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选取的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材下册。接下来我将从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教材编写特点与内容结构,教学建议及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来诠释一下本册教材。
一、课程目标: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此次生物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的反应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课程,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1、(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2、具体目标:
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知识目标: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②能力目标: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
根据生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课程总目标的要求,新课标对八年级生物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分别做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
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和帮助他人增进健康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材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的编写让学生爱读,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基础。本册教材还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探究提供较充分的空间,也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有余地。从这些认识出发,本教材在编写方式上有以下特点:
(1)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避免从理论到理论。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模拟探究等活动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能力。
(3)绘制了有关学生活动情景和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4)文字表述力求通俗、准确、生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配有大量彩色图片,版式设计力求美观活泼。
(5)体例安排巧妙
章节引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个章节都安排一段章节引言,点明本章或本节的主旨,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单元小结:总结本单元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具体内容,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后练习:本套教材为每节课设计了课后练习。习题设计体现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联系学生的生活
经验。
科学探究活动:八年级下册共有探究活动26个,有关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 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本册教材重视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渗透人文精神。本册教材安排“科学·技术·社会”5篇,“科学家的故事”3篇,例如《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已累计增产1500多亿千克,为农民增收500多元。反映了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这些内容的安排,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材内容结构
(一)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该册内容涉及课程标准的四个一级主题: 第7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包括4个二级主题:1人的生殖和发育2动物的生殖和发育3植物的生殖4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8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包括2个二级主题:
1、生物的多样性
2、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第9个主题“生物技术”,包括2个二级主题:1、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2、现代生物技术
第10个主题“健康的生活”,包括5个二级主题:1、健康的度过青春期2、传染病和免疫3、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4、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5、医药常识
(二)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本册教材第七、八单元的具体知识内容。
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同生殖方式的形成,体现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同时也展示出生物圈中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表现的发展和进化。
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在本章安排了四节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分为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及无性生殖应用三部分。基于学生对植物有性生殖和发育的了解,教材从植物有性生殖的复习引入,利用植物有性生殖框架图,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植物开花、结果,种子萌发等过程,在回忆、复习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有性生殖的概念。之后重点介绍无性生殖及其应用。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分为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其他昆虫的发育两部分。本节教材安排了多组制作精美的图片,作为学生阅读、观察、思考的材料。比如象创设问题的情景:“毛毛虫“与蝴蝶”的图片,让学生有这样的疑问“难道毛毛虫与美丽的蝴蝶有什么关系吗?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包括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两部分内容。教材是以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为例来引导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
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包括观察鸡卵的结构、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两部分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在节的引入时采用了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交流的方式,将有关鸟的生殖和发育的问题展示给学生。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更加广泛的思考,使学习活动建立在对以往经验反思的基础上。
第七单元第二章包括的内容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第七单元第三章从知识的角度看,前面两章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本章的内容是前两章的延续。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介绍了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后来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的过程。同时还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以引起学生的讨论,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引导学生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以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这三节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的
本册教材第八单元的知识内容总结。
包括的内容:三章内容,第一章主要掌握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预防措施,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及免疫的功能。第二章掌握安全用药常识,学会急救的基本方法。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使学生知道健康的概念,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等,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知识整合
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每个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10个主题来编写的。人教版的《生物》七年级上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主要有1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级上册主要有3个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八年级下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健康地生活;)。另外,生物与环境和科学探究2个主题贯穿在四册教材中。
五、教学建议、
通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结合生物学习的特点,我对生物学案设计主要从课前导入,独立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讲解,巩固训练。五方面。本册教材的教学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
1、结合本地的实际,倡导探究教学:
在“扦插材料的处理”探究活动中,选择当地常见易选的材料,同时注意单一因素的控制——探究的环境(温度、光照或时间);材料选择(技条的长短、枝条的老与嫩、切口的部位或形状)。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来选择。
2、重视实验与观察:
认识卵壳和卵膜结构时,让学生动手,感受卵壳对外力的承受,了解卵壳对卵的保护作用。结合课后开放性练习中的问题——蛋壳上有气孔吗?进行小实验,认识到卵壳不是封闭的,新鲜的鸡卵是有生命的是活的。
六、评价建议
激励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而小组捆绑制则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应运而生的有效模式。可以从课堂考核扩展到学科考核。我对学生的量化评价包括预习准备,自学导航,合作探究,拓展迁移四个部分,既注重了形成性评价,又使生物学习的过程统一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是我对学生的量化评价表。
七、课程资源的整合
充分利用并开发课程资源。除了教材提供的必要的图片,善于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善于拓展学科资源,成立生物科研小组,创办生物报。课余时间可以安排学生参加自主实践活动去我校蔬菜基地参观或劳动。在积累生物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兴趣。
结束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的课堂是充实的。每堂课都贯彻生物课程理念;以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重点;倡导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寓学于乐,教学相长,破解生命奥秘的理想生物课堂!以上就是我对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材的理解,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教!谢谢!
《植物的生殖》说课稿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下的三级主题:植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内容。 一、教材地位:
说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一节。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殖方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现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本节介绍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及应用,着重突出了植物的生殖方式与环境的相适应。
二、教学实际分析:
优势:课改的实践已经使学生适应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农村学生对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知识的理解能更深入。
三、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思想。”我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利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的教学理念。
四、说学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根椐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阅读、思考、分析、合作探究、讨论等多种途径,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描述植物的无性生殖;使学生能够列举一些常见的无性生殖,说出扦插和嫁接应具备的条件,尝试进行嫁接和扦插实验,体会到不同的生殖方式对不同的环境的适应。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小组讨论活动来获得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通过扦插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五、重点:概述植物有性生殖;概述植物无性生殖。 难点:概述植物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导言 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考考你 进入新课开花结果的生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它们与人类保护和利用生物又有什么关系? 有性生殖 你一定还记得花的结构及其在生殖中的作用。请你回忆观察学过的知识并填写思考回答 学生自图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填这部分知识学生有遗忘,所以我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重点, 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程序 动 直接点明整章的学习主线 学生活设计意图 flash演示 书本P2页的框图。 提问1被子植物是怎样生殖的?(它们通过(出示种开花、受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子) 来繁殖后代。) 提问2 何为“有性生殖”?(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过渡 出示投影 除此之外,植物还有其它生殖方式吗? 无性生殖 观察: 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 马铃薯块茎发芽生根 学寻找答案 观察与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结果,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思考: 1.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 自学书2.这种生殖方式又叫什么? 本回答 举例无性生殖 播放无性生殖的应用 提问 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在那能看到无性生殖的应用? 学生观看嫁接,压条,扦插组织培养的图片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对植物来说各有什么益处? 1.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答 和变异性,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恶劣环境)。 2.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状较为一致。所以短期内可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练习 小结 完成课后12 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发言 课时2植物的生殖(二) 目标与方法 1.说出扦插和嫁接应具备的条件。
