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讨当前我国新闻记者形象及其影响因素

2020-07-17 来源:年旅网


探讨当前我国新闻记者形象及其影响因素

作为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新闻记者对部门、单位、同事以及民众、社会、国家担负有一定责任和义务。当前阶段的新闻行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尤其是一些在职业道德方面缺失的新闻记者,做出了一些严重影响其在民众心里形象的事情。

一、当前阶段我国民众对新闻记者的形象认知

社会大众对新闻记者有着整体形象良好,且偏正面的认知,在其工作和生活情感上,公众抱有的形象认知是忙碌而紧张、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且工作有一定危险性;新闻记者本身精力充沛、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物质生活不富裕,但对新闻记者在爱岗敬业与深入民众生活这两方面的表现并没有高度认可。在新闻记者专业素养上,公众抱有的形象认知为新闻记者都能言善道、见多识广、反应敏捷,且可以到很多地方去、认识很多人,认为记者善于提问和采访,语音清晰、文笔流畅,但在遇到事情时能否客观冷静地进行果断判断以及在创新能力上的表现公众持有评价是一般。在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上,公众对新闻记者持有一般甚至较差的形象认知,具体表现在虽然记者报道的事物具有一定可信度,但责任意识的缺失使得很多记者往往会在利益驱使下做些违背良知、挖人隐私这样的不良行为,在公众认知里新闻记者在追踪新闻时确实很多时候能够坚持不懈,但对其能否分明是非,是否从公众利益出发抱着热心助人的态度、能否做到不卑不亢等持怀疑态度。总的来说,公众对新闻记者原本抱有着很高的形象认知和评价,但当前阶段各种失实报道、噱头报道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新闻记者形象,具体介绍以下几类:

其一,报道失实。或因权势、或因利益诱惑等多种原因,有些没有很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缺失的新闻记者很可能会放弃原则,做出一些失实报道,甚至颠倒是非黑白。同时,还有一些新闻记者没有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但出于自身对名利的追求,也会在新闻报道上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或是煽情、刺激的效果,不是无中生有,就是夸大其词,不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将事件本来面目报道出来。

其二,错误导向。在新闻行业间竞争和与其他新型媒体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一些新闻记者在报道内容选定上越来越看重轰动效应,而置自身具有的舆论导向作用于一旁,报道、宣扬一些领导人秘闻趣事和那些大碗明星、富豪极尽穷奢的生活方式、对暴力凶杀情况详细描绘、甚至是色情淫秽内容。

其三,各式有偿新闻频现。新闻本身属于精神产品,但现在却日渐商品化,出现了利用金钱进行新闻买卖的社会现象,比较突出的就是新闻广告化和广告新新闻化,以“赞助”、“协办”或是“专刊”等各种形式和名头将版面或播出时间出卖给他人,在一定版面和时间段内刊播对方指定报道内容,带有很强的欺骗性和隐藏性。

二、影响我国新闻记者形象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系统方面

其一,一直以来,不同的政治体系会对新闻媒体和记者提出不同要求,相应的媒体与记者就会在公众面前以不同角色出现。在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报道上,国家政府方面都掌握着舆论调控能力,通过组织、话语和财政三种途径共同控制新闻业,将其驯化为当前阶段体制内的一部分。此种情况下,虽有些记者能够针砭时弊,但整体上仍然是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性。

其二,当新闻媒体行业进入市场化竞争后,市场成为了新闻媒体的指导方向,在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形下,新闻行业也逐渐被金钱至上、娱乐至上这类观念侵蚀,致使新闻记者在各种内、外在因素影响下出现职业伦理、道德碎片化现象,做出一些违背良知、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如虚假新闻、炒作、报道歧视、侵犯隐私等。

(二)媒介技术方面

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诸如搜索引擎、新闻网站、BBS、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信息传播载体,一方面丰富了人们信息收发和交流沟通的途径和手段,一方面在互动性强,且开放、匿名的网络上,“全民记者“时代下很多新闻记者把互联网作为新闻来源,未经核实就发布新闻,产生了很多虚假新闻。

(三)立法方面

我国并没有针对新闻行业和新闻记者的完善法律法规来对其行为进行约束。新闻记者既能够引发舆论,又可以起到发起社会舆论监管的作用,在民众的认知里,新闻记者本身就具有监督社会的作用,却忽视了对新闻记者群体的监督管理,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系统的监管部门。

新闻记者地位的改变使得其在社会上具有更大影响力,肩负更多社会责任,但由于各种内、外在因素影响,很多新闻记者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做出了让步,做出许多有损形象的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