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机制与促进对策
2021-08-09
来源:年旅网
Social Science Vo1.36 5,2014 【教育与改革】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机制与促进对策 陈 军, 张涛, 陈水仙 (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生态文明教育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高等院校作为知识传播与文化传 承的主要阵地,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从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载体变化与现实诉求出发, 阐述了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措施,以期为推动高校 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从高校教育层面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关键词: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44(2014)05-0666-06收稿日期:2014-04-20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KS022);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2013B028);2013年度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UGW130219)。 作者简介:陈军(1978一),副教授,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 一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 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 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 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J。 、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是教育者以生态价值观为核 心,通过教育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 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在 作为传递和提升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与有效途 径,高等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和 先导性的地位。在我国,高等教育作为以大学 生为教育对象的专业化教育活动,不仅承担着 人与自然的生存环境中自觉合理运用技能和手 段,不断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活动。在新 的历史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成为一个融 会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培养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责任, 而且还担负着普及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推动 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在大力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已经成为生态文明 教育的主要阵地。当前,我国众多学者就高校 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许多意见与建议,为高校 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积极启示。然而,要有效 学等领域的综合体系。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 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的生 态文明教育必须结合主流意识形态培育的需 要,承担起实现大学生人格生态化_2 J的历史使 命,在内容安排上涵盖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生态 文明知识教育、生态文明法制与道德教育、生态 文明技能教育等四个方面,为大学生理解和建 设生态文明提供应有的思想素质、知识准备、行 动规则和方法手段。 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使之更加有效有序地 融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还需要进一步 明晰和发展相应的实现机制。这对更加有效地 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第一,生态文明观念教育。 生态文明观念是个人对生态文明的内涵、 促进其生态文明的行为自觉,以更好的品质精 神和道德风貌投身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征、基本内容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与 重要性等方面的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自 觉以生态文明的要求约束其行为的一种意识形 态。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 2014.5第36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处于基础地位。长期以来,人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盲目利用自然、 攫取自然的思维模式。随着人口膨胀、资源约 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凸显,通过观 念教育,引导人4t'l ̄立和深化节约资源、保护环 境、爱护生态进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观 念及思维模式,已经成为新的时代需求。实施 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就需要通过发挥教育的社 会与个体功能,引导大学生解放思想、破除陈旧 的发展观念,从深化认识的高度,从国家和社会 发展未来需要的层面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 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与合理消费的社 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E3 J。 第二,生态文明知识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其参与者具有较为全 面、系统的知识准备和能力素质。生态文明知 识教育意在通过系统化的知识传输过程向大学 生宣传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自然知识与社 会知识,使之理解生态文明的主旨意义、核心内 容、基本要求、运行体系及大学生在其中可能产 生的作用等内容,并通过知识传播过程对其身 心施加影响,使大学生在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上都朝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发生预期的变 化。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是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和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 要而产生的新内容,是促进大学生面对新的社 会历史背景,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我国公民素质进而提高 国家竞争力的内在动力。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规律的 认知,从而增强大学生践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爱护生态的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促使大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按生态文明发展规律办事。 第三,生态文明法制与道德教育。 生态文明法制与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 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在实践 中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法制教育主要面向全 体大学生,系统讲授国家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 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出台和实施的各类法律、法 规与制度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动体现, 使受教育者能够明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 类法律要求,形成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精神 风尚和规范行为,为推动生态文明观念和行动 在全社会范围的普及提供制度基础;人的行为 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建设生态文明需 要引导大学生群体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从深化生态文明道 德认知与觉悟、提升生态文明道德情感与境界、 坚定生态文明道德信念与意志上,有组织、有计 划地施以道德影响,使之在学习与今后的工作 中,能够以生态文明的视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价值观、人生观和实践观,为建设美丽中国而自 觉行动。