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业综合四考研必备资料及习题

2023-05-24 来源:年旅网
《农业知识综合四》入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农业知识综合四》主要是对考生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的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发展经济学、农村政策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测试考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现代经济管理学理念和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1.参考教材

(1)《发展经济学》第2版,马春文,张东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农业经济学》第2版,李秉龙,薛兴利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 (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2.考试内容比例

《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管理学》三门课程,满分为150分,各科目内容各为 50 分。

二、考试内容

发展经济学:(50分)

经济增长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资本形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农村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制度与经济发展 市场与政府

农业经济学:(50分)

农产品供求均衡理论应用 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国际贸易

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 农业经济组织 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保护政策 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

管理学:(50分)

管理思想的发展

- 1 -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组织文化 管理决策 战略性计划

组织设计与人员配备 领导与领导者 激励 沟通

控制与控制方法 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组织创新

三、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 2 -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

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弹性等固有经济特点,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 ) A.内在联系的表现 B.基本相同之处 C.重要区别 D.毫不相干的论述

- 3 -

11.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建立在两种理论基础之上,这两种理论基础是( ) A.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新增长理论 B.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C.新增长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

12.功能分配也叫要素分配,它最注重的是在总体国民收入中( ) A.各个个人从各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B.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C.每种要素获得的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D.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

13.如果发展中国家政府采纳现代微观经济学家庭理论分析所得出的政策建议,就可能( )

A.提高生育的质量 B.实现人口优化 C.降低生育率 D.减少死亡率 14.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 )

A.战后多边贸易的迅速发展 B.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C.战后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 D.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崩溃 15.实施“次级进口替代”战略的基础是( ) A.先进的科学技术 B.更多的劳动力 C.发达的金融市场 D.更多的自然资源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6.为了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在人口问题上应采取的政策是( )

- 4 -

A.开展计划生育运动 B.降低人口数量 C.提高人口质量 D.改善社会经济条件 E.提高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7.吉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一个广泛应用的指标,但其缺陷是( )

A.两个国家的吉尼系数即便是相同,但其代表的涵义可能不同 B.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总体比较有时误差较大 C.对低收入组状况的巨大改善反映不够敏感 D.不能准确反映高收入组状况的变化 E.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18.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 ) A.主要是它受自身各种制度僵化的困扰

B.是因为它处于对世界富裕经济国家的依附关系的包围之中 C.是它受到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D.是由于贫富高度不平等的国际资本主义制度历史演进的结果 E.主要是这些国家愚味落后和饥饿灾荒造成的 19.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是( )

A.人均公共教育费用很低 B.入学人数增长迅猛

C.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 D.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 E.教育体制扩大了不平等

20.用于进行教育成本——收益分析和决策的主要指标是( ) A.期望收益 B.净现值 C.内部收益率 D.预计成本 E.净现金流

21.托达罗人口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有( ) A.发展中国家必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就业机会的不平等 B.发展中国家应当更加重视农业的开发

- 5 -

C.发展中国家必须理顺扭曲的要素价格 D.发展中国家应该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E.要从根本上消灭城乡差距

22.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意义有( )

A.提出对经济持续增长有决定意义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B.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 C.解释了技术进步与投资相互促进的机制

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技术进步具有很大的意义

E.在国际分工中,各国通过对知识和人力资本施加影响来取得和强化比较优势 23.为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各个国家可采取的经济手段有( ) A.税收手段 B.建立和实行收费制度 C.财政金融手段 D.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E.行政管制手段

24.发展中国家所得税不重要的主要原因是( ) A.纳税收入的界限难以确定 B.公民纳税意识较弱

C.政治结构存在问题 D.缺乏素质高又廉洁奉公的税收管理人员 E.缺乏完善的所得税征收办法

25.20世纪70年代初几乎同时提出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 A.爱德华·肖 B.罗伯特·麦金农 C.菲利普斯 D.赫尔希曼 E.罗斯托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命题正误,正确的在其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26.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提高技术水平。( ) 27.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强调经济增长和效率的同时,重视收入分配问题。( )

28.人口增长是生活水平低下、收入严重不平等、或居民消费选择有限的基本原因。( )

- 6 -

29.教育的一个重要影响就在于它会扩大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 )

30.如果自然增长率相同,则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一个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国家和对一个低出生率低死亡的国家来讲是相同的。( )

31.地区储蓄率的不平衡与经济增长表现密切相关。( )

32.在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往往具有先发优势。( ) 33.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代人的生活状况不仅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奋斗,也与他们所继承的各种资本的数量和状况有关。( )

34.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税收弹性较高的是商品税和农业税。( ) 35.流动性最大的金融资产是活期存款。( )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贸易条件 37.工业化模式 38.肤浅的金融战略 39.可持续发展 40.属性知识 41.教育的收益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2.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有哪些?

43.怎样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认识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

- 7 -

44.国家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2分)

45.试述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创建国家新体系中的政策选择。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B 2.D 3.A 4.A 5.A 6.D 7.D 8.A 9.B 10.C 11.B 12.C 13.C 14.B 15.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6.ABCDE 17.AC 18.ABCD 19.ABCDE 20.BC 21.ABC 22.ABCDE 23.ABCD 24.ABCDE 25.AB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其中错误题判断1分,改正1分,正确题判断正确2分,判断错误不得分,共20分) 26. ×将“提高技术水平”改为“增加资本积累” 27. √

28. × 将“是”改为“并不是” 29. × 将“扩大”改为“缩小” 30. × 将“相同”改为“不同” 31. √

32. × 将“先发优势”改为“后发优势” 33. √

34. × 将“农业税”改为“销售税” 35. × 将“活期存款”改为“货币”

- 8 -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贸易条件:指一国单位出口商品价格和单位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37.工业化模式:指谋求发展,实现工业化或现代化的途径。

38.肤浅的金融战略: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金融系统施加的旨在鼓励,而不是妨碍投资的一系列限制措施,其结果却影响了金融系统发展的情况。

39.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需要。 40.属性知识:它是关于市场发展或运作不可或缺的一些关键信息。

41.教育的收益:是指通过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给个人与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2.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随着教育职能的逐步演变,现代教育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途径。它的作用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是培养劳动者道德价值观念的最主要手段。道德价值观念是劳动者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所谓道德价值观念,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标准;二是有关个人的价值标准;三是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四是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 第二,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智力素质的最重要途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可以把非熟练劳动力培训为熟练劳动力;二是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者的能力形态。 第三,教育特别是现代学校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劳动者创造力的关键。 第四,教育对劳动者健康素质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43.80年代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作为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重新思考,在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开创新的视野与新的方法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1)针对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把技术进步当作外生因素的缺陷,新增长理论把经济增长源泉的内生化,提出对持续经济增长有决定意义的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 (2)针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

- 9 -

积累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源泉不仅自身能够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物质资本和劳动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保证了经济的长期增长。 (3)提示了技术进步与投资相互促进的机制。

44.在市场经济制度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所谓的“市场失灵”问题和经济的外部性问题,这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得到完全的解决,必须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任务应当是:

(1)政府应当在教育和技术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上发挥主导作用。

(2)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当在提供交通、运输、通讯、电力和水利建设等工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发展中国家政府还应当承担起支持风险性投资的任务。

(4)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还必须在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方面发挥作用。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2分)

45.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创建过程中,政府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创新活动中,政府能够在帮助企业家进行和完成创新活动方面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在大规模创新活动出现之前,政府必须能够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创新活动。政府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政府应当创造一个企业家生存和发展、创新活动可以脱颖而出的市场导向的环境。这种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健全政策:(1)必须建立明确清晰的产权制度。创新活动是基于市场经济机制的经济活动,利润动机是创新活动的基本动机。有了明确清晰的产权制度才能激发科学家和发明家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才能使企业家敢于承担风险,抓住经济机会 ,进行创新活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2)公正的法治制度。市场经济的法律结构创造了一个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顺利和有效运作的市场环境。一个公正的,不偏不倚的司法制度是贯彻执行合同和契约的关键,如果所有的合同和契约都可以得到执行和贯彻,就建立了交易进行的条件和责任,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才能顺利进行。(3)建立公开、公正和廉明的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创造一个鼓励企业家创新的环境中,政府的规章制度是一个关键。有效的政府机构及其规章制度应当是公开、公正、稳定和分散的。它们创造了企业家在公平条件下进行市场参与和竞争的条件。(4)

- 10 -

建立健全的社会基础设施。道路、港口、交通和电子通讯设施等必须高效,状态良好。支持服务,像给企业提供法律上的建议,进行保险,会计和咨询服务等。

第二,设立教育和培训项目,促进企业家创新活动的开发和发展。设立这些教育和培训项目的基本目的是改进人们对企业家和创新活动的一般经济知识,教会他们广泛的公共政策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创新活动的。

第三,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筹资和信用上的帮助。企业家在素质上和生产要素处置上的不对称是创新活动的主要障碍,企业家得到风险支持就成为创新活动成败的关键。

发展经济学试题参考答案(B)

一、填充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口原理》 2、创新 3、形成阶段 4、唯工业化论 5、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 6、三个世界,一个星球 7、公平 8、消费倾向规律 9、索洛 10、新增长理论 11、农业剩余 12、二元经济结构 13、城乡 14、现代部门 15、制度创新 16、政府发动的工业化 17、消费品 18、工业化 19、优先次序 20、第三 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 “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在供给方面,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这两个恶性循环相互联系,很难被打破,因而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是难以改变的。

2、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最早是由汤普逊提出的,它试图解释19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根据这一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生活条件的变化,世界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三阶段。 3、自然资源租

“租”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吉利斯等在他们

- 11 -

的《发展经济学》中根据资源租产生的条件不同将其区分为三种类型:(1)稀缺租金,是指供给没有弹性的自然资源相对于需求不足而获取的收益。(2)差异资源租金,是指由于资源品位差异或开采难易程度差别而产生的收益。(3)垄断租金,这种资源租与自然资源储量无关,它是由自然资源的垄断性开采活动产生的。 4、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5、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指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发展国内消费品生产来取代进口。进口替代生产主要集中于食品加工、饮料、服装、鞋类、纺织工业等消费品工业。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保护性关税和进口配额对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企业实行保护。 三、简答题、共5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亚当·斯密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的增长理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

(2)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两个条件,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

(3)无论是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目,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增加资本的必要”。 (4)斯密还认为资本的用途,对国民财富的增进速度有很大影响。

(5)斯密还论证了国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他看来,国际分工通过自由贸易能促进各国劳动生产力的发展。

(6)斯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富裕是不能迅速增长的。 2、简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特点?

