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方案设计说明
1、工程概况
重庆经开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组团,地处铜锣山和明月山之间,南与巴南区南泉街道接壤,北与江北区隔江相望,是茶园城市副中心所在地,是重庆主城“东扩”战略决策的重点发展区域。
经开区范围西起通江大道,东至东方造船厂、外环高速、茶园工业区东侧路一线,北至长江岸线,南抵南岸区行政边界,总面积约为59平方公里(实测60.16平方公里)。范围内包括广阳镇、迎龙镇、峡口镇、长生桥镇等四镇的部分地区,以及东港港区、长江工业园、茶园工业园三个功能区。
本次设计道路位于经开区的南侧,同景国际,为斯为美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经开区迎龙农转非安置房工程周边道路。
本次设计的为迎龙农转非安置房工程周边3条道路,其中1号路道路全长343.388米(实际设计长度为203.108米),2号路道路全长285.325米,3号路道路全长180.406米,设计等级均为城市道路支路,设计车速为20km/h,道路标准路幅分别为:1号路26米、2号路16米3号路16米。
2、设计依据
(1)由业主方提供的《工程设计任务委托书》 (2)重庆市经开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3)业主给我单位提供的1:500地形图
(4)《关于经开区路网设计相关标准细则》(重庆市政设计研究院) (5)《市政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重庆市规划局) (6)其他相关资料 (7)初步设计批复文件
3、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
第 1 页2.《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 5.《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
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T B02-01-2008) 7.《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 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9.《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10.《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程》(JTJ062-91) 11.《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 12.《公路土工实验规程》(JTG E40-2007) 1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版) 1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6.《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17.《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1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20.《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MR601) 21.《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50283-1999) 22.《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 23.《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2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25.《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89-2001 26.《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
27.《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28.《重庆市建设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
共 10 页
29.《重庆市市政工程概算定额》 30.《重庆市安装工程概算定额》
3、建设条件
3.1气候条件
本次设计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湿度大,冬暖春早,夏季酷热,秋多绵雨。据南岸区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1099.8mm,年际变化850~1450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全年降雨量80%以上,多年日最大平均降雨量126.6mm,最大日降雨量192.9mm。多年平均气温18.3℃,极端最高气温43℃(1951.8.15),极端最低气温-3.1℃。 3.2材料及运输条件
(1)筑路材料 1)路基填料