高等院校应通过生态文明法制与道德 教育,将促进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法律与伦理 规范,使大学生心灵之内筑起建设生态文明的 绿色屏障,并与其所承担的全社责任交相作用, 夯实生态文明的精神意念。 第四,生态文明技能教育。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其承担的主体具有符 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实施技巧与相应综合能力。 生态文明技能教育旨在为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 建设行动提供方法、手段与技术的支撑,是生态 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方面。从生态文明的价值 导向和广义的教育要求来看,生态文明技能教 育不仅仅包括使大学生掌握生态环境破坏处理 与修复、防治与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解决污 水处理等具体环境问题,同时还包括使其了解、 运用甚至创新符合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消费模 式、生活模式等方法策略层次上的问题。根据 大学生投身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未来需要,生 态文明技能教育应着重指导大学生通过学习和 实践培养,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操 作能力和技能素养,并指引大学生如何作为现 代公民,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政治建设、经济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全局,以有 效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知识储备与兴趣特长, 在特定领域、特定问题、特定条件中为生态文明 建设贡献应用的力量。 二、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诉求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我 国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也随着时代的 发展、变化和要求而呈现出不断改进、更新与完 善的多种诉求。 一是生态文明显性教育载体诉求。 显性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方式,它试图 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如课程 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当前,我 国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是 “课程教学”的传统形式。然而,目前国家并没 667 Social Science Vo1.36 5,2014 有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等院校非生物、环境 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之中。生态教育在高 校中地位较低,经费投人也相对较少,由此而造 成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率也相应较低。当前 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公共基础教育非常欠缺, 距离全民教育、全课程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标 相距甚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的生态 教育,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生态教育逐渐向终 身教育、全民教育跨越,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重视 建设培养环境生态教育师资力量的同时,还大 力普及高校公共基础生态教育。在西方发达国 家,许多学校开设了人与环境保护之类的课程。 这些国家除了注重优秀生态德育教师的培养 外,学校还经常会邀请专门的环保NGO组织的 专业人员或环保志愿者加人生态教育的教师队 伍,对深奥的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且对 学校生态德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学 生除了学习专门的环保课程外,还可以通过优 美的校园环境和教师的日常行为在潜移默化中 感受环保的魅力,接受生态教育_4 J。由此可 见,我国大学生公共生态教育非常薄弱,课程教 学作为高校生态文明显性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形 式,其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迫 切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加强。 二是生态文明隐I生教育载体诉求。 近年来,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生态文明教 育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一些研究者认 为,生态文明教育还需从课程教育之外的教育 活动中,即在隐性的教育活动中使大学生对生 态文明建设的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心理等方面 受到正面影响。随着高校课程体系的发展,在 传统的课程教学这一显性教育形式得到重视的 同时,一些高校也在积极拓展生态文明隐性教 育的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使学生在 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这些载体主要 是校园文化建设形式,诸如讲座、研讨、竞赛、沙 龙、辩论等。这些载体在宣传环境伦理、环境法 规、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等内容的同时,一定程 度上能给大学生传授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知 识,增强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外,校园环境 建设形式如“绿色校园”的建设也在大学生中 倡导节能环保,取得了积极成效 J。然而,受到 组织、机制与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多种因素的冲 击,还有一些高校难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生 态文明教育的地位与亮点,专业技术、时事政治、 668 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大学校 园各类讲坛、研讨会、学术沙龙中通常占据主导 地位,而将生态文明理念、知识、技术、法制与伦 理等问题的教育挤出阵地,这使高校生态文明教 育的隐性载体被削弱。要从根本上营造培育大 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环境,迫切需要加强和 巩固生态文明教育的隐眭载体的地位。 三是生态文明实践教育载体的诉求。 显性的课程教学形式以及隐性的校园文化 建设,这两种载体主要承担生态文明观念和知 识传播的任务,而生态文明教育要最终实现其 服务于改善自然与社会关系的目的,必须通过 实践才能完成。但是,笔者2013年展开的一项 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情况的调查显示,大学生 参与维护生态文明的实践程度不高,经常购买 环保产品的仅占8.89%,经常主动采取有益于 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的占18.58%,在校期间 参加过环保社团的学生只占受调查者的 24.70%;经常参加学校或社会上保护生态环境 的志愿活动的只有12.06%,而偶尔参加的 49.80%,从来没有参加的比例更是高达 38.14% j。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出现的知行 转化能力特点,高等院校迫切需要进一步积极 探索生态文明的实践教育形式,例如以大学生 “三下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等多种形 式,使大学生尝试在实践中获取、运用、检验、拓 展生态文明建设知识。这是让生态文明理念在 大学生群体中人脑人心的现实需要,更是加快 营造和谐浓郁、积极向上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 环境的需要。 三、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 实现机制的基本维度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实施与深化离不开健 全的制度支持。要把这一活动作为制度安排的 关键内容之一。