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的特点是:首先,这一理论以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为前提。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相应于“边际产品”而各自获得应有的报酬,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土地——地租。

其次,这一理论不仅考察投资这一增长要素,而且还考察劳动、自然资源、技术进步等要素。把技术进步或者看作独立的要素,或者看作影响其他要素生产率的手段。

最后,这一理论的特点还在于,把增长当作正常状态,而不是看作均衡的破坏。 3、人力资本的形成有哪些途径?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形成人力资本的途径主要有5个:(1)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一般说来包括所有影响人均预期寿命和人体体力、脑力、耐久力和活力的设施及服务;(2)在

- 12 -

职培训,包括由企业组织的传统的学徒式教育;(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非企业组织的成人在职教育,包括农村的一些推广项目;(5)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个人和家庭的迁移。 4、简述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通过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落后国家能够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跳跃式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就是依靠技术引进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引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加具有意义:首先,技术引进能够大量节约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成本。其次,技术引进能够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第三,技术引进有利于培养本国的人才。

技术引进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向国外购买新设备、新产品并加以复制。(2)从国外购买专利权或生产许可证,在国内进行生产。(3)接受外国政府和企业进行的技术援助。(4)引进外国公司投资。

5、为什么当工业化进行时,城市化也必然会发展?

(1)外部经济效益。制造业厂商设在城市,有许多外部经济效益。

(2)聚合经济效益。每家厂商也从同在一个城市的其他厂商那里获得许多好处。 (3)大市场的吸引力。一个城市一旦建立,它的大市场就会创造自行增强的吸引力。 总之,由于城市具有上述吸引力,使工业向大城市聚集,使得城市逐渐成为工业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和科技中心,促进现代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使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步进行。

四、论述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联系实际,谈谈利用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要点: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都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又都面临着如何利用外部资金问题。利用外资涉及到如何处理好外援、外债和外国直接投资与本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于外国援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西方经济学界的看法也不一致。传统经济学认为,外国援助对于发展中国家改善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持激进观点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外国援助主要是基于援助国自身的利益,不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多大的作用。

适度借入外债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加快经济发展。但是,如果借款超出偿还能力,导致债务危机,将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从拉美和非洲国家的债务危机来看,外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有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引发危机的消极作用。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双重的。首先,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外国直接投资在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的负面作用。第一,外国直接投资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尽力控制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使东道国的经济主权受到威胁。第二,发达国家可能利用直接投资机会,

- 13 -

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破坏东道国的生态环境。第三,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生产力布局,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只要把利用外资的利弊说清楚,不按教材答题同样给分。)

2、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要点: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1)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当代人的公平即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资源的纵向公平分配。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资源。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已经把这一公平原则上升为国家的主权原则:“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各国管辖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

(2)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生物圈的承载能力,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和环境能持久地被人类享用。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

鉴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的问题往往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方的决策行为,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

《农村社会学》内容简介: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关系及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农村社会学》以农村社会结构为主线,动态地考察了二元社会结构及农村与渔区的社区发展、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及社会问题,对农民与渔民群体、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等内容进行客观地阐述,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及新渔村建设面临的问题的考察很富有创新意义。《农村社会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富有知识性,尤其是将“三渔”问题渗透到各章节中,彰显了《农村社会学》不同于其他同类书籍的特色。

《农村社会学》可作为社会学专业基础教材,可供社会学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亦可作为普通院校公共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教材。同时对于相关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农村管理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同春芬,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近年主持的课题包括“百村调查——后石村”、 “山东半岛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问题研究”、 “农村

- 14 -

现代化的目标与途径研究”等。主要沦著有:《影响农民职业流动的因素分析》、《关于“三农”现代化的社会学思考》、《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问题研究》、《海洋渔业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渔村:后石村经济社会调查》、《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中国农村工业化及其环境污染的原因初探》、《论我国的村庄治理与社会管理改革》等。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的含义和特征

第三节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和基本观点 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节 农村社会调查的程序和方法 第三节 农村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及分析 第三章 农村社会结构及结构转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 第三节 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模式与特征 第四章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农(渔)村社区 第一节 二元结构的界定与形成

第二节 中国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归因分析 第三节 二元结构下的农(渔)村社区 第五章 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渔)民 第一节 农民、渔民与农村社会 第二节 农民、渔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 第三节 农(渔)民的社会化及影响因素 第六章 农(渔)村社会群体与家庭 第一节 农(渔)村社会群体 第二节 农(渔)村家庭结构及功能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的变迁 第七章 农(渔)村社会组织 第一节 农村社会组织概述

第二节 当代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三节 当代中国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八章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农村社会分层概述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的分层结构 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会流动 第九章 农(渔)村社会保障 第一节 农村社会保障概述

- 15 -

第二节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状况 第三节 完善农(渔)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第十章 农(渔)村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 当前中国农村的社会问题 第三节 当前中国渔村的社会问题 第十一章 农(渔)村社会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发展 第三节 中国渔村社会发展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新农(渔)村建设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意义与内涵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 第三节 新渔村建设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含义:研究农村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及发展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历史: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美国。美国在南北战争以后,经过近30年的时间实现了 工业化。在这期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致使农村经济衰退,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社会 发生了严重的危机。美国的农村社会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解决农村发展和农民 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894年,C.R.亨德森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美国乡村生活 的社会环境”课程,一般认为这是农村社会学成为专门研究领域的开端。1908年,第26 届美国总统T.罗斯福成立农村生活委员会,该会的调查研究报告是农村社会学早期的重 要文献。1915年,威斯康星大学C.J.加尔平教授发表了《一个农业社区的解剖》报告, 第一次划定了具体的农村社区。他以一个村镇为中心,将中心周围农户交易行为所能达 到的最远点连成不规则圆圈,圈内就是一个社区。这一研究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 、有系统有分析的农村社会学研究。20世纪20年代,为了应付农业危机,美国农业部批 准各州建立农业实验站,为农业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提供政府资助,农村社会学便很 快发展成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1935年创立了专门刊物《农村社会学》。1937年 ,美国社会学会宣布成立农村社会学学会。此后,农村社会学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50 年代以后,美国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社会生活性质发生变化,农村的独特性逐渐消失,农 村社会学的专门研究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摆脱农村社会学的危机,美国农村社 会学家在80年代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农业社会学。它力图从社会劳动的全面空间分 工中研究农村,并对农村在总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出解释。农业社会学的产生代表着 美国农村社会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村社会学在西欧有了很大的发展。大战期间,西欧的农村受 到战争的严重破坏,战后亟待重建,客观上需要农村社会学指导乡村重建工作;同时, 美国的农村社会学者开始到西欧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帮

- 16 -

助西欧开展 农村社会学的教学研究活动等,促进了西欧农村社会学的发展。1957年,欧洲农村社会 学工作协会成立,不久更名为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该会与美国农村社会学会联合 在法国举行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1968年又在荷兰举行第二届世界大会,农村社 会学这门学科在世界许多国家得以广泛传播。

20世纪初,农村社会学传入中国。早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引进和移植,当时 ,一些留美学生回国从事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和著译工作,并在外国教授指导下进行农村 社会调查。最早的农村社会调查是1918~1919年由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教授D.H.库尔普 指导的广东潮州凤凰村调查。其内容涉及地势、人、卫生、种族、经济、治理、风俗、 社团、教育、美术、娱乐、宗教等方面,是一次较完整、系统的农村社会调查,调查结 果于1925年用英文在美国发表,书名为《华南农村生活》(Country Life inSouthChina )。1924年顾复的《农村社会学》出版,是中国的第一部农村社会学著作。随后,相继出 版了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1929),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29),言心哲 的《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等,农村社会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20年代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农村进行了 一系列社会调查,著名的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6)、《兴国调查》(1930)、《 长岗乡调查》(1933)、《才溪乡调查》(1933)。此外,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由陈翰笙主持创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中国农村社 会进行研究,并于1934年创办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中国农村》。40年代后,中 国农村社会学强调社区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吴景超、吴文藻、费孝通等人。其中,费 孝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相继出版了《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和《乡土中国》(1 94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农村社会学曾一度中断了在学科意义上的研究。1979年 社会学研究恢复之后,农村社会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费孝通倡导的小城镇 研究,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新发展。1986年,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社会 学专业;1988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建农村社会学研究室。同时,相继出版了 有关农村社会学 的论著和教材。

研究对象: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尚无定论。早期的农村社会学主要研究农村社会 问题,涉及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0世纪20年代以后,以美国学者H.B.霍桑和D.桑 德森为代表的农村社会学家,主张给农村社会学划定专门的研究领域,以区别于其他学 科。霍桑认为农村社会学应限于社会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桑德森则认为农村社会学主 要是研究农村社会组织。他们把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限于某一专门领域,摆脱了初期 该学科包罗万象的状况,在理论和方法上更富有科学性。在同一时期,美国社会学家P. A.索罗金和D.齐默尔曼提出,农村社会学要从整体上研究农村社会各部分之间、农村和 城市之间、农村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对后来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系统论的形成和普通社会学由经验实证研究向辩 证综合研究过渡,农村社会学也注重对农村社会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即在自然、社会、 文化、政治、经济、心理诸因素的相互关联之中,对农村社会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现 象进行综合的研究。它把农村看作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通过各要 素的联系来揭示农村社会的局部现象,又在各局部现象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会 整体的性质和规律。

