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

2020-10-28 来源:年旅网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二联治疗组, 每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替米沙坦口服;二联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 加用苯磺酸氢氯地平口服;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 治疗前后血压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二联治疗组临床改善总有效率(90.8%)明显高于对照组(72.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治疗组治疗后血压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二联治疗组患者颜面潮红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关键词】 替米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安全性

原发性高血压作为中老年人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 有效控制血压水平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的关键, 但我国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有效率仅为6.0%[1], 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本文中作者采用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 并与替米沙坦单用治疗相比, 探讨二联疗法用于原发性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0例, 均符合《中国原发性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临床诊断标准[2], 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药物过敏者;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二联治疗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78例, 女性42例, 平均年龄为(62.2±11.4)岁, 平均病程为(8.6±1.2)年;二联治疗组患者中男性75例, 女性45例, 平均年龄为(62.0±11.1)岁, 平均病程为(8.8±1.3)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基础血压水平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替米沙坦口服, 应用剂量为40 mg/次, 2次/d;二联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 加用苯磺酸氢氯地平口服治疗, 初始应用剂量为2.0 mg/d, 最大应用剂量为4 mg/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何东明拟定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为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程度。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比较 二联治疗组临床改善总有效率(90.8%)明显高于对照组(7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二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压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且二联治疗组血压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二联治疗组患者颜面潮红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头晕头痛、咳嗽及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降压药物联合应用有助于改善血压控制有效率, 延缓靶器官损伤, 提高临床治疗依从性。替米沙坦是一种常用降压药物, 主要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可显著抑制外周血管收缩能力, 干扰肾小管重吸收, 从而发挥降压作用;而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 替米沙坦生物半衰期及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 生物利用度高。而苯磺酸氨氯地平作为一种新型钙离子拮抗剂, 其降压机制为拮抗细胞外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而动物实验显示, 苯磺酸氨氯地平可有效缓解水钠储留, 对于血压昼夜波动问题及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均具有明确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二联治疗组临床改善总有效率(90.8%)明显高于对照组(7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治疗组治疗后血压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二联治疗组患者颜面潮红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4.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 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俊玲.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12):181-182.

[2] 何东明.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200例疗效观察. 吉林医学, 2012, 33(4):763-7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