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原创]建工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及重点注释(第4章)

2024-02-05 来源:年旅网


1Z204000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1Z204010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概念和原理

1Z204011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含义

⑴质量控制是GB/T19000(等同采用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一个质量术语。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是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一系列相关活动。

⑵质量控制包括采取的作业技术和管理活动。作业技术是直接产生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条件;但并不是具备相关作业技术能力,都能产生合格的质量,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还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组织和协调作业技术活动的过程,以充分发挥其质量形成能力,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

⑶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按照GB/T19000定义,质量管理是指确立质量方针及实施质量方针的全部职能及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一系列工作。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质量控制是在明确的质量目标条件下通过行动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检查和监督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⑷建设工程项目从本质上说是一项拟建的建筑产品,它和一般产品具有同样的质量内涵,即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特性之总和。其中明确的需要是指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合同等所规定的要求,隐含的需要是指法律法规或技术标准尚未作出明确规定,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客观上已存在的某些需求。因此建筑产品的质量也就需要通过市场和营销活动加以识别,以不断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其社会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或满足的程度如何,必须用一系列定量或定性的特性指标来描述和评价,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产品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环境的适宜性等。

⑸由于建设工程项目是由业主(或投资者、项目法人)提出明确的需求,然后再通过一次性承发包生产,即在特定的地点建造特定的项目。因此工程项目的质量总目标,是业主建设意图通过项目策划,包括项目的定义及建设规模、系统构成、使用功能和价值、规格档次标准等的定位策划和目标决策来提出的。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包括勘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安装,竣工验收各阶段,均应围绕着致力于满足业主要求的质量总目标而展开。

1Z204012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形戍的影响因素

⑴人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人是质量活动的主体,对建设工程项目而言,人是泛指与工程有关的单位、组织及个人,包括:

·建设单位; ·勘察设计单位; ·施工承包单位;

·监理及咨询服务单位;

·政府主管及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单位; ·策划者、设计者、作业者、管理者等等。

建筑业实行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市场准入制度、执业资格注册制度、持证上岗制度以及质量责任制度等,规定按资质等级承包工程任务,不得越级,不得挂靠,不得转包,严禁无证设计、无证施工。

⑵建设项目的决策因素没有经过资源论证、市场需求预测,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建成后不能投入生产或使用,所形成的合格而无用途的建筑产品,从根本上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具备质量的适用性特征。同样盲目追求高标准,缺乏质量经济性考虑的决策,也将对工程质量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⑶建设工程项目勘察因素 包括建设项目技术经济条件勘察和工程岩土地质条件勘察,前者直接影响项目决策,后者直接关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 ⑷建设工程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因素 总体规划关系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功能组织和平面布局,竖向设计,总体运输及交通组织的合理性;工程设计具体确定建筑产品或工程目的物的质量目标值,直接将建设意图变成工程蓝图,将适用、经济、美观融为一体,为建设施工提供质量标准和依据。建筑构造与结构的设计合理性、可靠性以及可施工性都直接影响

工程质量。

⑸建筑材料、构配件及相关工程用品的质量因素 它们是建筑生产的劳动对象。建筑质量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工业的发展,原材料及建筑装饰装潢材料及其制品的开发,导致人们对建筑消费需求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正确合理选择材料,控制材料、构配件及工程用品的质量规格、性能特性是否符合设计规定标准,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形成。

⑹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方案。前者指施工的技术、工艺、方法和机械、设备、模具等施工手段的配置,显然,如果施工技术落后,方法不当,机具有缺陷,都将对工程质量的形成产生影响。后者是指施工程序、工艺顺序、施工流向、劳动组织方面的决定和安排。通常的施工程序是先准备后施工,先场外后场内,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后浅,先主体后装修,先土建后安装等等,都应在施工方案中明确,并编制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这些都是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形成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⑺工程项目的施工环境包括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及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等劳动作业环境,以及由工程承发包合同结构所派生的多单位多专业共同施工的管理关系,组织协调方式及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系统等构成的管理环境对工程质量的形成产生相当的影响。

1Z204013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⑴PDCA循环原理

PDCA循环(图1Z204013),是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理论方法。从实践论的角度看,管理就是确定任务目标,并按照PDCA循环原理来实现预期目标。由此可见PDCA是目标控制的基本方法。

·计划P(Plan)可以理解为质量计划阶段,明确目标并制订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中,“计划”是指各相关主体根据其任务目标和责任范围,确定质量控制的组织制度、工作程序、技术方法、业务流程、资源配置、检验试验要求、质量记录方式、不合格处理、管理措施等具体内容和做法的文件,“计划”还须对其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有效性、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按照规定的程序与权限审批执行。

·实施D(Do)包含两个环节,即计划行动方案的交底和按计划规定的方法与要求展开工程作业技术活动。计划交底目的在于使具体的作业者和管理者,明确计划的意图和要求,掌握标准,从而规范行为,全面地执行计划的行动方案,步调一致地去努力实现预期的目标。

·检查C(Check)指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各种检查,包括作业者的自检,互检和专职管理者专检。各类检查都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检查是否严格执行了计划的行动方案;实际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不执行计划的原因。二是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即产出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对此进行确认和评价。

·处置A(Action)对于质量检查所发现的质量问题或质量不合格,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保持质量形成的受控状态。处理分纠偏和预防两个步骤。前者是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当前的质量问题;后者是信息反馈管理部门,反思问题症结或计划时的不周,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质量预防提供借鉴。

