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新闻网发布,据教育部网站消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公告就重大教育问题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这个规划纲要讨论教育改革非常好,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点我个人的想法,就是中国教育怎样可以有更好的发展,文理要不要分开,特别是如何改革我们的高考制度。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来探讨这个话题。我不是教育专家,在这方面不是有很多的研究,但是我觉得可以谈一些切身的体会,也作为经历过中外教育制度的一个学子的体验。我感觉回顾中国几十年的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我感觉就是我们文理分科和教育高考制度到了一个非要改革的时候了。
我想这个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有同感或者甚至都已经开始考虑到了,我想从我个人角度来谈一下这方面的所面临的最要害的问题,特别是应该取消文理分科。然而文理分科的根源来自我们的高考的应试教育,首先是中国教育对人才选拔的机制。我认为要取消文理分科,首先要解决应试教育的高考制度。
中国高考制度是一个非常过时,很不人道的一个制度,为什么呢?比如说中国现行的高考对考生来说是一个一考定终生,一考决定了未来上什么学校,决定他一生受什么教育的一个唯一的方式。假如说如果这个考生他今天身体不舒适,今天发烧或感冒了,或者他去考场的路上堵车,或者是家里发生任何一种意外情况,或者他今天心情不好怯场,我觉得就可能就影响他考试的成绩,就可能影响他上大学,就影响他的自信心,影响他一生的发展。我遇见过很多的朋友都有这种情况,包括他们的子女,还有我认识的考生本人,由于他们在考场上一时非常紧张,有可能就导致他发挥不正常,那么这样的话,就影响他整个的考试水平正常发挥。那么中国现在问题是,一年就这么一次两次的闭卷考试定终身,说对很多考生来讲是不公平的。
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建议,就是我们能不能改革我们的不人性的高考制度。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我觉得可以有6个方面可以建议。
第一,建议高考简化,并且一年可以设置多次考试,就像每年可以考很多次的托福一样,我们已有这方面的经验。我在我最近的一本新书中提到我女儿王安琪,她去年考上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我感觉国外的高考制度比较人道或者比较全面。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北美像这种高考的话,实际上一年有很多次,比如说一年可以高考6到8次,主要是一次考不好你可以不给学校报成绩,你可以考很多次,选择你方便的时间,一直到你满意为止,再把分数通知你报考学校。我觉得这种制度比较人性化,他不是一次而是很多次,我没考好我可以重考。而且高考主要是SAT考试,主要就是考语文和数学。所以我觉得高考的科目也不是很多,当然也有SAT 的专科考试,但取决于考生的选择,不是硬性的。
第二,建议大学录取学生要看平常的成绩。比如在高中的成绩。因为这样可以看这个学生平时学的怎样,是不是在他那个群体中是最优秀的,综合学习成绩怎样。中学期间的成绩也应该作为一个高考参考,我觉得这个需要占到高考成绩一定的比例,这也是比较适合学生的全面学习发展。国外大学就是这样,不光看高考成绩的一时发挥,还要看他平时在中学最后三年的一贯成绩,综合考量。
第三,建议录取学生还要看他的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包括在校园活动。我觉得我们现在教育基本是一个应试的教育,完全是培养学生考试,从小学开始就是围着高考
转。那么这种制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的培养,社交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举例来讲,像我女儿她要报考一流学校,除了要看她的学习成绩,还要看她是否做很多的社会活动或公益活动,比如她去养老院帮助老人做很多事,这是学校规定的,必须达到做公益工作有多少小时。还有另外一个她也到社区帮忙,比如在流浪狗中心,帮这些丢失的狗溜狗,或者参加校外例如模拟联合国的辩论的社会活动等等。这个公益和社会活动占掉她不少时间,但在靠大学考虑这些公益或社会活动时占很大一个比重,这个东西实际上也是录取学生上大学的参考,非常重要,它培养学生的公益心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作者:RafaelPrince 2009-2-8 20:36 回复此发言
--------------------------------------------------------------------------------
2 文理分科和高考制度的改革
第四个建议就是高考录取学生需要有几份推荐信。比如说学校或教师的这些推荐信。这些推荐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方面,可以让大学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学生,不光是他的成绩,他还有老师的推荐信,可以全方位的掌握学生的情况。老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都写一样的信,这样就可以反映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第五个建议就是让学生自己填写上不同大学申请表和为什么要上大学作文,或者是完成所申请学校的命题。你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你还要作文,比如说为什么你要上哈佛、你为什么要考哥伦比亚或者你为什么要考北大或者清华,你要谈你高考的志愿,你为什么这么做?这实际上是一篇高考作文,可以是开卷的。这样可以考察学生的理解力和有没有独特的个性和新颖性。这也是国外大学录取学生很重要的一方面。
