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政治基础理论

2022-02-27 来源:年旅网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1)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做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的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新的科学判断。4)邓小平理论始终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变换,形成比较系统的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1)哲学基础是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对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的。(2)理论品德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为实践所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科学。(3)价值曲线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学说主张构建的共产主义社会使全人类都得到彻底解放,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它的价值取向救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4)基本原则一脉相承,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是进入共产主义的必要前提,因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是实践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指导。

4、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关系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事实求是。1)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是实践的现实性的内在要求与表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的统一。

5、党的思想路线确立的意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是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是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依据。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理论的活的灵魂。

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理论总是随着实践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

6、如何理解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一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没有创新社会就停滞了,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政党也是如此。2)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把我们的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事业推向前进。3)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自觉地把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体制束缚下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等其它方面的创新以理论创新带动各方面工作的创新实现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4)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须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7、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一、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2)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3)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1)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根本要求。

(2)实现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3)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目

标;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首要基础地位;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5)突出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统一。

9、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科学依据

1,党的基本路线突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3,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制度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和发展道路的统一,表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指明了方向;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破了长期将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指导我国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正确的目标;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依据。

1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极其确立的依据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体现

社会主义本质、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要求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今时代特点决定的这是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

这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

11、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1)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不断巩固和推进的,社会主义要强大,体现优越性,关键在于发展2) 已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经验3)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发展4) 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

12、如何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的第一要务”(1)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民富国强就无从谈起。2)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好发展问题,发展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3)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4)发展史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13、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1)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发展生产力的积极力量

2)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3)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深化改革。4)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创造条件逐步地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

14“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的意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重点突出了“有利于”

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标准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以有利于人民的利益为标准,这是价值标准问题。“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体现了生产力标准与群众利益标准的统一,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排除了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所需要的。

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社会主义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新的科学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社会性质和方向的界定,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水平和程度的认定,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和运作过程的确定

16、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2) 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实现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全国广大人民群众 4)实现目标的基本方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17、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引起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触及到个人的实际利益,引起各方面实际利益的调整,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这不是传统意义生的革命,而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中国共产党引导的第一次革命是通过暴力的方式,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变成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是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中发展的,其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体制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只有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环节、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它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相适应的。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环节、体制和经济基础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方面,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的性质,而是使他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18如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进一步解决和发展生产力。2)发展是目的。改革和稳定说到底都是为了发展。在当代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3)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国家处在动荡之中,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所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社会稳定,只有我们认真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和相互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够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19、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特点1)既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3)注重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4)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20、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的重大创新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手段和方法,都属于资源配置方式,不是区别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志(2)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二者之间不存在着根本矛盾 (3)计划经济和市场要结合

21、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国有经济其主导作用:1)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2)它掌握着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化生产,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3)它是国家依靠经济手段引导其它所有制经济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物质条件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优势)1)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3)依法治国是完善党的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和法制保证,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3、人权和主权的关系

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而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这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人权要靠主权来保护,不是人权高于主权,而是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24、依法治国方略提出的内容及其意义内容:首先,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其次,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物。最后,宪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意义:(1)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2)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4)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5、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基本方式,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道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法治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而德治是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缺一不可,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而这范畴不同,但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坚持二者的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依法治国为社会全棉、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以德治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依法治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持,把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6、我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三权分立”制度1)“三权分立”就是把中国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利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有相互制衡的制度2)从社会性质看“三权分立”是建立在私有制度基础上的,是适应资产阶级统治需要的政体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3)它使国家力量难以完全集中、相当一部分力量在相互牵制中抵消,常常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缺乏效率

4)“三权分立”不适应我国国体的需要,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盲目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会导致中国的动乱

27、解决台湾问题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两制并存,在台湾地区实行高度自治3)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4)信守诺言保持长期不变(5)加强双方往来促进繁荣稳定

28、经济全球化含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的过程表现:贸易全球化(2)投资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跨国公司生产与经营的全球化 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即给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也不同程度的带来了风险。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因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个股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等方面的竞争,加剧了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

29、农业基础地位怎样体现的

1)农业为人民提供了生活资料

2)农业为工业提供燃料、生产资料

3)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

4)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的积累5)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其它部门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0、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含义: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意义:这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做出的重大决策 这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这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需解决的问题:继续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正确处理技术进步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关系

31、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坚持1)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 2)公有制是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是同社会化发展方向一致的 3)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4)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5) 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前提,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32、如何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协调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3)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环境保护的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