研究内容: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 :①农村区位结

- 17 -

构研究。包括研究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在农村社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中 心地区对农村区位布局的影响。②农村社会结构研究。这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课题 。农村经济结构、阶级与阶层结构、人口结构、职业结构、群体结构、家庭结构等是构 成农村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家庭经营是许多农村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对家庭和以家 庭为核心的农村群体结构的研究,在农村社会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③农村社区体系研 究。农村社会的基本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范围内形成不同的农村社区,各社区之 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农村社区体系。农村社区体系研究主要包括村庄、村镇和集镇的特点 和作用,村际联系和社区格局等方面。④从农村的角度研究城乡关系,包括城乡文化传递 的条件与方式。⑤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和水平的研究。旨在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提高农 村生活质量。⑥对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诸如环境、人口、教育、贫困、犯罪、卫生问 题等,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提出改革方案。⑦对农村社会变迁的研究。包括变 迁过程和发展趋势,导致和制约变迁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农村发展的目标模式和农 村现代化等。

农村社会调查在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占有重要位置。为了保证研究工作的科学性 ,建立了一系列农村社会调查指标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有农业生产调查、农村人口调查 、农村家计调查和农村教育与卫生调查等。

浙江省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农村社会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客体是( ) A.农村 B.农村居民 C.农村社会关系 D.农村社会结构

2.农村社会学于1908年发端于(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3.农村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 A.农民 B.农村家庭 C.农村宗族 D.村民委员会

4.一个人会不会成为农民企业家,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和个人的主观努力。按获得方式来分,这类角色是( ) A.先赋角色

- 18 -

B.自致角色 C.正式角色 D.非正式角色

5.下列哪类家庭的特征是一个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妻?( )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小型家庭

6.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家庭的影响首先是从改变家庭的哪个功能开始的?(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C.教育功能 D.生育功能

7.社会资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 ) A.社会地位 B.社会影响 C.社会关系 D.社会财富

8.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 ) A.村民小组 B.村民委员会 C.乡镇政府 D.县市政府

9.各国农村问题的核心历来是( ) A.经营自主权 B.土地所有权 C.产品分配权 D.人口流动权

10.农村中各种民办专业技术协会属于农村社会组织中的( ) A.社会福利组织 B.文化科技组织 C.社会群众组织 D.经济组织

11.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哪个阶层?( ) A.中小地主 B.自耕农 C.佃农 D.中农

- 19 -

) 12.农民社会流动处于B类的国家,其农民或农村人口一般保持在占总人口的( ) A.8-15% B.10-20% C.15-25% D.10-30%

13.贫困者阶层的总人数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 ) A.8%左右 B.10%左右 C.15%左右 D.20%左右

14.农村社区最主要的特点是( ) A.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比较简单 B.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性更强 C.生活节奏缓慢

D.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居民聚居的区域 15.贫困就其本质的含义来讲就是( ) A.发展不足 B.精神空虚

C.能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 D.无法致富

16.社会控制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A.正式控制 B.积极控制 C.软控制 D.内在控制

17.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 ) A.管理约束 B.经济约束 C.观念约束 D.环境约束<

18.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农村社会变迁具有下列哪个特点?(A.多样性 B.阶段性 C.地域性 D.易变性

19.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 ) A.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 20 -

)C.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D.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0.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是( ) A.农村经济的发展 B.农民素质的提高 C.城市工业的发展 D.农村城镇化的推进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转型期中国农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 A.农民的自主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B.农民的职业结构发生了改变

C.农民中产生了迅速而明显的阶层分化

D.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E.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与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A.确立分层标准的指导思想不同 B.研究目的不同 C.研究重点不同 D.最终结论不同 E.研究水平不同

3.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社会流动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 A.职业转化与身份转化不同步

B.绝大部分农民的社会流动具有暂时性与不彻底性 C.流动过程中亲缘、地缘等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D.农民在流动中成为新型的农业劳动者

E.不少农民流动目的的明确性与流动趋向的盲目性同时并存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度人文发展报告》是根据人生的哪些要素制定人文发展指数的?( ) A.寿命 B.知识 C.权利 D.教育

E.像样的生活水平

5.按运用的手段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作为划分依据,社会控制可分为( ) A.自我控制 B.正式控制

- 21 -

C.非正式控制 D.硬控制 E.软控制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农村家庭

2.传统型农民社会流动 3.社会问题 4.农村社会保险 5.城乡融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农民社会化的特点。

2.简述目前农村择偶距离(通婚圈)的现状及其原因。 3.简述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与功能。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析当地农村社区的经济结构。

2.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试析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社会转型的影响。 浙江省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农村社会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中国化的起点是( )A.社区研究的开展B.社会调查的兴起C.乡村建设运动的推进D.小城镇问题研究

2.农村个体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哪里进行的?( )A.学校B.社区C.家庭D.同伴群体

3.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家庭的影响首先是从改变家庭的哪个功能开始的?( )A.消费功能B.生产功能C.教育功能D.生育功能

4.规范与调节人类两性关系和满足两性结合的最基本、最持久的社会形式是( )A.爱情B.婚姻C.法律D.家庭

5.每一代中只能有一对夫妻的家庭属于( )A.主干家庭B.小型家庭C.联合家庭D.核心家庭 6.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 )A.村民小组B.村民委员会C.乡镇政府D.县市政府 7.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 )A.二年B.三年C.四年D.五年

8.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至关重要的核心一环是实行( )A.民主选举B.民主自治C.民主管理D.民主监督

9.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哪个阶层?( )A.中小地主B.中农C.佃农D.自耕农 10.国际上一般认为,表示收入分配达到了合理界限的顶点的基尼系数为( )A.0.2B.0.3C.0.4D.0.5

11.由于生产技术方面或社会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大规模阶级、阶层结构或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这种社会流动叫( )A.结构性流动B.自由流动C.纵向流动D.横向流动

12.农村社区的形成是下列哪个选项的产物?( )A.社会分化B.社会分层C.社会分工D.社会变迁

13.在农村社区发展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A.资源永续B.环境保护C.生态平衡D.人的

- 22 -

全面发展

14.农村基层社区的最简单的社会组织形态是( )A.村民小组B.家庭C.合作组织D.村民委员会

15.我国农村的人口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 )A.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迅速B.人口老龄化C.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D.性别比例失调

16.“五保”供养制度的统筹单位是( )A.县B.乡镇C.村D.村民小组

17.农村相对封闭的格局和简单的社会结构,使农村社会变迁具有下列哪个特点?( )A.综合性B.单一性C.两重性D.封闭性

1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经历了几次工业化浪潮?( )A.2次B.3次C.4次D.5次 19.对社会文化变迁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 )A.文化传统B.社会需求C.生产方式D.教育水平

20.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A.经济发展B.社会发展C.教育发展D.技术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关于婚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婚姻从本质上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 B.婚姻行为具有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功能 C.婚姻的认可方式是社会性的 D.婚姻行为受社会的法律和道德的制约

E.婚姻行为模式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2.从宏观上看,家庭关系由哪些关系组成?( ) A.爱情关系 B.血缘关系 C.宗族关系 D.姻缘关系 E.两性关系

3.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分化的原因有( ) A.财产制度的变革 B.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C.农民就业系统与择业行为的变化 D.分配制度的变革 E.农民思想解放

4.现阶段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主要应从以下哪些方面去考虑?( ) A.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与使用的权力状况 B.所从事的职业 C.经济收入的多少 D.拥有的权力 E.所处的地位

- 23 -

5.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有( ) A.地理环境因素 B.人口因素 C.文化因素 D.生产方式因素 E.政治因素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农村社会学 2.家庭网络 3.社会分层 4.社会保障

5.有计划的农村社会变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 2.简述农村社区发展的依据。 3.简述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析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特征的变化及其对农民社会化的影响。 2.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试析完善农村社会控制机制的策略。

农业经济学模拟试题

一、

填空题

填空题 1、农业资金包括:农户自有资金、 、 、 、 。 答案 农业财政资金,农业信贷资金,民间农业资金,国际农业资金 2、形成农产品有效供给的2个条件是 、 。 生产者有出售意愿,有出售能力(有货可售) 3、水资源的经济特性有 、 、 。 可更新、可耗竭、可替代 4、形成农产品有效需求的2个条件是 、 。 消费者愿意购买,消费者有支付能力 5、农业生产要素有 、 、 、 。 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管理 6、农业现代化的指标有: 、 、 、 、 。 7、最基本的3个生产要素是 、 、 。 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资源环境指标 土地、劳动力、资本 8、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包括: 、 、 。 劳动节约型技术、土地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 9、供求均衡形成的条件是 = 。 市场需求 =市场供给;或者,总 需求=总供给

- 24 -

二、 概念题:请解释下列术语的含义 概念题 答案 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或条件,是进行生产所必需的有形和无形投入。 农业资本是投入到农业的生产资料和资金。农业资本是农业生产3类传统生产要素中的一种。所以,农业资本一般不包括土地、农业劳动力。农业资金可以用来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农业资本),也可以购买土地、农业劳动力(雇工)。农业资金可以转换为任何生产要素。 农业产业结构,指一定区域内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农业生产函数,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与其所能产生的农业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Y = f(R,L,K,T) 式中,Y表示产出量,R表示土地等自然资源投入,L表示劳动力投入,K表示农业资本投入,T表示其他因素。 1、农业劳动生产率 指单位劳动的农业产出量,即农业产出量除以该产出所花费的劳动量。 2、生产要素 3、农业资本与农业资金 4、农业产业结构 5、农业生产函数 6、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指超过农业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严格地,边际产量为零的农业劳动力,即农业剩余劳动力。 7、农业产业化 8、农业产业结构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5个特征:市场导向、效益中心、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 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衡量农业产业结构的指标(5类):产值、产量、面积、劳动力利用、资金利用。 单项选择题 1、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这是可能的和合理的。”这一观点来自于( ) A、刘易斯模型; B、托达罗模型; C、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D、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2、施莫克勒用于说明其市场需求诱导技术进步理论的是( ) A、技术进步源于人的创造力不受限制地迸发。 B、美国人力稀缺,所以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很快,用以替代劳动力。日本人多地少,所以农用(生物)化学技术(化肥、农药、良种)发展很快,用以替代土地。 C、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 D、B和C 3、屠能在《孤立国》中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认为,农业应以城市为中心,做如下分布( ) A、第1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2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3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第4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5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 25 -