第六个建议就是高考还应当有面试。不论是学校自己面试,委托所在地校友面试,或者电话面试也好,面试实际上是考察学生很重要的一环,就像工作面试一样不能或缺。今天市场经济找工作要面试,为什么上大学就不面试了呢?我们有些学生,甚至是高考状元,只善于考试,完全没有表达能力,这样的人才是无法适应未来人才需要的。
总的来说,我认为文理分科必须要取消,而首要的是高考制度在今天已经到了一个必须要该的时候了,如果采用这上述六种综合录取大学生的选拔方式,是比较人性化的高考高考制度,它涵盖了6个方面,可以录取更多真正的人才。
这种高考的改革改革包括了简化的语文和数学标准考试,一年数次;学生在学校的平常成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的活动的情况;老师的推荐信参考;高考申请表和作文;还有一个最终的面试。它一共有六道工序,完全胜过那中国目前高考就是关起门来考两天,然后定终生了,我觉得这个制度有些残忍或者说不人道。我们现在已经有这个改变的条件,互联网和通讯交通等都不是几十年前的状况,以前是因为没有这个条件,可能我们做不到,现在我觉得社会的诚信也逐步在建立,学校的自主招生权也逐步在扩大,我觉得是不是就是从这个角度上改革我们的高考制度,改变我们的文理分科的怪现象。目前中国的高考制度我认为目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够,我们在科学上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中国目前培
养出来人才还是一个特别善于考试的学生。
目前,过去一年我们已经有了20多万人出国留学,甚至成千上万人去香港澳门读书,台湾也要开放大陆学生来台留学,今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美元英镑加元澳币等国外货币大幅贬值,出国人数会再创新高,实际上,而且出国的中学生会越来越多,很多人是在用脚投票。如果我们的文理分科不改革,高考制度不改变,中国学生大量流失的局面还会更多。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在2020年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的人才,我觉得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就在教育制度改革,再深一层就是我们高考制度的改革,就在我们中小学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方向上。我们是鼓励应试人才,还是创新型的人才,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教育改革关键所在。所以我觉得就是说我们高考制度如果不改进的话,我们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有很难培养出在今后30年也好或者60年也好中国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所以我认为改革高考制度一个很关键的方面就是要改革我们招生的思路或者说这种一考定终生的制度需要改革。因此如果把一考定终生的制度改革成这种从六个方面全面考核学生的新制度,一个只看高考成绩,改为看六个方面,用六个指标来衡量的话,我觉得这就会对我们的学生学习方式有一个大的改变,整个学生围绕高考为中心的这种培养方式也会有逆转,中国的学生学习水平和质量及创新型的思维会都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所以我想改革高考制度是教育改革一个关键所在,势在必行了。 一、高考制度改革回顾
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特别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把高考形成一种制度,全国统一考试,统一科目,这当然是为了公平、公正、公开,使每个考生都能够按照统一标准接受选拔,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事实上,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加强反思高考对中学“素质教育”的扭曲,并由此推进旨在“引导素质教育良性发展”的一系列高考改革。近10年来,重大的高考改革事件如下:1998年下半年,教育部提出“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新方案在1999年逐步推广至全国。“3+X”被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教育专家认为是治疗学生偏科、同时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良药”。 2000年1月,北京、安徽等省市开始实行春、夏两季高考招生。春考以肩负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使命而高调出现,让当时的人们很是兴奋。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人们以为,“黑色七月”由此可以远离人间。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到2005年,享有这一自主招生权力的高校扩大到了42所。2003年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2005年高考考场上共有15个版本的高考试卷。2006年,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各拿出300个名额,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拔招生,两校采取面试为主的方式录取学生,被录取的学生,不再受5%自主招生权的高考“一本”录取分数线限制,考生虽然参加高考,可分数只作为参考,或者是对比分析的“样本”——研究面试选拔与高考选拔有多大的相关性。
二、高考制度改革的效果
上述这些一出台就被“定性”为“重大”、“关键”、“史无前例”„„等等的高考改革,实际
效果又是如何呢?
