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一生是悲剧,在我看来是如此。我一直在思考:母亲到底失去了什么?母亲也许会认为她很幸福,也许会认为日子还过得去。但我想,母亲真的失去了一种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得到了答案:母亲失去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这不是特意造成的,而是在无意间被剥夺了。
母亲没有学过四书五经,但是根深蒂固的思想比学来的更影响人。母亲和她的同龄人一样,习惯对父母唯命是从,出嫁了带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心理,对丈夫百依百顺,他们一直都有机会争取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可是往往都失去了,该有的没有,该来的没来,最后连教育孩子的权力也被剥夺了。这是当时那一个时代共有的,“听话”让他们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母亲因为父母的阻挠失去了工作的机会,由父母做主嫁给父亲,父亲工作后她一个人守空房,一守就是一辈子。假如她换一种想法,生活将是另一道风景,但她没有,一直都在逆来顺受。在外人面前,母亲是坚强的,任何苦难都能挺过去,在家里母亲是懦弱的,基本不与家人争什么,任何事情都是父亲说了算。
母亲嫁到父亲家,开始不习惯,因为在娘家口味比较重,而婆家口味比较淡。母亲忍了,改变自己求安宁。分家了,外婆叫她回家,别插手,母亲就回娘家了,结果可想而知,母亲和父亲从头挣家业。忍不是母亲的性格,但长辈叫她忍,父亲叫她忍。父亲常年在外,拉扯大三个孩子非常不容易,母亲受了很多委屈。有一次,为一点小事,我和别人争执起来,我并没有受委屈,不懂事的我回到家还将事情从头到尾描述给母亲听,母亲当时就站在灶台前哭了,哭得很伤心,骂父亲为什么不回家。
我和弟弟都长大了,父亲就以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由,全心全意照顾我们。天下的父母都是为了子女可以牺牲自己,我的父母也不例外。父亲一个人照顾我们,很辛苦;而母亲从此就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权力,我们跟了父亲,但她没跟来,还是守着家。以至于到后来,母亲和我们的关系生疏起来。
我不敢问母亲为什么愿意独自一人守空房,害怕知道我不想知道的结果。母亲肯定也想和父亲、孩子一起生活,但父亲打算退休后回家,家里没有别人,母亲只好替他守好家,眼巴巴地盼他回家。父亲没有错,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他费尽了一生的心血;母亲没有错,为了孩子的将来她把孩子交给了父亲。那么是谁错了?
父亲对母亲很好,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回到家总是抢着做事,一刻也不停。我和弟弟可以放心地玩,不用担心会叫我们做事。母亲在一旁帮父亲,那时家才象家。我在麦秆堆上看小说、弹吉他,直到父母做好饭喊我回家。这样的日子很少,热闹了几天,我们又跟随父亲回去了。热闹过后,母亲更加寂寞和孤单。
我工作后,父亲准备退休,觉得可以放手让我做事了。交通也方便了,父亲回家陪母亲的时间多了一些。有时在农忙时,回家帮助母亲干农活。母亲说,父亲体质差,不让父亲干重活。这样美好的日子不长,不到一年,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迎接的是躺着进家门的父亲。父亲在去世前收回了母亲对他所有的埋怨,把美好的记忆留给了母亲,让母亲在思念中更加痛苦。想念一个人比恨一个人难多了。父亲去世几年了,母亲还在念叨着父亲和她种庄稼的事。
母亲在回忆中过着日子,回忆的都是好事,忘却的都是不愉快的事,越回忆越悲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