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总复习资料

2023-12-29 来源:年旅网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总复习资料

业精于勤荒于嬉 1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资料使用说明

1、历年考过知识点在复习资料中已作标注,如(0910 单)意思为 09 年 10 月单选 题。

2、复习建议:2017 年 3 月 15 日之前,请大家重点关注选择题部分,结合真题反复的研读 书本,

3 月 15 日之后请将时间放在大题和真题上,尤其要注意加黑部分的大题。 3、简答和论述题的记忆技巧在考前以总复习课的形式与大家一起讲解。

5、资料编写难免存在缺漏和不足之处,请学员谅解。如有疑问请在 QQ 群力直接提问, 或是单独问我。

考试研究

1、考试题型:单选(25×2 分),简答(5×6 分)论述(3 选 2×10 分)

2、本课程重点章节突出,请大家多花些时间在重点章节。

3、 考过的题目重复可能性极高(主要是知识点的重复)要注意通过理解识记,所以请学员

一定不要死记题目。

答题技巧

一、总体要求

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条例清晰,层次分明。二、选择题反复练习题库。

三、简答论述题

1、 “死记硬背法”,对于本门课程而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

2、“关键词法”,如“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你就记住“调节 ”“促进”“分化”就可以了,这种方法也是识记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

3、“对立统一 ”法,如“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关系”“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关系等”等哲学原理之间的关系不会写你就写“对立统一”无非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当然这种方法只限于哲学部分。

业精于勤荒于嬉 2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4、“决定反作用法”,如“物质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看到就这么写。

5、“概括法”,如“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无非就是“目的和阶段”的关系,理解了这个关系,语言组织也不是多大的问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 2、(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304 简)第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内在矛盾的尖锐化(客观条件 1110 单)第二,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主观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 1104 单)、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对应科学社会主义 0804 单)。2、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0904 国单)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由威廉 ·配第开始,亚当·斯密发展,大卫·李嘉图结束(1204

单) 。

3

、19 世纪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为:圣西门(实业制度)、傅里叶(和谐制度 1304 单)、欧文(公有制为基础的劳动公社的联合体)。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1110 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不断发展是由其理论本性决定的: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思辨体系,永远面对现实的世界和生活。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学说,批判其不合理内容吸收其合理部分。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发展和创新。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1110 单)。 2、(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是马恩共同创立的(1310 单)。第二、包括其继承人的理论。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在基本观点、立场、方法、价值取向等

业精于勤荒于嬉 3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方面与马克思主义保持一致。第四、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组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及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核心)。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1、(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0904 单)。马

克思主义革命性的表现 1、集中表现为他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表现:首先不带任何偏见,力求按照世界本来面目去认识、揭示世界并根据客观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其次,在于它的深刻性,它在每个领域不是浅尝则止。再次,它接受了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

2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0804 单)。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0810 单 1310 单)

2、(简)与时俱进的含义(1504 简):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首先,与时俱进要求人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前列,使我们思想理论体现时代特点时代精神。其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指导。再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富有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新局面。

3、(简)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首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再次,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先导。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0904 单)。2、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0904 单 1004 单)

3 、理想就其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等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社会理想(1404

单) 。 5、(简)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1310 简 1510 简):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 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0910 单 1410 简),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随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反对主观主义,其具体表现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1010 国单)两种错误的倾向。

业精于勤荒于嬉 4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1004 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1110 单),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者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1510 单)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志,(0810 单 0904 单)。第二,思维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反映与被反映的问题),即意识能否反映物质,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志 (1004

单) 。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0910、1204 单)。5、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1104 单),对统一性问题的回答存在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分(1504 国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就是一元论(1410单),其中一元论分为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二元论认为世界既统一于物质又统一于精神有两个平行本源,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属于唯心主义“如法国笛卡尔”(1310 国单)。6、唯心主义一元论分为(1510 单):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夸大为唯一的存在如“存在就是被感知 1504 单”“物是感觉的集合”“心外无物”“宇宙便是

吾心”等)和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世界的本源如“绝对精神“理在事先”“天命”(1404 单)等7、唯物主义一元论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具体形态当成物质如“金木水火土” 1010 单)、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原子结构等同于物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1010 单)

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0910 单)9、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1310 单)。10、(简)列宁物质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0804 单)。

11、(简)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指出物质是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共性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0904 单)。

1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1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第一,物质都是运动的,否认运动的绝对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0910单)第二,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否认运动的物质性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14、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0904 单 1110 单)将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静