⑵三阶段控制原理

就是通常所说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这三阶段控制构成了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 ·事前控制 要求预先进行周密的质量计划。尤其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制订质量、计划或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目前这三种计划方式基本上并用),都必须建立在切实可行,有效实现预期质量目标的基础上,作为一种行动方案进行施工部署。目前有些施工企业,尤其是一些资质较低的企业在承建中小型的一般工程项目时,往往把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曲解成“以包代管”的模式,忽略了技术质量管理的系统控制,失去企业整体技术和管理经验对项目施工计划的指导和支撑作用,这将造成质量预控的先天性缺陷。

事前控制,其内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强调质量目标的计划预控,二是按质量计划进行质量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状态的控制。

·事中控制 首先是对质量活动的行为约束,即对质量产生过程各项技术作业活动操作者在相关制度的管理下的自我行为约束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技术能力,去完成预定质量目标的作业任务;其次是对质量活动过程和结果,来自他人的监督控制,这里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管理者的检查检验和来自企业外部的工程监理和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等的监控。

事中控制虽然包含自控和监控两大环节,但其关键还是增强质量意识,发挥操作者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即坚持质量标准是根本的,监控或他人控制是必要的补充,没有前者或用后者取代前者都是不正确的。因此在企业组织的质量活动中,通过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来发挥操作者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以达到质量控制的效果,是非常必要的。这也只有通过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来达到。

·事后控制 包括对质量活动结果的评价认定和对质量偏差的纠正。从理论上分析,如果计划预控过程所制订的行动方案考虑得越是周密,事中约束监控的能力越强越严格,实现质量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理想的状况就是希望做到各项作业活动,“一次成功”、“一次交验合格率100%”。但客观上相当部分的工程不可能达到,因为在过

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计划时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包括系统因素和偶然因素。因此当出现质量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超出允许偏差时,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持质量受控状态。

·以上三大环节,不是孤立和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构成有机的系统过程,实质上也就是PDCA循环具体化,并在每一次滚动循环中不断提高,达到质量管理或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 ⑶三全控制管理

·三全管理是来自于全面质量管理TQC(Totol quality control)的思想,同时包融在质量体系标准(GB/T19000-ISO9000)中,它指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应该是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这一原理对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同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全面质量控制是指工程(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全面控制,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形成。对于建设工程项目而言,全面质量控制还应该包括建设工程各参与主体的工程质量与工作质量的全面控制。如业主,监理,勘察,设计,施工总包,施工分包,材料设备供应商等,任何一方任何环节的怠慢疏忽或质量责任不到位都会造成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影响。 ·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指根据工程质量的形成规律,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推进。GB/T19000强调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管理原则,按照建设程序,建设工程从项目建议书或建设构想提出,历经项目鉴别,选择,策划,可研,决策,立项,勘察,设计,发包,施工,验收,使用等各个有机联系的环节,构成了建设项目的总过程。其中每个环节又由诸多相互关联的活动构成相应的具体过程,因此,必须掌握识别过程和应用“过程方法”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主要的过程有:项目策划与决策过程;勘察设计过程;施工采购过程;施工组织与准备过程;检测设备控制与计量过程;施工生产的检验试验过程;工程质量的评定过程;工程竣工验收与交付过程;工程回访维修服务过程。 ·全员参与控制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看,无论组织内部的管理者还是作业者,每个岗位都承担着相应的质量职能,一旦确定了质量方针目标,就应组织和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实施质量方针的系统活动中去,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全员参与质量控制作为全面质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就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理论认为,总目标必须逐级分解,直到最基层岗位,从而形成自下到上,自岗位个体到部门团队的层层控制和保证关系,使质量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岗位。就企业而言,如果存在哪个岗位没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质量目标,说明这个岗位就是多余的,应予调整。

1Z204020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和运行

1Z204021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构成

⑴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是面向工程项目而建立的质量控制系统,它不同于企业按照GB/T19000标准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其不同点主要在于: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只用于特定的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而不是用于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即目的不同;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涉及工程项目实施中所有的质量责任主体,而不只是某一个建筑企业,即范围不同;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是工程项目的质量标准,并非某一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目标,即目标不同;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与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相融,是一次性的,并非永久性的,即时

效不同;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一般只做自我评价与诊断,不进行第三方认证,即评价方式不同。

⑵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构成,按控制内容分有: ·工程项目勘察设计质量控制子系统; ·工程项目材料设备质量控制子系统; ·工程项目施工安装质量控制子系统;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质量控制子系统。

⑶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构成,按实施的主体分有: ·建设单位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系统;

·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项目质量控制系统;

·勘察设计单位勘察设计质量控制子系统(设计一施工分离式); ·施工企业(分包商)施工安装质量控制子系统; ·工程监理企业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子系统。

⑷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构成,按控制原理分有:

·质量控制计划系统,确定建设项目的建设标准、质量方针、总目标及其分解;

·质量控制网络系统,明确工程项目质量责任主体构成、合同关系和管理关系,控制的层次和界面;

·质量控制措施系统,描述主要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经济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安排; ·质量控制信息系统,进行质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文档资料的管理。

⑸工程质量控制系统的不同构成,只是提供全面认识其功能的一种途径,实际上它们是交互作用的,而且和工程项目外部的行业及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政府实施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及施工承包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材料设备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工程监理咨询服务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行业实施的工程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等。