2.尝试进行嫁接和扦插实验。
3.确立科学研究最终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思想。 课前准备
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好柳树的枝条、刀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模拟试验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植物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的应用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你问我答” 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图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集体荣誉感,促进知识的落实 设计意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并尝试回养成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的习惯 将学生原有的知识规范化 在学生已有的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问 过渡 出示阅读提纲 生物生存都需要那些条件呢? 条件有内因,也有外因,今天我们就无性生殖的植物自身有什么要求进行探究 1.你准备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2.扦插紫背天葵需要哪些环境条件?扦插的材料要如何处理? 3.如何进行扦插,你能操作一下吗? 4.如何进行嫁接?你能操作一下吗?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生物生长需要多种条件 出示阅读提纲让学生代着问题去思考,教师指导,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 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就阅读提纲逐一回答。 每小组代表上台演示嫁接的操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小结 你学会了些什么? 学生小结 教后小记本节课重在实践操作,在课上让学生进行模拟嫁接和扦插,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板书设计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生物说课稿
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下的二级主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是在学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基础上设置的,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问题后,认识昆虫的主要特点(生物习性、形态结构)、昆虫与人类生存及整个生物圈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从而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有益昆虫,控制、消灭有害昆虫虫,并学会自主探究、应用创新,形成生态观念、和谐意识。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选出本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根据学习主题创设适合目标达成的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教学的三维目标①以家蚕为例,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②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认识动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和谐意识和生态观念。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②难点:变态发育的概念、过程及分类。
五、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思想。”我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利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的教学理念。
六.丰富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
(一)故事导入,为新知识学习“抛锚”目的:(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研究昆虫发育历程与真实相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毛毛虫的靴子》:故事大概:森林里有一个蜘蛛鞋匠,会用豆壳、树叶等为动物们做各种好看的靴子,毛毛虫也想做一双,蜘蛛考虑到天气快要变冷了,就给她做棉鞋,可是毛毛虫的脚太多了,等那么多的鞋子做好之后,已经是冬天了,蜘蛛找不到毛毛虫,就把他的靴子挂在树枝上。第二年春天,在一个茧子里出来一只美丽的蝴蝶,她看见很多漂亮的用树叶做的靴子挂在树枝,就把刚生的“蛋”放在里面,过了几天,孵出了很多毛毛虫宝宝。
(二)提出问题,突破难重点
达成:①分组自主探究: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联系实际、阅读课文、对观察、思考进行分析、讨论题。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发表组内的学习认识。教师在过程中引导、评价。
目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引导攻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
(1)提出思考题:
①靴子做好了,毛毛虫去哪儿?(蛹) ②春天,从茧壳里出来的蝴蝶是谁?(成虫) ③蝴蝶的宝宝是谁?(卵)
④蝴蝶为什么不认识它定做的靴子?(完全变态发育)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思考讨论练习题
(创设认知冲突,促进知识同化)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看动画的基础上,参照课本内容,做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排序。 让学生在找出图片正确顺序的基础上,联系看到的童话故事,进行比较思维。
学生经过思考、比较后不难发现童话中毛毛虫的经历就是课本的插图,也就自然归纳出昆虫生活史 总结四个阶段:卵(蝴蝶的孩子)—幼虫(毛毛虫)—蛹(渡过不良环境)—成虫(蝴蝶)
(2)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蝴蝶不认识她自己定制的靴子?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是“形成结构和生活习性显著不同”,由此理解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的科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发育过程中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是初中《生物学》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本节的前节与后节虽都是介绍生殖和发育,但每一节都是独立的类群,与本节没有太多关联。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征,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缺少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主要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讲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描述、分析了青蛙的鸣叫、雌雄抱对,产卵,体外受精和青蛙的发育过程等现象,并且讲述了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影响。归纳出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是以青蛙为例,教材中的资料也极富有探究意义,意在激发学生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概念
2.通过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3.了解环境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比,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自主学习、比较、归纳总结等的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教学图片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影响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青蛙的鸣叫以及鸣叫的意义。
3.青蛙的生殖方式和体外受精的过程、意义。
4.青蛙的发育过程,以及发育过程中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变化 难点:
1.早期蝌蚪与成蛙的比较
2.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学习过程中环保意识的渗透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与“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如一些两栖动物的图片,并制作成课件。 2.课后实践与调查:任选其中一个。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学生:收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预习本节内容。
二、说教法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互动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较法等。
1.本节课较多地运用了幻灯片展示,用各种图片适时的展示,创设了各种不同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激发了兴趣、突破了难点,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
2.分析讨论、合作探究贯穿课堂的始终,与课件相结合,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的每个活动之中,认真观看图片,跟随老师的引导,分析讨论所涉及到的问题,能够主动地在小组内探究新知识,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3.师生互动,降低了讲台的高度,与学生融为一体,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比较法的灵活运用,加强了前后所学知识的连贯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三、说学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指导,采用“分析图片及课本上的材料——深入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融合自主分析、讨论法、比较法、归纳交流法等多种方法,实现生生互动,学习新知识。
1.注重知识的迁移,由几种常见的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学生已有的有关两栖动物方面的知识总结出两栖动物的概念;由一首宋代的古诗引发起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青蛙的鸣叫、抱对等,进而引出课题。
2.合作探究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特点、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比较分析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形的主要区别、青蛙与家蚕生殖发育过程中的的异同点,锻炼了学生的探究、分析讨论、比较、交流、归纳总结等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保护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的意识,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3.自主学习课本上的“资料分析”,通过自主分析、合作讨论,了解在环境条件发生异常变化的情况下,两栖动物发生的变化情况,从而理解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设计思路
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极引导和拓展,组织好课堂上的每一个活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适时做出客观评价,使教学过程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程理念。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教学过程
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的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主要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总结出两栖动物的概念。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约客》以及辛弃疾的诗《西江月》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是否所有的蛙都能鸣叫?蛙的鸣叫有什么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本节课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通过图片展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明确蛙卵受精的方式、特点和发育的过程、特点,早期蝌蚪与成蛙的主要区别,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等知识点。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通过对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与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的比较,明确了这两种动物生殖发育上的异同点,加强了前后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合作讨论、分析、理解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从而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关注动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斟酌,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展示课堂练习题,这些练习题由易到难,主要是考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及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并回答,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适时地做出客观性、鼓励性的评价。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点拨并组织学生搞好各项活动,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新课标理念。
3.板书设计
对本节课的知识,我从四个方面引导学习展开学习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当时机写如下的板书: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两栖动物
1.常见种类: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2.概念
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鸣叫:鸣囊——雄蛙;作用——招引雌蛙 2.抱对:提高受精率
3.生殖特点:有性生殖,体外(水中)受精,卵生 4.发育特点:变态发育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或受精卵→幼体→成体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四、保护青蛙,爱护环境 五、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新课标的评价观念要求:评价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给学生找位置,评价的目的已经多元化,评价的内容要求全面化,评价的方式倡导多样化,重视发展行评价。
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贯彻始终,肯定学生,尊重学生,推动学生积极地发挥;同时进行学生互评、自评,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对回答不完整的同学给予引导、鼓励,发挥鼓励性评价;对于各方面都表现好的同学,重视其发展性评价。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反馈检测对本节课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标情况。