“3+X”让学生全面发展了么?“3+X”在很多地方,被学校、家长、学生痛恨:为了那一个“纠偏”的“X”,对于每分必争的高考来说,多少学生被高考进一步折磨。全面复习、全面背记,学生学业负担进一步加重自在不言之中。
扩招缓减了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么?事实表明,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一些学校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而大幅扩招造成的教育质量下降,更导致了高考新型独木桥的出现。而眼下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每况愈下的“身价”,让扩招几成众矢之的。
计算机录取就公平了么?机器自己并不会运行,运行机器的是人。重点大学在本地投放的招生指标每年增加,让大家品味到高考的不公平在拉大而不是缩小。而且,统一时间分省命题的高考,进一步将以前全国一张卷时地区间由于招生指标分配不合理而出现的巨大录取分数线差异,悄悄地掩盖。分省出题让地区分数线失去了可比性,同时国家和地区政府严厉“打击”高考移民的政策,则试图用制度,扼杀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背景中人们的移民冲动,从而营造表面的公平与合理。可有趣的事,北京、上海等地,为发展金融行业,政府出台了政策,明确表示:金融高管的子女在京沪,可以享受当地人同等的教育待遇。
自主招生,可以让特长学生脱颖而出么?看看5%自主招生的一本分数线限制,你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复旦、交大面试录取的方式,成为了考生的福音么?听听外省市学生的质疑、其他学校的反对、众多没有优秀到可以获得“面试”机会学生的声音,大家也会发现,这种学校说了算的自主招生,让大家对公平问题很不放心,同时,不同学校各行其事的测试、面试,明显地在加重学生的负担而非真正导向“素质教育”。
纵观高考改革,各种不同时期推出的不同政策共性十分突出:体现“改革业绩”。把改革本身作为一种业绩,而并没有真正关注考生,即学生的真正发展。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改革尚未推出,便高调“定性”,其实改革究竟能起到何种成效,是需要时间检验的;二是事关重大的改革措施,基本是政府官员主事,并没启动广泛的论证程序,没有倾听当事的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每年有改革,似乎就意味着每年有成果,实际上,改革不是儿戏,政策更需要相对的稳定性。三是所有改革,并未出触及高考改革的根本,我国高考要改的,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录取制度。可以说,如果录取制度不改,中国高考的时间改革、内容改革,均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三、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说:“高考制度迫切需要改变。考试是必要的,高考不能废除,但是应该改变一槌定终身的做法。作为高校来说,我们希望中学能把高中三年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变成全省统考,对考生各个学科进行全面的考核,这六次的考试和高考在升学中所占的比例各占一半,这样做更能如实反映学生的成绩。对学生来说,由一槌定终身改成7次定终身,这样的选拔制度才更加公平。” 自主招生有缺陷:“这其实反映出自主招生的一个缺陷。学校说这个学生好,这个学生就好吗?仅仅通过几次面试就能选拔人才吗?(自主招生的成绩)和平时的成绩可能并没有可比性。”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提出,要改变高考一次统考的现状,把高考变为多次考试。此前中科大校长朱清时也提过类似观点。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逐步建立以国家统考为主,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我认为:高考制度改革应该围绕公平、优秀、负担三个方面来进行。
