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历史街区商业业态及古建利用情况分析——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

2023-06-08 来源:年旅网


城市历史街区商业业态及古建利用情况分析——以北京南锣鼓巷为

作者:陈康琳 陈 琳 张雨生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4年第6期

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本文以北京的传统历史街区——南锣鼓巷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从街区商业业态入手,探讨传统历史街区在保护、商业利用方面的现状与发展,总结经验和问题,以此对历史街区的后续发展问题进行初探,同时也为类似的街区保护提供借鉴。

一、研究背景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宪章》中首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将其描述为: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1986年,我国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现状格局和风貌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历史街区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城市遗产,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自身、确定发展方向的基础,只有尊重历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必然面临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旧城市快速更新、商业利益扩张等问题,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发展的博弈日益激烈。在这种变化趋势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迫在眉睫。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北京南锣鼓巷为代表街区,因其代表了本土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四合院及胡同文化,反映了北京本地居民特有的生活状态。研究方法采用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在实地调研中通过拍照、文字等方式进行记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地区概况

1、地理位置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旧城北,中轴北端东侧,西临地安门外大街,北为鼓楼东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东为交道口南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占地约84 公顷。其架构以南锣鼓大街为轴线,两侧各对称分布着8条平行胡同,呈“鱼骨状”。

2、周边环境

南锣鼓巷周边地区由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美术家协会等艺术机构,和中国实验话剧院、实验剧场等演出场所组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计划经济体系下的文化事业单位逐渐受到市场规律的作用,南锣鼓巷作为先锋艺术的创意发生地始于1993年。最初的艺术创意者大多是附近艺术机构的内部人员,为了摆脱纯学院派的风格,将艺术品包装为商品向市场推广。近年来,随着文化投资者、艺术爱好者和休闲旅游者的介入,文化创意产业悄然孕育,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已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文化创意氛围,初步形成了以休闲旅游、文化艺术、创意设计、艺术品交易、游戏动漫等为主

的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的还有众多餐饮、特色商品零售类的商户,且在古巷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

3、现状与定位

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里坊制”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1990年11月列入北京市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现有国家、市、区文物保护单位21处。

南锣鼓巷的形象定位是“大都之心、元生胡同、民居风情、创意空间”。“大都之心”表明了南锣鼓巷作为元大都几何中心的重要区位地标的意义,“元生胡同”体现了城市肌理与格局的历史价值,“民居风情”蕴含着北京典型传统四合院民居的怀旧情怀,“创意空间”展示着传统文化与创意文化的结合与提升。

(二)商业业态

1、商户情况

目前,南锣鼓巷主街商户由2011年的195家商户发展到现在的228家商户,主要餐饮和文化创意产业。其中民族工艺品、特色商品、艺术品交易类的商户76家,占33.33%;酒吧、咖啡、文化餐吧类的商户35家,占15.35%;客栈会所类的商户2家,占0.87%;;小吃、饮品类商户71家,占31.14%;服饰类的商户36家,占15.79%;其他社会单位、以及社区服务类的门脸有7处,占3.07%;其他类型商户1家,占0.43%这些商户中含有创意成分的有25家,占10.96%;有自身特色的46家,占20.18%。

南锣鼓巷的定位是“大都之心、元生胡同、民居风情、创意空间”。其中“创意空间”表明了南锣鼓巷的未来规划发展是形成一个以文化为中心、以北京居民为特色、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的休闲文化场所。而调查得出,实际发展与规划有所出入。

由于南锣鼓巷周边的艺术院校较多,学生和教师的审美品位在南锣鼓巷最初的形成阶段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涌现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小商铺。为了提供给师生们以及艺术工作者们一个交流的场所,酒吧、餐吧类的休闲餐饮应运而生,多数商户还是具有自身特色和标志的。同时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酒吧文化带动,南锣鼓巷进行了外延式发展,成为东城区“胡同特色创意文化街”。这使南锣鼓巷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更多居民选择将所住房屋出租给营业者。又经过了几年的发展时间,南锣鼓巷为了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自身的业态比例发生了变化。

餐馆、小吃饮品、特色零售、特色服装、特色休闲等类型的商户主要服务于普通本地游客和体验老北京文化的外地游客;休闲餐饮主要服务于审美品味较高的本地游客和创意产业工作者以及艺术工作者;社会单位面向南锣鼓巷的老街坊或者学生教师等特定人群;社区服务主要服务于居住在南锣鼓巷的居民或者商铺店主等(如表3)。其中小吃饮品类商户的发展最能代表普通游客的需求状况,休闲餐饮类的店面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审美品位较高人群的需求状况。从表3可看出2011年小吃饮品类的商户仅有23家,两年后有71家,涨幅达到了208%。可见南锣鼓巷对于普通游客的吸引力增长迅速。相反对于可以吸引那些帮助南锣鼓巷文化氛围形成人群的店铺则有所减少,从2011年的26家下降到22家。可见南锣鼓巷的发展方向与预期的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有所出入。

虽然经过对业态不断调整,产业品级和品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休闲餐饮中既有享誉京城的过客餐吧、喜鹊咖啡、文宇奶酪等一批老店,也有客流云集的咂摸、元缘红坊等商家新锐,既有乐天陶社、创可贴等创意工作室,也有古巷20号一类的高档会所。但

是这一类的店面在南锣鼓巷的发展中并没有数量上的增加。仅仅通过店铺自身品质的提高不能主导南锣鼓巷未来的发展状况。周边地区国家话剧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儿艺等剧社的演出,仅仅吸引了周边地区文化服务业的聚集,促使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游客对于餐饮类,尤其是小吃饮品类商铺的需求。现在南锣鼓巷的业态偏向以小吃、餐饮为主导,不再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伴生品。相反文化创意产业更像是是锦上添花的一笔。

2、发展与建议

依据规划,建议南锣鼓巷文化创意产业街区的发展模式应采取公共游憩空间模式与博物馆模式相结合,突出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建设保护风貌、发展经济和谐统一的产业街区。

今天的南锣鼓巷已经基本结束了改造阶段,大体具备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的投资环境。在历史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街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得到了完善。

现阶段的目的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产业链。根据发展方向确立重点产业,提高门槛,进行业态调整;同时,整合一批中小企业,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意、研发、制作、市场化一条龙的产业链和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培养固定细分市场群体。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南锣鼓巷的商会网络发挥作用。建议可通过微循环即产权置换等方式,腾出一部分房屋作为经营场所,建立较为完备的软件服务保障机制和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同时,规划中也提倡了上位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内部作用,引导南锣鼓巷的经营商家调整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受众,帮助南锣鼓巷更好的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尽力打造成为东城区的重要文化节点。

四、结束语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于记忆的传承者,其未来与发展必须与城市的整体发展协同联系。每个历史街区因各自的性质不同,导致各自的定位和具体保护方针也不同。商业业态是历史街区保护和发展中重要方面。借用瑞典哲学家哈尔登的话来结束本文——“生命的延续性意识的强弱取决于社会被历史激发的程度。文物建筑和居住区形式对这个激发过程起很大作用……在我们与环境和历史的联系中,文化的认同是归属意识,这是由物质环境的许多方面造成的,这些方面提醒我们意识到这一代人和过去历史的联系。”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我们大力保护和发展历史街区的缘由,无非在此。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