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众心理论文社会心理学

2023-02-26 来源:年旅网
仅供个人参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从众心理的解析

班级:2011级报关2班

小组成员:唐邦杰、黄泽宇、赵权、李玉婷、刘楚珊、张相成、杨瑜

“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个体想象中的群体的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的倾向相一致的行为。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一、 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情境特征

情境特征作为影响个人遵从群体压力程度的一个因素,为心理学家所确认。当然,情境本身包含着许多变量。

1、刺激的性质在从众情境中,个人必须判断的刺激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刺激是模棱两可的,还是十分确定的。提供的信息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还是完全陌生的。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一种模棱两可的刺激能增加个体从众的可能性。道理非常清楚,人们发生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从他人处得到帮助,或得到有用的信息,他虽然得到了某些信息,但非常含糊不清,无法确定。因此,他总觉得别人比他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也就很容易发生了从众行为。相反的情景、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他面前的刺激本身就十分确定,虽然他有可能在众人的反对下,最终改变自己的看法。但这种经过内心激烈争斗后发生的行为显然比那种不假思索发生的行为可能性要小得多。虽然我们还没有证据说明熟悉的刺激不易导致从众,而陌生的刺激较易导致从众。但我们不难想象,人们面对他们熟悉的刺激要他判断,他会信心十足,自然就不易听从众人的看法。相反,面对一个自己完全不在行的刺激,他就会显得缺乏自信心,而容易发生从众。另外,越是难以理解的信息,个体越是不敢确定,为了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他的从众倾向也就越大。

2、对权威的崇拜。

对于权威的崇拜,人们就有可能更易发生从众行为。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批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员或者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要人,他们提供的某些信息,更容易使人相信,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也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赞同。因此,当人们的观点遭到他们的反对时,人们会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3、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将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我们在这里提出这样的假设:个体对某一信息越是感兴趣,他就越有可能从众。例如,如果你非常想要买一件某家商号出售的羊毛衫。那天你去了,结果未能如愿,你十分遗憾。当你刚刚从这家商号走出来,连续碰上好几个人向你保证,正是你刚去过的那家商号有你喜欢的羊毛衫。这时,你内心就十分矛盾。经过一番内』合冲突,你极有可能会相信那儿个人的话,再一次走进那家商店。但另外一种情形,情况就不同。走在街上,你感到肚子饿了。本来你想买几块苏打饼干充饥,不巧,营业员回答你说没货。你就买了半斤的万年青饼干。但当你走出这家食品店的时候,碰上几个人在吃苏打饼干,并一致向你保证,就是你刚走出来的那家店里买到的,但由于此时你肚子已不饿了,对于是否有苏打饼干,已不那么关心。因此,你也就不太容易听信他们的话了。 (1) 群体参数。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群体参数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许多变量。首先我们必须注意群体的规模。正如阿希所指出的:群体规模的大小是迫使个人从众的一个重要因素。阿希的实验表明,遵从性的强弱随多数人一致性规模的增长而增长。他发现,两个人比一个人尹生的压力大,三个人又比两个人大,四个人与三个人差不多。他发现,群体规模的增加超过四个人以后,就不再增加遵从量了。应该说,在一般情况下,群体规模的增长,对个人的遵从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从众的强度会不断增大。但同时要指出,群体规模的增加导致从众强度的增长又不是无限制的,从众强度可能会达到某一极限而趋向稳定。但不是阿希所说的那样,群体规模超过一定量后,从众的强度反而减弱。二是群体的一致性。群体意见的一致性,是产生从众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当一个人面临着自己所不赞同的群体一j女性决定I付,他就要遵从的巨大庄力之下。然而,如果一个群休不是致的,那么,遵从量就会明显下降。三是群体的奴聚力。个人和群体的关系水平,也是影响从众率的一个重要变量,人们感到与群体关系很密切吗?他们想作为这个群体成员的要求程度如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群体的凝聚力。凝聚力包括使人们感到被群体所强烈吸引,并想要长期作为群体成员的各种力量的总和。群体成负彼此越爱接近,越期望从群体中得到点什么,越感到应对群体忠实,等等,就说明群体的凝聚力越大。一般认为,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导致的从众性也就越大。这是因为:一、由于群体的凝聚力大,成员们对群体寄予的希望也就越大,因此,把群体所要实现的目标和他们自身联系在一起,也就不大可能违背群体的意愿,二、群体的凝聚力越大,成员对群体偏离的恐惧感也越大,产生意见不一致的可能性就越小。四是群体的专长。群体成员们的专长,是影响从众的又一个特征。对于个人来说,一个群体越有专长,他对群体就越信任,也就越把群体的意见当作有价值的信息。同样,当一个知识渊博的专家赞同群体的意见时,遵从就会增长。五是群体的年龄结构。群体的年龄结构作为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未被人们重视。根据社会对比的理论,人们愿意和自己相同的人做比较。他们越相同,社会对比的驱动力就越强。这里,年龄相仿就是重要的一点,事实也正是如此。人们在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伴组成的群体里,产生的压力感远比和自己年龄不同的同伴组成的群体里来得大。而且,年龄相仿的同伴的观点、见解,对自己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产生从众的可能性就大。例如,你穿了一件实际上很得体的衣服,结果遭到了三个老年人的反对,你问隋琶对此置之不理,但遗憾的是,你的几个同学也一致说,这件农服不怎么样,那么,你就极有可能相信他们的评价,而变得不那么喜欢这件衣服了。

