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改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2020-08-30 来源:年旅网


新课改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本文简述了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学校在推行个性化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必要手段极其作用。

标签:新课改 个性化教学 1.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

个性化教学即尊重学生个性,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便需授予什么的教学,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并由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办法。

学校的集体化教学和家庭作坊式教学的诸多局限性,使得提倡“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成为解决这一重大难题的关键。区别于普通的家教或者一对一的课外培训,个性化教学是基于兴趣本位、智能本位以及性格本位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承认学生由于社会背景、智能背景、态度价值、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的前提下,对于课程资源所进行的优化配置。

2.个性化教学的组织形式 ①个人兴趣引导模式

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只是一个粗线条的切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教师可以设计出可以反映特长的量化表,通过广泛的问卷形式展开调查,发现学生各自的个性发展倾向,再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来开设多科类选修课程。再根据选修课程的设置情况和学生的自主选择,开设了各科类选修班,如英语特色班、美术特色班、音乐特色班、篮球队、足球队等,并稳步推行学分制管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定衡量标准。

②个人学习能力分级提高模式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各自的学习速度也不一,如果统一编排选择折中方案,那么往往能力较强的无法得到有效的加强。而能力较弱的则因为学习任务重无法完成而进一步产生厌学心理。

在全体学生达成基本目标前提下,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补充学习或发展学习,如语文、数学、外语等。根据学习速度的差异,以学生依次完成学习任务、确定学习进程为特征,实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目标,如音乐、体育、美术学科等。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弱,可以把需要学习的内容分成三套在深度广度上有差别的学习活动。学生根据自身的初始情况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学习,在进行一段学习之后,学生可以通过测试等检测手段依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个人需求从这个组转到另一个组。

设置档案袋,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考试以及所取得的进步都进行记载并存档。并适时适当地对学生的努力成果给予鼓励和建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文字、图表、影音文件、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来及时向老师汇报近期的学习情况。设置专门的展示台和活动,分享这些学习成果,这在另外一方面也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一种认可和自我赏识教育的延伸。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发展性的评价,有针对地提出改进意见,给学生一个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目标,既体现了对个体的关注,又促使个体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发展个性。

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网络化学习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学习方式。利用网络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既是体现网络技术效能的重要表现,又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内容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腾讯QQ、飞信、博客、电子邮件、BBS、聊天室等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学习上的交流,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

④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

好的师资是个性化教学的重中之中。个性化教学的顺利进行,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全面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所学内容和进度,以及学生个人还有家长的期望等等的了解程度。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知识传输的倾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是学生学生的促进者和推动者。教师不但要和学生合作和其他教师合作,还要和家长合作和教育管理者合作。个性化教育模式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个性化教学对执教教师有非常高的职业要求。教师要做好自己的教学角色,不能因为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处于被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准定位。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传承“以人为本”的精神,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探索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课堂创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新课改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社会在经历彻底和根本的变化的同时,依旧能适时而动,培养出可以适应新世界的新一代。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和健康人格,帮助学生发掘、形成和发展个性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既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培养了学生21世纪的发展能力,是社会、教师、家长都能接受的。

参考文献:

[1]袁剑,刘刚,王文海.基于Web的个性化教学模型的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李如密,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3]黄晓娜,王标.个性化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