本项目路线主要经过农田及部分民房,房屋拆迁后地势较为平坦,地区为丘陵地形,覆盖层厚,路基填料较丰富。在工程建设期间,路基填料应集中设置取土场和利用路基开挖土石填筑路基。对取、弃土坑的设置,应本着节约用地,保护周围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原则,选择荒地或结合当地土地开发综合利用。
2)砂石料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地区砂石材料储量丰富。石料主要为砂岩和灰岩,石质坚硬,强度高,抗风化、抗软化能力强,是较好的硬质岩。砂砾料可以采用长江天然河砂,桥梁等重要工程也可以采用机制混合砂。路面及构造物等所需片(块)石、碎石在该区附近料场储量丰富,料场分布均匀,开采均有一定的规模,岩石较坚硬,材料质量符合建材标准要求。料场至工程地点运输便利,运输以汽车为主。
3)钢材、水泥等大宗材料来源及供应
本项目所需的沥青、木材、钢材、水泥、原木、锯材等材料主要由市场供应,对于路面用水泥考虑使用散装水泥,由现有道路运达现场。为保证材料数量和质量,可根据市场情况,选择信誉好的商家和厂家,直接大宗购买,也可采用招标方式购进。
4)水
该区项目沿线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很丰富,且工程区域均有自来水,水质纯净,无污染,
第 2 页
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可用作工程及生活用水。 3.3道路交通条件
项目所在区域为未建成区,规划区域内已有部分道路建成,部分道路正处于建设过程中,因此运输交通便利。工程所需的砂、石、土料以及其它建材均可利用现有道路及较短的施工便道运至工地,运输方式以汽车为主。
4、工程地质
4.1地形地貌
拟建路段区位于重庆市迎龙镇,为风化剥蚀丘陵地貌。区内地形起伏较大,线路段低洼冲沟地带,起点和终点高,中间低,道路两侧高,中间低,坡度10~30°之间。路段区地面高程193~261.4m,地面高差68.4m。 4.2地质条件 4.2.1地层岩性
通过对路段区的地面地质调绘和综合分析已有区域地质成果,路段区多由第四系土层覆盖,基岩零星出露。路段区覆盖土层有第四系填筑土(Qme4)、残坡积粉质粘土(Qel+dl4),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的沙溪庙组(J2S)的泥岩与砂岩。地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4)
填筑土(Qme4):褐色。松散~稍密,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砂泥岩碎块石组成。在路段区分布范围很小,主要是道路起点石碾河两侧。厚度不均,变化大。人工堆填形成,堆填年限一般在1年以后,新近堆填。为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
共 10 页
粉质粘土(Qel+dl4):黄褐色。一般呈可塑状,摇震无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切面稍有光泽。残坡积成因。厚度一般1~2m,局部达5.70m(ZY19)。为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广泛分布于路段区,为主要覆盖土层。
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泥岩:紫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泥质胶结。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中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软,属软岩。为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
砂岩:灰白色。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次为云母等。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中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较硬,属较硬岩。为次坚石,土石等级为Ⅴ级。
基岩强风化带一般厚度1.0~2.0m,最大厚度4.5(ZY63)。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石质软。 4.2.2地质构造及地震
拟建路段区地处大盛场向斜的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倾向95°,倾角8°。层面为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路段区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经调查,受构造控制,路段区主要发育2组裂隙,代表性的裂隙特征如下: J1:倾向330°,倾角61°,裂隙面平直,闭合,无充填物。裂隙间距0.5~1m,走向方向延伸5.0~10.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J2:倾向250°,倾角82°。裂隙面弯曲,闭合状,无充填物。裂隙间距1~2m,走向方向延伸1~2m, 为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
上述裂隙为区域性构造裂隙,呈共轭“X”状。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发育程度为不发育,延伸短,规律性强。 4.2.3气象