1Z204022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

⑴根据实践经验,可以参照以下几条原则来建立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分层次规划的原则,第一层次是建设单位和工程总承包企业,分别对整个建设项目和总承包工程项目,进行相关范围的质量控制系统设计;第二层次是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分包)、监理企业,在建设单位和总承包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框架内,进行责任范围内的质量控制系统设计,使总体框架更清晰、具体、落到实处。

·总目标分解的原则,按照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总体目标,分解到各个责任主体,明示于合同条件,由各责任主体制定质量计划,确定控制措施和方法。

·质量责任制的原则,即贯彻谁实施谁负责,质量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原则。

·系统有效性的原则,即做到整体系统和局部系统的组织、人员、资源和措施落实到位。 ⑵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程序

·确定控制系统各层面组织的工程质量负责人及其管理职责,形成控制系统网络架构。 ·确定控制系统组织的领导关系、报告审批及信息流转程序。

·制订质量控制工作制度,包括质量控制例会制度、协调制度、验收制度和质量责任制度等。

·部署各质量主体编制相关质量计划,并按规定程序完成质量计划的审批,形成质量控制依据。

·研究并确定控制系统内部质量职能交叉衔接的界面划分和管理方式。

1Z204023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

⑴控制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活力在于它的运行机制,而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来源于利益机制。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是由多主体参与的价值增值链,因此,只有保持合理的供方及分供方关系,才能形成质量控制系统的动力机制,这一点对业主和总承包方都是同样重要的。

⑵控制系统运行的约束机制没有约束机制的控制系统是无法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的,约束机制取决于自我约束能力和外部监控效力,前者指质量责任主体和质量活动主体,即组织及个人的经营理念、质量意识、职业道德及技术能力的发挥;后者指来自于实施主体外部的推动和检查监督。因此,加强项目管理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机制是不可忽视的。

⑶控制系统运行的反馈机制运行的状态和结果的信息反馈,是进行系统控制能力评价,并为及时做出处置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必须保持质量信息的及时和准确,同时提倡质量管理者深人生产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

⑷控制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的主体间,应用pDCA循环原理,即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的方式展开控制,同时必须注重抓好控制点的设置,加强重点控制和例外控制。

1Z204030掌握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的方法

1Z204031施工质量控制的目标

⑴施工质量控制的总体目标是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正确配置施工生产要素和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实现工程项目预期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标准。这是建设工程参与各方的共同责任。

⑵建设单位的质量控制目标是通过施工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监督管理、协调和决策,保证竣工项目达到投资决策所确定的质量标准。

⑶设计单位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目标,是通过对施工质量的验收签证、设计变更控制及纠正施工中所发现的设计问题,采纳变更设计的合理化建议等,保证竣工项目的各项施工结果与设计文件(包括变更文件)所规定的标准相一致。

⑷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目标是通过施工全过程的全面质量自控,保证交付满足施工合同及设计文件所规定的质量标准(含工程质量创优要求)的建设工程产品。

⑸监理单位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目标是通过审核施工质量文件、报告报表及现与旁站检查、平行检验、施工指令和结算支付控制等手段的应用,监控施工承包单位的质量活动行为,协调施工关系,正确履行工程质量的监督责任,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施工合同和设计文件所规定的质量标准。

1Z204032施工质量控制的过程

⑴施工质量控制的过程,包括施工准备质量控制、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施工验收质量控制。

·施工准备质量控制是指工程项目开工前的全面施工准备和施工过程中各分部分项工程

施工作业前的施工准备(或称施工作业准备)。此外,还包括季节性的特殊施工准备。施工准备质量是属于工作质量范畴,然而它对建设工程产品质量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指施工作业技术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过程的质量控制,其内涵包括全过程施工生产及其中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作业过程。

·施工验收质量控制是指对已完工程验收时的质量控制,即工程产品质量控制。包括隐蔽工程验收、检验批验收、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和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过程的质量控制。

⑵施工质量控制过程既有施工承包方的质量控制职能,也有业主方、设计方、监理方、供应方及政府的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控制职能,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地位、责任和作用。

·自控主体 施工承包方和供应方在施工阶段是质量自控主体,他们不能因为监控、主体的存在和监控责任的实施而减轻或免除其质量责任。

·监控主体 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及政府的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在施工阶段是依据法律和合同对自控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效果实施监督控制。

·自控主体和监控主体在施工全过程相互依存、各司其职,共同推动着施工质量控制过程的发展和最终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⑶施工方作为工程施工质量的自控主体,既要遵循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也要根据其在所承建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责任,通过具体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有效地实现自主控制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对施工承包企业而言,无论工程项目的功能类型、结构型式及复杂程度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其施工质量控制过程都可归纳为以下相互作用的八个环节:

·工程调研和项目承接:全面了解工程情况和特点,掌握承包合同中工程质量控制的合同条件;

·施工准备: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力量设备的配置等; ·材料采购; ·施工生产; ·试验与检验; ·工程功能检测; ·竣工验收;

·质量回访及保修。

1Z204033施工质量计划的编制

⑴按照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质量计划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内容。在合同环境下质量计划是企业向顾客表明质量管理方针、目标及其具体实现的方法、手段和措施,体现企业对质量责任的承诺和实施的具体步骤。

⑵施工质量计划的编制主体是施工承包企业。在总承包的情况下,分包企业的施工质量计划是总包施工质量计划的组成部分。总包有责任对分包施工质量计划的编制进行指导和审核,并承担施工质量的连带责任。

⑶根据建筑工程生产施工的特点,目前我国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计划常用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文件形式进行编制。

⑷在已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情况下,质量计划的内容必须全面体现和落实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也可引用质量体系文件中的相关条文),同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在质量计划中编写专项管理要求。施工质量计划的内容一般应包括:

