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综述
应试教育,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对此说上几句。而这说法也是众说纷纭。九年义务制教育,小升初,中考,高考,乃至之后的各种等级考试。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经历过应试教育,酸甜苦辣几乎是皆可细细品味一番。年幼时是学生,成年后是家长。躲不过,也逃不开。“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究竟有多么深刻与凄凉,想必每个人心中都很明白。没有人会认为应试教育是好的。高分低能学生的产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压力,一步步的逼着我们正式这一问题。这便好比,你做一件不很道德光彩的事。报应早晚会来,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中国的应试教育便是如此,只不过我们已然意识到,且开始想方设法的改变。当然,这一切还算尚且及时。
何谓应试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教育的最终也是唯一的目标便是考试。我们用分数换地位,换学校,换或许是应试教育称霸的顶峰时期。素质,思想,道德,心理等等很多时候皆被弃之于不顾,只追求分数的高低。而学生的兴趣如何,知识是否被真正掌握,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仅单纯的凭借分数说话,判定学生,。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便也由此产生。应试教育并非只有我国存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甚至美国均可以见到应试教育的身影。
日本高中流行一个说法:“四当五落”,意思是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就能考上大学(当:考上),要是睡五个小时,就要“落榜”了。 日本学生的压力巨大,甚至从上小学、上幼儿园起,就开始上大量的课外辅导班,以进入名牌小学,名牌中学;而考高中的竞争激烈程度,甚至要超过考大学。
新加坡强调精英主义,小学有“小学三年级分流考试”和“小学毕业离校考试”,考试成绩将决定学生进入什么中学和参加哪种课程。中学则划分普通课程和特选课程,成绩优异者安排接受特选课程攻读。分数划定了学生未来是精英,还是将来被分发训练为技术工人的一般人。
韩国高考的录取比例大概在百分之五十左右。韩国人对于学历的看重不次于中国人,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将来的人生方向。每年韩国高考—— “大学修业能力考试”举行当日,所有的公务员和私企员工的工作时间都将比平日推迟一小时,以减轻交通的拥挤状况,韩国的男女老少都会跑到学校门口以敲锣打鼓的方式为考生呐喊助威
爱因斯坦曾说,当把学过的所有知识都忘记了,剩下的便是教育。当我回许多东西。在教育的领域中分数似乎便如金钱一般。分不是万能的,但是分数低是万万不能的。应试教育,它是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中,我们只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对能力的掌握。高三们经历了应试教育,将知识遗忘后,还能剩下些什么?或许仅是空无,那么这应试教育便不可以被称之为教育。
面对这样的“烂摊子”,我们不禁思考。应试教育从何而来?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那么1977年是否便是应试教育的分水岭。显然不是,我国自古便存在
科举制度。“科举取仕”制度始于公元604年,终于公元1903年。曾有文章中这样描述,我认为十分到位:“科举制度前后绵延1300年,对中国影响深远,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见一斑。可以说,这种“学而优则仕”的成才观,早已嵌入中国人的灵魂,早已内化至中华民族的血液,俨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虽然“科举取仕”制度已消逝一百多年,但“学而优则仕”的成才观却并未改变,而是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流地位。当年的“科举”在某种程度上已变异为今天的高考;当年的“中举”已变成今天的上(名牌)大学。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追寻着读书——高考——当官这样的成长道路。尽管近几十年来,在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上,也曾刮起过“全民皆兵”、“全民皆商”的短暂风潮,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人从骨子里仍然认定,“学而优则仕”才是真正的成才出路。”请允许我引用这么大段的文字。这几百字确实道出了应试考试渊源的精髓所在,字字中的。
清代的吴敬梓便曾写过《范进中举》。范进的喜极而疯便是这应试教育的最好侧面表现。之前怎样的期望中举才会造成得到消息时的情绪巨大波动。科举制度在近代考试体制中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在近代几乎是统治阶级以及大部分满清权贵。愚民政策的代言人,极大地扼杀了那时年轻人的创新精神,特别注重八股文等与时事无关痛痒的考察。那时读书人都抱着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主义思想,把当官看作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而且那时的知识,重人文、轻科学。 那时便已是科举制度的萌芽阶段
虽然我们现今所学习的知识与之前相比已大不相同,八股文也已不在时趋势潮流。但我们所面临的升学就业压力却是日渐严重。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很少抱怨应试教育,那时的竞争并未如现今激烈,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低知识含量的一些职业供不应求,例如讲传统农业。高考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压力逐年加大。为了防止人口流动过大,高校在全国的录取分数线开始不同
面对如此紧迫的局势,我国对应试教育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我国曾采取过“减负”的措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做为以高考为目标的教育这“减负”也不过是负负得正。甚至有些学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如阴阳课表一类荒唐的事情便也接连出现了。减负的口号喊了一阵,但现今却也是销声匿迹了。
我国的课改常在常有。92年生人的的一批学生最有发言权。我们从小学到高中,每一届均遇到新课改。我国现今高中新课改的采取政策,提倡以学生的兴趣为第一指向目标。提倡选课,研究性学习。不得不承认新课改是具有一定效果的,选修课增加了学生自主选课的能力,激发了学习动力。但这一切在高三时便也开始显得苍白无力了。在高考唱主角的情况下。体育,品德,心理等等课程皆被抛弃。因而这新课改的作用依旧是治标不治本。
中国现今也处于两难境地。我们一方面依赖于高考的选拔性为我们筛选出任选,避免托关系,走后门的泛滥。另一方面又排斥学生,教师的应试教育方式。因而讲,我们与应试教育的抗战之路还很长。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等到一日。我们终于可以舍弃哪一方的时候。应试教育便也会自然而然的销声匿迹了。中国的教育何去何从?树欲静而风不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