业精于勤荒于嬉 5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止。15、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特点是一维性(1010 单)。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1210 单)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作用

1、(简)实践及其特点(0810 简):实践是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

、实践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1104 单 1410 单)。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410 单):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本质。第一,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力量。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多样性

1、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0904 单 1004 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联系是事物及内部诸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三相互”(1010 单)。3、联系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 多样性。4、发展是上升性的前进性的运动和变化,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0910 单)5、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1204 单)6、新事物符合发展规律 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新旧事物的区分标志。7、(简)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第一,新事物符合发展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第三,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根本原因是新事物符合规律旧事物不符合。(1204 单)8、(简)为什么新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新事物由不完善到完善,不成熟到成熟需要过程。第二旧事物会扼杀新事物。第三,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认识和理解需要时间。

9、(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关于世界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504 单)具体表现为;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变化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内部矛盾和否认内部矛盾的对立。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104 单)。

10、辩证法三大定律及其作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定律

(揭示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定律(揭示趋势和道路)。

11、(简)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0810 单)第一,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0904 单)。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

业精于勤荒于嬉 6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基本规律1、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0904 单)。

2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渗透、包含、转化)。3、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

对立的性质。4、(简)同一性及斗争性的关系:首先,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相反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双方的依存、转化需要条件)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是绝对的(1310单)。其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5、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6、(论)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运用: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矛盾二者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第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内因是根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外因是条件)我国的对外开放事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7、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处不有,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始

终。(1110 单)方法论:两点论。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各不相同,有各自特点。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1504 单)。

8、(论)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关系原理及运用:第一,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连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存在,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三,普遍性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运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9、(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第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要矛盾规制影响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反作用于主要矛盾)。第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运用: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我们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因为次要矛盾反作用于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

10、(论)主次要方面关系及运用: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的起着决定作用的方面是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的关系是:第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要方面规制影响次要方面,次要方面反作用于主要方面)。第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运用:我们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清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重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11、(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又要注重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否则会陷入一点论的错误 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方法论意义告诉我们;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具体表现 (1310 单)。

业精于勤荒于嬉 7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12、质:一个事物区别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事物存在和发展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度: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标志。(0910 单)13、(简)度的方法论意义(1304 简):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者不及,需要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时候要 “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14 、(简)质变量变关系原理及运用(1404 论)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1010 单)。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004 单)(11 下单)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意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要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的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庸俗的进化论”又叫“ 改良主义”和“激变论”又叫“冒险主义”的错误。

15、(论)辩证否定观的内容(0910 论):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运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应采取既克服又保留的态度 。

16、(论)事物发展前进性曲折性统一原理及现实意义(1204 论):否定之否定的内容为: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坚持社

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不要被暂时的挫折动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17、割裂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的错误,直线论只看到前进行看不到曲折性,循环论只看到曲折性,看不到前进性。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必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2、(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首先,二者是对立的,其次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偶然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首先,必然性支配偶然性,必然性决定事物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不能被偶然性迷惑。

其次,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所以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必然 性。

(1204 单)

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统一的,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机械决定论(又称为宿命论,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否认必然性的存在)。4、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及外部联系。

5、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称为真相,现象与本质不一致的称为假象,假象同真相一样是客观存在的,都是对本质的反映。(1004 单)

业精于勤荒于嬉 8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 、社会发展规律同自然规律的不同之处在于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1310 单)

2、(简)人的自觉活动无法改变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或者为什么说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第一,社会发展是各种社会力量形成的合力的结果,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第二,思想动机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第三,人们的自觉活动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生产关系。3、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为:客观性、普遍性。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1510 单)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2、(简)物质意识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唯心主义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1004 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忽视了意识的能动性。3、(简)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4、(简)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510 论):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0904 单)。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的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第二,认识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不会自动反映到人的头脑当中去,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并利用它。

第四节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1、(简)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的精髓:首先,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其次,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的实事求是。其次,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010 单 1104 单 1404 单)

。2、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0810 单 0904 单)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

业精于勤荒于嬉 9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自然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能动性其中能动性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1410 单)

2 、(简)认识主体同客体的关系(0910 简 1404 简)

