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道德经》与情绪管理

2021-02-06 来源:年旅网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他们把一只猴子通上电流关在一只笼子里。笼子里装有一个红灯,一个开关,然后接通电流。猴子很不舒服,前爪在笼子四壁乱抓,当抓住开关一拉,电流断了,红灯随之熄灭。几次反复之后,猴子形成了条件反射,它两眼死死地盯着红灯,一见红灯亮了,它便迅速拉动开关。这时,心理学家又把另一只不知情的猴子放进笼子里,与先前笼子里的猴子串连在一条电路上。(应当补充说明一下,科学家事先对这两只猴子都做了全面体检,均为健康的猴子)。让它们每天在笼子里待6个小时(这是人类八小时工作制的有效工作时间)。先进去的那只猴子一进笼子就两眼紧盯红灯,一发现红灯亮就拉开关。而后进去的猴子却象一个旁观者一样丝毫不知道红灯的作用。只看着红灯一明一暗地好玩。

六个小时一过,就把它们放出笼子,一块喂食,一块休息。这样过了30天,先前进入笼子的那只猴子死掉了。科学家解剖了这只猴子后发现,它的消化道全部溃烂。而后进入笼子的猴子却安然无恙,经检查与30天前一样健康。

诸如此类的实验,科学家们反复作了多次,其结果大同小异。 于是,心理学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情绪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从这一点出发,科学家警告人们:人类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一个新的学科出现了――情绪管理学。

情绪管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研究科学控制情绪,以达到健康目的的学说。其实“情绪管理”虽然是个新的名词,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稍一留意,就会发现,对于控制情绪的问题,我们的古人早就注意到了。

2500多年之前,老子就对控制情绪作过深入的探究。这一点,从《道德经》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道德经》把情绪控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情绪管理的初级层次——和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老子认为,“和”是世间万物的一种存在状态。万物皆有阴阳两面,而阴阳中的万物与万物中的阴阳是在相互斗争中互相依存的。“冲气”是和的基本手段。“冲气”对于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形式。而人类的冲气则指人与人的交流或人体中的阴阳调和。 人的心理也需要调和。“心平气和”便是调和的基本目标,只有经常使心理保持在心平气和的状态,荣辱不惊,悲喜不忧才对健康有益。

对于“和”的标准,老子也有论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老子教导人们,要心底平和得象刚出生的婴儿,无知无欲,这是“和”的最佳状态,他还进一步指出,只有知道了“和”的道理,才算懂得了人生的基本规律和道理。知道了这个道理,才能叫明,这样才有益于自己的生命,这样才叫吉祥。老子在教导我们:要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管遇什么事情都要有良好的心态――这便是情绪管理的第一个层次。 情绪管理的第二个层次,就是“不争”。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教导人们要向水学习,对万物有利而不争自己的名利,滋润大地万物,却不求一点回报,即使十分污浊的东西,它也能够容忍――深藏其中而表面平静如初。正因为从来不争,所以才永远不会有忧患。 怎样达到“不争”,老子有一套方法,那就是: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要为天下谷。敞开胸怀,包容一切,收敛自己的锐气。“大肚能容,容天下不容之事”,不显摆自己的才干。虽有英雄之气,却一如常人。知道自己是人前之人(白),却常常处于幕后(黑);知道自己是人上之人(雄),却常常处于人下(雌),不争名,不争利,任劳任怨。大喜不兴高采烈,大悲不垂头丧气,任何时候都不会患得患失――这不是在教我们学会管理情绪吗?

管理情绪的第三个层次便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说,前两个层次属于“控制”的范围的话,那么第三个层次则完全属于“性格”的因素。人们常说:反复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能成性。当习惯一旦成为性格,那就“泰山可移,禀性难改了”。由此可见,“自然”在性格形成中的位置。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在这里,老子反复强调的是“自”。这就是事物内部规律的因素,而不是人为的或外部的因素。 纵观《道德经》,其中四次提到“自然”二字,分别是在17章“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23章“希言自然”;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及64章“万物自然而不敢为”。在惜字如金的竹筒时代,老子竟如此舍得使用“自然”二字,足见这两个字对《道德经》表达主题的重要。 老子强调自然表现在多个方面,学道,要道法自然,而“道”之于人类社会的“德”也要出自自然,不能做作。做作出来的“德”不是真德。小有德行便大肆宣扬,不是老子所提倡的。他要“功成事遂”之后让百姓皆曰:我自然。

对于养生心理中的情绪管理老子也强调要自然。自然,才是情绪管理的最高境界,那就是由自我的有意控制到不必控制而自然流露出来的平和情绪。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生气和发怒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我们理性地思考一下,这话多么深刻!这是从养生的角度来阐述问题。