单项选择题 答案 B C D 第6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市。 B、第1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2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3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4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市。 第5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6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C、第1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2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市。 第3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4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5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6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D、第1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2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第3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4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5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6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市。 4、在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中,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理论认为( ) A、地区分工取决于各地区的发展程度,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在分工中占优势。 B、两国(两地区)产品的交换,取决于生产这两种产品的相对成本的高低。 C、每个地区(国家)都根据自己最善于生产的部门来生产,生产出的产品成本就低,进行贸易时,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东西。 D、各地区的分工,主要是由各自的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决定的。 5、如果某农产品需求完全无弹性,则其需求弹性值( ) A、等于0; B、等于1; C、无穷大; D、介于0和1之间 6、如果某农产品需求弹性为无穷大,则说明该农产品( ) A、 需求有同一弹性; B、需求完全无弹性; C、需求有完全弹性; D、需求缺乏弹性 7、如果某农产品供给完全无弹性,则其供给弹性值( ) A、无穷大; B、等于1; C、等于0; D、介于0和1之间 D A C C 8、按照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如果某农产品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则( ) B

- 26 -

A、不会出现蛛网 B、会出现发散型蛛网 C、会出现封闭型蛛网 D、会出现收敛型蛛网 9、在寡头垄断市场,( ) A、卖家和买家数量都有限,任何一家都能影响商品价格。市场的最终价格取决于双方力量对比。 B、众多买者和卖者,单个买者或卖者都无法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 C、卖家只有少数,买家众多;或者买家只有少数,卖家众多。 D、某种商品,卖家只有一个,买家众多;或者买家只有一个,卖家众多。交易的价格基本上取决于垄断者。 10、农产品流通的主要环节是( ) A、生产、运输、储藏、销售 B、收购、运输、储藏、销售 C、收购、运输、批发、销售 D、生产、运输、批发、零售 11、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向工业部门流动,因为收入之间的明显差距”这一观点来自于( ) A、刘易斯模型; B、托达罗模型; C、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D、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12、屠能在《孤立国》中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认为,农业应以城市为中心,做如下分布( ) A、第1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2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3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4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第5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6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市。 B、第1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2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第3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4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5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6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市。 C、第1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2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第3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4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5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6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

- 27 -

C B A B 市。 D、第1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2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3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4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5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市。 第6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D 13、在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中,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认为( ) A、各地区的分工,主要是由各自的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决定的。 B、地区分工取决于各地区的生产效率,效率高的地区向效率低的地区输出产品,效率低的地区向效率高的地区输出劳动。 C、两国(两地区)产品的交换,取决于生产这两种产品的相对成本的高低。 D、每个地区(国家)都根据自己最善于生产的部门来生产,生产出的产品成本就低,进行贸易时,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东西。 14、如果某农产品需求有完全弹性,则其需求弹性值( ) A、等于0; B、等于1; C、无穷大; D、介于0和1之间 15、如果某农产品需求弹性为1,则说明该农产品( ) A、 需求有同一弹性; B、需求完全无弹性; C、需求有完全弹性; D、需求富有弹性 16、如果某农产品供给有完全弹性,则其供给弹性值( ) A、等于0; B、等于1; C、无穷大; D、介于0和1之间 C A C 17、按照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如果某农产品供给弹性 = 需求弹性,则( ) D A、会出现收敛型蛛网 B、会出现发散型蛛网 C、不会出现蛛网 D、会出现封闭型蛛网 18、在垄断竞争市场,( ) A、卖家只有少数,买家众多;或者买家只有少数,卖家众多。 B、众多买者和卖者,单个买者或卖者都无法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 C、卖家和买家数量都有限,任何一家都能影响商品价格。市场的最终价格取决于双方力量对比。 D、某种商品,卖家只有一个,买家众多;或者买家只有一个,卖家众多。交易的价格基本上取决于垄断者。 19、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促使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是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这一观点来自于( ) A、刘易斯模型; B、托达罗模型; C、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D、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20、关于农产品差价,正确的判断是( ) A、购销差价是市场失灵的结果; B、批零差价是市场失灵的结果; C、季节差价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D、季节差价是市场机制失灵的结果。 21、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农业劳动力流动,取决于原住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这2种力量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来自于( ) A、刘易斯模型; B、托达罗模型;

- 28 -

C B C C C、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D、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22、屠能在《孤立国》中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认为,农业应以城市为中心,做如下分布( ) A、第1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2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3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4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市。 第5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6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B、第1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2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3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4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第5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6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市。 C、第1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2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第3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4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5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6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市。 D、第1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第2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3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4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5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6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市。 C 23、在地域分工与贸易中,“每个地区(国家)都根据自己最善于生产的部门来生产,A 生产出的产品成本就低,进行贸易时,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东西”,这种观点来自于( ) A、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B、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 C、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理论”; D、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 29 -

24、如果某农产品需求有同一弹性,则其需求弹性值( ) A、等于0; B、等于1; C、无穷大; D、介于0和1之间 25、如果某农产品供给有同一弹性,则其供给弹性值( ) A、等于0; B、介于0和1之间; C、无穷大; D、等于1 26、按照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如果出现收敛型蛛网,则说明( ) A、该农产品的供给弹性﹥需求弹性; B、该农产品的供给弹性﹤需求弹性; C、该农产品的供给弹性 = 需求弹性; D、不能据此判断该农产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大小关系。 27、在完全垄断市场,( ) A、卖家只有少数,买家众多;或者买家只有少数,卖家众多。 B、某种商品,卖家只有一个,买家众多;或者买家只有一个,卖家众多。交易的价格基本上取决于垄断者。 C、卖家和买家数量都有限,任何一家都能影响商品价格。市场的最终价格取决于双方力量对比。 D、众多买者和卖者,单个买者或卖者都无法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 28、如果市场情况是这样的,即卖家和买家数量都有限,任何一家都能影响商品价格。市场的最终价格取决于双方力量对比,则这种市场称为( ) A、完全竞争市场 B、完全垄断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 D、寡头垄断市场 B D B B C 29、在地域分工与贸易中,“各地区的分工,主要是由各自的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决C 定的。”,这种观点来自于( ) A、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B、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 C、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理论”; D、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30、关于农产品价格,正确的判断是( ) A、农产品与工业品的比价,长期趋势是农产品的比价升高。 B、农产品与工业品的比价,长期趋势是工业品的比价升高。 C、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是必然趋势。 D、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是农产品对工业品比价升高。 31、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人口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决定了迁移行为。”这一观点来自于( ) A、刘易斯模型; B、托达罗模型; C、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D、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32、屠能在《孤立国》中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认为,农业应以城市为中心,做如下分布( ) A、第1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2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3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4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市。 第5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6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 30 -

A D B B、第1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2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第3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4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5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6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市。 C、第1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2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3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4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第5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6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市。 D、第1圈: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做饭、取暖、建筑和家具。 第2圈:自由农作圈,重要生产向城市供应的体积大、重量大、易腐烂、不适宜长途运输蔬菜、水果、牛奶等,实行高度集约经营。 第3圈:轮作农业圈:生产谷物和豆类,轮作以解决肥料不足问题。 第4圈:谷草农作圈:该圈面积大,生产谷物和畜产品 第5圈:三圃农作圈:谷物—牧草—休闲三圃制,低投入,供应城市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第6圈:放牧草场圈:纯牧区,粗放经营,主要畜产品自给,少部分运往城市。 33、在地域分工与贸易中,“两国(两地区)产品的交换,取决于生产这两种产品的B 相对成本的高低。”,这种观点来自于( ) A、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B、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 C、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理论”; D、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34、如果某农产品需求弹性为0.5,则说明该农产品( ) A、需求有同一弹性; B、需求完全无弹性; C、需求有完全弹性; D、需求缺乏弹性 35、如果某农产品供给弹性为0.5,则说明该农产品( ) A、 供给有同一弹性; B、供给完全无弹性; C、供给缺乏弹性; D、供给有完全弹性 36、按照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如果出现发散型蛛网,则说明( ) A、该农产品的供给弹性﹤需求弹性; B、该农产品的供给弹性 = 需求弹性; C、该农产品的供给弹性﹥需求弹性; D、不能据此判断该农产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大小关系。 37、在完全竞争市场,( ) A、某种商品,卖家只有一个,买家众多;或者买家只有一个,卖家众多。交易

- 31 -

D C C C 的价格基本上取决于垄断者。 B、卖家和买家数量都有限,任何一家都能影响商品价格。市场的最终价格取决于双方力量对比。 C、众多买者和卖者,单个买者或卖者都无法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 D、卖家只有少数,买家众多;或者买家只有少数,卖家众多。 38、WTO环境下中国( ) A、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具有优势。 B、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不具有优势。 C、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具有优势。 D、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不具有优势。 39、如果市场情况是这样的,即卖家只有少数,买家众多;或者买家只有少数,卖家众多,则这种市场称为( ) A、完全竞争市场B、完全垄断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D、寡头垄断市场 40、如果某农产品供给弹性为2.1,则说明该农产品( ) A、 供给富有弹性; B、供给完全无弹性; C、供给有完全弹性; D、供给缺乏弹性 41、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迁移成本=货币成本+非货币成本”这一观点来自于( ) A、刘易斯模型; B、托达罗模型; C、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D、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42、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一观点来自于( ) A、刘易斯模型; B、托达罗模型; C、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D、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43、如果某农产品供给弹性为0,则说明该农产品( ) A、供给有同一弹性; B、供给缺乏弹性; C、供给有完全弹性; D、供给完全无弹性 44、按照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如果出现封闭型蛛网,则说明( ) A、该农产品的供给弹性﹤需求弹性; B、该农产品的供给弹性﹥需求弹性; C、该农产品的供给弹性 = 需求弹性; D、不能据此判断该农产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大小关系。 45、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指( ) A、种植业,养殖业,渔业; B、土地,劳动力,资金; C、化肥、农药、农膜; D、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 46、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农业劳动力迁移收益大于成本,就会迁移。”这一观点来自于( ) A、刘易斯模型; B、托达罗模型;