:第一,实践关系(首要的基本的关系) (1004 单 1504 单 1510 单),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二,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第三,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的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但能动性受到客体的制约,表现为主体必须认识和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3、(论)认识本质及意义(1410 简)。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0904 单),意义;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外一条是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0904 单)第二,划清了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休谟彻底的不可知论,康德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二者都是不可知论)。第三,划清了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同旧唯物主义机械反映论的对立(1110 简)(机械反映论忽视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主体看做单纯的有生命的存在物,离开了主体的社会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对于客体旧唯物主义把它仅作为消极的认识对象,完全不懂得他还是实践的对象,不能从认识主体方面去看待客体)。4、认识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1204 单),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标志。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片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表现形式:感觉、 知觉、表象,(0804 单)特点(1404 单):具体、丰富、生动、表面、个别、不深刻。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表现形式:概念、推理、判断。(0910 单)特点:抽象、间接、稳定。

2、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第一,占有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正确的思维方法。 (1110 单) 3、(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204 简):第一,相互区别(感性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不同层面的反映)第二,相互联系。(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004 多)过分注重感性经验,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他当成普遍真理就犯了经验主义又叫“经验论”(1104 单)的错误,不从实际出发从书本出发把书本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公式就犯了教条主义又叫“唯理论”的错误。

二、理性认识到实践

1、(简)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1004 单):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业精于勤荒于嬉 10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2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无限的辩证统一

1、(简)为什么认识是反复的(1104 简 1504 简):客体角度 首先,事物是多种矛盾的统一。其二,事物的本质是逐渐暴露的。其三,任何事物是具体的存在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受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技术条件限制。主体角度 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2、(简)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0904 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认识都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时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内容都进入到高一级的程度,人的认识运动既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这就是运动发展的

总规律( 1404 单 1410 单)。

3、(论)为什么说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首先;主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特定的主体在具体实践中的主观认识与特定客观实际相一致(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其次,主客观统一是历史的,是指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变动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方法论意义: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经验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要么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搞“冒险主义”犯“左”的错误,要么思想僵化搞“保守主义”犯“右”的错误。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属性

1、真理:正确反映客体的认识,主客观相一致、相符合是真理(0904 单 1504 单),不一致

不符合为谬误。

2

、真理的属性:第一、客观性 第二、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第一,真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4、真理的绝对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包含着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点是绝对的(真理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绝对的)。第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接近这点也是绝对的(真理需要发展是绝对的)。

5、真理的相对性(0810 单):第一,广度上任何真理是对客观世界某个部分的反映需要进一步扩展。第二,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有待于深化。6、(论)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及运用:第一,二者相互依存。第二,二者相互渗透。第三,相互转化(承认真理绝对性,否认相对性是绝对主义错误,承认相对性否定绝对性是相对主义错误)

运用: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的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真理绝对性的一面,但是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所以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业精于勤荒于嬉 11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标准上两种错误的观点(1010 单):第一种伟人或者圣人的言论作为判断标准(这种标准没有客观实在性,言论是否正确需要实践检验,言论即便正确也不能作为检验标准)。第二种有用即真理(真理有没有效用同检验没有关系,有用未必是真理,这种标准会导致真理标准多元化)

2、(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510 简):第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和对象是否一致。第二,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的品格。(0910 单 1504 单)

3

、(单)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304 国单):绝对性、确定性:第一,是否是真理

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第二,实践能对人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相对性、不确定性:第一,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具有局限性。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简)真理与价值的关系(1304 简):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真理指导下的实践能取得成功,这是真理的价值属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在真理的指导下形成。(1110 单)

2、真理的功能是:指导实践(最重要的功能)、再认识、教育和激励。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1

、“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可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认识的目的是实践

1310 单)。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实事求是”或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510 单)。

3、(简)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0810 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1510 单)。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业精于勤荒于嬉 12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4、(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党的领导路线和工作路线。“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总和(0910 单)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2、(简)地理环境具体作用(1110 简):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1310 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第二,地理环境可以通过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3、(简)人口因素的具体作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条件。第二,人口状况 能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4、(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0910 单 1510 单):第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0810 单)。

5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活动过程,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分为:社会心理和思

想体系。根据对经济基础的不同关系和反映社会存在的不同方式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 逻辑学属于非意识形态,宗教、文学艺术、政治法律、哲学属于意识形态

1004 单),从社会意识主体范围来看分为(1210 国单):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6、(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的差异性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

决定)。第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表现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0904 单)

7 、(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010 单):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并不总是保持一致, 具体表现为;第一,非同步性。第二,不平衡性。第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形式 间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独立性的重要表现(0904单)。

8、(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0810 简):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包含了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第二,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人们实践的重大问题。

业精于勤荒于嬉 13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1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第一,独立的实体要素包括:(“三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1104 单),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1010 单 1410 单),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生产资料)。第二,运筹性的综合要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第三,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1504 单)。第四,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3

