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高一(上)期末历
史试卷
1.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
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 )
A. 三公九卿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为巩固边陲,设立带有军事功能的郡县。秦统一后,为强化对六国
故地和边远地区的直接控制,置郡三十六,县八九百,郡县制正式确立。这一变化有利于( )
A. 瓦解血缘宗法制度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3. 汉代,中央政府在考察和试用被推举(察举)者时,对于一些重大政治、社会问题,
会听取他们的对策,并根据回答的优劣来选任官员。据此可知,汉代( )
A. 官吏选任注重实际才能 C. 学子出仕途径日趋多元
B. 官吏选任程序非常严密 D. 官场风气得到明显改善
4. 清朝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
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有利于( )
A. 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C. 削弱宰相的权力
B. 完善了中枢机构 D. 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5. 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
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材料中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化程度加深 D.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民众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港澳等地被外国人雇佣
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的这些行为( )
A. 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完整 C. 反映了民主意识的觉醒
B. 体现了自发的反侵略意识 D. 得到了清政府的有力支持
7. 如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情况。这一变化( )
第1页,共21页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C. 促使国共两党走向合作
B.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8. 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天国政府,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利益为
由,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天国声明:“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这说明太平天国( )
A. 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C. 渴求国家统一与民主政治
B. 坚守闭关锁国政策 D. 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9. 湖北咨议局张贴《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时,“武昌街头巷尾,可谓万
头攒动,群情兴奋,许多人流下热泪,感到扬眉吐气”,随后湖南、江西、云南、上海、浙江等地纷纷响应,革命也如火如荼;各国领事馆也于10月18日宣布“严守中立”。由此说明武昌起义( )
A.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 推动救亡图存意识觉醒
B. 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加剧了清王朝政府的统治危机
10. 五四运动参与群体中除了众所周知的青年学生外,还包括政党派系中的政界群体、
工商团体中的商人群体、以工人和农民为主的社会一般民众以及海外华侨、留学生和旅欧华工群体等。这表明当时( )
A. 民族主义意识开始萌发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 民众成为救亡主体
11. 195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有了这样广泛的代表性,这个代表大
会会议所讨论和决定的一切,就将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这个代表大会”是指( )
A. 八七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中共八大
12. 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法典立法工作因各种原因五次搁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
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这说明我国( )
第2页,共21页
A. 逐步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C. 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健全
B.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D. 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全面建成
13. 如图为1984-2005年香港主要贸易伙伴,占贸易总额百分比。材料说明( )
A. 香港与大陆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C. 香港国际经济中心地位明显提高
B. 香港经济增长保持较高水平 D. 香港继续保持国际竞争优势
14. 有研究者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很多国家的建交文件中都有如下内容:“……承
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说明( )
A. 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 我国的外交政策受到各国赞赏
B. 求同存异方针具有强大适应性 D. 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核心利益
15. 下面是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 )
政府间国际组织(个) 非政府国际组织(个) 1977年 21 71 1989年 37 677 1997年 52 1163 A. 新时期的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 C.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独立外交
B. 中国综合国力和地位的全面提升 D. 中国冲破两极格局开展新型外交
16. “(雅典)发生了显贵阶层与大众之间长时间的派别之争。……要是他们未能交纳
地租,他们本人及其孩子就会被掳去,并且,所有的借贷均是以人身为担保。”为解决这一问题,梭伦采取的措施是( )
A. 发展工商业 B. 财产等级制度 C. 实施解负令 D. 设立陪审法庭
17. 道路、水渠是罗马国家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罗马元老院通过决议,允许为了获得
建造引水渠的材料而强制取得他人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人如果对经过其土地的水渠疏于疏通,该土地将被收归国库所有,这反映出罗马法( )
A. 注重保护公共利益 C. 维护贵族集团利益
B. 限制个人财产权利 D. 保障社会生产秩序
第3页,共21页
18.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要求变革,他们觉得自
己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为此英国( )
A. 颁布了《权利法案》 C. 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 实行责任内阁制 D. 进行了议会改革
19. 在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关于立法机关的设置存在州权平等和比例代表两种方
案。经过讨论,最终通过了设立各州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的¨两院制”方案。美国实行”两院制”( )
A. 消除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C. 实现了南北各州之间的相互妥协
B. 割法权保障了民主制度 D. 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与巩固
20. 1875年法国议员提出宪法修正案,以承认“共和国总统”职衔的方式避开明确的
“共和国”字样,最终才被议会以353对35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有人戏称其为“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一现象说明法国( )
A. 共和制确立的艰难 C.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B.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民众缺乏革命精神
21. 1872~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俄文版、意大
利文版等写了七篇序言。……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做了补充和修改。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
A. 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 C. 成为世界思潮的主流
B. 指导了各国革命 D.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2. 有学者认为这场革命“是19世纪初期以来工人运动的高峰与总结,它验证了马克
思主义暴力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正确性,是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一次尝试,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次城市起义。”这场革命是(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 俄国二月革命
B. 巴黎公社 D. 俄国十月革命
23. 十月革命后通过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指出:苏维埃政权将立即在各条战线