·工程特点及施工条件分析(合同条件、法规条件和现场条件);

·履行施工承包合同所必须达到的工程质量总目标及其分解目标;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人员及资源配置计划;

·为确保工程质量所采取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程序; ·材料设备质量管理及控制措施; ·工程检测项目计划及方法等。

⑸施工质量控制点的设置是施工质量计划的组成内容。

·质量控制点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凡属关键技术、重要部位、控制难度大、影响大、经验欠缺的施工内容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均可列为质量控制点,实施重点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点设置的具体方法是,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基本程序,结合项目特点,在制定项目总体质量计划后,列出各基本施工过程对局部和总体质量水平有影响的项目,作为具体实施的质量控制点。如: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可列出地基处理、工程测量、设备采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及有关分部分项工程中必须进行重点控制的专题等,作为质量控制重点。又如:在工程功能检测的控制程序中,可设立建筑物构筑物防雷检测、消防系统调试检测、通风设备系统调试等专项质量控制点。 ·通过质量控制点的设定,质量控制的目标及工作重点就能更加明析。加强事前预控的方向也就更加明确。事前预控包括明确控制目标参数、制定实施规程(包括施工操作规程及检测评定标准)、确定检查项目数量及跟踪检查或批量检查方法、明确检查结果的判断标准及信息反馈要求。

·施工质量控制点的管理应该是动态的,一般情况下在工程开工前、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时,可确定一批整个项目的质量控制点,随着工程的展开、施工条件的变化,随时或定期进行控制点范围的调整和更新,始终保持重点跟踪的控制状态。

⑹施工质量计划编制完毕,应经企业技术领导审核批准,并按施工承包合同的约定提交工程监理或建设单位批准确认后执行。

1Z204034施工生产要素的质量控制

⑴影响施工质量的五大要素

·劳动主体——人员素质,即作业者、管理者的素质及其组织效果。 ·劳动对象——材料、半成品、工程用品、设备等的质量。 ·劳动方法——采取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的水平。 ·劳动手段——工具、模具、施工机械、设备等条件。

·施工环境一现场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环境,通风、照明、安全等作业环境以及协调配合的管理环境。 ⑵劳动主体的控制

劳动主体的质量包括参与工程各类人员的生产技能、文化素养、生理体能、心理行为等方面的个体素质及经过合理组织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的群体素质。因此,企业应通过择优录

用、加强思想教育及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合理组织、严格考核,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企业员工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好的组合和充分的发挥。从而保证劳动主体在质量控制系统中发挥主体自控作用。

施工企业控制必须坚持对所选派的项目领导者、组织者进行质量意识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训练,坚持对分包商的资质考核和施工人员的资格考核,坚持工种按规定持证上岗制度。

⑶劳动对象的控制 原材料、半成品、设备是构成工程实体的基础,其质量是工程项目实体质量的组成部分。

故加强原材料、半成品及设备的质量控制,不仅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工程项目投资目标和进度目标的前提。

对原材料、半成品及设备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为:控制材料设备性能、标准与设计艾伴阑相符性;控制材料设备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检验测试指标与标准要求的相符性,控制材料设备进场验收程序及质量文件资料的齐全程度等。

施工企业应在施工过程中贯彻执行企业质量程序文件中明确材料设备在封样、采购、进场检验、抽样检测及质保资料提交等一系列明确规定的控制标准。

⑷施工工艺的控制

施工工艺的先进合理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及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施工工艺的合理、可靠还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安全。因此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中,制订和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工艺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对施工方案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全面正确地分析工程特征、技术关键及环境条件等资料,明确质量目标、验收标准、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制订合理有效的施工技术方案和组织方案,前者包括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后者包括施工区段划分、施工流向及劳动组织等; ·合理选用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临时设施,合理布置施工总平面图和各阶段施工平面图; ·选用和设计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模具、脚手架等施工设备;

·编制工程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专项技术方案和质量管理方案;

·为确保工程质量,尚应针对工程具体情况,编写气象地质等环境不利因素对施工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⑸施工设备的控制

·对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包括起重设备、各项加工机械、专项技术设备、检查测量仪表设备及人货两用电梯等,应根据工程需要从设备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要求等方面加以控制。

·对施工方案中选用的模板、脚手架等施工设备,除按适用的标准定型选用外,一般需按设计及施工要求进行专项设计,对其设计方案及制作质量的控制及验收应作为重点进行控制。

·按现行施工管理制度要求,工程所用的施工机械、模板、脚手架,特别是危险性较大的现场安装的起重机械设备,不仅要对其设计安装方案进行审批,而且安装完毕交付使用前必须经专业管理部门的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尚需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其安全正常使用。 ⑹施工环境的控制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水文状况,气象变化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以及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等劳动作业环境等内容。环境因素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一般难以避免。要消除其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采取预测预防的控制方法:

·对地质水文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控制,应根据设计要求,分析基地地质资料,预测不利因素,并会同设计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降水排水加固等技术控制方案; ·对天气气象方面的不利条件,应在施工方案中制订专项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措施,落实人员、器材等方面各项准备以紧急应对,从而控制其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 ·对环境因素造成的施工中断,往往也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必须通过加强管理、调整计划等措施,加以控制。

1Z204035施工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

⑴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作业过程(工序)所构成,控制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必须控制全部作业过程,即各道工序的施工质量。