勘察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初夏多雨、夏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多云雾。湿度大、日照少、霜雪少、风力小。
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31.6h,最少年为883.6 h。年日照百分率为25%。
年平均降水量1091.1mm,最多年为1508.0mm,最少年为740.7mm。分布特点:集中在夏季,春秋接近,冬季最小。日降水量最大为206.1mm(2007.7.17),1小时最大降水量为77.5mm。一年最多降水雨次数暴雨(≥50mm)为7次,大暴雨(≥100mm)为2次,特大暴
第 3 页
雨(≥200mm)为1次,汛期最多降雨量为1330.7mm,最少为503.2mm。
年最多风向为NNW(西北偏北风),出现频率为13%,次为风向NW(西北风),出现频率为11%。年平均风速1.4m/s,历年瞬间极大风速33.0m/ s。C(静风)出现频率22%。 4.2.4水文地质条件
拟建路段区现状地形总体较低,地表水及地下水向地势较低的石碾河排泄。
线路区地下水表现为基岩孔隙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气候影响大。 由本次勘察可知,拟建物设计标高范围内无地下水,但桩基开挖可能受地水下影响。 本次勘察取水样二组送于重庆川东南地矿检测中心进行了简分析与侵蚀性CO2分析,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G及表12.2.1~12.2.4,判定场区环境类型为Ⅲ类,地下水对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为微腐蚀性,根据该地区经验结合附近工程资料,场地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均为微腐蚀性。
5、工程设计
5.1主要技术标准
根据《重庆市经开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间成果,本项目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1号路技术标准 序号 项目 单位 规范值 采用值 1 道路等级 城市支路 2 计算行车速度 km/h 20 20 3 最小平曲线半径 m 70 170 4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m 20 20 5 最大纵坡 % 9 1.42 6 最小纵坡 % 0.3 1.42 7 最小凸曲线 m \\ \\ 8 最小凹曲线 m \\ \\ 9 停车视距 m ≥20 ≥20 10 设计荷载 城-B级 11 地震烈度 基本六度,七度设防 共 10 页
2号路技术标准
序号 项目 单位 规范值 采用值 1 道路等级 城市支路 2 计算行车速度 km/h 20 20 3 最小平曲线半径 m 70 \\ 4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m 20 \\ 5 最大纵坡 % 9 0.852 6 最小纵坡 % 0.3 0.852 7 最小凸曲线 m \\ \\ 8 最小凹曲线 m \\ \\ 9 停车视距 m ≥20 ≥20 10 设计荷载 城-B级 11 地震烈度 基本六度,七度设防
3号路技术标准
序号 项目 单位 规范值 采用值 1 道路等级 城市支路 2 计算行车速度 km/h 20 20 3 最小平曲线半径 m 70 \\ 4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m 20 \\ 5 最大纵坡 % 9 1.824 6 最小纵坡 % 0.3 1.824 7 最小凸曲线 m \\ \\ 8 最小凹曲线 m \\ \\ 9 停车视距 m ≥20 ≥20 10 设计荷载 城-B级 11 地震烈度 基本六度,七度设防
5.2平面设计
本项目共3条道路,1号路位于片区的东北侧,为城市支路,2号路位于片区北侧、3号路位于片区西侧。
1号路起点接黄明路桩号为K0+000.000,终点接2号路起点桩号为K0+271.022,全长271.022米,全线共设2处平曲线,平曲线均为单圆曲线,道路平曲线半径分别为170米和300米,交点2处未设缓和曲线。
2号路起点接1号路终点桩号为K0+000.000,终点接3号路起点桩号为K0+285.325,全长285.325米,全线未设置平曲线;
3号路起点接黄明路,桩号为K0+000.000,终点接2号路终点,桩号为K0+180.406,全长180.406米,全线未设置平曲线。 5.3纵断面设计
本次3条道路控制高程以控规高程为基础。
1号路:起点接黄明路,起点设计高程为Hs=260.523米,道路起终点为一个坡,纵坡为1.42%;道路终点与2号路相交,终点设计高程与规划高程一致为Hs=263.410;本条道路无竖曲线。
2号路:起点接1号路,起点设计高程为Hs=263.410米,道路起终点为一个坡,纵坡为0.852%;道路终点与3号路终点相交,终点设计高程与规划高程一致为Hs=260.970;本条道路无竖曲线。
3号路:起点接2号路,起点设计高程为Hs=260.970,道路起终点为一个坡,纵坡为1.824%;道路终点与黄明路相交,终点设计高程与规划高程一致为Hs=257.678;本条道路无竖曲线。 5.4横断面设计
本次道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取值根据设计交通量、交通组成、设计车速、地形条件和抗震设防等因素,并结合各单位及业主意见,最终统一确定,并且符合道路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范的具体要求。本次横断面分幅形式与规划保持一致:
