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物陈列所[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研]
答:古物陈列所是我国第一个以皇家藏品为主的博物馆,于1914年在故宫文华殿和武英殿成立,首开皇宫社会化的先河。它是一个主要保管、陈列清廷辽宁、热河两行宫文物的机构,代表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博物馆的水平,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在1948年3月与故宫博物院合并。 2生态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一个新的类型,它是在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与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背景下产生的。希微贺给生态博物馆也曾下了如下的定义:“生态博物馆是由地方当局和居民共同筹划、建造和运作的设施。地方当局负责提供专家、设备和资金,而当地人民则依靠他们自己的意愿、知识和个人力量推动工作。”
3大不列颠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研]
答:大不列颠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它是在私人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奠基人是著名医生汉司·斯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大不列颠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4复原陈列法[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研]
答:复原陈列法是常用的一种效果较好的陈列方法,按照文物的本来面貌给以科学的复原。复原的方法有成套文物组合复原法、文物与环境组合复原法、文物与模型组合复原法、文物与图像组合复原法、文物与实际操作组合复原法等,在社会历史类陈列或自然科学类陈列中广泛使用。它使某些历史现象或自然环境再现于陈列室中,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5博物馆学[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博物馆学是一门研究博物馆的性质、任务、特征、作用和工作一般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博物馆学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博物馆学概论。它包括博物馆的性质、任务、功能;博物馆工作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博物馆的起源与历史发展;②博物馆标本的收集和保藏。它包括藏品收集的途径和征集工作的一般原则、范围、方法;文物、标本和资料的分类、登记、存放、编目、保护的办法;藏品的去垢,杀菌等方法和技术;藏品所需的合适温度、照度等条件;藏品修复、复制的方法等;③博物馆陈列和陈列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它包括不同展品的陈列要求和原则,陈列工作的一般过程;陈列建筑、设备、布局、风格、色彩、照明、艺术处理;陈列本身的名称、时代、来源等;④博物馆的作用。研究博物馆对科学研究、开发智力、普及知识和娱乐的作用;在继承和发扬、传播人类优秀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作用;⑤另外,博物馆的建筑特点、要求和组织管理原则也是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
二、简答题
1论述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四川大学2015年研]
答: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一般而言,博物馆学应该既研究微观的博物馆系统,又研究宏观的博物馆事业,但其中微观的博物馆系统是博物馆学研究的核心。 一般地说,博物馆学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研究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工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业建设各个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等;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具体地说,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许多方面,而每一方面又形成一个分支学科。博物馆学的分支学科,一般包括:
(1)理论博物馆学。主要探讨博物馆的基本性质、社会功能和特点以及博物馆与社会发展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其中又可以分为:
①博物馆学基础理论。这包括博物馆学研究对象、内容、学科性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博物馆学结构体系;博物馆学方法论;博物馆学说史。
②博物馆基本理论研究。这包括博物馆特征、社会职能、社会条件及其未来的发展。
(2)博物馆方法学。研究博物馆藏品的征集、鉴定、分类编目、保管、修复;陈列展览的设计、组织;对观众的服务、教育等工作原则和方法。它们分别发展为藏品管理学、陈列学、博物馆教育学等。
(3)博物馆管理学。从宏观上研究博物馆事业的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从微观上研究博物馆内部职能、机构组织、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4)历史博物馆学。探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以及博物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性质、作用和特点。
(5)普通博物馆学。综合上述各个分支学科进行研究阐述的学科。
(6)专门博物馆学。这是把一般博物馆学的理论与工作方法应用于某些专门博物馆领域的学科。
2博物馆的实物性特征。[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研]
答:博物馆的实物性特征是指博物馆必须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物藏品,并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的,负载着关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迁的各种信息,且是对某种事物的实物见证的特征。实物性是博物馆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根本区别点。博物馆的基本运作围绕着“物”进行: (1)“物”的收集和保存
收集保存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 (2)“物”的研究
博物馆为了正确处理收藏和利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正确认识藏品的价值。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揭示藏品的内涵,展现其蕴藏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判定它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或艺术价值。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对藏品的认识程度,影响着各项业务工作的效果,标志着一个博物馆的科学水平。 (3)“物”的利用
即利用博物馆的藏品,以各种工作方式和方法,为社会教育和有关学科研究服务。这是“物”的收藏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也是博物馆“物”的运动最有意义的阶段。 博物馆的“物”的收藏、研究和利用,是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它们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3博物馆之友。[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研] 答:(1)博物馆之友的定义
博物馆之友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的欧洲,是利用博物馆把科学、历史和艺术传播给社会公众的学术性团体的成员。与此同时,另一种博物馆之友协会开始发展起来,这是由向博物馆捐赠过资金、藏品等热心人士组成。 (2)博物馆之友的作用
博物馆之友可以享受博物馆提供的优惠,并参与博物馆部分事务,起着联系社会与博物馆的作用。以后,随着博物馆社会基础的扩大,博物馆之友逐渐趋向于大众化。20世纪以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扩展,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
愈加成了办好博物馆的重要条件,博物馆之友的组织形式得到了各国博物馆的普遍重视。
(3)西方的博物馆之友
由于社会制度及国情等方面的不同,各国博物馆之友的任务和组织形式略有不同。
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之友主要是援助性的组织,包括人力、财力的援助。 (4)我国的博物馆之友
