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构建大德育机制实施方案

2024-04-28 来源:年旅网
加强小学德育工作

——构建“大德育”工作机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小学教育的德育肩负着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不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基础,而且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新特点的挑战。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而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也可以说,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导力量,而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又在家庭、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把社会、家庭、学校三者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德育管理网络,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我校是一所县直小学,全校有21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100多人。为进一步构建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体现“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这一办学宗旨,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优秀人才的育人目标,我校在狠抓常规德育工作以外,积极探索构建“大德育”的工作机制,即“一主两翼三结合”的德育工作模式,就是以“班主任”为核心,“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作为 “两翼”阵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形成德育网络,发挥整体优化作用;也可以说,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为核心,以“学会生活”与“学会学习”为两翼,并力求三者有机结合,全面渗透在各项教育活动之中,着力实现对学生的三点基本德育教育目标:“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这种“大德育”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实施,目的在于把学校、家庭、社会通过“班主任”这个核心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德育教育的整体功能,实现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概念界定

1.大德育:是把德育延伸、拓展到影响学生成长过程中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等一切因素。对学校而言,它置于整个学校和所有教师教育教学及活动来定位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学校教育本质的回归,对教师职业本质的回归。可以说“人人都是德育教师”、“处处都是育人环境”、“课课都渗透品德教育”。这里的“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德育的空间大——学校、社会、家庭都是一个德育大教室、大课堂、大世界,这意味着实施大德育,我们必须营造一个德育大环境,即 “处处都是育人环境”;二是德育的主体大——学校内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甚至学生也应是德育的主体、家庭中、社会中的人也都是德育工作者。三是德育的含量大——不仅德育课程、德育教学、德育活动是德育,而且所有课程、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活动、文化建设等都应是德育。总之,我们要以班主任为核心,积极开展德育教学,挖掘德育资源,拓展社会、家庭两个德育阵地,开辟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和道德习惯,并为成为有德之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1

2.“大德育”的工作机制:即“一主两翼三结合”的德育工作模式,就是以“班主任”为主体,“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作为 “两翼”阵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形成德育网络,发挥整体优化作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可以说,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为主体,以“学会生活”与“学会学习”为两翼,并力求三者有机结合,全面渗透在各项教育活动之中,以最终形成学生整体素质的基本要素,着力实现对学生的三点基本教育目标:“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三、研究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结合对培养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将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探索构建“大德育”的工作体制上,即“一主两翼三结合”的德育工作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我们确立了以“班主任”为核心,拓展到学生生活的社会、家庭等环境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发挥德育教育的整体功能,实现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1.加强学习,提高能力。组织班主任进行教育理念的学习,提高班主任的认识,认清项目研究的任务,加强班主任沟通社会和家庭的方法和有效途径,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能力。

2.打造全方位的学校育人环境,探索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实现学校教学育人、服务育人和活动育人的功能。

3.拓展社会资源,依托社区、校外辅导员等社会力量,多方位、多角度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品质。

4.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充分发挥家庭在德育教育方面 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5. 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评价模式,以评价促激励,建立“一主两翼三结合”的德育工作模式,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育人观,构建促进学生思想品质健康发展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大德育机制

四、研究的策略

(一)加强管理,树立意识,明确责任。

为了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小组,由教导处、德育处具体负责协调工作落实,各班主任具体实施,任课教师配合协作,实行领导包靠,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组织全体班主任进行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培训,让班主任认清在构建“大德育”工作机制,建立“一主两翼三结合”的德育工作模式中的核心作用,学习与掌握一定的沟通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有效途径,明确自己的责任,树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育人机制,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能力,实现以班主任带动家长,社会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实现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二)打造全方位的学校育人环境,实现教学育人、活动育人和服务育人

2

1.优化课堂教学,做到教学育人。

以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学科渗透,是实现育人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育人效果以学生课堂综合表现为准绳,依照学科特点,渗透德育内容。为实现学校的教学育人最优化,我校确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协商制度”。在班主任的召集下,与各科老师集中讨论,探讨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由重传授转移到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重教师的教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通过学习训练学生习惯于目的明确、连续、有条理的工作作风,锻炼其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培养一个人的科学精神。课堂教育中渗透德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精神。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遵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教学,既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也重视事物发展的过程的展现和方法的传授,更应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下功夫。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传授知识,教给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品德的形成,围绕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观念。