1号路:5.0m(人行道)+8.0 m(车行道)+8.0 m(车行道)+5.0m(人行道)=26.0m。 2、3号路:4.0m(人行道)+4.0 m(车行道)+4.0 m(车行道)+4.0m(人行道)=16.0m。 路幅构成如下图:
第 4 页 共 10 页
5.5路基的横坡
机动车道采用抛物线型路拱,坡度为1.5%。 人行道坡度为2%,坡向路中。 人行道路缘石高出路面20cm。 5.6超高及加宽的设置
(1)超高:
采用绕道路中心线旋转完成超高。超高在道路平曲线缓和段范围内完成,其长度同缓和曲线。超高渐变采用三次抛物线,最大超高横坡为4%。
超高计算公式如下: Δi=Σi×l2/L2(3-2l/L) 其中:
Δi-缓和曲线上任一点超高值 Σi-超高代数差
l-任一点至超高起点的距离 L-超高全长 (2)加宽:
本次设计道路圆曲线半径R均大于250m,不需设置加宽。 5.7交叉口渠化设计
对本次设计中3条道路均为城市支路,故交叉口未考虑渠化。 5.8路基设计
根据用地性质对道路两边地块进行分析,道路两侧均为开发用地,本次设计均考虑为临
第 5 页
时边坡。 5.8.1填方边坡
结合地勘建议坡率,本次设计填方边坡上部第一级8m为1:1.5,第二级8m~16m为1:1.75,以下每8m为一级边坡,第三级以下边坡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碎落台。
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临时排水沟,采用素土夯实,坡面暂不考虑防护措施。当地面横坡大于1:5时,应按陡坡路堤进行处理,路堤填筑前应在斜坡表面上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并做好反坡,反坡坡度2%。 5.8.2挖方边坡
根据地勘资料,临时挖方边坡岩层部分放坡坡率采用1:0.75,每级边坡高8m,中间设2.0m宽马道,在坡顶土层部分放坡坡率采用1:1.5。对于局部分布的零星的崩塌落石,可通过清除或支撑等方式简易治理;若不易治理,应及时通知业主和地勘单位到现场商议治理措施。
考虑到道路周边地块的开发,临时挖方边坡坡面暂不进行单独防护,但若在挖方边坡形成两年后,周边地块的开发仍未进行,则需要视边坡的具体情况进行护坡处理。临时挖方边坡坡顶雨水往边坡汇集时,坡顶5m处设临时截水沟,顺地势通过跌水或急流槽接入涵洞,排出路基范围。
5.8.3半填半挖路基及零填挖处治
半填半挖路基的填方路基边坡参照以上填方路基边坡执行、挖方路基边坡参照以上挖方路基边坡执行。根据规范要求:当挖方区为土质时,填方区应优先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填筑,同时对挖方区路床0.8m范围内土体进行超挖回填碾压,并在填挖交界处路床范围内铺设土工格栅。
零填方及挖方不足30cm的路段,应超挖至路床顶下30cm处,后回填压实。压实度满足规范要求。
5.8.4特殊路基设计
当基底为水田、鱼塘等有淤泥的软弱不良地基情况时,采用抛石挤淤、换填等方法处理。当软弱土层较浅(H<3.0m)或局部少量淤泥质土采用全部挖除换填挖方中碎石土或石料处共 10 页
理;当软弱土层较深(H≥3.0m)采用抛石挤淤处理。 5.8.5路基排水
路基应注意临时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所有截、排水沟的水流,均应引至道路排水系统中。截、排水沟详见图纸部分。 5.9路面设计
根据《关于经开区路网设计相关标准细则》相关内容,设置路面结构形式,具体如下: 车行道路面结构组合:
上面层: 4cm厚SMA13沥青玛蹄脂上面层 下面层: 6cm厚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AC-20) 稀浆封层:厚0.7 cm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基层:18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含量5.5%) 底基层:20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含量3.5%) 人行道路面结构组合: 6cm厚透水砖(20*10*6) 2cm厚1:3水泥砂浆
10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垫层 5.10人行系统及无障碍设计
本项目1号路全线设置5m宽人行道,2、3号路全线设置4m宽人行道,为确保行人安全穿越道路,根据具体人流去向近期采用加划人行过街斑马线的方式组织行人过街。在道路交叉口及路段上人流量较大处,远期可根据需要考虑增设人行天桥或地道。
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要求,在道路交叉口、公交停车港及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和整体式三面坡路缘坡道,方便残疾人使用,盲道宽0.6米。
5.11附属工程 5.11.1缘石
预制路缘石不得低于C30砼。路缘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
第 6 页
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 5.11.2透水砖
透水砖表面不得有缝高、露石、脱皮裂缝等现象,表面平整均匀,线路清晰、棱角整齐。铺砌必须平整稳定,灌缝应饱满,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 5.11.3 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材料及配合比应符合相关要求。