我国博物馆建立博物馆之友组织,是20世纪50年代开展起来的。其成员较为广泛,对象分介绍、申请和特聘三种。博物馆之友成员有对博物馆提供某些帮助的义务,也在参观、听讲座等活动上享有一定权利与优待。博物馆之友活动曾为许多博物馆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十年动乱中,许多博物馆中止了建立这种组织。近几年,一些博物馆开始恢复或新建“博物馆之友”,但建立这种组织并真正开展活动的博物馆还不多。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文物[南京大学2014年研]
答:文物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也可以说,文物是历史上人们创造的或与创造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2文化景观[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它是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 3金石学[吉林大学2014年研]
答: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传世或零星出土的铜器、石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用以证经补史。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至清代兴盛,研究对象为古代的铜器、石刻、甲骨、简牍、封泥、印章、瓦当等。其资料多靠传世或未经科学发掘出土获得,局限于对器物的考证和考据。考古学在中国确立后,金石学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4王国维[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研]
答: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在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他字静安,号观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1927年于北京跳湖自尽。他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在历史研究方面,将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结合,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
他对甲骨文也有深入的研究,观堂是“甲骨四堂”之一。梁启超先生称其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世界所有之学人”。著作有:《人间词话》《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等。 5文物鉴定[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文物鉴定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识文物的年代、真伪、质地、用途、价值等,为文物研究或其他学科利用文物研究某一问题(或专门史)打下基础。同时,研究文物鉴定又是一门专门学问,文物鉴定学是文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文物鉴定的主要对象可分为:可移动文物与部分不可移动文物;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辨别文物真伪,判明文物年代,评定文物价值等。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鉴定过程中,应辨证对待,不可将它们孤立起来;文物鉴定方法主要分为:传统与现代科学方法两种。 6赝品[复旦大学2011年研]
答:赝品本义指工艺精湛的仿真品,价值和价格可以紧随被仿品,现在通常指工艺拙劣的仿冒品。赝品是古董及书画市场的交易中以假乱真的行货。由于这些物品并非原创,是临摹、仿制或复制的,而持有者、贩卖者却诓称是原作,所以把这些物品成为赝品。
7古钱币[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古钱币是中国古代使用的实物货币、铸造货币和纸币的统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中国古代古钱币分为金属铸币和纸币两种。金属币有铜币、铁币、铅币、金币、银币。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
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最初以贝币作为交换单位),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古钱币是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8毛公鼎[浙江大学2014年研]
答: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相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其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为现存最长铭文的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它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资料,现藏台湾省台北市。
9芒口[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芒口是一种烧造的工艺缺陷。为了增加烧造产量,窑工发明了口对口烧造,即芒口覆烧法,制作烧造过程中造成口沿无釉露出胎骨,称之芒口,见于北宋的定窑,景德镇的湖田窑等。后因芒口覆烧法易留下粗糙的芒口,影响瓷器的美观,南宋后期渐被淘汰。
10司母戊鼎[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司母戊鼎(现今学术界将其纠正为“后母戊鼎”)是商代晚期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司母戊”而得名。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周四边及足上部饰有兽面纹。双耳、外侧则饰双虎噬人首
纹。四足中空,用陶范铸做,鼎体混铸。司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也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11蠔蛎啄[西北大学2011年研]
答:蠔蛎啄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打制石器,常出现在滨海地区的贝丘遗址中,是一种用于在海滩上挖蠔的典型工具。这种器形的制作均采用两面交互打击法,两个在尖端相交的刃缘修理的比较精细。 12文人画[复旦大学2011年研]
答: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画由于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方面各有追求,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文人画的特点是:学养深厚、言之有物、格调高雅。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13《历代名画记》[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唐代张彦远著。全书共十卷,可分为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370余名画家传记三部分,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先启后的里程碑意义。
14鹿石[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鹿石是指经过人工雕刻加工而成的一种碑状石刻,因雕刻有鹿的图案而得名。一般面东而立,反映了对太阳的崇拜。它分布极其广泛,从内蒙古呼伦贝尔横跨蒙古高原、俄罗斯图瓦和南西伯利亚、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经过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黑海,直到欧洲的德国和保加利亚等地,几乎遍及整个欧亚草原。它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具图案化鹿形象的;②具写实性静态动物形象的;③上部仅刻圆圈及点线纹、下部有兵器图案的。 15居延汉简[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居延汉简是内蒙古和甘肃交界的居延峰燧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汉代居延、肩水两都尉府所辖城郭和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统称居延汉简。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1万余枚,现藏台湾省台北中央研究院。1972~1976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发现约2万枚,藏甘肃省博物馆。居廷简形制种类繁多,有简、牍、觚、楬、封检等。内容主要是官私文书,少量典籍、历谱等。官文书中,一类是诏书律令、司法文书、品约以及处理各类事务的文书;另一类是各式簿籍。私人文书主要是买卖契约和来往书信。古籍有《算术书》《九九术》《仓颉篇》《急就篇》《论语》等,多为残篇。此外,还有历谱、医药方等。它真实地反映了汉代边塞屯戍生活,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对研究汉代边塞屯戍历史有重要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