2、以活动为载体,做到活动育人。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实践活动,是全校教职工参与育人的有效途径。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的课余生活,达到活动育人之功效。国庆节庆祝活动,介绍中国近代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发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爱党爱国之情;植树节、地球日等纪念活动,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参与环保行动,爱护地球,爱护家园,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争做文明市民;举办科技节活动,设置科技景观,学生置身其中,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举办艺术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纪念“五一”劳动节,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清明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秉承革命遗志;纪念“一二、九”运动、“五四”运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等等。广播站、监督岗、小记者组、文艺宣传队等的设立,学生在实践中自我锻炼,逐渐形成创新人格。校风、教风、学风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基地,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浓厚的文化空气,既有利于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而我校学生遵规守纪、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学习勤奋,努力拼搏,立志成才。

3.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做到服务育人。

服务育人是指工作人员以良好的形象和出色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育人是学校育人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所有工作人员要自觉遵守“教书育人、敬业爱岗、勤勉奉献、优质服务、尊师爱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技能,以优质服务创造温馨愉悦的育人氛围。所有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工作中的失误和责任性事故的发生。而良好的的校园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他们抓好法制建设,加强制度管理,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这些各种制度的

3

建立、健全与落实,达到制度育人、服务育人,规范和指导学生的言行,使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样做?使学生的言行时时得到无声地提醒和监督,形成道德的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后勤部门在为学生服务过程中,以优质的服务、热情的态度、文明的风尚和规范的行为,在精神上思想上和道德上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

(三)拓展社会资源,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社会是学生德育发展的舞台。而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托和平台。我们学校以班主任为核心主动与各部门及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社区管委会、家长学校、“五老”(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劳模、老干部)队伍及各种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增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

1.依托“五老”校社结合,做到“六请”。

(1)请身边的老劳模、老教师,各级先进人物到校作现场报告,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无思奉献的教育。

(2)请老红军战士,老干部给少年儿童题词,勉励孩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并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3)请法制副校长定期到校讲授法律知识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增强法制观念。

(4)请老干部、老专家到学校,做形势报告,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紧跟时代形势,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5)请心理咨询人员到校给学生作心理辅导,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2.依托儿童组织走向社会,做到“四引”

(1)依托班主任,组建“假日小组”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工业、农业、商业、城镇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好”的教育。

(2)依托社区儿童俱乐部,引导学生开展社区岗位活动。如关爱社区空巢老人活动、我为社区尽份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3)依托“雏鹰协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成立了由少先队员组成的“雏鹰协会”,假期中,引导学生参加,如打扫红领巾街;保护“西湖公园”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立足社会的能力。

(4)依托班级为平台,引导学生学英模:开展“学雷锋,树榜样”,“争当新世纪能手,争做党的好孩子”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

(四)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家校同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第一环节,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补充和配合,是学生德育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应力求主动建立与家长的互动关系,使德育工作协调一致、配合行动。为此,我校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成立了三级家长委员会,

4

即校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委员会,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实现家庭与学校互动,突出家庭这一阵地,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1.家校同步,管理制度化

(1)建立两支队伍,形成家校教育同步化的工作网络,一是以“校长——团队干部——班主任——科任教师”为核心的学校教育队伍;二是成立“家委会核心小组——家长学校——班级家委会成员——全体家长”为核心的家庭教育队伍。

(2)制定各部门的家校管理制度,使家校教育目标具体化。

学校——召开家长会,讲清教育目标;召集家校委员会定期办公;设立定时校长接待日;定期向家长和学生问卷调查;组织研究学校教育规律,总结推广有价值的经验。

班级——每月成长记录、家校联系反馈;每周星期三实行教学开放日;定时召开班级家长会;定期向学校汇报家校教育工作。

家委会——共同研究制定育人方案目标;坚持家委会例会制;协助学校进行各项管理;收集、了解社会对学校办学的要求和呼声;与班主任探讨开展亲子活动内容。

2.家校活动,家长互参与

(1)开展“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

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学校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开展“感恩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被老师们引导着回忆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点点滴滴,甚至计算了一下父母在自己身上到底花费了多少钱,使孩子了解和理解父母的苦心美术老师教孩子制作感恩卡、小手工向父母表达节日的祝福;音乐老师教孩子边做手语边演唱《感恩的心》;语文老师教孩子为父母献上一首感恩诗。有的班主任让孩子为父母做按摩,有的班主任让孩子为父母做一天的家务,还有的班主任让孩子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不仅如此,感恩教育也拉近了家长与学校的距离,教师节时不少家长会主动给老师发一段感谢的短信,有的还会亲自捧着花束带着孩子来感谢恩师一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意识在孩子、家长、教师心间生根发芽,并进一步萌生出感恩成长、感恩生命、感恩挫折等更广更深的情感。