⑵施工作业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程序

·进行作业技术交底,包括作业技术要领、质量标准、施工依据、与前后工序的关系等。 ·检查施工工序、程序的合理性、科学性,防止工序流程错误,导致工序质量失控。检查内容包括:施工总体流程和具体施工作业的先后顺序,在正常的情况下,要坚持先准备后施工、先深后浅、先土建后安装、先验收后交工等等。

·检查工序施工条件,即每道工序投入的材料,使用的工具、设备及操作工艺及环境条件等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

·检查工序施工中人员操作程序、操作质量是否符合质量规程要求。 ·检查工序施工中间产品的质量,即工序质量、分项工程质量。

·对工序质量符合要求的中间产品(分项工程)及时进行工序验收或隐蔽工程验收。 ·质量合格的工序经验收后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未经验收合格的工序,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⑶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要求

工序质量是施工质量的基础,工序质量也是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为达到对工序质量控制的效果,在工序管理方面应做到:

·贯彻预防为主的基本要求,设置工序质量检查点,对材料质量状况、工具设备状况、施工程序、关键操作、安全条件、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常见质量通病,甚至包括操作者的行为等影响因素列为控制点作为重点检查项目进行预控;

·落实工序操作质量巡查、抽查及重要部位跟踪检查等方法,及时掌握施工质量总体状况;

·对工序产品、分项工程的检查应按标准要求进行目测、实测及抽样试验的程序,做好原始记录,经数据分析后,及时作出合格及不合格的判断; ·对合格工序产品应及时提交监理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完善管理过程的各项检查记录、检测资料及验收资料,作为工程质量验收的依据,并为工程质量分析提供可追溯的依据。

1Z204036施工质量验收的方法

⑴建设工程质量验收是对已完工的工程实体的外观质量及内在质量按规定程序检查后,确认其是否符合设计及各项验收标准的要求,可交付使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地进行工程项目质量的检查评定和验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

鉴于建设工程施工规模较大,专业分工较多,技术安全要求高等特点,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各类工程项目的质量验收标准制订了相应的规范,以保证工程验收的质量,工程验收应严格执行规范的要求和标准。

⑵工程质量验收分为过程验收和竣工验收,其程序及组织包括:

·施工过程中,隐蔽工程在隐蔽前通知建设单位(或工程监理)进行验收,并形成验收文件;

·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应在施工单位自行验收合格后,通知建设单位(或工程监理)验收,重要的分部分项应请设计单位参加验收;

·单位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自行组织检查、评定,符合验收标准后,向建设单位提交验收申请;

·建设单位收到验收申请后,应组织施工、勘察、设计、监理单位等方面人员进行单位

工程验收,明确验收结果,并形成验收报告;

·按国家现行管理制度,房屋建筑工程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验收合格后,尚需在规危时间内,将验收文件报政府管理部门备案。 ⑶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

·工程质量验收均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进行; ·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该具有规定的资格; ·建设项目的施工,应符合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要求;

·隐蔽工程应在隐蔽前由施工单位通知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形成验收文件; ·单位工程施工质量应该符合相关验收规范的标准;

·涉及结构安全的材料及施工内容,应有按照规定对材料及施工内容进行见证取样检测资料;

·对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部分工程,专业工程应进行功能性抽样检测; ·工程外观质量应由验收人员通过现场检查后共同确认。 ⑷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检查评定验收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分部分项工程内容的抽样检查;

·施工质量保证资料的检查,包括施工全过程的技术质量管理资料,其中又以原材料、施工检测、测量复核及功能性试验资料为重点检查内容; ·工程外观质量的检查。

⑸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规定进行处理: ·经返工或更换设备的工程,应该重新检查验收;

·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能达到设计要求的工程,应予以验收;

·经返修或加固处理的工程,虽局部尺寸等不符合设计要求,但仍然能满足使用要求,可按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

·经返修和加固后仍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工程严禁验收。

1Z204040熟悉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政府监督

1Z204041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政府监督的职能

⑴为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我国《建筑法》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对建设工程质量行使监督职能,其目的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保证建设工程的使用安全及环境质量。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建设工程质量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铁路、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对全国有关专业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⑵各级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依据是国家、地方和各专业建设管理部门颁发的法律、法规及各类规范和强制性标准。

⑶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职能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监督工程建设的各方主体(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设计勘察单位和监理单位等)的质量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制度的规定; ·二是监督检查工程实体的施工质量,尤其是地基基础、主体结构、专业设备安装等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施工质量。

1Z204042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政府监督的实施

⑴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申报

在工程项目开工前,监督机构接受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申报手续,并对建设单位提供的文件资料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签发有关质量监督文件。

⑵开工前的质量监督

开工前召开项目参与各方参加的首次监督会议,公布监督方案,提出监督要求,并进行第一次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为工程参与各方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是否完善的情况的审查。具体内容为:

·检查项目参与各方的质保体系,包括组织机构、质量控制方案及质量责任制等制度; ·审查施工组织设计、监理规划等文件及审批手续; ·各方人员的资质证书; ·检查的结果记录保存。

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全过程监督)

·在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督机构按照监督方案对项目施工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其中在基础和结构阶段每月安排监督检查。检查内容为工程参与各方的质量行为及质量责任制的履行情况、工程实体质量和质保资料的检查。

·对建设工程项目结构主要部位(如桩基、基础、主体结构)除了常规检查外,在分部工程验收时进行监督,即建设单位将施工设计、监理、建设方分别签字的质量验收证明在验收后三天内报监督机构备案。