“鸟的生殖和发育”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理解鸟类的生殖,对于理解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展示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目标定位说出鸟卵适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和难点鸟类生殖的物质基础是鸟卵的结构,学生对鸟卵的结构模拟图与实物标本很难一一对应,因此,“观察鸟卵的结构”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4学法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随着教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使他们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5课前准备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课前教师需要剪辑有关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的录像片,并收集有关图片及文字资料,准备观察材料:醋泡过的鸡蛋,不同发育阶段的鸡卵等,制作CAI课件,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收集有关鸟类繁殖行为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与长辈交流家禽的养殖,分组设计人工巢箱和饲养台。
6教学流程
6.1导入首先,教师播放有关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的录像片,请学生在欣赏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说出从中发现的生物学信息,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设问题情境。接着要求学生欣赏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分析说明这首诗中有关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诗句。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交流,导入课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信息的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6.2学习过程
6.2.1学习鸟类的繁殖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录像,出示观察讨论提纲:不同的鸟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鸟类筑巢的意义是什么?鸟类繁殖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是否所有的鸟类繁殖都经过这样的过程?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收集有关鸟类繁殖行为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理解鸟类的繁殖行为对种群繁衍的意义,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明确交配行为的意义,只有受精卵将来才会孵出幼雏,鸟卵的结构是鸟类生殖的物质基础。带有挑战性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6.2.2学习鸟卵的结构
观察鸟卵的结构的实验是个难点,教师可鼓励学生动手实验,亲自感受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以便理解卵壳的保护作用。
为帮助学生理解鸟卵在发育的时候,通过卵壳上的小孔进行气体交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卵壳上的小孔,并通过结合课后小实验证明鸡蛋壳不是密封不透气的。然后出示在醋酸中浸泡过的鸡蛋、煮熟的鸡蛋、打开的生鸡蛋,让学生观察卵壳、卵壳膜、气室、卵白、卵黄、胚盘等结构,并尝试与课本的插图一一对应,认清鸟卵的各部分结构。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新鲜的鸡卵是“活”的,教师可进一步向学生展示不同发育时期的鸟卵,区别胚盘的不同颜色以及胚盘周围的毛细血管。
这部分实验操作简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识鸟卵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卵的各个部分的结构作用,使他们理解鸟卵的发育能完全摆脱水的限制的原因,认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
在学习鸟卵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受精卵在体内已经开始发育,影响鸟卵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6.2.3学习鸟的发育
播放鸟的发育过程的录像,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鸟类的孵化期数据,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到孵化期的长短和鸟卵体积之间的关系,同时出示2种不同的雏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其中的异同点,进行填表,通过比较、交流得出结论,明确早成鸟和晚成鸟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分析数据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对生物信息的感知性和关注程度。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昆虫的发育、两栖类的发育、鸟类的发育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体系,认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播放家禽的养殖和鸟类资源的保护录像,教师结合“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态度和情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渗透。
6.3技能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产蛋率与取食蛋白质质量的关系曲线图,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因素来分析问题,并通过量化选择最佳的配制鸡饲料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活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实际引入科学,再回到现实生活,实现了活学活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性地渗透了STS教育。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说课稿
教材分析:遗传和变异使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内因。生物的遗传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的,生物的性状是遗传物质在发育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应从比较亲子代的各种特征开始,然后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基因水平。由于观察内容的分量并不重,重在对问题的讨论,我安排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讨论。
学情分析:学生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调查、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重点: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难点:基因控制性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1、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2、基因控制性状。)
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这一节课,需要解决的是生物个体的性状与基因关系的问题,而基因和性状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我是这样设计的,以基因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通过观察与思考,使学生从比较熟悉的动植物和自身性状的具体观察入手,抽象出什么是性状?性状包括哪几部分?通过转基因超级鼠资料分析的讨论,获得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统计好的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
教学器材:
(1)准备同学熟悉的性状、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
(2)和学生内容顺序一样的性状调查表以及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 (3)转基因作物、动物、食品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举例说出一些学生常见现象。例如: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耗子出生就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哪一生物现象呢?
[点评:以学生熟悉的现象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张照片。这是我们班上一位同学和她母亲的照片,请同学们找找看,她的什么地方长得像妈妈?什么地方不像妈妈?
学生: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正如同学们看到的那样,这位同学有些地方像妈妈,有些地方不像。生物学上把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展示课件)
遗传: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实现的
[点评:以班上学生和她妈妈的照片引起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 二、观察,交流理解什么是性状
教师: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脸型、嘴巴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
(板书,第一节_____________生物的性状)(将“基因控制”四个字的位置先空出来不写) 教师:那生物的性状还有哪些呢? 学生:观察性状调查表,回答问题。
教师:(老师出示调查表,是与学生一样的调查表贴在黑板上)通过你的调查表,看看你都是在哪些性状上像爸爸或妈妈?我们简单地来统计一下,只要你像任何一个性状的就可以举手。眼皮像爸爸或妈妈的举手,耳垂像的举手„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举手。
教师:(老师把统计的人数写在黑板上的表格中)从这些数据中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像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遗传是普遍的。我们身边其它生物还有没有遗传现象呢?
学生:有,比如说狗的后代还是狗,我们吃的桃籽种下去结的还是桃。鸡生的蛋经过孵化还是鸡。 教师:说得很好,生物都具有遗传的特性。亲子代之间相似主要就是性状上相似,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生物的一些性状。(展示图片资料)
学生:观察图片,比较不同的性状。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很多生物的性状,那谁能给性状下个定义呢?到底什么叫性状? (板书,生物的性状) 1、讨论:
(1)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知自身所有性状? (2)试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适当做补充。
学生: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都是生物的性状。
(板书: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 2、讨论:生物的所有性状都能遗传吗?
不是所有性状都能遗传,如双眼皮的父母有可能会生出单眼皮的子女。
(出示影星范冰冰和她妈妈的照片)请同学们找找范冰冰和她的妈妈长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两人的差异。如脸型、眼皮、嘴巴等。
教师:像这样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称为相对性状。再展示图片资料,理解什么是相对性状。(板书:相对性状)
展示:几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对性状。
学生:做练习。
三、共同揭开转基因鼠的奥秘
教师:同学们对性状和相对性状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父母的许多性状会在我们身上出现?我们知道,精子和卵细胞都没有携带任何性状,那么父母究竟把什么东西传给了后代,才使子女象父母呢?
学生: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教师:教师可以先不评价学生的猜想,引导大家看投影片“转基因鼠的实验过程”教师做一定的讲述。然后小组合作研讨书中的讨论题。教师在学生研讨中巡视指导,在学生交流中及时点拨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释疑。并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做出恰当的评价。
交流讨论的结果
教师:这个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学生:鼠的个体大小
教师:后代中只有转基因鼠的个体变大了,说明了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说明了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说明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教师:很好。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学生:是基因。
(板书:基因控制性状并把第一节的题目中空出来的“基因控制”四个字补充完整。) [点评:通过对转基因鼠事例的讨论、观察和理解,明确了性状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四、拓展与延伸
教师: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目前,已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等。
展示:各种转基因物品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教师: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转基因会引起哪些争议,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既然我们知道了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那么你还想了解基因是怎么传下去的吗?是通过什么传下去的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生物的性状 2:相对性状 1、1形态结构 1、2生理特征 1、3行为方式 3:基因控制性状 教学点评:
本课堂上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利用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无论从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价值观方面都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教材从经典遗传学的庞大体系中提出基因这一核心概念,并以基因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而解决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
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文字量很少,但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却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紧紧把握这个关键,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生成的问题情境中分析,交流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
1,_知识目标:
①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 ②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②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2,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亲子代间具有遗传性,即在性状上具有相似性,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同的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因此亲代的基因通过什么途径传给子代确立为本节的重点.