- 32 -

B D A D A D C B D C、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D、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47、在地域分工中,“城市周边地区以其到城市距离的远近来进行不同的农产品生产”,这种观点来自于( ) A、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B、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 C、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理论”; D、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48、如果某农产品供给弹性为无穷大,则说明该农产品( ) A、供给有同一弹性; B、供给完全无弹性; C、供给有完全弹性; D、供给缺乏弹性 D C 49、如果市场情况是这样的,即某种商品,卖家只有一个,买家众多;或者买家只B 有一个,卖家众多。交易的价格基本上取决于垄断者,则这种市场称为( ) A、完全竞争市场 B、完全垄断市场 C、垄断竞争市场 D、寡头垄断市场 C 50、农业技术进步的3条道路主要是指( ) A、中国道路,美国道路,俄罗斯道路;B、美国道路,俄罗斯道路,英国道路; C、美国道路,欧洲道路,日本道路; D、印度道路,法国道路,美国道路 四、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1、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有( ) A、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 B、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大小 C、农产品用途的广泛程度 D、农产品的必需程度 E、工业对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答案 BCDE AE 2、属于WTO农业协议中“黄箱”政策的有( ) A、按产品种植面积补贴 B、食物安全储备 C、为环境保护提供的补贴 D、不挂钩收入支持 E、价格支持 3、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届代表大会通过的合作社曼彻斯特原则中有( ) A、关心社区 B、一人一票制 C、现金交易 D、按社员购买额分配红利原则 E、对政治和宗教保守中立原则 4、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有( ) A、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 B、该农产品的价格 C、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D、替代品、互补品的价格 E、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5、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有( ) A、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B、农产品用途的广泛程度 C、农产品价格变动影响期的长短 D、农产品的可替代程度 E、农产品的必需程度 6、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1844年)制定的合作社8原则中有( ) A、自愿互利原则 B、一人一票制 C、按社员购买额分配红利原则 D、出售商品分内部价和市场价 E、如实介绍商品 7、如果小麦的需求弹性是0.10,那么说明( ) A、小麦价格每上涨1%,则人们对小麦的需求量就下降0.10%; B、小麦价格每下降1%,则人们对小麦的需求量就增加0.10%; C、小麦价格每上涨1元,则人们对小麦的需求量就上升10%;

- 33 -

ADE BDE AC ABCE AB D、小麦价格每上涨1元,则人们对小麦的需求量就下降10%; E、小麦价格每上涨0.10%,则人们对小麦的需求量就下降1%; 8、下述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观点,来自于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 BC A、促使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是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 B、原住地缺少工作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是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C、迁入地公共设施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是拉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D、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向工业部门流动,因为收入之间的明显差距。 E、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9、属于WTO农业协议中“绿箱”政策的有( ) A、为环境保护提供的补贴 B、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 C、自然灾害救济 D、营销贷款 E、食物安全储备 ACE BCDE 10、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有( ) A、消费者人口数量 B、生产者对未来价格预期 C、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D、生产者的数量 E、该农产品的价格 11、农产品差价包括( ) A、农产品地区差价 B、不同粮食之间的差价 C、农产品批零差价 D、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品之间的差价 E、粮食与土特产品之间的差价 AC AD 12、市场失灵在农业领域的表现有( ) A、市场无法防止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提供环境物品),导致过恳和水土流失、过牧和草原退化、化肥农药污染。 B、农产品价格总是偏低。 C、农产品需求弹性小。 D、市场经济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加大 E、农产品供给弹性小 13、农业弱质性表现在( ) A、农业依赖土地资源,很难靠扩大生产规模来发展 B、农业依赖天气等自然因素,产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从而引起价格波动。 C、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较小,这使得农产品价格很容易受产量波动。 D、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者对价格的反应严重滞后,容易产生蛛网波动。 E、农产品价格偏低。 14、农产品比价包括( ) A、粮食与畜产品之间的比价 B、农产品季节比价 C、农产品等级比价 D、不同粮食之间的比价 E、粮食与水产品之间的比价 15、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的因素有( ) A、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B、消费者的偏好 C、生产者的数量 D、消费者人口数量 E、替代品的价格 16、属于WTO农业协议中“黄箱”政策的有( ) A、食物安全储备 B、政府在收入保险方面的补贴 B、 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 D、为环境保护提供的补贴

- 34 -

ABCD ADE ABCDE CE E、营销贷款 17、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1844年)制定的合作社8原则中有( ) A、按市价交易原则 B、教育社员 C、一人一票制 D、对政治和宗教保守中立原则 E、社员轮流卖货 18、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有( ) A、该农产品的价格 B、消费者数量 C、相关农产品(竞争性农产品、连带农产品)的价格 D、消费者的偏好 E、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19、农产品比价包括( ) A、农产品地区比价 B、不同粮食之间的比价 C、农产品批零比价 D、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品之间的比价 E、粮食与土特产品之间的比价 20、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有( ) A、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B、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C、农产品的必需程度 D、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大小 E、农产品用途的广泛程度 21、属于WTO农业协议中“绿箱”政策的有( ) A、为环境保护提供的补贴 B、牲畜数量补贴 C、价格支持 D、食物安全储备 E、按产品种植面积补贴 22、如果大米的需求弹性是0.08,那么说明( ) A、大米价格每上涨1元,则人们对大米的需求量就下降8%; B、大米价格每上涨1元,则人们对大米的需求量就上升8%; C、大米价格每上涨1%,则人们对大米的需求量就下降0.08%; D、大米价格每上涨0.08%,则人们对大米的需求量就下降1%; E、大米价格每下降1%,则人们对大米的需求量就增加0.08%; 23、农产品差价包括( ) A、粮食与水产品之间的差价 B、粮食与土特产品之间的差价 C、不同粮食之间的差价 D、农产品地区差价 E、农产品购销差价 ABCD ACE BDE CDE AD CE DE 24、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届代表大会通过的合作社曼彻斯特原则中有( ) BCDE A、按市价交易原则 B、开放社员资格 C、自愿互利原则 D、民主管理 E、合作社是由社员管理的自治与自立组织 25、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有( ) A、其他商品(替代品、互补品)的价格 B、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C、消费者人口数量 D、生产者的数量 E、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26、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的因素有( ) A、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 B、消费者的数量 C、政府调控 D、消费者的偏好 E、生产者的数量 ABC ABCDE AD 27、市场失灵在农业领域的表现有( ) A、市场无法防止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提供环境物品),导致过恳和水土流失、过牧和草原退化、化肥农药污染。 B、农产品需求弹性小。 C、农产品供给弹性小 D、市场不提供农业公共服务: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标

- 35 -

准等。 E、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 28、WTO农业协议的主要方面涉及( ) A、农业产业化 B、农产品出口补贴 C、农产品市场准入 D、动植物卫生检疫 E、农业国内支持 29、农业弱质性表现在( ) A、农业依赖天气等自然因素,产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从而引起价格波动。 B、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不耐储存,对生产者很不利。 C、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 D、农业科研周期长,农业技术进步慢。 E、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较小,这使得农产品价格很容易受产量波动。 3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有( ) A、农产品的必需程度 B、农产品的可替代程度 C、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 D、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大小 E、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31、如果面粉的需求弹性是0.21,那么说明( ) A、面粉价格每上涨1%,则人们对面粉的需求量就下降0.21%; B、面粉价格每上涨1元,则人们对面粉的需求量就上升21%; C、面粉价格每上涨1元,则人们对面粉的需求量就下降21%; D、面粉价格每下降1%,则人们对面粉的需求量就增加0.21%; E、面粉价格每上涨0.21%,则人们对面粉的需求量就下降1%; 32、属于WTO农业协议中“绿箱”政策的有( ) A、国内食品援助 B、食物安全储备 C、对贷款的补贴 D、不挂钩收入支持 E、营销贷款 33、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1844年)制定的合作社8原则中有( ) A、教育社员 B、可以退社 C、一人一票制 D、对政治和宗教保守中立原则 E、社员轮流卖货 34、下述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观点,来自于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 A、促使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是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 B、人口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决定了迁移行为。 C、迁入地公共设施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是拉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D、迁移成本包括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和社会关系,心理成本。 E、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35、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有( ) A、相关农产品(竞争性农产品、连带农产品)的价格 B、消费者的偏好 C、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成本) D、生产者的数量

- 36 -

BCDE ABDE CE AD ABD ABCD BD ACD E、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36、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届代表大会通过的合作社曼彻斯特原则中有( ) ABDE A、对政治和宗教保守中立原则 B、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分红 C、一人一票制 D、自主独立原则 E、自愿互利原则 37、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有( ) A、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B、农产品的必需程度 C、农产品用途的广泛程度 D、农产品价格变动影响期的长短 E、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大小 38、属于WTO农业协议中“黄箱”政策的有( ) A、营销贷款 B、食物安全储备 C、地区性援助 D、为环境保护提供的补贴 E、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 BCE AE ABCD39、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的因素有( ) A、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 B、政府调控 C、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E D、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E、替代品的价格 ABCD 40、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有( ) A、消费者的偏好 B、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C、替代品、互补品的价格 D、该农产品的价格 E、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成本) AC 41、市场失灵在农业领域的表现有( ) A、市场无法防止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提供环境物品),导致过恳和水土流失、过牧和草原退化、化肥农药污染。 B、农产品需求弹性小。 C、市场不提供农业基础设施:乡村道路、防洪防灾设施等、市场设施。 D、农产品价格总是偏低。 E、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 42、农产品差价包括( ) A、不同粮食之间的差价 B、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品之间的差价 C、农产品地区差价 D、农产品等级差价 E、粮食与土特产品之间的差价 43、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有( ) A、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大小 B、农产品的可替代程度 C、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 D、农产品价格变动影响期的长短 E、农产品用途的广泛程度 44、农业弱质性表现在( ) A、农业依赖土地资源,很难靠扩大生产规模来发展 B、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C、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较小,这使得农产品价格很容易受产量波动。 D、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者对价格的反应严重滞后,容易产生蛛网波动。 E、农业是古老的产业,从业者素质偏低。 45、农产品比价包括( ) A、粮食与水产品之间的比价 B、粮食与土特产品之间的比价 C、不同粮食之间的比价 D、农产品地区比价 E、农产品购销比价 46、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有( )