·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质量事故进行查处。根据质量检查状况,对查实的问题签发“质量问题整改通知单”或“局部暂停施工指令单”,对问题严重的单位也可根据问题情况发出“临时收缴资质证书通知书”等处理意见。 ⑷竣工阶段的质量监督

按规定对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工作实施监督。 ·竣工验收前,对质量监督检查中提出质量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复查,了解其整改情况。 ·参与竣工验收会议,对验收过程进行监督。

·编制单位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在竣工验收之日起五天内提交竣工验收备案部队对不符合验收要求的责令改正。对存在问题进行处理,并向备案部门提出书面报告。 ⑸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档案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档案按单位工程建立。要求归档及时,资料记录等各类文件齐全,经监督机构负责人签字后归档,按规定年限保存。

1Z204050熟悉常见的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

1Z204051分层法

⑴由于工程质量形成的影响因素多,因此,对工程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质量问题的分析,必须分门别类地进行,以便准确有效地找出问题及其原因,这就是分层法的基本思想。

⑵例如一个焊工班组有A、B、C三位工人实施焊接作业,共抽检60个焊接点,发现有18点不合格,占30%,究竟问题在哪里?根据分层调查的统计数据表1Z204051可知,主要是作业工人C的焊接质量影响了总体的质量水平。

⑶调查分析的层次划分,根据管理需要和统计目的,通常可按照以下分层方法取得原始数据。

·按时间分:月、日、上午、下午、白天、晚间、季节。 ·按地点分:地域、城市、乡村、楼层、外墙、内墙。 ·按材料分:产地、厂商、规格、品种。

·按测定分:方法、仪器、测定人、取样方式。 ·按作业分:工法、班组、工长、工人、分包商。 ·按工程分:住宅、办公楼、道路、桥梁、隧道。 ·按合同分: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

1Z204052因果分析图法

⑴因果分析图法,也称为质量特性要因分析法(鱼刺图法),其基本原理是对每一个质量特性或问题,采用如图1Z204052所示的方法,逐层深入排查可能原因。然后确定其中最主要原因,进行有的放矢的处置和管理。图1Z204052表示混凝土强度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其中,第一层面从人、机械、材料、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进行分析;第二层面、第三层面,依此类推。

⑵使用因果分析图法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一个质量特性或一个质量问题使用一张图分析;

·通常采用QC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集思广益,共同分析; ·必要时可以邀请小组以外的有关人员参与,广泛听取意见; ·分析时要充分发表意见,层层深入,列出所有可能的原因;

·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由各参与人员采用投票或其他方式,从中选择1~5项多数人达成共识的最主要原因。

图1Z204052 混凝土强度不合格因果分析

1Z204053排列图法

⑴在质量管理过程,通过抽样检查或检验试验所得到的质量问题、偏差、缺陷、不合格等统计数据,以及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统计数据,均可采用排列图方法进行状况描述,它具有直观、主次分明的特点。如表1Z204053-1表示对某项模板施工精度进行抽样检查,得到150个不合格点数的统计数据。然后按照质量特性不合格点数(频数)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整理为表1Z204053-2,并分别计算出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

⑵根据表1Z204053-2的统计数据画排列图(见图1Z204053),并将其中累计频率0~80%定为A类问题,即主要问题,进行重点管理;将累计频率在80%~90%区间的问题定为B类问题,即次要问题,作为次重点管理;将其余累计频率在90%~100%区间的问题定为C类问题,即一般问题,按照常规适当加强管理。以上方法称为ABC分类管理法。

1Z204054直方图法

⑴直方图的主要用途是:

·整理统计数据,了解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即数据分布的集中或离散状况,从中掌握质量能力状态;

·观察分析生产过程质量是否处于正常、稳定和受控状态以及质量水平是否保持在公差允许的范围内。

⑵直方图法的应用,首先是收集当前生产过程质量特性抽检的数据,然后制作直方图进行观察分析,判断生产过程的质量状况和能力。如表1Z204054为某工程10组试块的抗压强度数据150个,但很难直接判断其质量状况是否正常、稳定和受控情况,如将其数据整理后绘制成直方图,就可以根据正态分布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如图1Z204054-1所示。

图1Z204054-1 混凝土强度分布直方图

⑶直方图的观察分析之一——形状观察分析

·所谓形状观察分析是指将绘制好的直方图形状与正态分布图的形状进行比较分析,一看形状是否相似,二看分布区间的宽窄。直方图的分布形状及分布区间宽窄是由质量特性统计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所决定的。

·正常直方图呈正态分布,其形状特征是中间高、两边低、成对称,如图1Z204054-2(a)所示。正常直方图反应生产过程质量处于正常、稳定状态。数理统计研究证明,当随机抽样方案合理且样本数量足够大时,在生产能力处于正常、稳定状态,质量特性检测数据趋于正态分布。

·异常直方图呈偏态分布,常见的异常直方图有:折齿型、陡坡型、孤岛型、双峰型、峭壁型,如图1Z204054-2(b)、(c)、(d)、(e)、(f)所示,出现异常的原因可能是生产过程存在影响质量的系统因素,或收集整理数据制作直方图的方法不当所致,要具体分析。

⑷直方图的观察分析之二——位置观察分析

·所谓位置观察分析是指将直方图的分布位置与质量控制标准的上下限范围进行比较分析,如图1Z204054-3所示。

·生产过程的质量正常、稳定和受控,还必须在公差标准上、下界限范围内达到质量合格的要求。只有这样的正常、稳定和受控才是经济合理的受控状态,如图1Z204054-3(a)所示。