实现机制上要通过合理、系统 的规范设计与运用,来反映生态文明教育主体 和客体之间的作用形式,并能引导、调节、控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良性循环。高校生态文明教 育的实现机制与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载 体变化与诉求相对应,其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 三个方面。 第一,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是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沟通联络所传 达的信号,是主客体之间心态、情绪、情意、暗 2014.5第36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示、指令、理解和反映的表达l6 J。在高等院校 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主体主要是 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即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高 校教师,而客体主要指生态文明教育的受教育 者即学生。建立主客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 重点解决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何种途径和方 式促成信息全面高效地得到互换的问题。教师 所传达的信息体现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 目标和主要任务,表达了教育管理部门对大学 生应以何种态度、立场、途径展开生态文明知 识、技能和素养的学习而形成的要求与规范,信 息蕴含的期望是大学生关于生态文明知识的获 取及完成相关实践的转化。大学生作为教育的 客体,通常显现的信息是自身对生态文明发展 的态度、兴趣及其对具体知识的表达、理解及运 用的程度。 这些信息在充分传递给教师以后,可以促 进教学双方的互动,进而影响各自的思想并在 行为选择上实现朝教学目标的转化。一方面, 根据信息传递的结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 与学生认知和实践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与教学方法,使更多的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兴趣 而获取更多学习知识的渠道,提高自身对生态 文明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拓展形式的认识,切 实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工作实效;另一方面,大 学生在受到有效信息的影响和作用后,会根据 自身知识储备及价值取向有效把握教学要求、 选择学习内容并据此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表 达,使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 行”。由此可见,在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客体确 定的前提下,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具有直接现实 性。这一机制的建立,搭建了一个师生双向交流 的平台,提供了信息交流的方式与渠道。国内高 校关于生态文明教育主客体的信息交流目前主 要借助于计算机信息平台来完成。这种交流体 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双向交流的新模式仍 然需要专家学者更深入地探索与发现。 第二,过程控制机制。 “控制”意指领航者通过发号施令将偏离 航线的船只拉回到正常的航道上_ l。高校生 态文明教育的过程控制,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 的管理部门为更好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而对 教育活动加以监督,保证各教育环节按照计划 得到实施并及时纠正各种教学偏差的活动。因 此,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过程控制机制本质上讲, 就是高等院校自身对教师与学生两类教学主体 的教学行为所展开的引导、监督、约束和规范的 动态管理而实施的制度与方法。从高等院校教 学活动的现实特征来看,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 控制主要涵盖两项主要内容,即目标设置和过 程跟踪。 目标设置是指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及高校内 部的管理部门,依据学生培养方案和国家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安 排并出台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而展开的 教学总体规则设计。这一总则设计应明确高等 院校为什么需要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如何实施 生态文明教育等目的性、原则性和方向性问题。 在此总则的引导下,教师应了解自己要教什么、 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要教得怎么样;学生应明 确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要学得 怎么样。清晰的目标设置有利于提高教育内容 的重要性,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对生态文明 教育更好地进入大学校园提供制度规范;过程 跟踪是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授课内容、教学环 节和现场效果进行及时了解监督的具体过程。 通过过程跟踪,管理部门及时对授课内容、形式、 方法及学生学习状态等问题展开教学评价,并按 照教学大纲、教学规章等制度规范,采取行动纠 正偏差与不足,引导教学活动回到教育活动应该 坚持的方向和应该达到的水平之内,进而使教学 活动从始至终有章可循,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效果评估机制。 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效果评估机制, 以改进生态文明教育成效为目的而展开的对教 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结果 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效果 考核评估的要素、考核评估标准、评估的步骤和 方法等内容。当然,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序、有效 开展,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统筹实施。 有学者建议在高校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 专门负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规划、实施、考核 和评估 J。生态文明教育评估应根据社会对生 态文明教育的要求及生态文明教育评估对象的 实际,确立指标体系,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方 法进行考核评估。例如将大学生的生态环保表 现列为考核要素,贯穿于大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 之中。同时在相关的评价体系中,采用多元化的 评价主体、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多品种的评价项 目,在评价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 669 Social Science Vo1.36 5,2014 核,为生态文明教育创设一个更宽松的环境。 效标准、展开工作考核、出台措施纠正偏差和不 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评估机制在大学生生 态文明教育实现机制中具有总结和导向的作 用。通过系统全面的教学效果测评,可以对教 师的教育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分别展开总结 和梳理,发现生态文明进校园、进课堂的经验和 不足,也可以通过测评分析,掌握教育活动的内 在规律,引导后续教育活动实施时,完善内容、 更新素材、改进方法、提高成效,为提高生态文 足等。设立生态文明教育相应管理机构后,应 确立衡量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绩效的标准。这个 标准要侧重使学生具备生态意识、掌握生态道 德与法制相关知识、初步掌握生态技能、参与社 会实践等内容。根据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确立工 作绩效衡量标准后,应根据衡量标准对教育主 体的工作绩效予以考核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 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和不足,达到过程控制的最 明教育实施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持续性提供案 例借鉴。 四、促进高等院校生态文明 教育的对策建议 对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进行科学规划,系统推 进,是解决我国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力量薄 弱、效果欠缺等问题的重要尝试。当前高校生态 文明教育的实现机制系统还存在信息沟通不足、 过程控制乏力、考核测评缺失等问题。