2,同种生物的染色体形态和数量是相同的,只有保持染色体数在亲子代间的稳定性,才能保持同种生物性状的稳定遗传,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为本节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知识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使学习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到所思考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多多,发言就会勇跃,每个新问题的提出必然引起学生们进一步探究问题,寻找答案的欲望.
(二).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学习方法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一个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让同学们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家庭全家福照片,然后来畅谈一下自己的外貌与父母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然后再提问:妈妈是不是把自己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的通过这样短短几分钟的交流让课堂很好地贴进了学生生活的实际,这样不但复习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又很自然点拨出本节
的主要话题:1基因位于哪里2基因究竟是如何在亲代与子代间传递的.(出示课题: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新课教学
(一)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间的关系(基因的位置)
1,展示染色体和DNA关系示意图,用语言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间的关系. 染色体蛋白质DNA
2,学生活动:用图解等形式表示出三者的关系 染色体DNA基因 3,制作染色体模型
教师给每四位学生提供一根长绳,假设这根长绳是DNA分子,怎样才能把长绳处理成染色体呢(学生思考的前提:人的一个体细胞中所有DNA展平,总长约1.7米,而所有染色体长度仅0.5毫米.)
(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
讨论:①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②染色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③什么样的染色体互为一对
讲练结合
生殖细中的染色体数10对39对24对12对8对染色体玉米 犬黑猩猩水稻洋葱名称染色体数目恒定对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思考与讨论:
1,在生殖过程中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分配 2,怎样组合才能保证受精卵和新个体内染色体数目不变 亲代生殖细胞受精卵子女 三,问题设疑,知识铺垫
思考:
子代拥有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一定表现出和父母相似的性状呢 四,知识巩固,共同提高
1.基因存在于()A.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B.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上 C.细胞核内的蛋白质上D.细胞膜上的染色体上
2.下列结构中不存在染色体的是()A.细胞质B.细胞核C.精子D.卵细胞 3.关于精子和卵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叙述,错误一项是()
A.分别与体细胞里的相同B.都比体细胞里的少一半
C.相加后与体细胞里的相同D.相加后与受精卵里的相同 4.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
A.都来自父方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C.都来自母方D.有的来自父方,有的来自母方 5.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
A.减少任意一半B.数目始终保持不变C.增加一倍D.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6.玉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20条,其雄花产生的精子和雌花产生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分别是 A.20条,20条B.10条,10条C.20条,10条D.10条,20条 学习反思
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教学反思 一,设计理念
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我区试点的新目标教学模式,本课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
给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贯穿本节课的主线是基因传递问题,围绕这一中心充分利用要图片,表格和数据来帮助学生来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等方法逐步完成科学探究过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增强生物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能真正实现学习的过程是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是本章的重难点,也是初中生物的难点之一。因此,学好本节对掌握生物学的遗传规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高中生物遗传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能力目标:
通过对“基因传递的遗传图解”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2)通过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实验过程,感受实验过程的艰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
3、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分别控制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因而“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是本节课重点之一。
2)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利用遗传图解推断显、隐性基因的组成及性状这一系列过程,是一个肉眼看不到的抽象过程,所以这是一难点。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不但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知识为载体,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又是一重点。
3)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推理,并应用理论来解释生活现象,自然而然地将生命科学和社会法律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是又一重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只是对自然界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象比较熟悉,并不了解其中为什么的遗传奥妙,同时也不知道其对生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性。所以课中要注意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三、说教法
1、“体验式”探究法。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无法在课堂上重现,所以采用“体验式”探究法。通过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体验与感知的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讲解法。“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采取教师讲解法。 四、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动手画遗传图解。帮助理解遗传规律,学会应用,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温故知新提出质疑 第三环节:体验实验认识规律 第四环节: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第五环节:采摘硕果拓展创新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环节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探索。
同学们都知道达尔文吗?(知道)
你知道他生了多少孩子吗?(NO)10个(啊!)
你知道他的孩子从事什么工作吗?(NO)10个孩子没有1个是健康的。(啊!) 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我们今天的学习将会揭开这个谜底。 第二环节:温故知新提出质疑
本环节设计理念: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所以我设置了以下问题,作为知识铺垫
1、基因与性状有何关系? 2、什么叫相对性状?
3、体细胞的基因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成有何异同? 4、基因如何在亲代与子代间传递的?
特别强调,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分离。利用人的生殖过程图解基因的传递,提出新的质疑。同时指出,科学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推测,科学家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转入下节内容。
第三环节:体验实验认识规律
本环节设计理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其科学品质和精神;勤于动手,加深记忆。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三个遗传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带着问题研读教材,使学生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有一个整体感知; (1)该实验研究豌豆的哪种性状?(2)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3)孟德尔得到了什么启示?你是怎么理解的?
2: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实验。
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孟德尔的三个遗传规律。 (1)杂交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难道控制矮状的基因没有传给子代吗?
(2)第二代种子长成的植株有高的,为什么也有矮的?并且高的比矮的多得多!
4:动手画出遗传图解(听10遍不如说1遍,说10遍不如写1遍)
学生通过阅读、多媒体课件展示孟德尔的探究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三个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画遗传图解等活动,推进学习,引领学生有效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环节: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环节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于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既运用了规律,解决了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又为下一问题学习做好了过渡。
1、如果A和a分别控制卷舌和不卷舌那么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下一代Aa基因控制的性状,到底是能卷舌还是不能卷舌?还是一半卷,一半不卷?