、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生产力要素,因为他既可以和人的要素结合也可以和物的要素结合。 4、(简)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310 简);第一,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要素的各个方面。第二,科技对生产力具有超前和主导作用。第三,科技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1104 单)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方式。

6、(简)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1410 简):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第四,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分配方式。 7、(论)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及运用: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变化)。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的生产关系促进发展,不适合的阻碍)。第三,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合适、促进---不合适、阻碍---合适、促进---不合适、阻碍、、、、、、。)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004 单)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2、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以及和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设施的总和。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实体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军队等设施)和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道德等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各种要素中政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1404 单)

3、(简)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1104 简):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其次,政治上层建筑形成后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即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4

、(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0904 论):二者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

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上层建筑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

被支配地位,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具体表现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第一,当一个社会处于上升期时,二者是基本合适的,虽然二者可能有矛盾,单这种矛盾可以在这个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的部分得到解决。第二,当一个社会发展到没落期后二者基本不合适了,这种矛盾就不能通过这种社会制度本身得到解决,需要建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而

业精于勤荒于嬉 14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但确立,便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意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规律是我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1

、社会形态的两种基本划分法;经济划分法、技术形态划分法。 2、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是直接或者间接以生产关系(1204 单 1410 单)的性质作为划分标准,又分为五分法(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具体细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和三分法(根据社会主体人的发展状况作为划分标准具体细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

3、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以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发展水平一起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作为划分标准可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0904 单)4、“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意思是人类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人类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0910 单 1104 单)

6、(简)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第一,人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生产关系,每个人面对的都是既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从事社会活动结果是自己无法预料的。第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历史决定论的观点7、(简)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强调客观规律),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作用(强调人的能动作用)二者是不矛盾的,依据在于:首先,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与逻辑当中。其次,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或然的决定。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010 单 1310 单)

2、(简)两对基本矛盾的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不是相互孤立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其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解决。

3、(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第一、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第二、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第三、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阶级首先是一个阶级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1104 单)

2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10 单) 3、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0804 单),阶级斗争表现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

思想斗争。

业精于勤荒于嬉 15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6、(简)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其次,阶级斗争推动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量变的过程中。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革命和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革命是社会制度根本质变,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2、革命是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首要基本标志是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到革命进步阶级手中。

3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1404 单),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

、暴力革命是革命的基本形式。(0910 单 1504 单 1510 单) 5、(简)革命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首先,是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发挥重大作用。再次,革命阶级受到锻炼,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6、(单)社会改革的实质是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

7、(简)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0910 简 1510 简);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8、(简)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0910 简):第一,社会主义改革是主动自觉的。第二,社会主义改革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第三,社会主义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范围内,使各种矛盾得到不断的解决。

9、(简)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0904 单 0910 简),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他是非对抗性的矛盾(1210 单),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具体为第一,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在社会主义内部能够得到解决)。第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第三,我国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第四,我国改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0、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1、(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如果不改革开放必然窒息自身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如果不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

12、(简)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稳定是前提,只有稳定改革和发展才能不断推进,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稳定才能获得保

业精于勤荒于嬉 16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障,发展是关键,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所有社会经济问题,才能使改革得以持续进行,才能使稳定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1、(单)人的属性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其中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1110 单)。2、(单)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界定有三方面:第一、劳动是人的本质(抽象本质即一切人所拥有的共同本质讲的是人与动物的区别)(1004 单 1110 单),第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本质即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 第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和人的具体本质紧密相

联)

3、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一致的基础是实践(1310 单 1504 单),因为实践是人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510 单)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0804 单 1510 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结论,唯心史观认为是英雄创造了历史(1504 国单)

2、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3、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作用(1204 简);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1 下单)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方法论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但是也要注意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410 单)。

5、(简)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观点(1504 论):第一,包括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无产阶级的群众路线内容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产阶级群众路线是贯穿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之中的最根本的工作路线(0904 单)。第一,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最根本的要求。第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方法,是群众路线根本的工作方法。

三、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单)个人按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大小(0910 单)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根据其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2、(简)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发展趋势。第二,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能够依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群众同反动阶级斗争。第三,一定历史条件下,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也起到促进作用。第四,解除的科学家理论家思想家的创造性劳动促进了社会物质和精神水平的提高。

3 、(简)正确评价杰出人物应当掌握的基本观点和方法(1404 简)

:第一,杰出人物是一定 业精于勤荒于嬉 17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历史条件下的产物(0910 单),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第二,杰出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具有阶级性。第三,杰出人物的出现和历史作用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第四,杰出人物有历史功绩也有缺点和错误。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和阶级分析原则。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商品经济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一般基础和条件),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1110 单)。3、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0810 单)两个因素或属性,其中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属性。