- 37 -

CD CD ACDE ABC ABC A、消费者数量 B、其他商品(替代品、互补品)的价格 C、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D、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E、生产者的数量 47、属于WTO农业协议中“黄箱”政策的有( ) A、不挂钩收入支持 B、对贷款的补贴 C、食物安全储备 D、牲畜数量补贴 E、资源停用计划的结构调整援助 48、如果牛奶的需求弹性是0.35,那么说明( ) A、牛奶价格每上涨1元,则人们对牛奶的需求量就下降35%; B、牛奶价格每上涨1元,则人们对牛奶的需求量就上升35%; C、牛奶价格每上涨1%,则人们对牛奶的需求量就下降0.35%; D、牛奶价格每下降1%,则人们对牛奶的需求量就增加0.35%; E、牛奶价格每上涨0.35%,则人们对牛奶的需求量就下降1%; 49、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有( ) A、农产品的可替代程度 B、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 C、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D、农产品的必需程度 E、农产品用途的广泛程度 50、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的因素有( ) A、互补品的价格 B、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C、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D、消费者人口数量 E、生产者的数量 51、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有( ) A、生产者数量 B、消费者人口数量 C、消费者的偏好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E、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52、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1844年)制定的合作社8原则中有( ) A、按市价交易原则 B、可以退社 C、一人一票制 D、对政治和宗教保守中立原则 E、社员轮流卖货 BD CD BC ABCDE ADE ABCD BC 53、农产品差价包括( ) A、粮食与水产品之间的差价 B、农产品地区差价 C、农产品季节差价 D、粮食与土特产品之间的差价 E、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品之间的差价 54、属于WTO农业协议中“绿箱”政策的有( ) A、资源停用计划的结构调整援助 B、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 C、食物安全储备 D、不挂钩收入支持 E、对贷款的补贴 55、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有( ) A、农产品的必需程度 B、农产品用途的广泛程度 C、农产品的可替代程度 D、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 E、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大小 56、农产品比价包括( ) A、不同粮食之间的比价 B、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品之间的比价 C、农产品地区比价 D、农产品等级比价 E、粮食与土特产品之间的比价 57、农业弱质性表现在( ) A、农业很容易受政府调控。 B、农业依赖天气等自然因素,产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从而引起价格波动。 C、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较小,这使得农产品价格很容易受产量波动。

- 38 -

ACD ABCE ABE BCDE D、农业科研周期长,农业技术进步慢。 E、农业是古老的产业,从业者素质偏低。 ABCD58、政府农业调控领域有( ) E A、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B、粮食专项储备 C、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D、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 E、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技术推广 ABCD59、政府农业调控的手段有( ) A、法律手段 B、税收手段 C、信贷手段 D、价格杠杆 E、财政支农 E BD 60、市场失灵在农业领域的表现有( ) A、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 B、市场无法防止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提供环境物品),导致过恳和水土流失、过牧和草原退化、化肥农药污染。 C、农产品价格总是偏低。 D、市场不提供对农业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持的回报,但社会需要这些服务。 E、农产品供给弹性小 61、属于WTO农业协议中“绿箱”政策的有( ) A、食物安全储备 B、牲畜数量补贴 C、自然灾害救济 D、不挂钩收入支持 E、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 62、属于WTO农业协议中“黄箱”政策的有( ) A、政府在收入保险方面的补贴 B、不挂钩收入支持 C、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 D、食物安全储备 E、营销贷款 63、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有( ) A、消费者收入水平 B、相关农产品(竞争性农产品、连带农产品)的价格 C、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D、该农产品的价格 E、生产者的数量 64、如果食盐的需求弹性是0.01,那么说明( ) A、食盐价格每上涨1元,则人们对食盐的需求量就下降10%; B、食盐价格每上涨1%,则人们对食盐的需求量就下降0.01%; C、食盐价格每上涨0.01%,则人们对食盐的需求量就下降1%; D、食盐价格每上涨1元,则人们对食盐的需求量就上升10%; E、食盐价格每下降1%,则人们对食盐的需求量就增加0.01%; 65、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有( ) A、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B、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大小 C、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D、农产品的可替代程度 E、工业对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66、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有( ) A、农产品的必需程度 B、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 C、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 39 -

ACD CE BCDE BE BDE BCE D、农产品用途的广泛程度 E、农产品价格变动影响期的长短 67、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的因素有( ) A、生产者的数量 B、消费者的偏好 C、政府调控 D、替代品的价格 E、消费者人口数量 68、农产品差价包括( ) A、粮食与水产品之间的差价 B、农产品季节差价 C、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品之间的差价 D、农产品批零差价 E、粮食与土特产品之间的差价 ABCDE BD ADE 69、农产品比价包括( ) A、粮食与水产品之间的比价 B、农产品地区比价 C、农产品季节比价 D、粮食与土特产品之间的比价 E、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品之间的比价 70、市场失灵在农业领域的表现有( ) A、农产品需求弹性小。B、农产品供给弹性小 C、市场不提供对农业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持的回报,但社会需要这些服务。 D、市场不提供农业公共服务: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标准等。 E、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 CD ABDE 71、属于WTO农业协议中“绿箱”政策的有( ) A、为环境保护提供的补贴 B、国内食品援助 C、营销贷款 D、资源停用计划的结构调整援助 E、食物安全储备 BD 72、属于WTO农业协议中“黄箱”政策的有( ) A、为环境保护提供的补贴 B、对贷款的补贴 C、不挂钩收入支持 D、价格支持 E、食物安全储备 73、如果豆油的需求弹性是0.16,那么说明( ) A、豆油价格每上涨1元,则人们对豆油的需求量就下降16%; B、豆油价格每上涨1%,则人们对豆油的需求量就下降0.16%; C、豆油价格每上涨1元,则人们对豆油的需求量就上升16%; D、豆油价格每下降1%,则人们对豆油的需求量就增加0.16%; E、豆油价格每上涨0.16%,则人们对豆油的需求量就下降1%; 74、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有( ) A、农产品价格变动影响期的长短 B、工业对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C、农产品的可替代程度 D、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大小 E、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 75、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有( ) A、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B、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大小 C、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 D、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E、农产品用途的广泛程度 76、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的因素有( ) A、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 B、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C、生产者的数量 D、互补品的价格 E、消费者的偏好 77、农产品差价包括( )

- 40 -

BD BCD ACD ABCDE CE A、不同粮食之间的差价 B、粮食与水产品之间的差价 C、农产品季节差价 D、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品之间的差价 E、农产品购销差价 78、农产品比价包括( ) A、粮食与水产品之间的比价 B、农产品季节比价 C、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品之间的比价 D、农产品批零比价 E、粮食与土特产品之间的比价 79、市场失灵在农业领域的表现有( ) A、市场不提供对农业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持的回报,但社会需要这些服务。 B、农产品价格总是偏低。 C、市场经济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加大 D、农产品受政府调控。 E、农产品需求弹性小。 80、农业弱质性表现在( ) A、农业依赖土地资源,很难靠扩大生产规模来发展 B、农业是古老的产业,从业者素质偏低。 C、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较小,这使得农产品价格很容易受产量波动。 D、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不耐储存,对生产者很不利。 E、农业科研周期长,农业技术进步慢。 五、辨析题

辨析题 1、土地价格在未来只会升,不会降。电脑价格在未来只会降,不会升。 2、\"中国,7%土地,养活22%人口\"。\"美国,一个农民养活80个人\",说明中国农业和美国农业同样发达。 3、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持续下降。 4、农业资本即农业资金。 答案 错误。(1)长期来看,只要经济持续发展,土地价格会持续升高。因为土地供给不变,土地需求不断增加。(2)如果发生土地泡沫(不是真实的土地需求,而是人为炒作),泡沫破灭后土地价格会下降。电脑价格受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化,虽然长期趋势是降低的,但也有升高的可能。 不准确。\"中国,7%土地,养活22%人口\",说明中国农业的土地生产率比较高。\"美国,一个农民养活80个人\",说明美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一个现代化的农业既要有高的土地生产率,也要有高的劳动生产率。 错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转向非农产业,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会逐步下降。这种转移有2个阶段:1)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下降;2)农业劳动力决定数量下降,相对比重下降。 错误。农业资本是投入到农业的生产资料和资金。农业资本是农业生产3类传统生产要素中的一种。所以,农业资本一般不包括土地、农业劳动力。农业资金可以用来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农业资本),也可以购买土地、农业劳动力(雇工)。农业资金可以转换为任何生产要素。 ACE AC ABCDE 5、土地价格在未来只会升,不错误。虽然土地价格的总体趋势是不断上涨,但并不会降。电脑价格在未来只会降,是不会下降。因为土地价格取决于利用土地的收益(经济不会升 租金),该收益具有市场风险,当收益降低时,土地价格就 - 41 -

六、计算题

计算题 会下降。另外,地产泡沫破灭时,地价也会下降。电脑会随技术进步而降价,但当出现技术和市场垄断时也会涨价。 答案 农产品 牛肉 价格 需求(元/量 公斤) (公斤) 10 15 150 50 需求弹性 该弹性值说明了什么问题 需求弹性大于1,说明牛肉需求富有弹性 需求弹性小于1,说明大米需求缺乏弹性 1、表中给出了某农产品需求量随价格变动的信息。请根据这些信息计算下列农产品需求弹性,这两种农产品弹性值的比较能说明什么问题? 农价格 需求产(元/量 品 公斤) (公斤) 牛10 肉 15 大2.5 米 3.5 150 50 240 200 需求弹性 该弹性值说明了什么问题 1.33 大米 2.5 3.5 240 200 0.42 2、某村每亩土地出租的收益是750元/亩/年。土地价格应为18750元/亩。 租地者如果买下这些土地的话,土地价格应是多少?长期年利息率为4% 3、表中给出了某农产品供给量随价格变动的信息。请根据这些信息计算下列农产品供给弹性,这两种农产品弹性值的比较能说明什么问题? 农产品 价格 供给供给(元/量 弹性 公斤) (吨) 1.6 2.2 3.0 4.0 320 350 12 17 该弹性值说明了什么问题 农价格 供给量 供给产(元(吨) 弹性 品 /公斤) 稻1.6 谷 2.2 320 350 0.25 该弹性值说明了什么问题 供给弹性小于1,说明稻谷供给缺乏弹性 供给弹性大于1,说明韭菜供给富有弹性 稻谷 韭菜 韭3.0 菜 4.0 12 17 1.25 4、某村有耕地250亩,从事作物种植的纯收益是80元/亩/年。一个工业开发商使用这块土地的纯收益3000元/亩/年。开发商和该村同意协议以800元/亩/年租用这块土地。但国家规定应先由国家将该地征为国有,再出让使用权给开发商。按国家规定计算的征地补偿款(村民安置费、土地收益和青苗费等)为12000元/亩。请问,该征地补偿款与该土地的市场价格相差多少?该村因此损失多少土地收益?长期年利息率为4% 该土地市场价格应为20000元/亩,该征地补偿款与该土地的市场价格相差8000元/亩。该村因此损失土地收益200万元。 - 42 -