·图1Z204054-3(b)中质量特性数据分布偏下限,易出现不合格,在管理上必须提高总体能力。

·图1Z204054-3(c)中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充满上下限,质量能力处于临界状态,易出现不合格,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图1Z204054-3(d)中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居中且边界与上下限有较大的距离,说明质量能力偏大不经济。 ·图1Z204054-3(e)、(f)中均已出现超出上下限的数据,说明生产过程存在质量不合格,需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纠偏。

1Z204060了解GB/T19000-ISO9000(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1Z204061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

⑴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我国按等同原则,从2000版ISO9000族国际标准转化而成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⑵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编制基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世界各国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其中不少内容与我国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吻合。它的贯彻执行能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并提高顾客对其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帮助企业达到持续成功的目的。

⑶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从事一定范围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依存于其顾客。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 ·原则二: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本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并营造和保持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因此领导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领导重视,各项质量活动才能有效开展。

·原则三: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全员充分参加,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产品质量是产品形成过程中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也包含着为他们提供支持的管理、检查、行政人员的贡献。企业领导应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等各方面的教育,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其能力、知识、经验的提高提供机会,发挥创造精神,鼓励持续改进,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使全员积极参与,为达到让顾客满意的目标而奋斗。

·原则四:过程方法。

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任何使用资源生产活动和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关联的活动都可视为过程。2000版ISO9000标准是建立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一般在过程的输入端、过程的不同位置及输出端都存在着可以进行测量、检查的机会和控制点,对这些控制点实行测量、检测和管理,便能控制过程的有效实施。 ·原则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其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不同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资源管理、过程实现、测量分析改进等方面的关联关系,并加以控制。即采用过程网络的方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系统管理。一般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包括:a.确定顾客期望;b.建立质量目标和方针;c.确定实现目标的过程和职责;d.确定必须提供的资源;e.规定测量过程有效性的方法;f.实施测量确定过程的有效性;g.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清除产生原因的措施;h.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原则六: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其作用在于增强企业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包括产品质量、过程及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持续改进是增强和满足质量要求能力的循环活动,使企业的质量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原则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的决策应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数据和信息分析是事实的高度提炼。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决策,可防止决策失误,为此企业领导应重视数据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分析,以便为决策提供依据。 ·原则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建立双方的互利关系可以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供方提供的产品是企业提供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处理好与供方的关系,涉及到企业能否持续稳定提供顾客满意产品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供方不能只讲控制,不讲合作互利,特别是关键供方,更要建立互利关系,这对企业与供方双方都有利。

1Z20406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构成

⑴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质量体系文件的重要性作了专门的阐述,要求企业重视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和使用。编制和使用质量体系文件本身是一项具有动态管理要求的活动。因为质量体系的建立、健全要从编制完善体系文件开始,质量体系的运行、审核与改进都是依据文件的规定进行,质量管理实施的结果也要形成文件,作为证实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及质量体系有效的证据。

⑵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文件提出明确要求,企业应具有完整和科学的质量体系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般由以下内容构成:

·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手册;

·质量管理标准所要求的各种生产、工作和管理的程序性文件; ·质量管理标准所要求的质量记录。

以上各类文件的详略程度无统一规定,以适于企业使用,使过程受控为准则。 ⑶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一般都以简明的文字来表述,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方向目标,应反映用户及社会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及企业相应的质量水平和服务承诺,也是企业质量经营理念的反映。

⑷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是规定企业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质量手册对企业质量体系作系统、完整和概要的描述。其内容一般包括: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机构及质量职责;体系要素或基本控制程序;质量手册的评审、修改和控制的管理办法。

质量手册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系统的纲领性文件应具备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先进性、可行性和可检查性。

⑸程序文件

质量体系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企业各职能部门为落实质量手册要求而规定的细则,企业为落实质量管理工作而建立的各项管理标准、规章制度都属程序文件范畴。各企业程序文件的内容及详略可视企业情况而定。一般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程序为通用性管理程序,各类企业都应在程序文件中制订下列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 ·质量记录管理程序; ·内部审核程序: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除以上六个程序以外,涉及产品质量形成过程各环节控制的程序文件,如: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管理过程、监督过程等管理程序,不作统一规定,可视企业质量控制的需要而制定。

为确保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在程序文件的指导下,尚可按管理需要编制相关文件,如:作业指导书、具体工程的质量计划等。

⑹质量记录

质量记录是产品质量水平和质量体系中各项质量活动进行及结果的客观反映。对质量体系程序文件所规定的运行过程及控制测量检查的内容如实加以记录,用以证明产品质量达到合同要求及质量保证的满足程度。如在控制体系中出现偏差,则质量记录不仅须反映偏差情况,而且应反映出针对不足之处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纠正效果。

质量记录应完整地反映质量活动实施、验证和评审的情况,并记载关键活动的过程参数,具有可追溯性的特点。质量记录以规定的形式和程序进行,并有实施、验证、审核等签署意见。

1Z204063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⑴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按照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确定市场及顾客需求的前提下,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质量记录等体系文件,确定企业在生产(或服务)全过程的作业内容、程序要求和工作标准,并将质量目标分解落实到相

关层次、相关岗位的职能和职责中,形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执行系统的一系列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还包含着组织不同层次的员工培训,使体系工作和执行要求为员工所了解,为形成全员参与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创造条件。

⑵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识别并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和持续改进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员、基础设施、环境、信息等。