而另一位哲人则说:发怒是无能的表现。是没有能力说服对方或没有表达自己主张的能力而表现出来的无奈之举。——这是从心智与能力的角度来探讨问题。

诚然,有一些发怒是由于自身原因引发的外界不如意因素,但不管不如意原因来自何方,发怒者在喝斥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理情绪受以了极大的影响。我们常说的“气鼓鼓的”就是这种情绪影响的外在表现。而就是这表现情绪的“气”,曾经使多少人失去理智,又使多少人命丧黄泉! 暴燥、温和两种性格往往会引出两种不同的人生结果。 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不乏这种例子。 刘邦和项羽是这样不同性格的一对。 诸葛亮和周瑜也属这样的一组。 皇太极和崇祯也是这两种性格的典型。

刘邦善于控制情绪,从《鸿门宴》就可看出一二。范曾几次示意项羽害死刘邦,刘邦心知肚明,然而他却阴忍不发。如果他在表情或行动上稍微流露不满,便会招来杀身之祸。就是这样一位弱者,最终却成就了帝王之业,而表面处于强势的项羽却被逼得乌江自刎。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面对周瑜的一再刁难,始终不卑不亢,表面上相对周瑜常常处于弱势,便最终却把周瑜气死。这是知其雄,守其雌的典型。

皇太极建立后金以后,国势渐强,但与小他35岁的崇祯所领导的大明帝国相比是50万人口与1亿人口之比,10万军队与百万军队之比。然而皇太极善于控制情绪,摒弃民族偏见,起用汉臣,招降纳叛。终于战胜了不善于控制情绪,性络暴戾,擅杀栋梁之臣的崇祯皇帝,奠定了大清数百年的基业。

人在处于弱势时往往会控制情绪,而在处于优势时却往往忘记了控制,在这方面,韩信可谓典型。韩信早年曾经受住了胯下之辱,然而在功成名就而为侯王之时却又忘了管理情绪而致身败名裂。因而,老子谆谆教导人们: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正是由于项羽,周瑜和崇祯不会控制感情,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才导致了失败与短命的结局。而刘邦、诸葛亮和皇太极有管理情绪的特长,理性思维多于情绪因素,才使他们在人类社会大动荡的历史时期成为名垂青史的成功者。

不管何时何地,成功失败都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之人历史上也大有人在,比如范蠡,比如张良,比如周恩来,比如邓小平……

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在成功之时还能控制情绪。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完成霸业之后,眼看人生富贵唾手可得,毅然急流勇退,遁迹江湖。终于与西施相携经商,三致千金。既美名流芳又寿终正寝;张良“运筹于帏屋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在受倚重、得信任之时托辞归隐,颐养天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的话放在范蠡和张良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周恩来被全世界公认为伟人,但自尊义会议之后便甘心情愿久居毛泽东之下作为副手。虽然身处一人

之下万人之上,但也并非时时如意,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不管毛泽东的行为给他的工作造成多大的困难。他都能句句照办,事事办好,实在不易——真可谓管理情绪的典范;邓小平曾被毛泽东列为“全国二号走资派”,但他逆来顺受,三缄其口,蓄势待发,终于东山再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中的领军人物。 其实蒋介石也是很会管理情绪的。在他当初出于政治目的追求宋美龄时,宋美龄是很看不惯这位北伐军中的年轻军官的。有一次蒋介石得知宋美龄到达上海,便专程乘火车从广州赶去会面,谁知见面后,宋美龄的第一个动作便是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这时的蒋介石一动未动,两眼直直地盯着宋美龄达一刻钟之久,直到对方流下了眼泪才说:“看来宋小姐还是爱我的,因为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蒋介石的情绪控制能力有多强。

正是因为这些叱诧风云的政治人物,有着极其顽强的情绪控制能力,才使他们在自己拟定的政治生涯中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顶点。

在控制情绪的技巧方面,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做了比较祥细的阐述,那就是《道德经》第十章和第十六章提到的的静功养生方法:“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十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以静致虚达到平衡心态的技巧和方法:净化灵魂,一心想道,思想一点杂念也不要有。专心致志地练习呼吸之功,达到象婴儿的呼吸一样无声无息。擦净心灵这面镜子,使其一尘不染,达到极虚极静,物我两忘。把身体当作一个大风箱,使你的百会穴随着呼吸开合。任外界万物并作,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只用心观看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世间万物归根结底是静,养生更是如此,这是自然规律。如果不懂这点规律,妄为乱行,那前景将是凶险的。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也是一种“定力”的练习。大将风度,处变不惊。如果能达到这种程度,管理情绪的能力就达到相当水平了。

现代科学证明:心情焦虑,紧张会诱发多种疾病,连消化液的分泌都会不正常,更别说真气不通,气血阻滞所引发的疾病了——人一旦患病,前景不就凶险了吗?

懂得了这一点,善于养生者要善于管理情绪,善于把管理情绪的水平从初级阶段提升到高级阶段,自然而为,形成养生习惯,健康长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