1、公平。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首先考试内容、考试时间、考试方式都应该是全国统一。至于如何统一,需要研究,但肯定不是一个省市出题考试。高考试题的门数与科目需要调整,比如,英语(外语)科目至少不应该成为高考的科目,强调外语考试,势必冲淡了母语的学习,许多高中生,连汉语都没有学好,反而花费很大精力去学习外语,教育部把高考考外语的指挥棒应该置于指引科学的方向。高考的录取制度要公平,在考虑地区差别的同时,不能把这个差别扩大化,应该是高考分数面前,所有考生人人平等。
2、优秀。高考是要选拔真正优秀的学生,而优秀的学生不仅高考中优秀,就是平时的学习成绩也一样优秀。我认为,高考录取应该注重考生的平时成绩,并且平时成绩应该占高考录取的60%以上的比例。至于平时成绩如何取得,完全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在每个学期期末,一个地区统一进行考试,学生一答题结束,成绩立刻自知。这样,不仅使学生注重平时各门功课的学习,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进行个人爱好与兴趣方面的发展。真正高考时也仅仅参加2—3门课程的考试,主要应该考数学、语文、外加一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3、负担。所谓负担不仅是高考考生的负担,还有学校、家长的负担。为了能够真正减轻考生负担,需要让学生关注平时学习的各门课程。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还可以真正鼓励有特长的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如果首先有一部分学生提高了自身素质,整个考生队伍的素质就提高了。如果是这样的高考指挥棒能够真正形成,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也就提高了。我们的高考制度才真正改革好了 《高考制度的改革建议》
如今的高考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事实,许多人就是在现在的高考制度中失去前途的。比如: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他的英语相当相当的好,但是就因为一科物理不行,所以他也就不可能考到高分。没有高分也就意味着大学无望了。当然前途就是个问号了。还有的理科生因为一科英语不行一生也就完了。他们没有努力吗?他们属于那些好吃懒做的公子哥儿吗?不是啊!他们没有长处吗?可是他们的人生就因为高考而不如别人。他们是无辜的啊!为什么会有高考生自杀?为什么啊!
当然有考生的行为是不好的比如:湖南的那个4科都故意考零分的同学,他就是为了发对现在的高考制度,当然他的行为是不好的。
我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我们大家都来努力起来,希望把现在的高考制度改革一下,为了许多无辜的同学的大好前途,为了我们的弟弟妹妹他们不要再受高考制度的残害,为了我们国家有更多的专业人才。
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可能没有多少人不知道
吧!他考试成绩相当糟糕。但他非常喜欢数学,而就因为他的数学超越别人所以他就凭这点就直接进入大学。而且进入大学后他的一些科目会考居然是别人帮他考的。我们想一下如果爱因斯坦是在现在的中国高考那么他肯顶是个落榜的高考生,那么世界上还会有《相对论》吗?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没有有小学毕业证,高中毕业证,大学毕业证。如果他在现在的中国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因为他没有证啊。可是他在美国,因为他有能力。所以他成功了,所以他能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我建议现在的大学生注意不要太注重手中的毕业证,要注重新中的那个“毕业证”。
世界大富豪:比尔盖茨他在大学期间只做两件事情玩电脑和扑克。而且他还放弃了哈佛大学毕业证,在中国是绝对不会有放弃北大毕业证的大学生。 比尔盖茨曾经招聘人时,选了一个连大学都没有进过的高中生,而放弃了一个博士生。在中国有这样的老板吗?
中国有个高考生干得更好,年年他都高考而且年年拿高分,为什么呢?他疯了吗?因为人家一考起清华北大就可以找100000元人民币。走那里找这样好的工作啊!