使用价值 有用性、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 价值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此表每年必考

4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0810 单):具体劳动(1204 单)(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和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

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二者在时间上空间上是统一的(1510

单),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6、(简)商品二因素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0804 单 1204 单 1504 简):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1)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各种商品具有不同的的使用价值,是由各种性质和形式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2)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尽管千差万别但是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结晶,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支出,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

7、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一是,消耗掉的原有生产资料的价值(C)二是,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V+M)。

8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抽象劳动。(1010 单) 9 商品的价值量(1004 简)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0904 单)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客观标准),由社

业精于勤荒于嬉 18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下(主观标准),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1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决定是个别价值,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 11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12 价值量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生产率成反比。(0910 单 1104 单 1110 简)

13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职能有(0810 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14 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商品的价值用

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 0910 单)。 15

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时称为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

0910 单 1504 单) 16 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1410 单 1510 单)二、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

、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0904 单)

2、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形成的两个条件: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简)为什么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及盈亏程度,从而决定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作用

1、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1004 单)

2、价值规律的内容(0810 简 1204 单):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简)价值规律作用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0904 单 1504 单)。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背叛,首先,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无论怎么变动总是以价值为中心不会偏离太远。其次,从长期和社会整体范围看同一商品上涨和下跌部分可以抵消。

4、(简)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0810 简 1510 简):第一,自发调节社会资源的配臵。第二,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需要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大量一无所有的人,二是少数人手中积累大量货币财富。

业精于勤荒于嬉 19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2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实质是暴力掠夺小生产者的财富。

3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0810 单) 。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

、资本的实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1010 单 1110 单),(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一,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一无所有)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还原为生产出劳动者所消费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简)劳动力商品价值包含如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1304 简):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5

、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一个重要特点是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1204 单)

6、(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1104 单 1304 简)普通商品在消费或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他的消费和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手段)和价值增值过程(目的和实质)的统一(0810单),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分割的。8、资本主义生产时间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价值 V),另一部分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M)。9、资本的本质为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10 、

(简)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分及意义:根据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0910 单 1004

单)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不发生价值增值以 C 的形式存在)和可变资本(发生价值增

值以 V 的方式存在)。

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1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M/V(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1510 单),它准确 的表明了资本家对工人的

剥削程度。(0904 单 1010 单)此公式用时间可以表示为剩余劳动

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1204 国单) 12、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途径为:一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二是,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M=m * v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基本方法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业精于勤荒于嬉 20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2、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另外一个方法为增加劳动强度。(1304 国单)3、(简)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的 (1310 国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必须缩短必

要劳动时 降低劳动力价值 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提高生活资料 产部门的 劳动生产率 高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劳 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 率提高 单位 商品价值量下降 劳动力价值下降 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1204 论)

4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率先提高生产率,使个别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 值低于社会价值所形成的差额便是超额剩余价值(0904 单 1104 单 1404 单)。 5、(简)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各个资本家追求超 M 技术部门 内部普及 部门 动生产率提高 商 社会价值下降 超额 M 不复存在 生产率 高单位商品价值量下 劳动力价值下降 必要劳动时 缩短剩余劳动时 间延长

各个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当各个资本家都提高生产率时,超额剩余价值 不复存在各个资本家只能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最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0910 简 1204 论)。

6、(简)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第一,体现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第二,决定着资本主义一切方面和主要生产过程。第三,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

三、资本积累

1、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其所获剩余价值分为一部分用于消费另一部分用于追加投资,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0810 国单)2、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1410 单),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1010 国单),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1004 单)。图形表示为:剩余价值---积累---扩大再生产。

3、(简)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第二,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4、资本积累的实质是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5、(简)资本积累的后果是:第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以公式 C:V 来表示 1404 单)第二,相对人口过剩(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第三,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第三节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

值的分配一、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业精于勤荒于嬉 21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阶段 职能形式 与 M 的关系 购买 货币资本 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 M 准备条件 生产 生产资本 生产 M,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销售 商品资本 通过销售商品,实现 M (此图年年必考)

1、能发生价值增值的是产业资本,包括工业、农业等各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资本循环的第一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

过程,所以资本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

3、产业资本在购买阶段后其职能形态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1104 单),生产阶段后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销售阶段后其职能形态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看看上表的箭头就懂了)