上停战。将保证把地主、皇族和寺院的土地无偿地交给农民委员会处置:将设法把粮食运往城市,把生活必需品运往农村。材料说明十月革命( )
A. 以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为目标 C.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D. 确立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24. 1978年11月,大平正芳在日本自民党总裁竞选中,明确地提出了“环太平洋合作
构想”:“我们必须以日美友好为基轴,同地球上所有国家协作。当然……特别关照太平洋地区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第4页,共21页
A.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 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 日美同盟版图不断扩大 D. 日本欲建亚太经合组织
25. 1973年,不结盟运动举行第四次首脑会议,第一次提出反霸原则。1983年,在第
七次首脑会议上,不结盟运动把“要求外国军队撤出柬埔寨和阿富汗”写进《政治宣言》中。此外,不结盟国家促使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些正确的决议。不结盟运动的这些举动( )
A. 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B. 打破了美苏两分世界的局面 D. 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材料一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密院、三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是,跟传统宰相府包揽一切、无所不统不同,宋朝的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枢密院负责军队的调度等,三司负责国库里究竟还有多少钱等。
--摘编自越冬梅《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材料二分权制衡原则是美国宪法的核心,它不仅在于权力的分立。还在于权力的相互制约……按照分权制衡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属于国会、总统和法院三个不同的部门,但是由于各部门有其各自的运行程序,且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机构,三权在互相制衡的同时,致使周转程序繁多,操作不灵,从而容易导致效率低下职责不清。尤其是国会与总统之间,常常由于党派政见和利益之争而出现僵持局面,出现混乱拖延,处理事务不力的状况。 --摘编自尤维丽《论美国宪法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中央政府机构设计表现出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建构分权制衡体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影响。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宋代分权与美国的不同之处。
第5页,共21页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毛泽东在一九四九年四月的一份内部电报中提出:“如果美国及英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美国政府当时对新中国抱着敌视态度,不仅自己不肯承认,还竭力阻挠其他西方国家承认新中国。在经济往来上,美国政府对新中国也实行严格的贸易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急于要求这些国家承认,如果期待得到他们的经济援助,势必屈从他们的要求,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因此,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他们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进行建交谈判。若是条件尚不成熟,宁可把它放在下一步再说。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卡特总统上台后,于 1978年4月宣布: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概念,同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同年7月,中美建交谈判在北京开始。年底,双方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美。然而,美国很快又炮制出一个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实质上仍然把台湾视为一个国家。对此,中国政府进行了坚决斗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美两国领导人为稳定双边关系,促进友好交流,进行了多次互访。 --摘编自李安增、李先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共中央对中美建交的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因素。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应对中美关系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领路人。……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11月以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名义发动了一次夺权运动。随后不久,莫斯科政权也被苏维埃夺取,……(布尔什维克)以摧枯拉朽之
第6页,共21页
势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胜利。
--摘编自(美)大卫•科兹《来自上层的革命》材料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并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因此,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首先是为了占领中心城市,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里,北伐战争的革命道路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先在大城市夺取政权。尽管1927年大革命失败,但是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是中心城市,这是由于当时中共中央认为以城市为中心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在中国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极其落后的境况下,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是中国选择什么方式。
--摘编自邓中华《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历史地位和评价》材料三:在毛泽东的带动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利用第三国际解散的良好时机,通过灵活的处理方式,有效地摆脱了苏联方面的控制以及党内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的束缚,开辟了一条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摘编自《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早期斗争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探索出的新道路及其具体实践措施。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美苏“冷战”很快爆发,随之欧洲成为“冷战”的中心区。美国从对苏遏制的全球战略出发,奉行大西洋联盟政策,试图联合西欧国家共同遏制苏联。二战严重削弱了西欧列强,使它们在战后沦落为二流或三流的国家,其生存受到苏联的“威胁”。……这样,西欧对美国的安全需求与美国联欧制苏的需要相结合,就使得共同反苏成为美欧利益的交汇点。美国凭借其实力地位充当联盟的盟主,而弱小的西欧国家则在联盟内扮演从属性的“小伙伴”角色。
第7页,共21页
--摘编自赵怀普《战后美欧关系纵论》材料二:1958年10月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他认为提升法国影响力首先要改善法德关系,欧洲面临着直接或间接威胁,要使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保持和平、发展和自信,关键是要有一个强大的欧洲共同体,其轴心应是法德合作。1963年1月22日,双方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1964年1月,又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3月,戴高乐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0月北约理事会被赶出法国。翌年3月,一切外国驻法部队均被赶出法国。 --摘编自《世界当代史》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欧联合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保护”西欧的具体表现。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国挑战美国霸权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第8页,共21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在统治形式上构筑了统一的形式,但由于诸侯拥有世袭特权,久而久之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这是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
A出现在秦朝,排除;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礼乐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具体体现,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分封制。主要结合分封制的特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官员由皇帝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可知,据此依据材料“秦统一后,为强化对六国故地和边远地区的直接控制,置郡三十六,县八九百”可知C正确,排除B。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秦统一后,为强化对六国故地和边远地区的直接控制,置郡三十六,县八九百。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答案】A