5、表中给出了某农产品需求量随价格变动的信息。请根据这些信息计算下列农产品需求弹性,这两种农产品弹性值的比较能说明什么问题? 农产品 豆油 西瓜 价格 (元/公斤) 9.8 7.6 1.2 2.0 价格 (元/公斤) 9.8 7.6 1.2 2.0 需求量 (公斤) 120 130 1500 380 需求弹性 0.37 1 需求量 (公斤) 120 130 1500 380 需求弹性 该弹性值说明了什么问题 5、解答: 农产品 豆油 西瓜 该弹性值说明了什么问题 该市场对豆油的需求缺乏价格弹性,人们对豆油的需求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 该市场对西瓜的需求富有弹性。价格变化会引起对西瓜需求的等比例变化。 答案 七、简答题 简答题 1、农业家庭经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原因 2、政府农业调控的目标、领域和手段 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4点原因:农业的产业特点(季节性、大地域);分工协作(无法分解);农业技术特点(可单人操作);家庭特点(不用监督,劳动力多样)。 政府农业调控:目标4个: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市场培育、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农业调控:领域7个: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专项储备,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技术推广,产业政策引导。 政府农业调控:手段3类:经济、法律、行政 农产品价格升高时,市场对该农产品的需求就会减小;农产品价格降低时,市场对该农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这是对一般农产品在正常市场中价格与需求之间关系的描述。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有5个方面的危害:对农业、农民、农村、轻工、市场经济发育的危害。 3、农产品需求定理 4、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社会学的涵义和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社会学以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2.乡村社会学的涵义

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以农业或相关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居住在乡村地区的人们组成的乡村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乡村社会学也称农村社会学。 3.农民、农业、农村(乡村)的关系

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这里是从劳动内容而不是劳动方式来使用传统这一概念的。实际上,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植业,

- 43 -

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

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

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

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 4.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研究对象: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基本内容:

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的,包括乡村社会的涵义、特点、结构、运动规律等;

从应用的角度来讲,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问题的,包括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生态问题等。

5.乡村社会学与与农村经济学的关系

农村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属于部门经济学。它是研究乡村中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乡村经济发展的学科。以乡村经济过程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分析这一经济过程,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

乡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乡村社会的特点、结构、乡村社会问题及运动规律的学科。它以整个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不仅研究经济,也研究其他现象。 二者的研究对象有区别。

当然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经济活动是乡村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全部乡村社会的基础,因此只有研究经济现象才能认识乡村生活和乡村社会运动的本质规律。 6.乡村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乡村社会学研究乡村社会,城市社会学研究城市社会。它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为乡村与城市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

农业的发展、乡村的繁荣支持着城市的发展,乡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既支持着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行,也给城市带来重大压力。城市文明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乡村。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科学技术,都有一个由城市向乡村传播的过程。

另外,乡村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现阶段我国采取发展小城镇的策略,小城镇就成为我国城----乡体制的连接点。 7.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

(一)认识乡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学习乡村社会学有助于全面地看待乡村发展、乡村现代化过程,有助于制定有利于乡村持续发展的计划,以推进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

(二)调查和分析乡村社会问题,为制定正确的乡村政策提供参考。学习乡村社会学有助于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为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提供参考。同时,学习乡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有助于乡村政策的实施、检测和评估。 (三)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乡村社会学可以提供生活方式方面的知识,从提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

- 44 -

神文明共同推进的视角,为乡村的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8.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平民教育运动。 9.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农民的分化。 农民的社会流动。 农村基层组织。 农村的家族问题。 农村的婚姻和家庭问题。 农民生活方式问题。 农村贫困问题。 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 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 农村城镇化问题。

农业政策法规

中央有关“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应为重头戏,近年来中央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论断和新政策主要有:1. 第一个重大论断: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2004年1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05年1号文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06年1号文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7年1号文件,发展现代农业;08年1号文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09年1号文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第二个重大论断:统筹城乡发展 3.第三个重大论断: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4.第四个重大论断: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5.第五个重大论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第六个重大论断: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7.第七个重大论断: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新政策主要有:

三个公共调整,公共财政,设施等(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二是提高公开透明程度,使公众确实能够了解、监督财政运行状况;三是落实财政责任,给权力以充分对应的制约。);三个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四项补贴,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其它补贴,一个最低保护收购价。 两个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六小工程等)和社会事业(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培 训等)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两个主要用于,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 一号文件对今年农村工作安排:提出“一个首要任务”、“四项工作要求”、“五大有力举措”,体现了‘扩大内需,保增长,保稳定’的总要求。 2010年涉农法律法规

1 、国家从 2005 年起,全部取消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

2 、为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对农民种粮面积进行粮食补贴, 2006 年每亩补贴标准为 26.30 元。 3、对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 0.20 元 / 斤(只限于种子公司购买良种时进行补贴)。 4 、对大型农机具购置实行农机补贴政策。

- 45 -

5、对农村五保户实行五保供养制度,年人均供养水平为 1050 元。

6、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国家在农村逐步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筹资办法为农民每人每年自筹 10 元,中央财政补贴每人每年 20 元,省、市、县三级每人每年补贴 10 元。 7 、从 1998 年起我县逐步实行以中低产田改造、渠路林三配套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8 、国家鼓励农民治理生态 , 对退耕还林(草)农户按面积进行补贴 , 每亩补贴标准为 160 元。 9 、从 2006 年开始,国家对农村贫困户、特困家庭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免学杂费、免课本费、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农村中小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小学每人每年 150 元,初上每人每年 200 元。对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课书。对困难家庭寄宿生实行生活补贴。 10 、为解决农村特困家庭生活困难,国家在农村实行特困家庭最底生活保障制度。对年人均收入低于 600 元的农民按每人每月 10 、 15 、 20 元的标准进行保障。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 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第二轮土地承包期,耕地承包期为 30 年。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等。经营权可以实行流转。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实施强制免疫。 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做好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预防工作,并接收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测、监督。

农村政策法规作业1

一、★农业法和农业的概念

农业法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包括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地方行政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农业经济主体行为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狭义的农业法则仅是农业法典,即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对于农业领域中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进行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在本章中,我们主要研究狭义的农业法中的有关问题。

按照农业法的规定: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农业法的基本原则。 1、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的原则。 1993 年农业法就规定了“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立法宗旨,并确立了“国家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2002 年修订的农业法在1993 年农业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规定以“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为立法宗旨,同时规定“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2、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

长期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整个农村基本政策的核心内容。而农村土地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制度,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以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为核心,保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2002年全国人大专门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法》。

- 46 -

在农村以公有制为主体,主要表现在,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耕地的 90% 以上是农民集体所有的。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在农村主要是坚持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绝不允许土地私有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是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绝不是私有化。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要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在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维护农户的市场经营主体地位,放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3、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基本含义是:第一,他们可以依法充分地行使自己的财产权和其他各项权利,满足自己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需要。第二,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有权通过行政的或者司法的救济手段,获得国家的保护。第三,任何侵害他们权利的违法行为人,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科教兴农的原则。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根本途径。在农业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逐年下降不可逆转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走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5、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针的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七个方案领域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加强食物安全和预警系统;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组合;提高农业投入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农村乡镇中心。

二、见教材P12~P13,1—8 三、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决策以及组织这些决策实施的基本组织制度和形式,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生产经营主体和经营形式。有关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规定是农业法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农业法第五条规定,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四、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市场调节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近年来,农业部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全国的大中型商业企业普遍实现了联网或建立了企业网站,但这些现代化的网络

- 47 -

信息系统对于农产品流通来说还存在信息不集中、农民和商户用不上、信息质量低等问题,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流通只能接受市场的自发性调节。二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滞后,功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我国农产品流通已形成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流通体制,目前全国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500多家,但这些批发市场大部分是在农产品供求追求数量扩张阶段建立的,已远不能适应现在供求质量提高新阶段的需要。三是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食用安全缺少保证。

五、根据《农业法》的规定,我国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加强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农业法》对国家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做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加强对用于农业的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监督管理和审计监督。

2、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除国家财政投入外,通过信贷资金、其他社会资金和外资对农业进行支持,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农业投入。

3、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加强农村信用制度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金融支持。

4、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要逐步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鼓励开展商业性农业保险,扶持互助农业保险。 5、在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衔接的前提下,明确了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扶持措施。 6、鼓励和支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

7、扶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贸易,采取措施保持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之间的合理比价。

8、做好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 9、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

应该说我国目前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比较完备的,问题是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能把各项措施认认真真的落实到实处。 农村政策法规作业2

一、《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条对耕地、草地和林地的承包期,分别作了不同的规定。耕地的承包期限为 30 年,草地的承包期限为 30 年至 50 年,林地的承包期限为 30 年至 70 年,种植特殊林木的林地,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期还可以延长。作出这种区分,主要是考虑不同性质土地的投资收益期限差别较大。

二、见教材P44~P54自行组织整理。三、见教材P67~P72自行组织整理。 四、按照《森林法》第四条的规定,森林具体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类。

1、防护林,是指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按照本条第一项的规定,防护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护岸林、护路林以及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

2、用材林,是指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上用材林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3、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4、薪炭林,是指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5、特种用途林,是指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 五、1、草畜平衡制度