2、双眼皮是显性性状,而单眼皮是隐性性状。那么一对单眼皮的父母,会生出双眼皮的孩子吗?父母都是双眼皮呢?能生出单眼皮的孩子吗?(用遗传图解)
3、返回课前的达尔文不幸的婚姻问题,然后利用家系图谱解释近亲,使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的近亲关系。基因在生殖过程中的传递(遗传图解)。假设a为控制一种遗传病的隐性基因,让学生猜想她们的后代患病情况如何?通过理论计算得出患病机率较高,使学生理解,亲缘关系越近,基因相似程度越大,如果结亲结婚,后代的隐性致病基因结合的机率就大,出现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理解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
第五环节:采摘硕果拓展创新
本环节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敏感曲线,此时的学生处于疲惫状态,以鲜活的水果链接每道题,作为学生成功的奖励,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课程标准要求:要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品质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围绕本节重点,设计六道习题,应用三个规律,每道题都有不同的水果作奖励;简介“人类基因组计划”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拓宽视野,了解前沿科学。
六、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二、禁止近亲结婚
“人的性别遗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人的性别遗传”是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的一个重点,是对八年级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一课。
本节课在整章书的编排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深化,启下是为后面学习“生物的变异”奠定基础。就知识而言,要了解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并且通过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理,从小培养科学对待生男生女的问题,增强学生维护男女性别自然发展的社会道德感。因此,无论从知识的形成、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来看,本节课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解释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说明生男生女几会均等的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解读数据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加强团结合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关注我国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揭示和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可以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继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求索的精神。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掌握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考虑到初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对教学内容提及的“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难以掌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在以下两方面: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理;增强学生的社会道德感。
二、学情分析
要上好一节课,教师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初二的学生,初二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在授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授课的一个切入点,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但不能忽视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对于课本提及的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参与模拟探究生男生女几率的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更利用于学生掌握。
三、教学方法 1.说教法 在教法指导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此理论指导下,我设计了以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比较法发现“人的性别差异与第23对染色体有关”;运用实验法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希望培养学生通过探究法去获取知识。美国科学教学标准中提到: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问题,亲历知识的再现过程。学生通过讨论了解人的性别差异与性染色体有关,通过动手实践探索生男生女的奥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开好头对一节成功的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向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我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幅婴儿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当一小孩降生时,众
人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部分学生回答关心小孩的健康与否;更多的学生表示更关心的是小孩的性别。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的性别差异上,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诱导发现,引出问题
人的性别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是关键。“温故而知新”,我通过向学生展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DNA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图片,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人的性别差异是否与染色体有关?”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我首先向学生介绍“发现性染色体”的一些背景知识。在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对男女的23对染色体做了充分地比较。在比较中他们发现了什么呢?(向学生展示一幅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我通过幻灯片上的3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经过交流,发现:人的性别差异与性染色体有关;男性生殖细胞精子有2种,女性生殖细胞卵子只有1种,Y染色体比X染色体短小。
2.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了引出“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话题,我设疑:同学们,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指什么呢?学生回答:这个细胞指的是受精卵,而受精卵又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的。我及时展示相关图片,“对!但我刚提到:男性生殖细胞精子有2种,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有Y染色体的;女性生殖细胞卵子只有1种,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会影响着人的性别。那么,生男生女究竟由谁来决定呢?”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建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受精过程;有的学生提出用实验来探究。我们在综合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劣后,决定采用实验法进行探究。我顺势提问:精子我们肉眼是看不见的,那整个实验怎样操作呢?这时,有学生提议:老师,在八年级上册我们曾经用气球、吸管、硬塑料片模拟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那我们同样可用其他材料代替精子和卵子啊!“太棒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模拟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展示“模拟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的幻灯片。)
讨论:那整个实验该怎样设计呢?接着我向学生投影幻灯片上的四个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我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确定本次探究活动的内容如下。
(1)材料:每小组准备围棋棋子和两个不透光的容器。
(2)实验装置:把棋子分装在两个不透光的容器中,其中一个容器内的棋子代表精子(黑白子的比例应为1∶1),另一个容器内的棋子表示卵子(里面盛的都是黑子)。
(3)我听取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设计后,给予了赞扬并指出不足。最后,我通过Flash片断向学生强调整个实验操作过程。
(4)学生明白实验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并在探究表格上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5)汇报实验结果:由以上的数据分析可大致看出,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机会均等,说明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新生儿究竟是男孩还是女孩,主要取决于由父亲的哪一种精子与母亲的卵细胞结合,认为孩子的性别完全由母亲决定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3.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理解,安排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8页的填图。 4.呈现多种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形势严峻。而造成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明确指出性别的不平衡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从而教育学生科学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共同维护男女性别自然发展。
(四)加深认识,思考拓展
为了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我设计了思考拓展环节进一步深化本节教学内容。
(五)课堂小节,课外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染色体决定的。若性染色体多了一条或少了一条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感兴趣的可课外浏览此网站:http://www.pep.com.cn。
五、教学评价
这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我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自主参与、自主体现、自主构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诱导发现、合作探究、思考拓展、课外延伸5个环节逐步落实教学目标。为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我还通过“课堂评价表”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作出具体的评价,并让学生把对教师的课堂设计有什么更好的建议通过评价表反馈上来。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受到:课改后,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正确的,学生的学习正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有创造性。让学生领悟到生物学与生活、社会息息相关,从而进一步立志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吧!
《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教材背景: 教材地位:《生物的变异》这节书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能力目标: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前面几节书已经对遗传方面的知识有了系统的讲述,加上本节书有大量的素材供学生去探究、讨论和思考,在新课标理念下,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对各种现象加以理智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根据本节书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适宜的情感激励,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策略:1、创设情景让学生举例说出自己身边生物变异的事例,并结合教材,得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实施,明确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除了跟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进一步延伸到由于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3、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通过教材介绍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的三种育种途径,通过身边的事例(肉鸡、蛋鸡、观赏鸡)的例证,使学生从感性知识开始,理解有关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教学过程: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完成目标情况导入(投影片)棉花的短果枝和长果枝水稻的短杆和长杆家鸽羽毛的灰红色与白色各种菊花的花朵形状果蝇的红眼与白眼?上述相对形状的产生原因?根据投影片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结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探究一种变异现象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小结知识延伸参考课本的探究实验,根据自己设计的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实验的结果统计,分析、思考后回答学生归纳根据老师的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总结: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体内的遗传物质基础没变,应该接近小型,反之则接近大型1、巡视、指导2、讨论题(投影)从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小花生种在肥沃土中,大花生种在贫瘠土中,结果怎样?依据是什么?从大花生选择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都是大的吗?为什么?小结:通过探究花生子粒的大小,使我们明白,生物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板书)1、一粒小品种花生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形成“大”种子,再种下去,那么他的后代的平均值是怎样的?结论: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学生在掌握知识之余锻炼了综合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生基本能总结出其中关键过渡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简介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和意义。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创造过无数的辉煌,许多优良品种来源于中国(水稻、家猪等)。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吸引学生去学习培育新品种的知识。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1、高产奶牛的培育2、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3、太空椒的选择培育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完成书上的内容,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学生代表归纳其中的科学道理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1.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2.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
