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三中 巩志强
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大气压强》,说课的内容有: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思想、教法和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我的教学思想七个板块。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大气压强》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对大气压强的研究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运用压强、压力、水的沸点、液体密度、液体压强等内容来认识的,由“想想议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用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气压的测量是难点,但不是重点。
(二)、中考考点
大气压强部分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零散,涉及内容很多,而且没有统一的脉络,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历年中考试题就会发现,虽然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但考点相对很少,主要集中在:①托里拆利实验;②大气压的存在及应用;③大气压的变化及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表准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1
二、【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是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理念最好的一节课。在本节课教学中,应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整个实验及解说过程。按照“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交流展示──评价归纳”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这节课设计综合应用目标导学,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法上采取与液体压强类比的方法推测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探索实验过程、小组归纳实验结果,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并探寻物理实验的原理及依据。
四、【教学流程】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实验演示:学生上台演示吸饮料的实验、拔气罐的实验等
[设计说明:抓住学生好奇乐动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活动1]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实验和课本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2] 师生分析实验: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活动3]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设计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4]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来实验,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5]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投影):
(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6]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讨论后,逐一投影)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进行实验。 (3)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设计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间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欣赏自己的方法,学习他人的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活动7] 学生自学与教师演示:(配合投影)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3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设计说明: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5.本节小结。(投影)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6.课后作业(投影) (1)自我评价与作业。
(2)设计实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设计一种水杯,只要滴入少量水,就可以涌出许多水来。----活塞式抽水机
[设计说明:通过小结,让学生把本节知识条理化,也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巩固;然后由作业再检验和提高]
五、【板书设计】
通过板书设计,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形成知识结构,更好地把握重点知识。
大气压强 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吸饮料、覆杯实验 原因:受重力作用、具有流动性 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F/S 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或76cmHg 影响因素:海拨高度、天气 气压计:水银、无液(高度计) 应用:抽水机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相信学生,不要过多的包办代替,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实践证明:只有开放的课堂,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
4
七、【我的物理教学思想】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始,可以不给任何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两组由学生动手实验,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