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爬山虎的脚》

2022-12-14 来源:年旅网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课文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具体明确的语言写出内容。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流利朗读课文,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归纳课文叙述顺序,获取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第三、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本文,学生能了解如何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出好的文章。

  【教学难点】

  介绍爬山虎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⑴ 上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从中了解植物的特点。)

  我们在种植丝瓜和葡萄时需要搭架,否则它们就无法向上生长。然而,爬山虎是一种软软的藤,却能够不依靠架子,爬上墙、爬上屋顶、爬上岩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有脚。)有多少同学看到过真正的爬山虎?你们通常看到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部分呢?(叶子)那么,你们注意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将自己和作者进行对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质疑课题:

  当我们读一篇新的文章时,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可能会关注哪些方面,比如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如何爬以及脚的变化。那么在叶圣陶爷爷描述爬山虎的时候,他关注了哪些方面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通过质疑课题,我们不仅能够激发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线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⑴ 圈出生字和新词。

  ⑵ 每个自然段都讲述了什么关于爬山虎的知识?

  2、检查交流:

  ⑴ 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领读下列单词:嫩绿、舒服、堆积、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⑵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都讲述了什么关于爬山虎的知识吗?

  第一自然段描述爬山虎生长茂盛。第二自然段描述爬山虎叶子美丽。第三自然段描述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和形状。第四自然段描述爬山虎如何爬。第五自然段描述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和二自然段

  1、阅读第一自然段,你感受到“满是”和“一大片”传递了什么信息?

  爬山虎茂盛生长,并且能够攀爬。

  2、欣赏爬山虎攀爬到岩石、屋顶甚至墙上的图片,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描述的内容。

  四、布置作业,注重语言积累

  1、抄写生字和新词。

  2、背诵课文第三和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深入探究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麻烦谁能告诉我们,课文中讲述了哪些关于爬山虎的知识。

  (叶子的美丽、脚的样子、爬山虎的攀爬方式以及脚的变化。)

  二、自主阅读,交流总结

  1、爬山虎的美

  选择对爬山虎叶子的描述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可能会对爬山虎的美感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叶子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它们既有动态的美感,也有静态的美感。在描述叶子颜色的变化时,叶圣陶爷爷也描绘了一种美感。通过阅读和绘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种美感。与同伴交流,探讨你对爬山虎美感的理解,一起学习和探索。

  (通过自主阅读,激发学生自我探究和思考的习惯,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2、汇报交流

  1) 交流话题一:叶子的美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在第二自然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叶子的动态美感,通过风拂过叶子的描写,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同时,叶子的静态美感也通过墙上排列整齐、绿得新鲜的描写展现出来。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可以更好地理解叶子的美感。读完之后,你是否能够感受到这种美感呢?

  (通过交流话题,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2)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与叶子的美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通过对爬山虎脚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十分细致的观察力。通过观察图片,你是否能够说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呢?课文中将脚的形状比作蜗牛的触角,这样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观察力。通过交流,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通过图文结合,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3)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的动作

  在第四自然段,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爬山虎的爬行过程。通过“触、巴、拉、贴”四个动词,可以感受到爬山虎的姿态和动作。通过观察演示,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同时,作者将“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字语言的运用和思考。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不同说法的差别和优劣。

  (通过体验、观察和探讨,让学生在交流中锻炼思考和创新能力,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把自然现象与人文熏陶融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展现,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以下是对《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的总结与拓展:

  一、文章概述

  本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包括它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爬行方式等方面,并通过对触着墙和未触着墙的情况进行比较,强调了爬山虎的脚的牢固性和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此外,作者还在文章中提及了爬山虎的叶子,认为人们更注重的是爬山虎的叶子,而非它的脚。

  最后,文章引导读者总结了作者观察爬山虎的具体方法,包括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观察以及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等方面,同时拓展到其他植物,并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文章收获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的脚具有牢固和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感受到了在自然现象中渗透的人文熏陶。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观察植物的方法,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和发现美。

  三、总结写法

  作者在本文中除了介绍爬山虎的脚,还涉及到了爬山虎的叶子,这是因为人们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观,而非某一局部的特点。观察植物要细致,抓住特点,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这是学习本文的重要启示。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我们可以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去观察其他植物,并尝试将其具体描述出来,练习写作能力。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关于植物和作者叶圣陶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稳固 VS 弛缓

  【评析课后】

  一、授课主动权回归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借助趣味谜语、亲切交谈和课题挑战的形式,引导他们自我探究、热情追求知识。通过让小助教带领读新字、鼓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进行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思考空间,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朗读声音装饰中文授课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文字、让朗读音成为主旋律。开学时,学生先阅读,消除生字难题,理清文章纲要。然后让学生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段落,阅读、思考和体会。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之后,伴随着配乐和图像美,朗读培养了语感,阅读中获得了情感熏陶。在注重了解爬山虎脚爬行精神之后,再读,学生将会感受文字的生命力,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信息技术的无缝贯通

  本节课程的授课充分结合了信息技术和对内容的理解。如果演示工具过早使用,直观的影像容易代替学生的思考,替代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我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提升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

  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的美丽之后,为进一步激发情感,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山坡、墙头和岩石爬满爬山虎的景象,朗读时有表情、有节奏,使形象和情感融为一体,获得美的浸润。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

  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爬行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学生自己阅读、描绘和讨论的同时,我在恰当的时机出示了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形态和上升的过程,这些直观的画面,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深刻领悟到了相信学生的重要性,不仅要将课堂交予学生,更要将阅读、讲话和选择的权利交予学生,让他们能够自由地阅读、思考、质疑、解答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不再是被动学习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通过使用多种媒体创造情景来突破难点,以便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写作的技能训练,使观察和写作技能能够迁移,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