5.12环境保护及绿化
绿化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的好坏,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道路绿化是片区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城市景观,营造一个舒适的行车环境,道路设计必需重视道路绿化的设计。本工程道路工程仅对两侧人行道上各种植一排行道树,间距5米。建议采用黄葛树,胸径25-30CM,高度800-900CM,冠幅400-500CM 分支点200-250CM,要求树形一致。
5.13交通工程设计
交通标志及标线应与路面铺设工程同步实施,本次设计满足交管部门要求后方可施工。 5.13.1、设计原则及思路
设计遵循安全、舒适、经济、美观、简洁、不重复、清楚明晰且结合地方实际的原则,并从本段交通标志结合交通标线以及其它设施综合考虑的角度出发,设置完善的标志、标线、安全护栏等。
1)首先应确保安全: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保障行人和车辆运行安全,保障道路自身安全。
2)重视环境保护:不破坏周边环境,保持生态平衡,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 3)行车舒适:从驾乘人员角度出发设计交通工程系统,力求做到在本段行车舒适。 4)景观协调:交通工程设施应与周边景观协调一致。
5)结合本段与规划道路的具体情况,为实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共 10 页
的设计新理念,全面提高道路的设计通行能力,并考虑将来路网改造,对部分路段预留相关设施。
6)设计流程为先进行交通流组织设计,再进行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其它安全防护等项目的设计。
7)为适应当地生活习惯,标志板面上的地点地名均采用中文、拼音对照。 6.市政管网及排水工程 6.1设计内容
本次设计范围包括1号路、2号路、3号路雨、污水设计。给水、电力、通讯及燃气等综合管线仅考虑预留走廊位置,不做具体设计。
6.2设计原则
1、城市排水方案设计应符合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 2、排水管网设计应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注意远期发展与分期实施相结合的原则。排水管道均按远期设计,并能适应片区建设需要,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性。
3、新建排水管网充分考虑区域排水现状及地块建设的情况,结合地块建设规划,在排水管道断面、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上适应功能的需要和接入的可能性、便利性。
4、排水管网设计注意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尊重事实,在满足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尽量考虑利用现有管网体系和排水设施,并将其整合以发挥功能。
5、排水管道的平面、高程布置充分考虑各种城市管线的敷设走廊,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预留足够的空间,为管线综合提供条件。
6.3 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 1、设计年限
本工程为久性市政排水工程设计,排水系统规模均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 2、排水体制
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 3、设计规模
雨水量计算按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和流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ψ。
污水按城市综合污水量和规划人口进行计算。 4、基本设计参数
第 7 页
⑴最大设计流速:钢筋混凝土管道Vmax=5.0m/s; 玻璃钢夹砂管、塑料管Vmax=5.0m/s。
⑵最小流速: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为Vmin=0.6m/s。
⑶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
管 径 最大设计充满度 200~300 0.55 350~450 0.65 500~900 0.70 ≥1000 0.75 ⑷最小管径与最小设计坡度:市政排水管最小管径控制在d400,最小设计坡度控制在i=0.003。
⑸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 6.4现状水系及管网现状 1、现状水系
本次设计道路位于经开区东侧,茶涪路西侧。其中2号路呈南北走向,1号路、3号路呈东西走向。本次设计道路东侧有现状渔溪河由南向北横穿整个片区,最终汇入长江,现状水系统发达,排水条件较好。
2、排水现状
本次设计1号路与3号路之间有一条现状路,两侧为建成区,且现状道路有已建成排水系统,结合现状道路及本次设计道路标高,本次设计考虑该段现状道路雨、污水系统分别接入3号路雨、污水系统。
除此之外,设计道路沿线零星分布若干现状排水用户,其排水主要通过散排。 6.5 排水设计思路
