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宝⽟⼈物分析
贾宝⽟是《红楼梦》中的第⼀主⼈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和才⼒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学史上第⼀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红楼梦>⼈物分析——贾宝⽟。脂砚斋称贾宝⽟是“古今未见之⼀⼈”,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不曾,即阅古今⼩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字:”同时,贾宝⽟这⼀⼈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动鲜明,⾄今还流⾏在⽣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间。
然⽽,旧世界⾥出现的新⼈,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情,甚⾄被⼈看成狂、疯、痴、呆、傻,⽆复⼈理。这正是先觉者们普遍的命运。贾宝⽟不仅在《红楼梦》中成了“百⼝嘲谤,万⽬睚眦”的对像,被看作疯、痴、呆、傻,被王夫⼈骂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就是在读者和“红学”家眼⾥,也有不同的看法。有⼈认为贾宝⽟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说,贾宝⽟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说,贾宝王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观园“⼥⼉国”的影响。贾宝⽟到底是⼀个什么形像?他在书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这⼀形像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这是值得深⼊研究的。 关于贾宝⽟的来历,《红楼梦》开篇讲了个荒诞神奇⽽⼜寓意颇深的故事,⼥娲炼⽯补天,炼成了三万六⼲五百零⼀块;结果单单剩下⼀块,弃在⼤荒⼭⽆稽崖青埂峰下。这块顽⽯⾃经⼥娲锻炼,灵性已通,⾃来⾃去,可⼤可⼩;原来⾼⼗⼆丈见⽅⼆⼗四丈的庞然⼤物、却缩⼩到扇坠⼉⼀般,⽽且是鲜莹明洁的宝⽟模样。⼀天,遇着茫茫⼤⼠、渺渺真⼈,在它上⾯缕了⼏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遭。于是,⽯头城中,荣国府内,⽣下⼀位公⼦,⼀落胞胎,嘴⾥便衔下⼀块五彩晶莹的⽟。这就是⼤荒⼭⽆稽崖青埂峰下那块顽⽯的幻相。
本来⼀块顽⽯,⽆知⽆觉;坦然洪荒之中,平静安宁,悠远恒久。偏偏⼜通了性灵,并且变成了⼈,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间的诸种美妙,也吃尽了⼈间的种种痛苦。但最终还要变成⽯头,还要回到⼤荒⼭⽆稽崖青埂峰下。这是⼀个圆环,⽆始⽆终。这不但是贾宝⽟的“历史”;也是宇宙和⼈类的历史。——如今且书归正传,分析⼀下贾宝⽟这个⼈物形像。
热爱⼥性、尊重⼥性、崇拜⼥性,是贾宝⽟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有时还⽤神话(如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太虚幻境”的描写)和夸张的笔墨(如“抓周”试志,对刘姥姥信⼝开河信以为真)渲染强调这⼀特征。他还没有出场之前,别⼈就介绍了他七⼋岁时说的孩⼦话:“⼥⼉是⽔做的⾻⾁,男⼈是泥做⾻⾁。”后来书中⼜写他这样的想法:“凡⼭川⽇⽉之精秀只钟于⼥⼉,须眉男⼦不过是些渣滓浊沫⽽已。”他对许多少⼥都多情。不但对于活⼈,连画上的美⼈也伯她寂寞,特意去“望慰”⼀番。他既然对许多少⼥都多情,就不能不发⽣苦恼。有⼀次,当林黛⽟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趣”——“⽬下不过两个⼈,尚未应酬妥协,将来⼜欲何为?”⼜⼀次,当晴要和袭⼈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把这个⼼使碎了,也没有⼈知道。”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事,“⾃此深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孩⼦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孩⼦⾝上⽤⼼的痴性并没有改变。