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3.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课堂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人类利用生物的遗传变异原理选育适合人类需求的新品种,但是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也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教学反思:1、让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正确的解释身边的遗传变异现象。2、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3、可以更好的利用教学课件的辅助作用,让课堂更充实。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特点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 “生物的进化”中的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延续之后,就很自然过渡到生物进化的有关内容的学习。本章内容是前两章的延续。谈到生物的进化,自然要先探讨有关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在此基础上再探究生物的进化。可以说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②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及新的研究进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与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原始地球表面的变化;化学进化的过程。
②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生命起源是化学进化的结果。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因此,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应用于实践→概括总结 三、说学法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在新的平台上“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节课力图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阅读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猜想、讨论、交流,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并提供相关问题情境,运用所掌握的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联想生物的进化过程和不同时期地球上的生物,再提出问题:最早的生物从哪儿来呢?即原始生命是哪里来的?生命又是怎样发展的呢?再引入新课——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二)新课
1.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三个组,每组提供一个资料并创设几个和资料相关的问题,由学生代表写在黑板上面,要求学生根据资料共同探讨得出答案。
第一组资料:P47原始地球表面想象图 通过问题“①描述原始地球的特征”,培养学生科学的想象能力;通过“②这种情况是科学家自己看到的吗?” 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通过“③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不同?”和“⑤原始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④现在的地球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组B:资料:P48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
通过“①米勒实验证明的什么? ” 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
过“②凭此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做出怎样的推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组C:资料:P49小行星撞击地球 通过“①什么是陨石?它来自何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②科学家在陨石中发现了什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 “③由此可以做出什么推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学生总结:原始地球形成生命过程的科学推测
原始地球先形成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雨水汇入原始海洋→形成原始生命。 3. 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提出生源论和宇生论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五、 板书设计
将本节课的知识点最后做了归纳总结,并列举在黑板上
本节课主要知识点有原始地球形成时间、原始地球的特征、原始大气的成分和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六、课后反思
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但在分组讨论过程中,由于对学生没有提前分组,导致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效果较差,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导致部分内容在讲授过程中一带而过,显得比较简略。
“生物进化的历程”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学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延续之后,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即生物进化的有关内容的学习。从知识角度看,前面两章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本章的内容是前两章的延续。当学生了解了“生命的起源”,知道了原始生命是那么简单、低级,再看看眼前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经过比较会意识到生物是向前进化的。因此,本节教材安排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这一内容。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节教材是在生命起源的基础上,阐述地球上出现是生物如何向前发展进化的内容,从生命的起源到生物的进化,体现了生命历史的完整性。生物进化的知识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树立,对学生进行无神论的思想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各种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2、能力目标
(1).根据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排列出生物的进化顺序,进一步锻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的设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2).结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4、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的历程。
5、教学难点:用比较的方法,利用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排列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6、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Flash“生物的进化树”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进化的历程的总趋势,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四、说学情分析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从宏观上已经具备生物各个类群的主要特征知识,但有一些可能已经忘记。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组织小组活动并完成“生物的进化树”的填写。准备通过播放Flash展示了生物各类群之间的进化顺序和亲缘关系,使学生对生物进化历程一目了然,形成了一个整体印象,使“生物进化的历程”这一重点内容更为突出,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后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归纳、总结出生物进化的历程的总趋势,突破重点和难点。
说教学过程
师:(利用幻灯片)复习提问:1、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生:踊跃回答(化石)
2、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越;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越等。
生:积极回答。(略)
[讲授新课]
板书: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师:现在我这里有17个号牌,这17个号牌分别代表一种生物。一会儿发下去号牌后按4个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请小组内的一位成员说出你们的摆放顺序,放在我们的生物进化树上,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放得“恰到好处”。
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并表达交流,尝试填“生物的进化树”。 师:利用Flash引导学生分析各个类群的主要特征及进化的顺序。并归纳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生:认真观看并积极思考,尝试归纳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1、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 2、生活环境上:由水生到陆生。 3、进化水平上:由低等到高等。
师:指导学生填“生物进化树”的生物类群名称。
生:自己独立填写“生物进化树”的生物类群名称。
师:利用幻灯片引导学生讨论:1、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什么?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为什么说鸟类比鱼类高等?
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鸟类比鱼类的结构复杂,适于陆上和空中生活。
师:播放生物进化的影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生:通过观看生物进化的影片后,进一步增强与生物和谐相处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无神论的思想。
师;利用幻灯片让学生做练习。
生:主动参与练习。
师:布置作业(训练法)P22
《生物进化的原因》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新课标》中属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生物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也是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形成进化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生情况
通过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的研究,已经基本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但仍停留在知识积累的层面上。思维模式单一狭隘。本节课就是为学生掀起一场思维的革命,让思维闪烁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1指示性目标:描述生物进化的原因。
2机能性目标:尝试设计模拟实验来证明所要说明的观点。 3情感性目标: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激发他们创新思维。 2难点:探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用提问贯穿教学环节。通过有效的启发,并利用多媒体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说学生学法
本节教学中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鼓励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向权威观点质疑,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本节课所讲的原始生命进化为这样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世界上的多种多样的生命怎样有原始生命进化而来呢?引出本课。
2探究竟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安排的是一个探究活动。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环境中的蛙的体色学生直观了解体色与环境的相似,导出保护色。进一步展示雷鸟不同季节体色的不同。设疑: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提供背景知识。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得出不同体色的
桦尺娥在不同环境中数目的变化的成因,从而探究出保护色形成的原因,并且还尝试让学生分析今天的曼彻斯特地区如何治理,才能使浅色桦尺娥又恢复为常见类型。
第二个活动是资料分析。资料介绍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让学生阅读资料,结合“大家谈”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发表意见谈谈他们认为那种观点更有说服力,并找出这两种学说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这两种学说人们比较认可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3练习
让学生利用“自然选择学说”分析长颈鹿形成的原因。学生开始展开热烈的讨论,归纳|,总结。然后学生踊跃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分析的很到位。最后,视频展示长颈鹿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长颈鹿进化的过程。
五、说整体思路: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资料,让学生分析资料,讨论得出本节的教学目标——生物进化的原因。让学生享受探索知识所获得的愉悦感。并且让学生明白,敢于向权威质疑。
六、说课后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有些感想。教师在这节课中只起一个引导作用。让学生自己一步步完成对知识的探索。而学生在这节课中也改变了角色,不是学生,而是探索者。通过查阅资料,科学的分析资料,探究出生物进化的原因。让学生亲自体会到科学探究所带来的成就感。并且培养了学生不依赖权威,敢于向权
威质疑的勇气。不足之处是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很少,且有供学生查阅的资料很少,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的探究。
《传染病及其预防》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和特点
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学习传染病的知识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本节教材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二是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例如用图片生动形象地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三是活动设计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如章引言里的表格;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等;四是注重情感教育。如练习中与艾滋病病人怎样相处的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②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③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②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②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本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想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提供来自于生活中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名词和概念。
2.说学法
初中学的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思维特点,遵循“教必须以学为立足点”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课前布置的前三个问题,从而导入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2、新课教学(30分钟)
师生先看一下黑板上列出的教材中已有的传染病和学生说的传染病。思考:引起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是什么吗?教师展示结核杆菌、HIV病毒、SARS病毒、蛔虫等几种病原体,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思考:这些病原体分别能够引起什么疾病?你能根据这些传染病发病的原因而将它们分为几种类型吗?
教师小结: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传染病可以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三种类型。
进一步提问:以上这些传染病是怎样传播?
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上有两段关于流感和肺炎传染病的资料,分析,思考P70的讨论1、2、3。教师讲评。
教师小结: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你们能不能从中获得启发,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呢?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教师小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教师播放艾滋病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艾滋病对人类健康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学们,你们现在能说出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假如你的同学或朋友不幸感染HIV,你应如何与他相处呢?为什么?