- 48 -

草原载畜量是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原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一般来说,草原的载畜量是根据草原的面积、牧草产量和家畜日采食量来核定的。根据适宜载畜量和实际饲养量之差,可以得出草畜是否平衡的结论。 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一方面要通过采取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牲畜舍饲圈养、提高牲畜出栏率等措施,减轻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逐步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基地建设,不断增加饲草供应量,并通过改良牲畜品种、优化畜群结构、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牧民的增收。概括来讲,就是应当从增草增畜、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入手,从根本上扭转超载过牧的局面,最终实现草畜平衡。 另外,《草原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对割草场和野生草种基地应当规定合理的割草期、采种期以及留茬高度和采割强度,实行轮割轮采。这也是为了实现草畜平衡而采取的一个措施。 2、建设征用使用草原和临时占用草原

因建设征用集体所有的草原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交纳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另外,因建设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还应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草原植被恢复费是一种资源补偿性质的费用,国家将采取 “ 取之于草用之于草 ” 的原则,利用所收取的草原植被恢复费,用于恢复草原植被。草原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和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临时占用草原是指因建设项目施工、地质勘察以及部队演习等需要,如地质普查、勘探石油、兴建地上线路、铺设地下管线、各种工程项目施工堆料、拉运物资通道等占用草原二年以内,既不需要改变草原用途,也不改变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根据《草原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需要临时占用草原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临时占用草原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并不得在临时占用的草原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占用期满,用地单位必须恢复草原植被并及时退还。

中央有关“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应为重头戏,近年来中央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论断和新政策主要有:

1. 第一个重大论断: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2004年1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05年1号文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06年1号文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7年1号文件,发展现代农业;08年1号文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09年1号文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第二个重大论断:统筹城乡发展

3.第三个重大论断: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4.第四个重大论断: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5.第五个重大论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第六个重大论断: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7.第七个重大论断: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新政策主要有:

- 49 -

三个公共调整,公共财政,设施等(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二是提高公开透明程度,使公众确实能够了解、监督财政运行状况;三是落实财政责任,给权力以充分对应的制约。);三个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四项补贴,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其它补贴,一个最低保护收购价。

两个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六小工程等)和社会事业(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培 训等)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两个主要用于,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

一号文件对今年农村工作安排:提出“一个首要任务”、“四项工作要求”、“五大有力举措”,体现了‘扩大内需,保增长,保稳定’的总要求。 2010年涉农法律法规

1 、国家从 2005 年起,全部取消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

2 、为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对农民种粮面积进行粮食补贴, 2006 年每亩补贴标准为 26.30 元。 3 、对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 0.20 元 / 斤(只限于种子公司购买良种时进行补贴)。

4 、对大型农机具购置实行农机补贴政策。

5 、对农村五保户实行五保供养制度,年人均供养水平为 1050 元。 6 、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国家在农村逐步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筹资办法为农民每人每年自筹 10 元,中央财政补贴每人每年 20 元,省、市、县三级每人每年补贴 10 元。

7 、从 1998 年起我县逐步实行以中低产田改造、渠路林三配套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8 、国家鼓励农民治理生态 , 对退耕还林(草)农户按面积进行补贴 , 每亩补贴标准为 160 元。

9 、从 2006 年开始,国家对农村贫困户、特困家庭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免学杂费、免课本费、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农村中小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小学每人每年 150 元,初上每人每年 200 元。对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课书。对困难家庭寄宿生实行生活补贴。 10 、为解决农村特困家庭生活困难,国家在农村实行特困家庭最底生活保障制度。对年人均收入低于 600 元的农民按每人每月 10 、 15 、 20 元的标准进行保障。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 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第二轮土地承包期,耕地承包期为 30 年。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等。经营权可以实行流转。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实施强制免疫。 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做好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预防工作,并接收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测、监督。

- 50 -

14 、计划生育有关政策:独生子女户、二女户夫妇年满 60 周岁,每人每年享受 600 元的奖励扶助。当年二女结扎户一次性奖励 3000 元。独女领证户一次性奖励 1000 元。独生子女户、二女户家庭子女省内升学(初中升高中、高中报考省内大学)加 20 分。独生子女领证户子女至 16 周岁每月享受 10 元独生子女保健费。独生子女、两女户发给每对夫妇 600 元养老储蓄,家庭子女上中小学时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相关政策法规 农办财[2008]52号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厅(局、委员会)、财政厅(局):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8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任务申报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农办财[2008]23号)和《财政部关于预拨2008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补助资金的通知》(财农[2008]27号)要求,你省上报了2008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申请。经审核,原则同意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县、培训示范村数安排。请按照《2008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精神,根据你省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培训需求,紧紧围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切实做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附件:2008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 二〇〇八年四月十一日 2008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继续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机构招标确定、过程规范管理的管理机制,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以及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以村为基本实施单元,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今年要紧密围绕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高产创建年的要求,为夏季粮油丰收、实现全年粮油生产目标打牢基础,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主要目标

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培训需求,围绕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原则上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5天,集中授课每天不少于3个小时,现场指导不少于15次。项目实施县、村和基本学员原则上两年不变。通过培训项目实施,在培训示范村培养不少于40名从事主导产业的专业农民,并重点培养2-3名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使其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逐步增加,主导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围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重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一村一品”不断发展,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受灾地区的生产能力尽快恢复,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三、基本原则

- 51 -

(一)重点面向灾区。按照2008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新增规模和补贴标准,要重点向受灾情况较重的县、村倾斜,保证受灾群众及时得到生产自救的知识培训。 (二)服务主导产业。按照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求和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课程,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每个项目村原则上围绕一个主导产业开展培训。粮油高产创建县中的项目村要围绕高产创建活动开展培训。

(三)尊重农民意愿。要坚持以农民为本,主导产业确定、基本学员选择、培训课程设置以及培训时间安排、方式方法等都要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行政命令、一厢情愿、脱离实际。 (四)规范项目管理。严格按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注重过程管理,落实项目管理环节。重点要落实项目公示、资金使用和检查验收环节。

(五)突出培训实效。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采取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用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因人施教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四、实施范围及补助标准。2008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垦系统670个县(市、区、旗、团场)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对每个培训示范村补助经费1.5万元左右。 五、明确工作职责

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制定本省年度实施方案,开展项目县管理人员和师资培训,审核项目县年度实施方案,总结上报培训情况,开展项目检查验收,组织开展宣传等。

县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审批项目实施方案,确定培训项目村,落实项目工作经费,制定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政策措施。 县项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报县领导小组审定,组织招标确定培训机构并签订合同,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开展项目检查督导,总结上报有关材料,负责项目监管系统维护和数据

录入等,在项目村统一加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校”的牌子等。

培训机构的主要职责:落实项目村培训计划,选聘和考核培训教师,签订并履行合同,组织选编培训教材,印发“技术明白纸”,开展跟踪服务,建立培训台账,填报各类报表,提出验收申请。培训机构要选聘热心为农民服务、业务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进村培训任务,并保持相对稳定。对多数农民不满意、培训工作不负责的培训教师应予以解聘。

培训教师的主要职责:进村开展集中培训和技术指导,选编培训教材和“技术明白纸”,填写培训卡,与农民保持经常性联系,开展跟踪服务,指导农民发展生产。

项目村的主要职责:提出项目申请,宣传动员和确定基本学员,提供培训场地,组织学员参加培训,收集农民培训意见并及时向培训教师和培训机构反馈,组织基本学员填写培训卡、签到,协助填写培训台账。

省农业主管部门与项目县领导小组、项目县领导小组与培训机构、培训机构与培训教师,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或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一级对一级负责。

- 52 -

六、强化项目监管

要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项目监管,建立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

(一)建立班主任制度。由项目村村委会主任任班主任,加强培训组织、信息反馈。

(二)严格执行台账制度。培训机构要规范填写培训台账各项内容,组织基本学员认真填写培训卡。 (三)严格执行季度报告制度。培训机构必须每季度向县项目办公室报告办班次数、教师进村指导次数、累计培训课时数和辐射培训人次数等情况,县项目办公室汇总后逐级上报。

(四)完善项目公示制度。县项目办公室要对项目村、培训机构、培训任务、资金补助及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培训机构要对选聘教师、培训计划进行公示;项目村要对基本学员进行公示。

(五)建立考核发证制度。项目实施结束后,在本人自愿和实际能力考核的基础上,对基本学员发放由农业部统一印制的“绿色证书”。

(六)强化项目检查验收。省、市级农业、财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经常性检查,项目结束后要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县进行验收,验收组要对项目县的工作总结、管理文件、培训台账、财务管理、教材和教案等进行检查验收,并随机抽取5个村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方式逐村进行验收。没有验收的项目县不能申请新一轮的培训项目。各项目县应采取经常性的检查和自查工作,项目结束后应及时向省级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报告。农业部、财政部将通过监管系统抽取相应的村进行实地检查。 八、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要建立职责明确、分级负责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管理机制,一级对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项目县要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畜牧、水产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当地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和任务,安排培训经费,扩大实施范围,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三)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根据项目实施年度实行梯次推进。第一年,重点开展主导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化操作规程,以及农民创业理念、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等内容的培训;第二年,重点开展农村相关政策法规、农产品营销、加工转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基本学员的生产经营能力。

(四)突出培训重点。粮油主产区的项目县,要围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重点开展水稻“一增四推”、玉米“一增四改”、小麦精播半精播、马铃薯脱毒、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旱作技术、免耕栽培等方面的培训。根据全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需要,各项目实施县要切实做好村级防疫员的培训工作。

(五)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试点。今年在10个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试点工作。农业部将制定专门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通过创业成功心理知识学习、应用案例教学等激发学员的创业激情,开拓

- 53 -

视野,转变观念,提高创业意识;通过创业技能、经营管理、创业设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创业能力。

(六)创新培训模式。各地在认真执行现有培训形式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培训券、培训卡、指导回执券等形式,大胆探索农民培训的新模式,确保培训效果。在培训中要注意与科技入户等其他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的前后衔接、点面结合,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七)加大宣传力度。要及时发现、总结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原则上每个项目县都要树立若干示范和样板村,每个省都要在不同区域、不同主导产业方面确立相应的样板村和示范县,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宣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在发展现代

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成效,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深入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 5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