4、(简)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间 0904 单) (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 与固定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与流 资本的比例(2)固定资本和流动 动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1204 单) 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5、生产资本依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010 单 1204 单 1410 单)6、固定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资本,其周转方式具有多次转移多次回收的特点。(简单理解为“一次投入分批回”1404 单 1504 单 1510 单)7、流动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周转特点是一次投入一次回收。8、流通资本是处于流通领域内的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商品资

本。

9、(简)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1004 简):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一年内可变资本(只有可变资本才创造剩余价值)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

二、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1、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各个单个资本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

2、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即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核心问题(0910 单)是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3、社会总产品是指(1104 单):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期间内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其构成包括两方面,第一,从最终用途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

业精于勤荒于嬉 22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费资料(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一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的部类Ⅰ,另一个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1110 国单)第二,社会从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构成部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4、(简)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如何通过商品的销售以货币形式收回,以便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并实现剩余价值(指的是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阶段)。另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相当于不变资本重新获得生产资料,可变资本重新获得消费资

料(指的是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阶段)。

5、(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在生产的顺利实现,要求社会资本在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期间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的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

(1504 国单) 2、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1110 简)3、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1004 单 1404 单 1504 单)即生产的社会

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1110 简)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序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一种是生产的无限扩大和人民支付力相对缩小的矛盾。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性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阶段性。6、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有(1304 单):危机(决定性阶段 0810 单)、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

1、剩余价值采取了各种形式,包括产业利润(工业利润和农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 息、银行利润、地租等形式。

2、当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0904 单),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形态,所以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例就是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3、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则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1204 单)

4、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0810 单)的转移和竞争,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5、(简)平均利润的形成(1510 论):(1)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等量资本投入资本有机构成高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获得较多的剩余价值,反之则只能获得较少的剩余价值(2)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必然会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变化,一方面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产品数量相应减少,商品便会供不应求,随之价格便会上涨,盈利随之增加利润率便会提高,另一方面原先利润率高的行业,由于资本数量增加生产

业精于勤荒于嬉 23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规模扩大,产品数量随之增加,商品便会供过于求价格随之下跌,盈利随之减少利润率便会降低。

6、(简)平均利润率的本质上是,全社会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各个部门投入等量资本都可以获得等量利润,许多生产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数量上也不相等了,因而利润在性质和数量上都表现的与剩余价值不相同,利润的多少完全取决于预付资本的数量,资本似乎是利润的源泉这就使利润的本质和源泉被完全掩盖起来了。(1210 简) 7、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内发挥作用的职能资本。

8、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具体途径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购买价格。 9、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来源于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0、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1110 单)11、借贷资本的产生意味着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分离。

12、利息实质上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1304 单)

13、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要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的利息,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的企业利润。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1310 单)14、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15、银行资本的两个构成部分:银行资本=银行家投入的资本+银行吸收的存款。16、银行资本家所获取的平均利润是相对于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自己投入的资本不包括吸收的存款)而且这个利润应当相当于平均利润。(1210 单) 17、资本主义农业中,农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以平均利润的形式由农业资本家占有,另一部分以地租的形式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为了实现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制度的总和。包括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0810 单)。其中国家制度(1110 单 1304 单 1504 单 1510 单)是核心。本质上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上的,各种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2

、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3

、比较成熟完善的资本主义国家政体是民主共和制(0910 单)。 6

、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1410 单) 7、(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以三权分立制、普选制、两党制及公民享有各种权利作为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具有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8、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主要特征是

“为一己之私利而获取金钱”。(1410单)

9、(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进步性:在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中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要求,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性。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之上,为私有制和雇佣劳动服务的,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

业精于勤荒于嬉 24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10 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立足于利己主义(1004 单)之上,这种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原则,其重要特征是以金钱作为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 11 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原则(1010 单)。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1210 单) 2

、自由竞争是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和规律,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1304 单) 3

、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0910 单) 4

、垄断也称独占。 5、20 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的形式有:卡特尔(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价格协议 0904 单)辛迪加(独立的大垄断企业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托拉斯(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和康采恩(一两个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其他大企业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 1304 单)。20

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混合联合公司(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

1010 单 1110 单 1510 单) 6、(简)二战后垄断统治进一步加强的表现:第一,企业兼并速度加快,混合兼并占主导地位。第二,企业规模扩大,垄断程度提高。第三,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多元化,混合联合企业大量涌现。第四,垄断组织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增加。

7、金融资本是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1104 国单),是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8、金融寡头;掌握金融资本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并且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者垄断资本家集团称为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1010单)。

