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苟不教,性乃迁

2020-04-05 来源:年旅网


苟不教 性乃迁

——我所理解的“适宜的爱”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时刻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用适宜的爱去关心爱护孩子。

什么是“适宜”的爱?字面理解很简单,做到却不容易。我和孩子爸爸都是80后,可以说,我们是在蜜罐中养大的一代,我们这一代的成长期,正是我们国家经历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而精神信仰普遍缺失的时期,在功利社会和浮躁环境的驱使下担当为人父母的角色,说实话,我们还缺少一种精神品质,孩子身上存在的恃宠而骄、不尊重别人、只索取不付出、不能独立自理等“毛病”,可能也隐藏在我们已经成型的性格深处。所以,探索“适宜”的爱的过程,也是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蜕变的过程。

为了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我积极调适自己的心理,也阅读了一些书籍,参加了一些座谈,直到教育部门提出“适宜”的爱,我觉得这个提法确实言简意赅,切中要义。

适宜的爱,就是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爱,包括对孩子的正确引导、耐心陪伴、默默付出和培养孩子独立精神,这种适宜的爱既能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感受到爱的温暖,又能让孩子正确理解这种爱的行为、并愿意用同样的方式把爱赋予别人。而给予孩子无限制的物质满足、对孩子言听计从、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包办孩子一切事情等不适

宜的爱,不仅不能让孩子正确理解爱,还可能会发展成“性乃迁”,真到那个时候,再教育就来不及了。正如一个教育专家所说:“若是你不能使一个五岁的孩子把玩具从地上捡起来,你就不能在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一生中反抗最激烈时期施行任何程度的有效控制。”

意识到不适宜的爱可能会害了孩子的时候,我首先反思了自己。

孩子从小在老家长大,出于弥补和愧疚的心理,在教育的过程中,我对他的溺爱和妥协不自觉地反映在行为中,可能给孩子造成一种认识:妈妈会满足他任何要求。

例如,以前每一次路过玩具店,他都会买玩具,如果不买就大声哭闹,坐到地上撒泼。我一来心疼孩子,二来觉得公共场合孩子哭闹有些丢人,所以基本上都会“屈服”。这样的后果就是家里堆的玩具越来越多,而很多他还不到玩的年纪,另一个就是我似乎感觉他有时并不是非要买玩具,而是在试探我对他的爱的底线。

而现在,我不会迁就孩子了。因为孩子上学后,我跟他的相处时间越来越长,我自信能让他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他的,以前是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照顾他,才送回爷爷奶奶姥爷姥娘家,并不是不爱他,他不需要通过哭闹来试探我们的爱;另一个,“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和孩子的感情培养好后,对他的教育就必须抓紧了。

我并没有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刚开始,他再路过玩具店哭闹要买玩具,我会说:“买可以,但只能买一个,你自己选择买哪一个。”他再大点,我会说:“你的玩具那么多,为什么还要买?如果你表现好,妈妈就每个月给你买一个,如果有一次表现不好,就两个月买一次。”

慢慢地,孩子看见玩具,会说:“妈妈,我不买,我看看。我知道,等我生日的时候才

能买。”

这个时候,经常能听到卖玩具的人说:“呦,这孩子真懂事。”这个时候,我就特别自豪。

虽然他现在偶尔还会哭闹撒泼,但我感觉已经好多了,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无理取闹,在爸爸妈妈那里很难得到满足。而他要想得到想得到的,除了等,只能表现好一些。

我还学到的一点是,在每次严厉批评孩子之后,再与孩子深入沟通一次。一番宣泄后,孩子总会偎依在我们怀里,说一些童言稚语,这个时候我们的话他更能听进去。我们会温情地告诉他,他要求的合理部分会给予满足,而不合理的,坚决不会妥协。当然,还会灌输他一个信念:爸爸妈妈是爱他的,每次严厉管教,否定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不恰当行为。

这样,管教孩子就有了一个充满爱的结尾。而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适宜的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