教师小结:应该关心他,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帮助他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不是歧视他,躲避他。同时,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碰破皮肤,避免感染。
3、课堂小结(3分钟) 4、布置作业
《免疫与计划免疫》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讲的是免疫的基础知识。学习免疫知识,对于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增进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1、本节主要内容的特点和地位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体的概念; (3)描述免疫的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这需要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学生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由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计划免疫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二是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4.教学准备
教师:(1)多媒体教学课件(2)预防接种证。
学生:(1)调查自己或他人打预防针的情况(2)预防接种证。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2.说学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相结合,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作用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为什么?吃同样的鱼、虾等食物,多数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出现全身发痒、起泡等过敏症状,这又是为什么?有的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必须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肾移植才有可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要了解这些,首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讲起。
师生活动主干线: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资料分析一: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问题一: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皮肤的保护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资料分析二:
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吞噬细胞(一种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会赶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问题二: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吞噬细胞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引导学生归纳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你说我说:生活中常见狗、牛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口,这是怎么回事?
试一试,我能行:
组成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对病原体的作用有何特点?
师生共同小节: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是人人生来都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分析三:
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则往往患病。
问题三: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己总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道防线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体的过程,并总结出抗体、抗原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我来试一试: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与前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相同吗?有何独特的特点?
我们来总结:
作用范围 形成时间 特性 (二)免疫的功能
自读提示:
1、人为什么能在许多病原体存在的情况下健康的生活? 2、人体对衰老、死亡或死亡的细胞是如何解决的? 3、人体如何对付异常细胞?
出示免疫的功能示意图,根据图片,引导学生总结: 免疫的功能:
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保护) 2、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我稳定)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三)计划免疫
还记得小时候你打过哪些预防针吗?让带预防接种证的同学说出自己接种疫苗的时间和预防疾病的类型。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计划免疫的原理、概念。最后出示“预防接种和免疫程序卡”,让学生认识计划免疫的意义。教师根据课本插图向学生渗透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国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关心。
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同桌交流一下吧! 能力展示台:
比一比,谁的课堂效率高:
1、某人与甲肝患者接触过,而他后来并没有患甲肝,你知道为什么吗?
2、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在我国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你知道从免疫学的角度看,卡介苗和婴儿体内相应产生的物质分别称为什么吗?
非专一性 专一性 非特异性免 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生来就有的 特异性免疫 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后天逐渐形成的 3、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曾发生了利用邮件传播炭疽病的事件,造成人员死亡。早在19世纪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就对牲口炭疽病进行了研究。他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绵羊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绵羊用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的病原菌注射,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乙组没有注射。10天后,对甲、乙两组绵羊同时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病病原菌,经过一段时间,甲组的绵羊全部正常生活,而乙组的绵羊全部死亡,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
4、严重烧伤的病人植皮时,要用自己的健康的皮肤,而不用别人的皮肤,这是为什么?
5、若某儿童口服“糖丸”后,此地流行流行性腮腺炎,此儿童是否不患此病?请你说出原因。
《用药与急救》说课稿 第一课时 《用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用要和急救》是课程标准“健康的生活中”的一节内容,学习这一节对健康的生活非常有意义。这个内容是从传染病到健康问题的一个过度部分。主要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了生活中基本的用药常识;二是介绍了一些急救方法,以便在出现意外时能应急用。本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用性强,强调学生参与。同时在内容的编排上形式比较新颖,图文并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目的是想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了解一定的医、药卫生常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有一个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本章知识,激发学生对医药卫生事业产生兴趣,为将来培养医药人材埋下伏笔。
通过本节学习,要使学生清楚认识到,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了解用药知识和急救方法,这对我们学习健康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
2、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能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3)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4)初步学会一些急救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药物使用说明书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全面考虑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急救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用药习惯。 (2)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品质。
(3)通过学习急救,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概述用药常识。 (3)学习一些急救方法。
二、课堂结构
本章内容可安排2课时,分别介绍用药和急救。 第一课时介绍安全用药。这一节可分四个步骤。
(1)情景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出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2)解读探究。学生通过看书探究有关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常识;分发药品使用说明书,让学生解读说明书的内容。
(3)知识运用。请大家设计一个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 (4)知识小结。归纳本节课学过的知识。 三、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什么是安全用药 教师活动 创设问题情景 讲一个自作聪明的母亲随意用药致使孩子的病情加重的故事 既然用药问题关系到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问题,请大家看书了解什么是安全用药? 趣 看书探究答案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了解用药常识的兴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分析资料解决问题 药物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它们对安全用药有什么好处? 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药呢? 分发药品使用说明书。 教师小结说明书的重要性。 进一步看书探究结果。 看说明书分析讨论P82的问题,然后交流。 看设计要求每人设计一分小药箱的药物清单。 交流药物清单。 相互评价。 谈学习收获。 设计药箱清单 为了人们健康的需要,配备一些常用药物是很有好处的。你家有小药箱吗?没有,能不能配一个。 为了帮助大家会配置小药箱,请大家设计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 点评 归纳小结 教师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二章用药和急救 安全用药 处方药 非处方药
五、习题设计 P86练习1
通过本节可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和发扬。
《急救》说课稿
一、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学初二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急救常识。本节内容讲的是常用的急救方法,包括急救措施的步骤、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积压的方法和止血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健康等具有重要意义。
1.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地位
本节课重点介绍一些实用的急救方法,以便在出现意外时能够应急。在内容和形式上比较活泼新颖,实用性强,强调学生的参与。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突发事件的紧急求助方法。
(2)学会对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的初步护理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提高学生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心健康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各种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的初步护理方法。 4.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急救模型、止血用品、卡片 二、教学方法 1.教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2.学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动手参与模拟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总结规律、知识迁移、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观察、对比和综合的方法,采用展开式网络知识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模型、视频动画,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教学难点、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学生的活动环节,具体如下: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共分为四个阶段:课前导入、交流共享、情景模拟和真实体验、学以致用。 1、课前导入:
首先,课件演示一幅急救图片。学生看图,并说出其中发生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识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然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三个情景(溺水、煤气中毒、外伤出血)并展开展示课堂调查,让学生联系实际,激发的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交流共享
通过课堂调查,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教师并进行引导学生总结急救的一般顺序,教师进行课件展示:拨打120人工呼吸配合胸外心脏挤压。如果有出血时则进行止血。
在总结到拨打120时,教师适时提问:为了节省时间,应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展示课件中拨打120的注意事项。
通过本阶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实施急救的顺序,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 3、情景模拟和真实体验
这个阶段是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采用情景形式和真实体验