9、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1110 单)实现的(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实现(0810 单 0904 单)(通过政治活动和竞选活动将利益代言人输入政府组织或者通过建立咨询机构、掌握舆论机构、新闻媒介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施加影响)

10(简)为什么说垄断时代竞争依旧存在(1410 简):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必然有竞争。其次,虽然存在垄断但是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他们之间是竞争的,即便是形成垄断的部门也是几个企业的垄断他们之间也存在竞争。

11

垄断资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目的是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0904 单)。 12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组织在

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13

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源于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创造的剩余价值(0910 单)。

14(简)垄断利润的来源:第一,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第二,通过控制市场获得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掠夺获取海外利润。第四,通过国家政权的再分配将劳动人民的收入变为垄断资本的收入。

业精于勤荒于嬉 25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15

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16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购买或销售商品时,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保证获取最大利润限度的市场价格。

17 垄断价格分为垄断高价(出售产品时高于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1104 单)和垄断低价(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 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两种。 26

(简)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1504 单)。首先,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其次,垄断的形成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只是将非垄断企业的价值归于自己而已。再次,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自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的结合,垄断资本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分为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两部分 (1404 单)。

2、(简)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1004 简 1510 简):第一,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第二,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第三,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第四,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第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第六,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3 、(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010 简):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即资 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资本主义的国有企业不会投资私人消费品生产领域 1310 单)。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这种结合一般通过三种方式一、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设立企业,二、国家出售国有股份给私人资本,三、私人资本出售股份给国家 1404 多)。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识记方法: 100%、50%、0%) 4 、(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在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外部调节其经济活动的(1310 简)

: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手段间接调节企业的经营活动,如通过(1)财政政策:增税、减税、补

跌等方式诱导增产或减产(2)货币金融政策:收紧或放松银根,实行差别利率引导企业发展方向(3)对私人企业加工订货维持其发展(4)通过国民经济计划化引导私人企业的发展。

5、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0904 简):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1004 单 1510 单)

6、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0904 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币值、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内收支平衡。

7、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整和调控方式(0904 论):第一,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在资本主义国家比重不大)。第二,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个别情况下的行政干预(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的主要方式 1110 单)。 9、(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1204 单):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货币政策(货币的宏观调节一是利率调节,二是对货币流通量调节)、一定程度上的国民经济计划。

业精于勤荒于嬉 26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10(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三大手段或三大法宝:公开市场业务、最低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利率政策。9、10 可以放在一起考简答

11(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第一,从国家资本的作用看(垄断资本主义的国有企业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是为整个资产阶级服务的)。第二,从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相结合的各种资本的作用来看(若是国有资本占控制地位则可利用较少的资本控制大量私人垄断资本的经营活动)第三,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来看(无论是国家订货提供补贴都是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均衡发展)。总之垄断资本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12 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方式是商品输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外经济联系方式则是资本输出(1104 单)资本输出的必要性是大量“过剩资本”的出现并且在本国无利可图,也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1404 单) 13 资本输出从资本形态上开看有两种基本形式:从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从主体来看

则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两种形态。 14 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商品资本(1004 单),当代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联系则主要是资本输出。

15(简)二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1110 简 1504 简):资本流向的变化,从原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的输出发展到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大幅增加。主体的变化,私人资本输出在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的输出也在增长。

16

早期国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则主要是国际垄断同盟和跨国公司。(1204

国单,注意这个知识点讲的是国际垄断组织和前面讲的一国之内的垄断组织不是一个知识点)

17

当代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援助实质上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1204 单)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不断发展的产物。(0810 单) 2、资本国际化的顺序:是商业资本(自由竞争阶段) 借贷资本(私人垄断阶段)

业资本(国家垄断阶段 1504 单)

3 、

(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内容、原因: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臵国际化(1510 单)

大体上有(1)生产全球化:早期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国际分工是垂直分工(0910 单),战后以来出现了工业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2)贸易全球化:首先科技革命导致很多新兴产业产生,

落后产能向不发达国家转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开拓市场,扩大国际贸易需求。再次,生活水平提高对产品的需求相应增加。(3)资本全球化(0910 单),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是第一,科技发展国际之间的联系便捷。第二,国际贸易自由度加强。第三,国际资本流动增加。

4、(简)全球化的后果:积极方面,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和优化配臵,由此可带来巨大的分工收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消极方面(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加大(2)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社会不公可能同时发生