这就是鲁迅所概括的:“爱博⽽⼼劳”。也如警幻仙⼦所说的“意淫”。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长在少⼥群中,多所眷爱,⽽且他的爱并⾮只是男⼥之爱,⽽是更⼴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所谓“爱博”或云“博⼤的爱”似应包含两层意思:其⼀,这种爱是⼴义的,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因此其⼆:这爱所及的对像也就是⽐较⼴泛的。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鸳鸯、平⼉、⾹菱和其他⼀些⼩丫头,等等。惟其“博爱”,所以“⼼劳”。设想贾宝⽟⼼⽬中仅有⼀黛⽟,他哪⾥⾄于如此劳碌!为⼈担
忧,代⼈受过,替丫头充役,这类事在贾宝⽟的“⾏状”中简直多不胜举,俯拾即是。即如“平⼉理妆”⼀节,事情原本与宝⽟毫不相⼲,然⽽他⼗分同情平⼉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且“劳⼼”、叹其⾝世。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并⽆⽗母兄弟姊妹,独⾃⼀⼈,供应贾琏夫妇⼆⼈。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还遭荼毒,想来此⼈命薄,⽐黛⽟尤甚。”但因他能为平⼉理妆,补偿了他平⽇不能“尽⼼”的“恨事”,竟感到是“今⽣意中不想之乐”。⾹菱因⽃草弄脏了⽯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将同样⼀条裙⼦送给她换,也是很⾼兴得到这样⼀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的机会。后来他⼜把⾹菱⽃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落花铺垫着埋在⼟⾥,以⾄⾹菱说他“使⼈⾁⿇”。可见宝⽟并不因为钟情林妹妹⽽⼀叶障⽬,⽆视其他众多⼥⼉的不幸和痛苦,⽼师笔记《<红楼梦>⼈物分析——贾宝⽟》。他的⼼怀,可算得较为博⼤的。即以其对林黛⽟的爱⽽⾔,如果仅属单纯的性爱,也不⾄于“劳⼼”到那种地步。他对黛⽟的爱,正是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的。同情和爱情⾃然是两回事,但同情可以是爱情的起点和⽀柱。这边,⼀曲《葬花辞》尚未吟罢;那边,早已恸倒在⼭坡之上了。⾜见宝⽟对黛⽟的⾝世、处境、病体、⼼性体察最深,感受最切,这些绝不是单纯的性爱所能包容的。贾宝⽟的“多所爱”的确包含了对弱者的不幸和痛苦的同情和关切。这种性质的爱,或许就叫⼈道主义吧!
《红楼梦》⽤许多笔墨描写和渲染了贾宝⽟的这⼀性格特点,使之异常鲜明和突出,并且⼜是如此重要:去掉了它也就没有贾宝⽟。这就是这个叛逆者得以鲜明地同⽂学上和历史上其他叛逆者区别开来的缘故。这就是曹雪芹的独特的创造。
贾宝⽟的这种崇拜⼥性的性格特点,是和他⾝上的整个叛逆精神⼀致的。封建社会是“男尊⼥卑”,⽽贾宝⽟竞翻了个过⼉:“⼥清男浊”。这在封建统者看来就是⼀种叛逆,⾃然会引起“百⼝嘲谤,万⽬睚眦”;⽽且贾宝⽟完全否定了他的家庭给他规定的道路之后,除了少⼥们的纯洁可爱,能使他尊敬和爱悦之外、现实⽣活中再也没有什么事物值得他献出青春和⽣命的了,特别是对林黛⽟的坚贞不变的爱情,成了他精神上的唯⼀⽀柱。第七⼗⼀回,鸳鸯和探春诉说着⼤家庭的⽭盾和苦恼,尤⽒说宝⽟“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点后事也不虑”。宝⽟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是⼀⽇,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这句话虽是玩笑话,却说得很悲伤。宝⽟为什么那样爱和⼥孩⼦亲近?怎样解释他的“⼥神崇拜”的特点?第七⼗⼋回,贾母曾这样说到她对宝⽟的看法:
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别的淘⽓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更叫⼈难懂。我也为此提⼼。每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顽闹,必是⼈⼤⼼⼤,知道男⼥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奎试,究竟不是如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这像是作者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求我们来解答。第⼆回,贾⾬村对这个问题曾作过解释。