知价值为目的,这种战略字啊柔性结构中往往更容易成功。这是因为在柔性结构中,管理者能够迅速地开发新的产品或者创新的产品,从而有利于实施差异化战略。相反,低成本战略以降低各个职能部门的成本为目的,通常在更规范的结构中最有效,因为这种结构赋予管理者更多的控制力,能够更严密地管理组织各个部门的支出和行动。
3. 技术:技术是用来设计、生产和分销组织产品与服务的技能、知识、工
具、机器、计算机和设备的结合体。通常,一个企业应用的技术越是复杂,对于管理者和员工来说,对技术进行严格控制或者有效调整就越困
难。因此,技术越复杂,就越需要一种柔性结构。这样,才能提高管理者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来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相反,技术越常规,就越适合规范的结构,因为任务很简单,生产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步骤也是事先设定好的。
4. 人力资源:影响一个组织的结构选择的最后一个重要因素是组织所使用
的人力资源的特征。组织拥有的劳动力技术含量越高,员工在群体或者团队中协同完成工作的机会越多,组织就越需要采用一种柔性的分权制结构。以分权和向员工授权为特征的柔性结构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技能员工的需要。所以,当设计组织结构时,管理者必须特别注意劳动力和工作本身的特征。
六、 企业集团发展趋势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大企业集团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脊梁。目前,国外企业集团发展趋势如何?怎样发展好我国的大企业集团?
近年来,国外企业集团发展呈现一些新趋势。一是网络化。传统的企业集团靠资本、人事等结合,而企业网络则是靠信息通信网络联合。目前,虽然标准的企业网络尚未形成,但具有企业网络特点的混合型企业集团和分散型企业联合体已经出现。这种企业集团和联合体中没有核心层,集团中的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经营实体,统辖集团的中枢是信息交流和协调系统。二是金融资本化。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的联合与融合日益加深。三是国际化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正将触角伸向可能达到的任何地方。四是联合化。企业集团是企业联合的最高形态,而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集团之间开始了新的“强强联合”——在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进行联合。
我国的企业集团大多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型国有企业发展而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尚未彻底完成,又面临着国际企业集团发展新趋势带来的挑战,亟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使企业集团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我国不少企业集团质量不高、“集而不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企不分。在传统体制仍然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许多行政机构对企业发号施令,却不对决策后果负责。所有权的各项权能(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高层经理人员任命权等)被不同部门分割,实际上架空了所有权。而每个部门行使的那部分所有者权能由于与其他权
能割裂,变成了各个部门自己的权能,服从于本部门的发展目标和利益。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组织形态,而科学的治理结构是公司制企业的重要特征和优势所在。因为公司制企业可以使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通过建立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和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协调和制衡的关系,实现决策体制和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革,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运作。
打破条块分割,促进企业集团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发展。企业集团跨地区发展,是在更大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条件。企业集团跨部门发展,是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向全方位竞争发展的要求,更是推动生产要素在部门间合理流动、变部门资源优势为企业集团优势的需要,有利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实现多元化经营,形成综合化功能,获得综合经济效益。企业集团跨所有制发展,把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优势聚集到企业集团中,有利于形成新的生产经营优势,有利于各种经济成分互补互促、共同发展。
理清发展思路,合理确定企业集团发展战略。首先,明确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变化,明确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并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其次,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应切实可行,不能过高,也不宜过低;同时,注意把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第三,把握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集团发展除了要有资本优势,还要有市场、技术和人才等优势。企业集团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寻求发展机会和生存空间,就应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研究制约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条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来创造新优势。 七.当今经济形势分析
在全球经济危机阴霾不散的今天,了解当今中国的国内、国际形势,知晓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切身相关的各种经济因素,十分有必要。
影响中国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有影响的重要因素:利率、GDP、通货膨胀、汇率以及对外贸易等.