【解析】材料“对于一些重大政治、社会问题,会听取他们的对策,并根据回答的优劣来选任官员”体现看察举制对官员实际才能的重视,故A正确。
第9页,共21页
B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没有体现“出仕途径日趋多元”,故排除C。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汉代察举制。关键信息有:对于一些重大政治、社会问题,会听取他们的对策,并根据回答的优劣来选任官员。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答案】A
【解析】题干显示皇帝设立奏折制度,办事减少了办事环节,有利于决策效率的提高,故A正确。
B与题干无关,排除。 此时已经没有宰相,排除C。 D明显错误,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关键信息是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是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C项是《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 D项是《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的影响。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五口通商”,由此可知这是《南京条约》。
第10页,共21页
本题以《南京条约》的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影响的认识,基础题,难度不大。
6.【答案】B
【解析】根据“民众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可知其反映出民众自发的反侵略意识,B项正确; 民众的行为并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完整,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1938年中共党员比例中,有很多的中小商人和地主,这是由于当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团结更多的力量进行抗日,B符合题干的要求; ACD选项都不正确,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双方政策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A.从材料中不能弃寸土于不顾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认为领土主权不容侵犯,说明太平天国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B.太平天国并不闭关自守。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材料体现不出太平天国运动民主政治的要求。
D.材料没有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缺乏近代外交观念,主要是强调太平天国运动主张维
第11页,共21页
护国家领土主权。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B、戊戌变法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B项错误;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救亡图存意识觉醒,排除C;
D、依据材料“湖北咨议局张贴《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湖南、江西、云南、上海、浙江等地纷纷响应,革命也如火如荼”并结合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后各省云集响应,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武昌起义。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武昌起义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武昌起义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关于武昌起义还需要掌握其背景、经过、意义等。
10.【答案】D
【解析】A.材料信息能够体现出民主主义的爱国情绪,但是看不出开始萌发的特点; B.五四运动中没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材料体现不出来;
D.从材料可以看出参与五四运动的群众来源比较广泛,可以看出在五四运动中民众成为救亡的主体。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五四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第12页,共21页
11.【答案】C
【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故C正确; A是1927年,排除; B是1949年,排除; D是1956年,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54年”、“有了这样广泛的代表性,这个代表大会会议所讨论和决定的一切,就将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建国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历经重重阻碍,在新时期不断丰富完善,推进我国进入“民法典时代”,故C项正确; 题干并未体现以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进程,排除A项;
我国法律体系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完善,并未建成体系,排除B项; 题干信息与实现小康社会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结合题干“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法典立法工作因各种原因五次搁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本题掌握我国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背景及历程进行分析解答。
13.【答案】A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1984-2005年香港与中国的贸易呈持续增长态势。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后,与大陆经济联系紧密,因此出现图示现象,故A项正确。 仅从图示信息无法得出香港经济增长保持较高水平、香港国际经济中心地位明显提高、香港继续保持国际竞争优势,故BCD三项错误。
第13页,共21页
故选:A。
本题考查香港回归。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示1984-2005年香港主要贸易伙伴所占贸易总额的比重,结合香港回归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对香港回归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与台湾问题写入外交文件并无关联。 C.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并未列举他国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评价。
D.依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说明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的核心利益。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5.【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国加入的国际组织数量来看,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外交范围更广,A正确; B与材料无关,排除;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C排除; 两极格局瓦解于1991年,D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考生可根据新时期中国的多边外交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
第14页,共21页
主旨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要是他们未能交纳地租,他们本人及其孩子就会被掳去,并且,所有的借贷均是以人身为担保.”为解决这一问题,梭伦颁布解负令,故C正确; 材料未涉及工商业、财产等级、司法机构,故A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梭伦改革中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他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17.【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土地所有权人如果对经过其土地的水渠疏于疏通,该土地将被收归国库所有,来保障水渠的疏通,表明罗马法注重保护公共利益,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土地所有权人如果对经过其土地的水渠疏于疏通,该土地将被收归国库所有”。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罗马法,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的古代法律。
18.【答案】D
【解析】A.《权利法案》是在工业革命之前就颁布了。 B.责任内阁制也是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形成了。 C.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在光荣革命以后。
第15页,共21页
D.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以后英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改变,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更多的政治权利,这导致了英国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议会改革,要求学生结合英国议会改革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9.【答案】D
【解析】A.南北战争是州权主义的体现,故“消除了”表述不当,排除A; B.材料体现“两院制”是妥协的产物,无法体现分割法权保障了民主制度,排除B; C.参议院的议员每州两名符合小州的意愿,而众议院的议员按人口比例分配,符合大州的意愿,排除C。