(2)群体生活更容易引发从众。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去个性化面对众人不一致的看法或者群体的决议,要你在公开场合和私下场合分别作出反应,你产生的从众的可能性会一致吗?你是否在集体面前公开作出反应时,从众的可能性会更大些,而在私下作出反应时是否会减轻了对群体报复的恐惧而更为独立呢?为了回答这个有趣的问题,心理学家做了许多研究。研究者们做了一个阿希式的知觉测验,在面对面和匿名这两种情境中,对被试进行了测验。结果表明处于匿名情境中的被试计公开作出回答的被试从众串为百分之二十五,而面对面情境中的从众率则为百分之三十。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说,去个性化确实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

(二)社会角色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就好比一个广阔的舞台,每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舞台上,就必须担任一定的角色,而由于社会生活和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就决定了角色的多样性。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角色不同,社会对他的要求和期望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处世原则和行为模式的不同,他们从众的可能性也就不同。事实告诉我们:社会地位低的人和社会地位高的人相比,在受到同样的群体压力时,会表现出更大的从众性。地位低的人,由于人轻言微,不足以影响别人,他们的观点很少为人重视而被采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听从别人的习惯。另外,地位低的人一般说来自信心不足,很容易改变自己的主意,特别重要的是:地位低的人一般都处于被领导和服从的地位,在多数情况下,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是服从,他们容易从众正是由于他们的角色地位决定的。经济地位的高低,同样影响着从众可能性的强弱。经济地位高的人,从众的可能性小。人们平时所说的财大气粗,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因为财大,在待人处事中,他们会十分自信,常常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相反,经济地位低的人,由于有求于别人,而常常仰人鼻息。因此,他们一旦遇到各种压力,就很容易放弃自己的主张。

(三)性别差异

很久以.来,心理学家注意到了性别差异可能也是影响从众的一个因素,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多年来的研究都发现女性比男性的从众性强。朱利安发现在各种不同的、广泛的实验条件下,女性的从众率为百分之三十五,而男性的从众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二。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是由于男女两性的生理结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分工不同、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男女两性迥然相异的性别角色造成的。性别角色是人类行为塑造的最主要因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素之一,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一生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正是在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的基础上,,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同,进一步形成了两性在心理和社会上的诸多差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男女之间的这种差异,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同的社会期望所致,从而导致了男女有着不同的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比如,人们总是希望男性坚毅、刚强、自立,即所谓男子汉的气概,却希望女性柔弱、温顺、多情,即所谓具有女性风范。这种角色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男女两性的角色行为。它可以通过群体压力、社会风尚和社会规范公认的价值标准对两性的行为起作用。

(四)丈化背景

对于考察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来说,文化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具有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模式。人类学家米德曾对新几内亚的三种文化进行过比较研究,发现平原文化、山地文化和砌泊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活动方式不一样。而露丝·本尼迪克对新墨西哥州的祖尼印地安人和温哥华岛上的夸库特耳人的研究后获为,受日神文化影响的人和觉酒神文化熏陶的人具有不同的心态。