纵观众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在金融危机中表现使各国对我国刮目相看。国际地位提高的同时使我国成为必须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虽然我们一直是以发展中国家自居,但可能不再有国家把我国当做发展中国家看待,
而且增加了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戒心。 二是国际竞争更加激烈。首先是市场竞争,我国经济恢复发展将使世界性的生产过剩更加严重,市场成为更加稀缺的资源,各国的贸易保护力度将不断扩大。其次是对资源的争夺,全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悠闲地资源变得更加紧俏,并推动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和能源的发展。
三是维护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加大。国际社会对低碳经济和减排的重视,将初始美国和我国等能源消费大国进行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我国的外贸和国际投资陈升巨大的影响。在外贸方面我们必须回复金融危机之前所进行的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的方针,立足于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而不是靠廉价的劳动力的低成本竞争。从我国看,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将出现与过去不同的变化。 (1)投资的作用将下降。需要大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可建设的数量和投资增长速度将出现下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减少。
(2)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更加突出。国际舆论,人民改善生存质量的呼声要启用扭转环境状况恶化的态势,国内外资源的短缺逼迫我们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是口号,必须有实质性的进展。“两高一资”的产业必须做出彻底的调整环保和新能源产业要抓住发展的机遇。 (3)对技术自主创新和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要为真正的强国,必须改变技术相对落后和重要装备依赖别国的状况,国家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已对此做出明确的要求。
(4)扭转收入分配不合理的要求更加迫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改变分配政策和调节居民收入迫在眉睫。
(5)劳动力的供给态势将发生转折。我国新生劳动力数量已经在下降,虽然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供大于求,但东部的发达地区和部分城市将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必须通过产业转换卷才能减少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国内经济社会形势的上述变化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劳动民生。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集团企业更应该根据经济的发展和政策变化适时的对企业目标和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
七、 总结
因此,对于中粮集团的未来发展,“既不能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但也要强调专业化的优势”,需要打造中粮资本以外的核心竞争能力,因为中粮作为国内粮油行业龙头企业,其行业竞争力并不强,业务发展也不够稳定。竞争手段较少,竞争重点主要局限于产能、布局上,而缺乏对供应链各环节管理、人才、产品、品牌、技术、资源等要素的完整整合,赢利模式、供应链竞争、公司治理与管理系统、企业文化模式等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可能是中粮目前最大的隐痛。
随着进一步的放开市场和来自国外的竞争,中粮集团应该进一步打“组合
拳”,培育自己的“芯”,进而在日益国际化的市场格局中不断健康成长。实施行业聚焦,产品聚焦,并不断创新,走“行业一体化”和“市场多元化”的道路;跨地域经营,合理集中与分散资源,提升与建立管控能力和系统,引导内部人力资源发展,追求稳定投资回报;规范化经营,集约化整合,系统化流程,规范化制度,确保优势竞争地位。
中粮的核心能力塑造既要内敛,即以企业战略定位为基础,以专业化发展为手段,从中粮现有的品牌、人才、市场网络等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切入,带动企业知识库、创新机制、管理、文化、资源、技术、服务等其他核心资源整合,建立独立的研发系统、有效的管理平台、系统化的公司治理和管控体系、先进适用的企业文化,提高集团管理运作能力和创新吸收能力,发挥“沃尔玛”式效应。又要外展,即以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市场手段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源或掌握核心技术源的人才;与具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并购具有某种比较优势的企业和团体。中粮现在的并购整合和未来可能的国际化不过是外展的一种手段和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中粮要警惕外展时所带来的种种危机和巨大风险,只有当有了足够强大的整合能力、纠错能力和平衡能力,才能确保外展成功。
相信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良后,中粮集团的发展会蒸蒸日上。
小组成员:陈丽君;周梦婷;张倩;吴爱民 参考文献:
作者:朱春华;杨宏玲 来源:企业组织结构类型及实证研究. 管理观察 2009年21期
作者:王玲 来源:企业组织的探索与创新 2009年21期
作者:白玉柱 来源:企业集团组织结构优化途径研究 2009年11月 作者:未知 作者:王吉鹏作者:李悦 来源:互联网 2008-07-02
来源:中粮集团组织架构优化 2008-07-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1月25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