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雾凇

2023-03-13 来源:年旅网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欣赏雾凇美景的图片,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和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能力目标:借助课文及有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及运用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爱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前置学习:

  1、自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2、从文中找出描写雾凇美景的词语,划出来。

  3、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授课过程:

  导入

  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齐读课题——雾凇。板书课题。

  2、你想不想来欣赏一下?

  播放图片,观赏着雾凇。

  大家看到雾凇了吗?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本环节设计旨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后面的感悟美、表现美进行有意义的铺垫。]

  检查预习。

  1、认读词语

  雾凇长堤凝结弥漫摄氏度

  蒸腾缀满缭绕模糊琼枝玉树

  2、师生合作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感受雾凇的美

  1、雾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美丽的身影,但吉林雾凇却以它的时间长,气势壮观,姿态优美而闻名全国。课文中有许多赞美之词,你能找到吗?把你找到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代表交流。洁白晶莹缀满枝头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图片出示词语齐读

  4、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大体感受到了雾凇的奇丽,课文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来读。

  图片出示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说一说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雾凇的壮观、晶莹剔透。

  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不由自主地、不自觉地。

  “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到它们的样子吗?出示图片。

  刚才我听到了大家情不自禁的赞叹声。

  师板书:赞叹

  [读是理解的基础,让学生在读的内化活动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或诵之或歌之或语言描绘脑中美景)在准备的基础上展示学习成果。此环节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了他们的特长,以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学生表现的舞台,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二)探究雾凇的形成

  1、这么美的雾凇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它需要哪两个条件?吉林的松花江畔是如何满足这两个条件的?

  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预习作业。

  2、全班交流:

  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因为松花江上游的水从发电站排除,水温在4摄氏度,所以不会结冰,在江面上形成“阵阵雾气”形成了过于饱和的水汽。

  水汽是怎样遇冷凝结的?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了。

  你觉得这段文字描写的怎么样?(美)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雾凇形成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

  (指名读、齐读)

  [通过品读吟咏让学生了解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及逐步形成的过程,又感受到雾凇形成的美。]

  四、拓展延伸

  这真是大自然的杰作啊!大家想不想再次欣赏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呢?

  再次播放图片。你看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带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在中国像这样的美景还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包括雾凇在内的四大自然景观,它们分别是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中,去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吧!

  出示四大自然景观图片,学生欣赏。

  [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雾凇

  奇观形成赞叹

  教材内容分析:

  《雾凇》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本文科学性、知识性较强,抽象的知识较多。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可以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欣赏,提供有关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掌握雾凇的相关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吉林雾凇的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的过程,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反思

  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却是本课的难点。在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对雾凇的赞美之后,我有引导学生品读分析雾凇的形成过程。课文中在描写雾凇形成的过程中“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一段文字,意境优美,如梦如幻。学生边品读涵咏,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这节课课件的加入,降低了教学的难度,然后让学生看图发展思维想象,拓展了文本,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