他说:天地有什么正⽓邪⽓,⼆⽓相遇必然互相搏击。⼈要是偶秉这正邪交错之⽓⽽⽣,⽣于诗书清贫之家则为逸⼠⾼⼈,⽣于薄祚寒门则为奇优名倡,⽣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这种解释,我们当然不会同意。但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解释这⼀形像呢?这必须从贾宝⽟所处的物质世界和⽣活环境中找答案。 少年男⼥本来容易有互相爱悦之情。贾宝⽟⼜是⽣活在那样的环境⾥,和很多美丽聪明的少⼥很接近。⽽那些男⼈和已婚的⼥⼈本来没有或极少使他喜欢的,只有少⼥们⽐较天真纯洁,⽽那些被压迫的奴⾪⾝分的丫头,其⾝世遭遇更容易引起他的同情。贾宝⽟说的“⼥⼉是⽔做的⾻⾁”,这是⼀个有着诗意像征的概念,跟林黛⽟以花⾃喻是很⼀致的。“⼥⼉”是像花⼀样鲜艳、美丽、芳⾹,像⽔⼀样的清澈、晶莹、明洁,她们的青春⽣命⾥闪耀着真和美的光彩。贾宝⽟正是从她们⾝上看到了⼈⽣的价值,发现了优美的灵魂和纯真的爱情。这感动着他,使他甚⾄忘却了⾃⼰。他对少⼥的爱,本质上是纯真⽆私的`。这正反映着他的⼈本主义的理想。
但是,贾宝⽟的⼥性崇拜并不是⽆限的。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孩⼉未出嫁是颗⽆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病来;虽然是颗珠⼦,却没有光彩宝⾊,是颗死珠了。再⽼
了,更变得不是珠⼦,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个⼈,怎么变出三样来?”书中⼩丫头春燕评论得很对,她说:“这话虽是混说,到也有些不差。”为什么说不差呢?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不论是统治阶级的结了婚的妇⼥,还是他们的⼥仆,也是年龄越⼤就沾染恶习越多。抄检⼤观园时,斥逐司棋的周瑞的⽼婆⽓势汹汹的样⼦,曾经深深地激怒了贾宝⽟,他指着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只⼀嫁了汉⼦,染了男⼦的⽓味,就这样混帐起来,⽐男⼈更可杀了。”这说明贾宝⽟并⾮⽆缘⽆故恨结了婚的⽼婆⼦,⽽是她们沾染了恶习,失去了纯朴,将⾃⼰曾经受过的苦再如到别⼈⾝上。
贾宝⽟对待妇⼥的态度,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和⼈道主义思想。这不是“性爱的美感”,⽽是充满了社会的理想。贾宝⽟所爱的正是受压迫的⼀群弱者,⽽他所憎恶所痛恨的却只是压迫者及其⽖⽛。这在客观意义上,就有着从封建礼教压迫下解放妇⼥的要求。这种初步民主主义和⼈本主义思想,与贾宝⽟的叛逆性格是⼀致的。构成贾宝⽟叛逆性格的还有其它⽅⾯,如他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科举,反对⼋股⽂,反对封建礼教等等。他是封建贵族阶级的贰⾂逆⼦;他是新⽣的市民阶层的典型。他的出现⽆疑是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破坏,意味着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厦倾”!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明⽩曹雪芹⽤他的⾼度的想像⼒所创造的⽯头故事的深刻寓意,以及那个通灵宝⽟究竟实质是什么。原来问题的核⼼是:贾宝⽟处于荣国府继承⼈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于特别⾼特别殷切的希酬要求;然⽽,他不仅丝毫⽆意于⽴⾝扬名、治家经国,⽽且他对那个家、国已经彻底绝望,并⾛上背叛的道路。他和他的⽗亲是那样⽔⽕不容,势不两⽴。他不爱读的书,偏偏要他读;他不爱做⼋股⽂,偏偏要他做;他不爱和那些峨冠博带的家伙应酬,偏偏逼他出去应酬;他认为茫茫尘世,只有⼥孩⼦们的世界是⼀⽚净⼟,他的⽗亲总要把他拉出这⽚净⼟,他的母亲总要来摧残这⼀⽚净⼟,还有他的伯⽗、哥哥、侄辈之流总要来污秽、践踏这⽚净⼟。特别是,他爱的⼈,偏偏不许他爱;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若说没奇缘,今⽣偏⼜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事终虚化?”这个⼈物就是处在这样纠缠不解的⽭盾痛苦中。所谓顽⽯幻化通灵宝⽟,⽆⾮就是对于这种纠缠不解的⽭盾的解释。这就是说:贾宝⽟的本质,对于封建贵族家庭来说,本来只是⽆⽤的顽⽯;⽽他的地位和天赋,却⼜使他在贵族家长⼼⽬中是“宝⽟”。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为有处有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