我建议现在的高考照样执行,依然用来取大多数学生,但是录取最好包括面试,如果不能面试那就看考生的作文,这样应该也有相当于面试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把那些有特长的学生也送进大学继续深造。比如物理好的学生,哪怕态度生物,英语,历史,地理这些对他的物理深造没有影响的科目考的不好,也要让他们去。也让他们进入大学深造因为他们只挖一个井所以他们一定能挖得很深。因为他喜欢物理所以他的物理才会好。 还有就是可以在高考试卷最后加题目:比如考公安院校的给他一个案例叫考生分析怎样破案。要读数学系的考生就叫他写论文。等等。答案不一定要确定,按答案的完整性和优越性来打等级。这样就使考试做到了灵活自由,可以大量的挖掘人才。
我还要建议一点:我们还要看考生平常在学校的表现和生活能力以及道德素质等。
就像刘翔,姚明,你叫他们去学数学, 物理干什么嘛?爱因斯坦你叫他学生物,袁隆平你叫他学习几何,华罗庚你叫他化学。当然不能像赵微那样连日本的国旗多拿来做衣服穿。所以我们也要知道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所以我建议任何一个大学生的高中会考都得过关。以免闹出一些笑话。
我相信如果高考改成这样的话,可能我们中国人拿诺贝尔奖的日子困难就不会很远了。中国现在搞的全面发展当然是好的,但是挖的井多了不好。俗话说:十门通不如一门金。
如果实行这样的高考制度的话。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涌现出更多专业人才,更多的世界级的科学家,为中国的发展一定回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作用当然就是不可估量的了。
如今,中国教育界上下已经渐渐认识到,不彻底改革现行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改革现行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制度迫在眉睫!
应试教育的产生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
应试教育不单是一个高考问题,尤其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生存环境巨大反差造成了人口集中加速流动的一种反常态势。
人们常说:“鸟往高处飞,水往低处流”,用来比喻人们都在向往和争取美好的生活,这是一种无可指责的客观规律,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国家,社会保障日趋完善,两极分化得到遏制,教育机会充分而且平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就没有了产生的条件。所以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政府实施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都要为之不懈努力。
那么,为什么中国政府三令五申减轻学生负担,并要求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呢?这就要研究与高考竞争强度相关的几个变量了。一般来说,城乡和贫富分化越大,参与高考的期望值越高动力也越大,这是市场竞争的需求一方就越强烈。高校普及率越大,则高考的竞争力减弱,这是市场竞争的供应方;上高校以外的就业途径越多,则参与高考的人数减少,相应减弱高考的竞争,这种人力资源分流等于扩大了供应。如果把贫富分化率设为H,高考普及率设为S,上高校以外的就业途径设为m ,这三个变量与高考竞争烈度K的函数关系,可以用公式示意如下:K=H/m.S。这个公式明白地显示,要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除了教育评价和人生观教育的改革措施以外,必须降低高考竞争的烈度K,因而必须遏制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鼓励国内外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高校以扩大高校普及率;而国家制订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规划,则是广开上高校以外的就业途径的重大决策,这是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减轻高校招生压力的有效措施。
现行高考制度改革既要双向选择又要坚持公平原则
上面谈了转变应试教育的综合社会措施,那么现行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又怎样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