D.材料反映关于参众两院议员名额的分配,平衡了大小州的利益,有利于消除矛盾,促成共识的达成,从而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20.【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反应的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艰难通过的情况,明显可以看出共和制度确立的艰难性; B.材料能够体现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材料体现不出来; D.材料看不出民众是否缺乏革命精神。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法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第16页,共21页
21.【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1872--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做了补充和修改”可知,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的,是与时俱进的,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各国革命,B项排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界思潮的主流是自由主义,C项错误; 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做了补充和修改“。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2.【答案】B
【解析】A.选项没有涉及到暴力夺权;
B.“19世纪初期以来工人运动的高峰与总结”“是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一次尝
试”“特定条件下的一次城市起义”都表面这次运动是巴黎公社,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C.选项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 D.选项不符合“第一次”。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巴黎公社运动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几个关键点:一是无产阶级革命;二是第一次伟大尝试;三是暴力夺取政权。符合这三点的只有巴黎公社。除此之外,特定条件下的城市起义也印证了选择的正确性。
23.【答案】B
【解析】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满足了人民停止战争、获得土地和生活必需品的要求,说明十月革命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故B正确;
十月革命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更重要的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排除A;
第17页,共21页
C项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没有体现,排除;
苏维埃政权是把土地交给农民委员会处置,并没有说明是确立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苏维埃政权将立即在各条战线上停战。将保证把地主、皇族和寺院的土地无偿地交给农民委员会处置:将设法把粮食运往城市,把生活必需品运往农村”。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A
【解析】“我们必须以日美友好为基轴,同地球上所有国家协作。当然……特别关照太平洋地区国家”表明日本实力增强,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A正确; 版图材料未涉及,故B错误; C是20世纪90年代,排除;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解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以日美友好为基轴,同地球上所有国家协作。当然……特别关照太平洋地区国家”。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73年,不结盟运动……第一次提出反霸……促使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些正确的决议”,结合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的反霸权主义斗争,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故C项正确。
不结盟运动的反霸原则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无关,故A项错误。 不结盟运动的这些举动未打破美苏两分世界的局面,故B项错误。 不结盟运动的这些举动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第18页,共21页
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1973年,不结盟运动……第一次提出反霸……促使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些正确的决议”的主旨,结合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特点:中书、枢密院、三司职责专门化;部门层级有别,但权
力平行;各部分权实为原宰相权力的分化;各部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小题2】理论依据: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影响:有效地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为其他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借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决策效率和行政效率的低下。
【小题3】不同之处:宋代分权是基于前代分化宰相权力的历史传统,而美国分权则是基于建国前已存在的民主传统;宋代分权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而美国分权则是为了防止专制和暴政;宋代分权是行政权、军政权、财政权三权平行分立,而美国分权则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交叉分立。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政治制度。(1)本小问,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结合宋代二府三司制的特点分析;(2)第一小问,结合三权分立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逐一分析概括;(3)本小问,结合宋代二府三司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特点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二府三司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比较,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立场:坚持平等原则;保持务实审慎。
影响因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民族独立地位的需要);“另起炉灶”和“打扫干浄屋子再请客”方针的指导;世界格局的影响;美国执行对华敌视和封锁政策。
【小题2】策略:合作与斗争相结合。
历史意义:有利于保持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国际环境维护了中国的根本利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19页,共21页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一中“他们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进行建交谈判。若是条件尚不成熟,宁可把它放在下一步再说”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中美关系改善的历史背景。 (2)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对此,中国政府进行了坚决斗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美两国领导人为稳定双边关系,促进友好交流,进行了多次互访”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中美关系改善的历史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8.【答案】【小题1】原因: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相
对强大;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有正确革命思想的引领。
【小题2】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指导;自身缺乏经验;对国情判断不明。
【小题3】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措施: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武装力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共产党早期斗争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原因;第三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毛泽东探索出的新道路及其具体实践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29.【答案】【小题1】原因:美苏冷战;西欧衰落;共同反苏的需要。做法:实施杜
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小题2】措施:促成法德和解;冲破美国构建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退出北约,逐出外国军队。影响: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
第20页,共21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这样后欧洲的联合。第一小问要结合战后欧洲联合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战后法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二战后美国和欧洲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第21页,共2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