相结合的方法,介绍急救的一般步骤。通过“示范模拟 表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给出含有三个情景(溺水、煤气中毒、外伤出血)关键词的卡片,学生自己选择先了解哪一个急救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分别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情景一:出示情景一的内容,先让学生自己谈谈对人工呼吸的了解,教师展示课件中人工呼吸的相关视频。感受人工呼吸的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看完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通过图片做进一步的解说人工呼吸的关键步骤,同时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人工呼吸的有效性。学生试着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情景二:教师展示情景二,并提出问题:如何安全地进入患者的房间?进去后你应注意哪些问题并做哪些处理?学生思考, 教师展示煤气中毒的宣传画,学生观察,并总结其中的注意事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情景中除了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外还要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教师播放胸外心脏挤压的录像,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归纳总结胸外心脏挤压的要点和步骤以及在急救过程中如何判断胸外心脏挤压是有效的?课件出示要点,学生与自己的总结进行对照,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情景三:教师展示血液循环的路线,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点,并让学生回忆血管的类型、血液流动的特点以及血液流动的方向。教师随后作进一步的提问:如果有外伤出血,会有几种情况?出血的特点是什么并讨论止血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表达。该阶段采用引导、启发式教学,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展示课件中出血的类型、特点及止血方法。接着教师播放止血的视频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模拟练习。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模拟完成,学生讨论并表达注意问题,教师加以引导。
情景模拟完成,教师总结,着重对学生的表现提出鼓励性评价。
体察精妙:为了巩固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着两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再次课件展示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体察在操作过程中关键部分。
利用刚才所掌握的内容,学生分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模型进行模拟练习。然后小组之间对操作的步骤进行互评。训练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模拟结束,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做简单的鼓励性评价。
本阶段,通过三个情景来突破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止血三个急救常识,使学生自己主动融入到情景当中,锻炼学生分组合作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模拟练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从我做起的情感教育。在真实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4、学以致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每张卡片的背面有相关的题目内容,学生根据内容来自编情景剧。 要求:用模型展示所选情景中的急救方法 涉及到急救方法的必须有具体的操作过程
学生讨论准备完成后,分组表演。
表演完成后,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找出不足,共同进步。
学习完成后,学生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体会?以后如果遇到自己或者别人有意外情况该怎么办?设置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进行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教育。
知识拓展
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以你居住的地点为中心,绘制周围医疗机构的所在位置图,以及如何到达的最佳路线图。
通过本阶段学生自己绘制路线图。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真爱生命,维护健康的意义。并且为学生下一节了解自己的健康做出铺垫。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说课稿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章被安排在本册教材的最后,体现了“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意在希望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能在最后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方面。本章内容与前面的《传染病和免疫》以及《用药和急救》两章密切联系,显示了人类对健康的认识过程。本节课通过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理解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个人的整体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是情绪问题,情绪健康是判断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很多人因为缺乏调节情绪的技能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教材中介绍了保持愉快心情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学会这方面的技能,缓解压力,主动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知识目标
1.学会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关注人体健康问题。
2.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会自我调节或者帮助他人调节情绪、缓解学习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2.能控制自己、理智处理生活中的烦心事,从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情感目标
1.正确对待各种不良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思想。 2.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质及尊重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真正认识到自己评价中的低分项涉及的问题。 2.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认识心理健康对个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互动式情境教学法,讨论等教学方法,在学生完成任务阶段,我是一个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注意观察学生,及时调控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用热情和爱情感染他们,激励他们,用微笑,眼神和语调赞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最终使知识、能力和情感得以统一。
三、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通过将近两年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本节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由知识的接受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主体,所以,我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并以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们,你们认为自己健康吗?那么你是根据什么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表达对健康已有的认识,无论是否全面,教师不加以评价,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到底应该怎样评价呢?
学习新知:“健康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吗?如果不是,还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全面地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呢?请学生根据专家提供的健康小测试,找出答案。这种类型的小测试生活中经常碰到,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更快地融入到健康评价这个情景中来。
再评价:在明确健康定义的前提下,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得分情况,再次来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设计意图:再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阶段,对健康的定义可以从了解水平上升到理
解的层次,从而掌握这一重点,突破难点。
过渡,提出情绪问题:心情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紧密相连的,心理健康会对身体健康又很大的影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如紧张,生气,烦恼甚至感到焦虑,抑郁等,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两段情景剧《落选班长以后》和《考前焦虑症》,看看剧中人遇到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在课堂上重现生活,让很多学生都能感同身受,就像一根导火线,能引发出很多情绪问题,由于青少年最常见得心理问题是情绪问题,情绪健康是判断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情绪问题来源于学生,再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让每个学生来扮演参与者,实施者,解决者的角色,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解决情绪问题:“碰到这样不开心的时候,你是如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的呢?”让全班同学来分组会诊。让学生充分的各抒己见,出谋划策。设计意图:运用所学到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三类方法,增强学生概括能力。
师强调:调节情绪的方式要恰当,而有一些方法,如吸烟,饮酒,暴饮暴食等,对健康又极大伤害,是不可取的,出示课外阅读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请你帮个忙:小红做了好事,但老师不知道,反而错怪了小红,她心中很委屈。上课的时候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造成成绩急剧下降。你作为她的好朋友,或者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能不能帮她出出主意,调节一下她的情绪呢? 设计意图:请同学们运用刚才所学,出谋划策。使知识性内容得到理解,掌握。并且把话题引到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上来。
阅读:资料《心理咨询师》,如果碰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你是否愿意进心理咨询师?设计意图: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并不能将它与精神病等同起来,要像看感冒发烧一样去看心理医生,及时清理情绪垃圾。将来你愿意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吗?培养学生形成职业意识。
最后,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进行课外学习,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一 健康的定义
1 身体方面 2 心理方面 3 社会适应方面 二 保持愉快的心情
1 转移注意力 2 宣泄烦恼3 自我安慰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说课稿
各位老师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做指导。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位置及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八单元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的第二节,也是整个初中生物教材的最后一节。内容不难,但很重要。因为它指导学生及其家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不但关系我国人口健康,更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2、教学内容安排
本节教材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内容安排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烟酒、毒品、不良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认识到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第二课时内容是关于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影响,从而证实烟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烟酒、毒品对健康的危害 B、了解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 C、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 (2)技能目标
对材料、生活事例能进行分析归纳 (3)情感目标 珍爱生命,关注健康 二、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景教学法、探讨法、激励法。通过情景引入,让学生由生活学生物,由案例学生物。使其对身边事例进行分析,认识到由不良生活方式而导致的疾病是死亡率最高的,通过学生的切肤之痛、心灵震撼从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督促家人摈弃不良生活方式。由学生对生活事例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生活方式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材料、生活事例能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奖励措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努力探索。
2、学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探究,认识某些疾病与某些生活方式的关系。 三、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1、自我介绍 2、设置送礼情景 展示礼品。
问,生活中最常见的礼品是什么?用后的结果怎样? (二)有害饮食 1、香烟 2、酒 3、毒品
(三)不良行为方式 1、吸烟酗酒 2、喜麻辣、冷饮 3、嗜麻如命 4、开夜车、睡懒觉 5、卧看书籍、影视 6、吃零食
7、喝开茶
8、吃肥肉
9、独来独往、多疑 10、不讲卫生 11、喜吃干菜
12、不保护环境 13、赌博迷信
(四)前后五十年死亡率对照 1957年
1、排第一 呼吸系病 2、排第二 传染病 1997
3、排第一 癌症 4、排第二 心脑血管病 (五)健康的生活方式 1、不沾烟酒 2、拒绝毒品 3、科学作息 4、合理膳食 5、天天好心情 6、遵守性道德 7、多运动、参加活动 (六)作业
1、写一篇《我镇不良生活方式现状及对策》 2、课后作业1、2(做在书上)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内容的展现,是课堂精华的浓缩,是教师教学思路的直观再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