如前所述,现行高考制度的产生既有其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社会的客观条件。而且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比世袭封建制度要进了一大步,我们现行高考制度当然也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应该说,现行高考制度最大的优势,乃在于它所体现的在录取分数线上的社会相对平等性,这是社会腐败日趋严重情况下广大群众最看重和关切的焦点。说“相对平等”是指“录取分数上的人人平等”,不包括贫富和地域的许多因素。所以,高考尽管严重扭曲了教育发展,但一说取消全国高考统招,弱势群体皆大呼反对。高考统招,还有一大不可忽视的好处,是保证了高校的入学基础水平,既缩短了各个高校的质量差距,又便于宏观调控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同时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条件。其三,这种
高校统招的办法简单易行,评价标准客观明确量化操作,有利于比较选拔检查和监督。但是,现行高考制度之所以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当然也有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柳斌说:“问题是现在高中离高考很近,压力很大。有的同志说,高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雷区。”现在已经到了不改革高考统招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相持阶段了,采取掩盖和回避的办法是无济于事的。
有人说“应试也是一种素质”,这话当然也有道理,书面考试要考的知识很多,这里就包含记忆能力、计算能力、写作能力和部分分析能力,也能考出临场不乱的冷静思考能力等等。然而书面考试,无论如何考不出人的道德品质,考不出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考不出操作技能和技巧,考不出创新思维所需要的非智力素质。书面考试成绩优异的考生,往往是刻苦学习和记忆力较强的人,因而死记硬背已成为应试教育的唯一选择,知识轰炸和题海战术,正在残酷地摧残着青少年的心灵和健康。为了分数、文凭和学位,强行灌输知识的大脑,越来越失去了自主思考的余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了。也就是说,现行单一书面高考形式,无法考察人的内在的更加重要的素质,因而现行高考这种素质的选择是片面的,常常会遗漏善于深入思考的有创新能力的好苗子,忽视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的青少年发展,却出现了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怪现象,长此以往必然成为束缚我国蓬勃发展民族精神的桎梏。
由于现行高考制度是 “一张考卷定终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高考竞争的强度K函数中,由于其他分流途径m小于1而使K值迅速扩大给学生造成巨大精神压力,特别是由于偶然的因素而使m →0时,考生因精神崩溃而自杀的现象就成为必然了。
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必须同时进行
根据上述分析高考制度改革的任务,高考制度改革首先是内容的改革。为了全面了解考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能力,高考内容应分为全国学科统考项目和社会实践考察项目,这两个项目的量化总成绩输入全国高校招生网中,作为公平合理的高校和考生双向选择的客观依据。全国学科统考科目分为基础科和专业科两部分,基础科实为任何专业通用的工具课程,是考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发展的核心能力,科目不宜多,内容不能偏,重点在于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了解,可设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专业课则根据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与高中阶段的通用选修课相对应,设现有高校主要专业基础所需学科,考试内容比工具课程要深入一些,但仍应强调基础和分析能力的考察。
高考内容的改革必然引发高考形式的改革,既考工具课程(必修科目),又考专业课程(选修科目),现行全国统一高考的办法已不能完成了,我认为可以借鉴和纳入每年两次全国统一自学考试来进行。每年元月全国和各省高校在统考网上,公布各校各专业招生除基础课外的专业课(不得超出两门)要求和计划招生名额;考生按自己实际情况和高校招生专业信息,自主选定自己参加统考的科目和时间。春季统考各科目完成的即可参加8月份统一录取并于9月入学,春秋两季统考各科目完成的则参加次年2月份统一录取并于3月入学,而秋春两季统考各科目完成的又可参加8月份统一录取并于9月入学。这样,一年内两次统考成绩有效,既允许一部分考生一次统考进入高校;又允许考生多次统考进入高校;既照顾到考生个性特长自主选择,又照顾到高校专业特色自主办学需要。实行双向选择全国统考按客观成绩录取的办法,实现了高校录取的公开公正和平等的目标,又保证了各高校入学新生的基础质量,同时给考生多次选择统考和专业的机会,完全打破了“一次考试定终生”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尤其重要的是,这一举措完全改变了科举制度被动录取的局面,
