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 交叉抗原:某些特定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还可与其他抗原诱导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这种抗原被称为交叉抗原或共同抗原
异噬性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指一类存在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超抗原:在极低剂量水平(1~10ng/ml)能活化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产生强烈免疫应答的一类特殊的抗原性物质 免疫球蛋白(抗体):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为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单克隆抗体:由单一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均一抗体
多克隆抗体:将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表位的混合抗体,称之为多克隆抗体。
补体: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补充条件。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是由30多种血清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构成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
过敏毒素:指C3a和C5a,可与肥大细胞或噬碱性粒细胞表面C3aR和C5aR结合,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血管介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此外C5a对中性粒细胞等有很强的趋化活性,可诱导中性粒细胞表达粘附分子,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前列腺素和花生四烯酸,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等。 细胞因子: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过的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编码,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发现于外周血白细胞表面,故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其编码基因位于第六号染色体上,称为HLA复合体。 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TCR:TCR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BCR(B细胞抗原受体):BCR是嵌入细胞膜类脂分子中的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超敏反应: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
人工主动免疫:使用的抗原制剂为疫苗。接种机体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类似感染的发生,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制剂,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L型细菌:专指那些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缺陷菌株。
中介体:又称间体,是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结构,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囊泡。
外毒素:主要是G+菌,部分G-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毒蛋白质。 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 热原质:泛指那些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或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因为噬菌体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菌核酸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质粒:是一种染色体外的DNA遗传物质,呈双链、超螺旋、闭环状,能进行自主复制,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汹涌发酵现象:产生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蛋白质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猛,称汹涌发酵现象。
幽门螺杆菌形态结构与染色:菌体弯曲呈螺旋状、S状及海鸥状,单端2~6根鞭毛,运动活泼。革兰阴性。培养特性:微需氧,适温37摄氏度,pH6.0~8.0,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致病性及免疫性:致
病机制可能与细胞毒素、尿素酶和蛋白酶等的作用有关。幽门螺杆菌与B型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
病毒: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仅有一种类型核酸,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对于干扰素敏感,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数万倍乃至几十万倍方可观察到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病变效应:指溶细胞性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后,引起细胞发生的形态学改变。
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人体之间的平衡关系及正常菌群之间的平衡关系一旦被打破,正常菌群就会对人体产生致病性,称为条件致病菌。 微生态平衡: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以及菌群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这种主要通过微生物之间得相互作用所建立的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