业精于勤荒于嬉 27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3)对落后国家的执政能力、社会设施、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成冲击(4)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5、(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经济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做出了一些调整。从上层建筑方面看:政治制度和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有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原因。生产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的改革私有制基础上的一种局部调整这种自我调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行社会改良,二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支持)。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上层建筑的新变化归根到底是经济基础变化所要求的。2、(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1104 简):当代资本主义虽然有很多变化,但他的经济基础依然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控股权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股权社会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的模式,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评价: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过程中,在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阶段,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他自己又会逐步演变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型态迟早要为更先进的社会主义形态所取代。

2、股份公司的出现,使得资本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变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扬弃(0904 单)。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1410 单),从根本上而言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2、(简)为什么说资本主义一定会被社会主义取代: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内部无法解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第二,资本主义造就了臵自身于死地的阶级力量 ---无产阶级。第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0810 单)。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最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1104 单)。

三、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业精于勤荒于嬉 28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1、(简)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长期性(0810 简 1304 论):第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因为触及了资本主义的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第二,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够适时的调整生产关系,不发达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积累财富也需要较长时间 1310 单)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1110 单)和意大利人康帕雷拉的《太阳城》2、19 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0810 单 1010 单)3、世界上第一个世界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0804 单)。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0904 单)的发表,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1104

单 1410 单)。

4、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0810 简):第一,无产阶级革命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没有的。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5

、提出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者多国首先取得胜利的人是 — 列宁(0804 单 1004 单 1504 单 1510 单)。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探索社会主义的贡献:第一,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探索过程。第二,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第三,提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第四,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并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概念。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贡献(1510 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第二,改变了世界格局遏制了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的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斗争推动了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第四,社会主义引导世界人民前进的方向。

3、(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教训:第一,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本国国情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在资源配臵方式上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第三,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四,善于吸收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业精于勤荒于嬉 29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1、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和社会主义民主(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治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1504 单)。

2 、(简)为什么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1104 简 1510 简)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1210 单)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论据:第一,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由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实行国家领导。第二,无产阶级

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的。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

3、(简)为什么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专政的国家:这种政权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新型政权他是绝大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社会主义革命使广大劳动人民在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民群众享有广泛而深入的民主,社会主义是保护人民为人民谋利益的新型国家政权。

4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1104 单) 5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6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产阶级社会。(1310 单) 7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根本政治制度的。(0904 单) 8、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数人的民主本质是人民

当家作主 。(0910 单 1004 单)1104 单 1504 单)

9、(简)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第一,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国体上工人和劳动人民是国家主人享有广泛的权利政体上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政府)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归根到底是为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的)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1、列宁将马克思所说的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1004 单 1010 单)

3、邓小平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是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1410 单)

4、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1210 单)5、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同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0904 单)社会主义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

6、(简)人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0904 简):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根本的一条 1110 单)。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灭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第一,这些国家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二,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够取得成功。

业精于勤荒于嬉 30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2、(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一,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超越发达国家需要个长期历史过程。第二,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也是一个长期过程。第三,这些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的挑战。第四,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规律的探索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3、(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多样性的原因:第一,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第二,各国历史传统国情文化习俗不同。第三,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政党

1、(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革命政党(1004 简):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第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第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0910 单)组织起来的政党。2、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1104

单)

3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德国) 4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这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1404 单)。 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1104单)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1

、(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1、思想领导方面,用科学社会主义

的理论武装群众,由马列政党来承担。2、政治领导方面,提出符合要求的斗争目的,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步骤。这些任务只能由马列政党来承担。3、组织领导方面,有党的坚强统一的领导和具体严密的组织,才能成功的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2、(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实践相结合。2、政治领导方面,保证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组织领导方面,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以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领导3、(简)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1010 单)。第二,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不但是形式民主也是实质民主不但是政治民主更是经济和社会全面权利上的民主)(1204 简)4、(简)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保持和发展党

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1110 单)。

业精于勤荒于嬉 31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110单 0810 单 0910 单),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劳动生产率是共产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保证和集中表现。

2、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1104 单 1510 单):按需分配不只是一个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而且是一个集中体现共产主义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3、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自行消亡。4、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第一需要。 (1504单)

5、共产主义社会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表现是树立了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6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因素。

7、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实现,另一方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1004 单)

8、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的主客观条件为物质条件---社会化大生产,社会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精神条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1204 单)

第二节 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第三节 在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在其发展进程中,将经历低级和高级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和高级阶段为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取代社会主义是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更替。

2 、列宁在分析共产主义阶段时提出,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0910、1010 单)

3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1204 单) 4、(单)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

业精于勤荒于嬉 32

行成于思毁于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