(2)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培养读书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几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的确,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家长教育素养的提高也十分重要为此,学校除开展“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的活动外,还在部分班级试行“亲子共读活动”,要求参与的家庭至少订有一份报纸或杂志,每天至少要抽出半小时以上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一种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有的家长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惊喜地发现,原来不爱读书的孩子在家长的带动下爱看书了,甚至因为全家在一起读书、交流的时间多了,看电视、打麻将的时间少了,家人的感情更和谐温馨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3)举办“艺术节”“体育节”,培养良好的艺术情趣。

为了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学校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联动家

5

庭、社区,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和展示的平台,也为家长、教师、孩子之间提供沟通的渠道。例如,“体育节”活动全体教师、学生、家长,玩亲子二人三足赛、猜谜语、摸鼻子„„不仅加强了家校的互动交流,也使父母与子女在各种益智游戏、亲子体育游戏中体验了共同挑战自我和品尝成功的喜悦。

(五)创新德育多元动态评价,构建“大德育”工作机制,建立“一主两翼三结合”的德育工作模式,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创新德育评价机制,建立学生品行发展与综合评价及品行分制度,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主发展。我们对德育教育活动的评价总体上采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年级—学校—社会”逐层评价,“学校—家庭—社会”记录成长的方式来进行。一至六年级的评价主要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生评、校评、家长评、社会评相结合,把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统一。推行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成长记录袋,进一步促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出发,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各类先进评比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班级荣誉册,鼓励与培养学生自信、自理、自律、自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三好学生评选、星级少年评选等评价机制,有利于提高师生素质、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持续发展的导向机制、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五、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1.9—2011.10):项目研究的准备、方案的确立阶段。在进一步总结学校前一段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项目,制定项目任务书和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1.11—2012.9):项目研究全面展开阶段。

开展班主任培训,明确项目研究的任务,初步确立“大德育”的工作机制;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探索全员育人的途径;结合社会、社区资源,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开展活动,实现社校结合;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探索家庭教育的途径,实现家校结合;在活动中评价,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结合;讨论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一主两翼三结合”的大德育工作机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我们的措施。

第三阶段(2012.10—2012.12):项目总结阶段。对项目进行全面反思、总结,整理研究成果和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六、研究的组织与保障

1.具备坚实的科研基础。西湖小学崇尚“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的办学宗旨,先后承担省、市课题项目研究,全校的班主任队伍大部分都是县、市级教学能手,年富力强,多年从事课题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研经验。

2.强化管理,责任到人。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项目负责人的课题研究项目组,以德育分管领导为主的科研小组和以班主任为主的实施小组,各小组协调合作,各负其责。

3.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我校召开了项目研究的各种会议、研讨,并进行了详细的

6

论证和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确保了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

4.定期进行项目研究,及时总结反思。学校领导小组与实施小组每周五定期对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等进行专题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总结研究经验,调整研究思路,保障研究项目的有效实施。

5.定期召开“三会”,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学校领导小组与实施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家长委员会、校外辅导员会和社区管委会等三会,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结合,形成“一主两翼三结合”的德育网络,确保项目研究的实施。

七、预期研究成果和成果形式 (一)预期效果

通过研究和实践,初步建立了“大德育”的工作机制,即“一主两翼三结合”的德育工作模式,切实做到了以“班主任”为主体,“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为“两翼”阵地,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德育网络,极大地调动了班主任、家长、社区领导和社会相关部门参与学校德育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了整体合力,真正让学生在成长中得到了快乐,塑造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了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促进了作的全面发展。

(二)项目研究预期成果形式

一是报告,总结形成研究项目的研究报告、研究工作报告;二是各种活动设计案例集:学校开展的相关社会、学校、家庭开展的活动设计集;三是班主任经验论文集,结集出版班主任研究经验论文;四是音像资料成果集:与社会、学校和家庭活动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等。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