由于业主暂时无法提供片区控规详细资料,本次排水方案设计参照最新控规中间成果(电子版资料)。
6.6 雨水系统 1、雨水量计算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
Q=qψF(L/S)
(1)暴雨强度(q)采用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中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
共 10 页
计算:
q2822(10.775LogP)(t12.8P0.076)0.77 (L/S·hm2) (2)同时采用《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给水排水》中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校核:
q2509(10.845LogP)2
(t14.095)0.753 (L/S·hm) ·暴雨重现期: 道路P=3年,临时排水管涵P=1年,永久排水涵洞P=10年 ·设计降雨历时:t=t1+mt2 (min) 其中,
地面集水时间: t1=5 (min) 折减系数:暗管m=1.2~2、明渠m=1.2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 (min)按计算确定。
·综合径流系数:ψ=0.4~0.7(防护绿地取下限,建设用地取上限)。 2、道路雨水管道布置
1号路雨水管道双侧布置于两侧人行道下,雨水管中心距路沿石1.2m,雨水管道沿道路坡向布置,雨水管径d400~d800;2号路和3号路雨水管道单侧布置于左侧人行道下,雨水管中心距路沿石1.2m,雨水管道沿道路坡向布置,雨水管径d400~d1000。
3、新建雨水管道纵向布置
设计道路雨水管道纵向按道路坡向敷设,埋设深度按管顶敷土1.5~2.0m控制。管道坡度原则上按道路坡度设置,当跌落水头大于1.0m、管内计算流速超过最大设计流速时采取跌水消能措施。
4、临时排水系统
因地块开发与道路施工进度不一致,导致周围地块场地积水。根据区域排水的需要,在道路沿线需设置临时排水管。在挖方地段可结合地块开发情况设置临时排水边沟及雨水沉砂井。
6.7污水系统 1、 污水量计算
污水按最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综合污水量和规划人口进行计算。分流制污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Qmax=Qave×Ks×Kz (L/S)
第 8 页
式中
Qmax:设计污水流量(L/S)——最高日最高时污水秒流量。 Qave:平均日平均时污水流量(L/S),根据综合污水量标准q计算 Qave=q×流域计算人口数(人)/(24×3600) (L/S) q=城市综合供水量标准×80% (L/Cap.d) Ks:雨水渗入量系数,取1.1 Kz:总变化系数,按下表取值 污水平均日流量(L/S) 5 15 40 70 100 200 500 ≧1000 总变化系数Kz 2.3 2.0 1.8 1.7 1.6 1.5 1.4 1.3 2、 污水管道平面设计 1号路污水管道单侧布置,位于道路左侧人行道下,污水管中心距路沿石2.8m,主要收集两侧地块污水,污水管道沿道路坡向布置,污水管径d400;2号路和3号路污水管道单侧布置,位于道路右侧人行道下,污水管中心距路沿石1.0m,主要收集两侧地块污水,污水管道沿道路坡向布置,污水管径d400。
3、污水管道纵向布置
道路污水管道纵向按道路坡向敷设,埋设深度按管顶敷土2.0~2.5m控制。管道坡度原则上按道路坡度设置,当跌落水头大于1.0m、管内计算流速超过最大设计流速时采取跌水消能措施。
6.9 管材、基础及接口 1、管材
本工程管径d≤800 mm排水管道采用FRPP双壁加筋波纹管;管径1000≤d≤1500mm排水管道采用国标II级钢筋砼管;所选材料应为符合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优先采用具有国家通用标准的管材。双壁加筋波纹管的制造及安装应符合各企业的产品标准及安装操作手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成品必须符合《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要求。
2、基础及接口 管径 管材 选用条件 基础 接口 d300 FRPP双壁~ 加筋波纹SN≥8000N/m2 覆土<7.5m 砂垫层基础 双橡胶圈 承插连接 共 10 页
d800 管 钢带增强PE螺旋波纹管 覆土<4m SN≥12500N/m2 7.5m≤覆土<10m 120°砼带状基础 180°砼带状基础 180°砼带状基础 10 11 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 热收缩套接口 6 7 8 9 5 6 污 水 管 道 FRPP双壁加筋波纹管SN≥8000N/m2 污水检查井 m 座 2号路排水工程量 雨 水 管 道 国标II级钢筋混凝土管 FRPP双壁加筋波纹管SN≥8000N/m2 雨水检查井 双箅雨水口 m m 座 座 污 水 管 道 FRPP双壁加筋波纹管SN≥8000N/m2 污水检查井 m 座 3号路排水工程量 雨 水 管 道 12 13 14 15 16 国标II级钢筋混凝土管 FRPP双壁加筋波纹管SN≥8000N/m2 国标II级钢筋混凝土管 雨水检查井 双箅雨水口 m m m 座 座 污 水 管 道 17 单位 数 量 规格 18 25 630 22 20 d300 d400~d800 工程名称:斯为美道路(1号路) 序号 工程项目费用名称 单位 工程 数量 340 14 d400 130 258 11 18 d300 d400~d700 d1000~d1350 国标Ⅱ级 钢筋砼管 4m≤覆土<7.5m 国标Ⅲ级 钢筋砼管 7.5m≤覆土<10m 248 11 d400 3检查井、跌水井、雨水口 检查井采用C30混凝土砌块砌筑,跌水井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雨水口采用C30砼砌块砌筑双箅雨水口,检查井盖、井座采用防盗铸铁井盖及盖座、雨水箅子采用玻璃钢材料(GRP)成品。 