体现了考生和高校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新的时代精神。这里,一方面要借重自学考试模式,使之逐步完善和规范成为国家考试。另一方面,凡公民均可参加这种国家统一考试,并把统考成绩依照公民身分证号,按一年有效期输入统考网站,供考生随时查询和高校招生作为依据。也就是说国家建立高信度的统考网站,是保证高考双向自主选择公开公正平等录取的有效措施之一。
如上所述,要考察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这里就包括了社会公德、人格品质、奉献精神、个人特长、创新能力等等,这些内在素质的考察是不可缺少的,却又是书面统考所无法完成的工作。欧美诸国虽然也有全国统考,但往往单科考试,也不都是政府行为,不是一纸考卷决定升学与否,而且对于高教普及的国家不存在应试教育问题。美国高校自主招生,既看书面考试在校成绩,也看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表现,两者各占50%左右,这样评价考生就比较全面。但我们不能照搬,因为我国目前高考竞争强度很大,没有政府统一考试和考察成绩作为录取客观依据,则根本无法保证高校招生的公正和平等,从而使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升学权利受损,导致高校入学质量的普遍下降。上面所讲的是学科统考的方式,还要同考生社会实践的考察结合起来,才能作为高校招生评价考生综合素质的依据。
要考察学生社会实践的表现,应由县(区)级团委牵头,教育和民政部门协同设立考生社会实践考察办公室,凡报名者按公民身份证号立档三年内考察成绩有效。应分别设立考察专项,比如:学校評比前 3-5%,社会公益劳动项目,社会捐助项目,扶贫支教项目,竞赛评比获奖项目等。这里就包含了道德品质、劳动观念、个人特长、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了解,也考虑到了偏远地区薄弱学校中刻苦努力学生[8],各个项目要相对稳定以便于考察和相互比较,各大项要细分为条目并制定具体量化标准,通过对比试验取得一个合理的当量数值。各项目考察数据按三年有效合成,就构成考生社会实践成绩,经社会实践考察办公室考核确认,即输入全国统考网站按公民身份证号码与考生的学科考试成绩合成或并列,作为高校和考生双向选择的客观依据。
在每年8月和2月两个高校录取月内,各高校在网站公布招生专业、名额和特殊要求,考生自主选择高校和专业然后输入其公民身份证号,则高校网站自动调入全国统考网站学科成绩和社会实践成绩,按由高分到低分排队显示至招生计划专业额满为止。考生每次只能在网上选择一校一专业,自己根据网上自动显示排队情况确定取舍,还可多次选择专业和学校。这就有点象是到火车站买票一样选择窗口自动排队,也类似到大百货公司各柜台去选择购买商品一样,考生完全根据自己的愿望、特长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自然消除了被淘汰和失败绝望的心理,也避免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有利于高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避免招生计划的落空。在考生自动排队录取后即获得高校面试资格,按高校专业要求面试合格的考生同时注册入学。第一次录取名额未满学校专业,可在统考网站公布第二次和第三次排队自动录取直到开学前10日截止。这样多次双向选择的高考统招,既保证了考试考察的全面素质标准,又有利发现特长学生和学校特色专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高校招生的公平公开和平等目标。同时这种招生高校和考生的双向自主多次选择,完全打破了全国和分省高校录取分数线,使高校和考生都有了多次选择的机会,既避免了高校招生不足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也避免了考生报考志愿的盲目性而造成高素质学生落榜的不正常现象。因为学生都是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按自己的统考和社会实践成绩去权衡和评价,充分体现考生主体权利;如果考生选择学校专业不满意的话,还可准备下一期统考和提高社会实践成绩,从而实现自己的更高的愿望,我想因此可以减少许多考生失败和绝望情绪所造成的恶果。
现行全国高校统考招生是基础教育的一个指挥棒,它不断地用一个模式淘汰了许多青少年,使他们失去主动选择生活的权利而在心灵深处永远烙下失败者的印记。同时,这个指挥棒又迫使所有学校进入一个模式,把如花似玉、千姿百态的青少年变成没有思想的信息存储器,乃至产生铜臭腐蚀高雅学术殿堂的腐败现象,从死记硬背的书堆里走出一个又一个高分低能的硕士和博士!现行高考制度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拦路虎,万夫所指群情激愤已经到不清除这个障碍无法实现科教兴国目标的最后阶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