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2、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确定此目标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个知识点,在新知授完以后,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习册中的题目。
三是对学情的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除法竖式进行学习,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知道什么是余数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二、教法
《课标》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引导观察法、直观操作法进行教学。
三、学法
《课标》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知识迁移等方法进行新知的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引入,通过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谈话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余数”然后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有余数的除法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学生感受以后,直接出示算式,并引导学生读出算式。再指导学生说出算式个部分的名称。
第三个环节为巩固练习,新知运用。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理解升华。课堂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的情况,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处理分一分的环节时,学生出现了多一个和少一个的两种说法,课前预设不够充分,处理得有点仓促。其实可以问学生分几份多一个,分几份少一个,多一个少一个都叫剩余,由此引出了余数。这样处理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