6.10 存在问题及建议 1、由于缺少片区控规及管网规划正式资料,本次排水方案设计参照最新控规中间成果(电子版资料),其规划可能与正式控制及管网规划资料有冲突,请业主单位尽快协调完成控规及管网规划正式资料。以便于下阶段设计。 2、本次设计3号路与现状道路接顺,请业主尽快提供该现状道路管网详细资料,以便于下一阶段设计。 6.11排水工程量表: 序号 项 目 名 称 128 60 180 10 16 d300 d500 d1000 FRPP双壁加筋波纹管SN≥8000N/m2 污水检查井 m 座 243 10 d400 1号路排水工程量 雨 水 管 道 1 2 3 4 国标II级钢筋混凝土管 FRPP双壁加筋波纹管SN≥8000N/m2 雨水检查井 双箅雨水口 m m 座 座 7、道路主要工程数量表 第 9 页 共 10 页
一 道路工程 1 土石方工程 1.1 路基挖土方 m3 3762.85 1.2 路基挖石方 m3 1612.65 1.3 填方 m3 2745.9 1.4 清表 m2 11504.46 2 路面工程 2.1 改性沥青SMA—13厚40mm m2 7499.14 2.2 密级配沥青砼AC-20厚60mm m2 7499.14 2.3 改性沥青稀浆封层厚7mm m2 7499.14 2.5 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180mm m2 7762.26 2.6 3.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厚200mm m2 7894.26 3 人行道及附属设施 3.1 20*10*6cm厚透水砖 m2 3641.2 3.2 2cm厚1:3水泥砂浆 m2 3641.2 3.3 10cm厚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垫层 m2 3641.2 3.4 盲道 m2 427.86 C30预制砼立式路缘石(15×48.7×100cm) m 713.1 3.5 机制C30砼路边石路边石(15×25×100cm) m 640.8 机制C25砼树池圈边石 m 709.28 4 绿化工程 4.1 树 棵 143 5 交通工程 m 343.4 工程名称:斯为美道路(2号路) 序号 工程项目费用名称 单位 工程 数量 一 道路工程 1 土石方工程 1.1 路基挖土方 m3 4180.05 1.2 路基挖石方 m3 1791.45 1.3 填方 m3 3830.8 1.4 清表 m2 4262.94 2 路面工程 2.1 改性沥青SMA—13厚40mm m2 2143.02 2.2 密级配沥青砼AC-20厚60mm m2 2143.02 2.3 改性沥青稀浆封层厚7mm m2 2143.02 2.5 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180mm m2 2310.55 2.6 3.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厚200mm m2 2394.59 3 人行道及附属设施 3.1 20*10*6cm厚透水砖 m2 1927.2 3.2 2cm厚1:3水泥砂浆 m2 1927.2 3.3 10cm厚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垫层 m2 1927.2 第 10 页
3.4 盲道 m2 290.64 C30预制砼立式路缘石(15×48.7×100cm) m 484.4 3.5 机制C30砼路边石路边石(15×25×100cm) m 484.4 机制C25砼树池圈边石 m 481.1 4 绿化工程 4.1 树 棵 97 5 交通工程 m 285.3 工程名称:斯为美道路(3号路) 序工程项目费用名称 单位 工程 号 数量 一 道路工程 1 土石方工程 1.1 路基挖土方 m3 420.84 1.2 路基挖石方 m3 180.36 1.3 填方 m3 2555.3 1.4 清表 m2 6372.08 抛石挤淤 m2 1466.50 2 路面工程 2.1 改性沥青SMA—13厚40mm m2 3742.42 2.2 密级配沥青砼AC-20厚60mm m2 3742.42 2.3 改性沥青稀浆封层厚7mm m2 3742.42 2.5 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180mm m2 3934.59 2.6 3.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厚200mm m2 4031.17 3 人行道及附属设施 3.1 20*10*6cm厚透水砖 m2 2390.6 3.2 2cm厚1:3水泥砂浆 m2 2390.6 3.3 10cm厚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垫层 m2 2390.6 3.4 盲道 m2 308.22 C30预制砼立式路缘石(15×48.7×100cm) m 513.7 3.5 机制C30砼路边石路边石(15×25×100cm) m 444.3 机制C25砼树池圈边石 m 441.4 4 绿化工程 4.1 树 棵 89 5 交通工程 m 180.4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