要改善和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展开工作。 第一,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 形成外在驱动力。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 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地位 没有得到足够的提升,教育双方在信息交流过 程中缺乏外部动力支持。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 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引导和安排高等院校通过 配置师资编写生态文明课程教材、围绕促进资 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培育与制度建设等主要 议题,出台生态文明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组织开 设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课程和基础课程,结合人 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求,不断建立 健全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提升生态文 明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中的 重要地位,在课程建设上给予生态文明教育的 主体即受教育者形成外在驱动力,从而促进高 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进程向前推进。 第二,成立生态文明教育管理机构,增强过 程控制力。 高等院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控制主体 缺失问题,这是制约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推进的 重要原因。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控制的 有效模式,设立专门管理生态文明教育的办公 机构。该机构作为独立的控制主体,对高校生 态文明教育工作予以过程控制——确立工作绩 670 终目的。 第三,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健 全效益考核制度。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评价是保障生态文明教 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和有效的调控手段,不仅能 为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确定提供较为 客观科学的依据,而且也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有效、更好地引导大 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生态教育评价体系的 构建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构建生态教 育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评价主体、评价 客体、评价标准三方面因素。评价主体应是高 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控制主体,而评价客体应包 括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即教师、生态文明教 育客体即学生两方面,评价标准应与生态文明 教育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相一致。评价体系确 立后,应对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予以具体考核评 估。对于符合教育目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予以不同程度的物质或精神奖励E9j,反之则进 行相应的惩罚。 第四,搭建全方位纵深信息反馈平台,提高 信息交流效率。 生态文明教育信息反馈得及时与准确,是 教育活动对反馈环节的基本要求,是生态文明 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教育 需通过强化信息反馈系统,不断完善实现机制。 在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特定的 反馈渠道与桥梁,在建立课程教育网络信息反 馈平台的同时,可以探索建立教务管理部门牵 头,以学生、班级、院系为主体的信息收集与反 馈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 的要求和诉求,通过班级集中到学院,由学院把 相关信息输送到教务管理部门,再由教务管理 部门将信息反馈到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院系和 教师,使教师明确教学内容调整与教学方法更 新的方向和要求。为了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 2014.5第36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信息偏差并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教务管理部 门还可以开设邮箱、微信等专门的信息收集平 台,从而改变信息传递滞后和反馈无门的局面, 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信息保障。 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0(16). [4] 杨志华,严耕.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 的新要求[J].中国林业教育,2010(9). [5]苏美岩.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调查与研究[J]. 传承,2011(9).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 [6]俞文钊.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M].大连:东北财 经大学出版社,2006:9. 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 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 报,2012—11—17(1). [7]徐晓黎.管理学原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277. [8]姜树萍,赵宇燕,苗建峰,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 径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 [2]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3:640. [3] 张书磊.国外环境教育对我国开展生态德育的启 责任编辑:张超 (上接第598页) 因此,每一种治疗的途径都有特定的用途, rl rL r;rL 显,我们无法用哲学的方式来帮助这个病人,在 这里或许心理治疗者和专职医生才是这个患者 最恰当的选择。 也有特定的局限。现实中的人们会受苦于诸如 1●_1j 1j1 2 3 4 5 6 1J 焦虑、沮丧、没有安全感与压力等问题,在这些 问题上,不同的治疗方式可以相互补充。哲学 三、哲学践行的边界 哲学践行是一个新的哲学运用运动;通过 践行(咨询)能够解决部分问题,然而它只是诸 多方法中的一种。 哲学介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它正在形成一个 新兴的职业领域。哲学家借助于哲学资源帮助 人们解决“思想问题”,哲学践行本身独立的价 值无可置疑,哲学践行有其独立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施密特・舒斯特.哲学咨询——咨商与心理治疗 的另类途径[M].张绍乾,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2007.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哲学践行本身的 局限性。 David Rief.Victims All?[M]//S.Sontag,R.Atwan. The Bsst Og American Essays.New Y0rk:Ticknor& Fields,1922:254. Thomas Szasz.Insanity:The Idea and Its Consquences 哲学践行有它预设的前提。通过前面的分 析我们看到,哲学践行能够发挥效力依赖于有 效的咨询关系的构建。这是哲学践行的预设。 潘天群教授给出了思想分析的预设:患者有健 全的心灵_6 J。思想分析是哲学践行的一个分 支。患者有健全的心灵也是哲学践行能够进行 的前提,这也是哲学践行所预设的。对于心灵 不健全的人所面临的思想问题哲学践行是无法 [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87:9-26. Peter B.Rabbe.Philosophical Couseling: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Praeger,2001:13. Ronald D.1_aing.Knots[-M].New York:Vintage,1972:1. 潘天群.分析何以能够治疗——思想分析的方法 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3(5). 解决的。哲学践行有其他隐含的前提,这些前 提,需要我们去分析与发现。哲学践行的这些 预设前提构成它的边界。 责任编辑:王荣江 67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