⑶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在生产及服务的全过程按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制定的程序、标准、工作要求及目标分解的岗位职责进行操作运行。

⑷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按各类体系文件的要求,监视、测量和分析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做好文件规定的质量记录,持续收集、记录并分析过程的数据和信息,全面体现产品的质量和过程符合要求及可追溯的效果。

⑸按文件规定的办法进行管理评审和考核:过程运行的评审考核工作,应针对发现的主要问题,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使这些过程达到所策划的结果和实现对过程的持续改进。

⑹落实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内部质量审核活动,其主要目的是: ·评价质量管理程序的执行情况及适用性;

·揭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建立质量体系运行的信息;

·向外部审核单位提供体系有效的证据。

为确保系统内部审核的效果,企业领导应进行决策领导,制定审核政策、计划,组织内审人员队伍,落实内部审核,并对审核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和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

1Z204064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与监督

⑴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意义

质量认证制度是由公正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对企业的产品及质量体系作出正确可靠的评价,从而使社会对企业的产品建立信心。第三方质量认证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它对供方、需方、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提高供方企业的质量信誉; ·促进企业完善质量体系; ·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减少社会重复检验和检查费用;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 ·有利于法规的实施。

⑵质量管理体系的申报及批准程序

·申请和受理:具有法人资格,并已按GB/T19000-ISO9000系统标准或其他国际公认的质量体系规范建立了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生产经营全过程贯彻执行的企业可提出申请。申请单位须按要求填写申请书,认证机构经审查符合要求后接受申请,如不符合则不接受申请,均予发出书面通知书。

·审核:认证机构派出审核组对申请方质量体系进行检查和评定。包括文件审查、现场审核,并提出审核报告。

·审批与注册发证:认证机构对审核组提出的审核报告进行全面审查,符合标准者批准并予以注册,发给认证证书(内容包括证书号、注册企业名称地址、认证和质量体系覆盖产品的范围、评价依据及质量保证模式标准及说明、发证机构、签发人和签发日期。

⑶获准认证后的维持与监督管理

企业获准认证的有效期为三年。企业获准认证后,应通过经常性的内部审核,维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接受认证机构对企业质量体系实施监督管理。获准认证后的质量管理体系,维持与监督管理内容包括:

·企业通报:认证合格的企业质量体系在运行中出现较大变化时,需向认证机构通报,认证机构接到通报后,视情况采取必要的监督检查措施。

·监督检查:指认证机构对认证合格单位质量维持情况进行监督性现场检查,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定期检查通常是每年一次,不定期检查视需要临时安排。 ·认证注销:注销是企业的自愿行为。在企业体系发生变化或证书有效期届满时未提出重新申请等情况下,认证持证者提出注销的,认证机构予以注销,收回体系认证证书。 ·认证暂停:是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质量体系发生不符合认证要求情况时采取的警告措施。认证暂停期间企业不得用体系认证证书作宣传。企业在规定期间采取纠正措施满足规定条件后,认证机构撤销认证暂停。否则将撤销认证注册,收回合格证书。 ·认证撤销:当获证企业发生质量体系存在严重不符合规定或在认证暂停的规定期限未予整改的,或发生其他构成撤销体系认证资格情况时,认证机构作出撤销认证的决定,企业不服可提出申诉。撤销认证的企业一年后可重新提出认证申请。

·复评:认证合格有效期满前,如企业愿继续延长,可向认证机构提出复评审请。 ·重新换证:在认证证书有效期内,出现体系认证标准变更、体系认证范围变更、体系认证证书持有者变更,可按规定重新换证。

1Z204070了解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1Z204071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质量控制的内容

⑴正确贯彻执行国家建设法律法规和各项技术标准,其内容主要是:

·有关城市规划、建设批准用地、环境保护、三废治理及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等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及各地方政府、专业管理机构发布的法规规定;

·有关工程技术标准、设计规范、规程、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规定文件等。其中特别注意对国家及地方强制性规范的执行;

·经批准的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批准文件及设计纲要等文件; ·勘察单位提供的勘察成果文件。

⑵保证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合理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满足业主提出的各项功能要求,控制工程造价,达到项目技术计划的要求。

⑶设计文件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并注明工程合理使用年限。设计文件中选用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应当注明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⑷设计图纸必须按规定具有国家批准的出图印章及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的执业印章,并按规定经过有效审图程序。

1Z204072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⑴根据项目建设要求和有关批文、资料,组织设计招标及设计方案竞赛。通过对设计单位编制的设计大纲或方案竞赛文件的比较,优选设计方案及设计单位。

⑵对勘察、设计单位的资质业绩进行审查,优选勘察、设计单位,签订勘察设计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有关设计范围、要求、依据及设计文件深度及有效性要求。

⑶根据建设单位对设计功能、等级等方面的要求,根据国家有关建设法规、标准的要求及建设项目环境条件等方面的情况,控制设计输入,做好建筑设计、专业设计、总体设计等不同工种的协调,保证设计成果的质量。

⑷控制各阶段的设计深度,并按规定组织设计评审,按法规要求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批(如:对扩初设计、设计概预算、有关专业设计等),保证各阶段设计符合项目策划阶段提出的质量要求,提交的施工图满足施工的要求,工程造价符合投资计划的要求。

⑸组织施工图图纸会审,吸取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方面对图纸问题提出的意见,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⑹落实设计变更审核,控制设计变更质量,确保设计变更不导致设计质量的下降。并按规定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在对全部变更文件、设计图纸校对及施工质量检查的基础上,出具质量检查报告,确认设计质量及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