因此,我们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面对同样的群体压力,会表现出不同的遵从性。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的从众性较之西方民族是强的。中国心理学家对大学生曾做过所罗门阿希同样的经典性实验,结果发现从众率为百分之四十四,而那个经典性实验数据只是百分之三十五。这是由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长期不变的社会导致了人们长期不变的办事章法,凡做一件事,都要看看有无先例,祖宗有否讲过,书本上有没有根据。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又强调崇奉理性原则以克制本能欲望。这些都是形成怯懦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那种理性原则和中庸哲学,又成为导致苟且忍让、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过分内向的性格的重要因素。封建的礼教,要求人们在名分尊卑、品级高下的社会中安分守己、知足常乐,所有这些,都是对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主体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压抑和摧残。

(五)个性特征

不同的个性特征,会表现出不同的遵从性,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谁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个长得完全一样的人。人与人之间也没有相同的心理面貌。人们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总之,人的个性表现是极端个别化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的。这样,这种个体的心理特征在反映外界事物上的中介作用,以及在个人行为上的调节作用就不同。因而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拿气质来说,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典型外倾型的人和典型内倾型的人,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就有显着的区别。有人在依存性和独立性的认知方式研究中发现,两种人不仅在知觉上表现出个别差异,在个性品质上也不相同。可以说,这种类型的品质差异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我们认为,典型外倾型的人较倾向于独立,从众的可能性比典型内倾型的人小。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一般来说,能力强的个体显然比能力差的个体的从众性小。智力也必须引起重视。这里所说的智力,指观察力,判断力和思维力等等。智力水平高的个体,显然比智力水平低的人表现出较低的从众性。另外,非智力因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因。一般说来,自尊心强,意志坚强的人会更具独立性。当然,有一点必须明确,个性特征是可变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指一般情况下,不同的个性特征,会影响从众行为的发生。其实,在某些突发情景下,或者一时的生理,心理状态下,共个性特征虽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他的从众的表现可能不同。

(六)历史性

我们认为,人类在早期社会的从众性比当今社会的从众性要强得多。这是可以想象的。在很早以前,人类的文明程度很低,大多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再加上信息狭窄、单一,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有限而不及时。特别注意的是,当时的人类,人格残缺不全,迷信盲从,独立意识弱,因此从众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不管在哪一方面,人类都大大地前进了。文明的发达,知识的增多,阅历的丰富,信息米源的广泛,特别是人格的完善,人们会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人们变得越来越相信真理而不再那么盲从迷信,所有这些,都在改变着人们的从众性。因此,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众行为的趋势会逐渐减弱。

二、 从众心里产生的三个阶段

1、依从。

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愿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这时的从众是权宜从众。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2、认同。

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和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越了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与对象。这一阶段的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3、内化。

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时为真从众。

三、 从众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利于社会的正常运转

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从社会文化的延续角度说.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都是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地进行交往,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的正常运转。

2、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

在群体中,当个人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往往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难以适应外部的环境,而从众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消除这种不安的情绪,使个人得到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接纳,满足个人的安全和交往的需要。一个人也只有在更多的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他才能适应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否则他将困难重重。从某种意义上讲。从众就是个人适应生活的必要方式。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二) 消极影响

1、盲目从众使群体丧失活力。

群体内多数成员的从众容易使决策和决定出现偏差,在作决策和决定时人们往往由于受到某种压力而不愿发表个人的不同意见,是是非非都唯唯诺诺,不作出头的椽子,以致出现一致的强行通过或仓促作出不正确的结论。于是在团体中无法听到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则无法激起大家的思考。不利于督促群体防止不良的倾向。如果群体内各成员没有各抒己见,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是看法完全一致,毫无分歧.这样的群体则会缺乏生命力和战斗力。

2、盲目的从众助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现在社会上很流行互相攀比,葬礼讲排场。为了与大家保持“步调一致”,他们不惜打肿脸去效法他人,结果弄得劳神伤财,负债累累。讲排场实是为了与别人一致,体现自我价值感,名则为哀悼死者,这表里不一难道不是极大的讽刺?另外,盲目的从众对不规范行为及陈规陋习予以宽容和维护。如今,假冒伪劣产品泛滥,“重复建设”屡禁不止.这些都是从众带来的不良后果。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