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xx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德育与法治教育的创造性融合,对小学生而言,这个名字比较枯燥,但是结合课程资源学习之后,我们发现这门课程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课程之中还有诸多独具匠心的亮点,只要我们重视并深入发掘,就可以让教学发挥出最佳的优势。
一、教材是教学的根本
现在很多专职从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因为教学时间比较长,对整个课本的内容和框架都已经很熟悉,所以对教材的重视程度略显不足。其实,教材不仅仅是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科书,更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仅涵盖了课程的核心内容,同时还妥善处理了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等多个层面的广度与深度。教材几乎每年都会略有调整,它把一些前沿的内容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融进学科之中,兼顾学科与学生两方面的需求。认真研读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才可以正确传递课本的思想和理念,以课本为依托进行扩展,才便于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把学生引入更加开阔的时空进行学习并不断进步。
例如“大家排排队”这节课中,课本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排队的说教,而是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自觉排队”这一公共礼仪。课本里面有几个小问题:“排队过安检的话可能要错过火车了,我该怎么办?”“好朋友让我直接站在他前面,这样做可以吗?”“排队时想上厕所怎么办?”这些小问题设置得非常巧妙。这几个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学生遵照课本内容来你问我答,而是巧妙地把道德?c法治、教育与生活链接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如果前面是一条亮起红灯的斑马线,你还会冲过去吗?”把小学生放置于真实情境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深入研读教材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智慧,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需要他们将理性的头脑带入生活和实践。
二、有效开展案例教学
1 / 3
案例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他们对很多知识的理解不够到位,还有一些真实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案例,却因忽视一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案例教学就可以帮助小学生巩固知识,升华认知。通过案例把复杂枯燥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经过学习、讨论、交流、总结等环节,可以很好地把多种信息、观点与经验进行碰撞和融合。最后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知识,并且从思想行动上改掉很多陋习。其实道德不是我们绑架在学生身上的枷锁,应该是植根于他们心底的修养和自觉,而促成这一步的关键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
以“吃饭有讲究”这节课为例,其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偏食、挑食、浪费,不能做到文明就餐等,普遍发生在小学生身上。
尤其是因为家长的溺爱,更是让小孩在吃饭这件日常事情上出现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把这些问题直接暴露和呈现,让学生分析做得对不对,再反思一下自己的很多行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向学生讲述偏食、挑食和暴饮暴食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时,可以用动画片的形式,让粮食来一次自述,说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再让学生明白虽然有些食物自己并不喜欢吃,但是由于身体在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元素的共同作用,科学搭配进食才能实现均衡营养。
三、组织多种学习活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将学习放置于全面的、发展的、动态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树立大视野下的道德与法治大教育观。所谓大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实行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组织的开放性体系。鼓励学生以学习为目的,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加快学科融合,全面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方式。
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教师就可以做一回听众,让学生把书中读到的、耳朵听到的、亲眼看到的、自身掌握的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一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有的声情并茂讲授过年习
2 / 3
俗,有的学生向大家展示了与父母一起制作的中国结、红灯笼、春联,还有的学生为我们阅读了一段中华茶文化,展示他们学习制作的蜡染、泥塑、书法作品……一节中华文化的视听盛宴活灵活现,比教师讲解有趣得多。让学生集思广益,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和表现的欲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总之,“教学合一”才可以使教学鲜活有力。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多种资源开展教学,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展现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成学生喜欢的、真正让学生受益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新型课程。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