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近代回族文化团体与回族社会转型_以_留东清真教育会_为例_马艾

2021-03-30 来源:年旅网
2012年第4期(总第88期)

回族研究

JournalofHuiMuslimMinorityStudies

No.4,2012(Gen,No.88)

[回族历史研究]

近代回族文化团体与回族社会转型

———以“留东清真教育会”为例

艾,霍维洮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宁夏银川750021)

中图分类号:G522.7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0586(2012)04-0047-04

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变化剧烈。一批代表本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投入到民主革命的行列,他们联

同胞、立社团、兴教育,救国匡时,形成一种时代潮流。在这一历史潮流中,回族也涌现出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谋求强国兴教之路,创办各类社团,兴办新式刊物,宣传进步思想,提倡新式教育,为回族社会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一、“留东清真教育会”的创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来自国内14省的36名回族青年,他们在国内目睹祖国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

专制统治下遍布疮痍,因而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东渡扶桑,留学日本,以便学习知识,报效祖国。1907年11“留东清真教育会”,月,全体回族留日学生在日本江户川亭召开第一次大会,发起组织了公推保廷梁为会长,

[1]

“联络回教情谊,其宗旨为提倡教育普及、宗教改良”。他们还决定编辑刊物,宣传主张,印送国内同胞。《劝告清真同教书》,《醒回篇》。是年12月,《醒回篇》1908年秋,会员再次集会,决定刊物名为后改为第

一期由日本东京秀光社正式印刷发行,黄镇磐作序,留日学生撰文10篇。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伊斯兰教兴衰的原由、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朝廷的黑暗、指明回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爱国与爱教是一致的;着重提出回族要振兴,必须改良宗教、普及教育,只有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才是救国救族的重,《醒回篇》要途径。由于时局动荡,留日学生相继回国只出版了一期就停刊了。尽管如此,他们以犀利的语言、进步的主张、积极的态度奏响了时代的强音,将近代回族的教育救国思想充分展现出来。其中大部分内《宗教与教育之关系》、、容都与教育救国有关,尤其是黄镇磐的保廷梁的《劝同仁复兴教育之责任说》赵钟奇《论中国回教之国民教育》《留东清真教育会序》和蔡大愚的等文章主要论及中国回族教育的落后、面临的的

问题及解决的对策等等,集中反映了清末回族知识青年的爱国进步思想。

二、“留东清真教育会”的宗旨

(一)兴办教育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速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便陷入了一个内外矛盾重重的社

收稿日期:2012-07-12

作者简介:马艾(1976—),女(回族),宁夏灵武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在读博士,宁夏大学历史系讲师;霍维洮(1956—),男,陕西绥德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宁夏大学历史系教授。

·47·

《醒回篇》:“北尽黑龙,会危机之中,正如发刊序中所言西跨天山,东南至海,期间一大帝国,昏梦沉暗,众曰

[2]

‘睡狮’,”非一世也,其所由来已久。但是,在列强用船坚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惊醒了沉睡中的国:“向人,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开始反省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自身来寻找致弱致祸的根源,得到的结论是之挟四千年之历史庞然自大者,当兹晚近,相与追欧步美,方之欧洲千九百八年之开化,美洲独立以来百二十二年之文明,不反瞠乎其后哉!夫同是圆颅方趾之伦,胡彼邦人挟其技以来我国者,如税关、如邮政、如工程

如学堂教员类皆厚糜聘金,及工商等业,运输于我国者,莫不岁攫无数万金以去,曰有教育故。反之我国师、

人往彼土者,如马尼拉之招工,檀香山之招工,菲律宾之招工,坎拿大之招工,率先恐后,何仅获牛马努力之食

[3](P11-12)”“二十世纪之国民教育,殆与鸡鸭毛及牛羊皮同一输出物品也,曰无教育故。岂仅为一身一家计料,

[4]

“有教育哉!凡国家之存亡,种族之强弱,宗教之兴衰各问题,亦当视国民教育程度之高下而判之矣”,以及

[3](P3)

。者昌,无教育者亡;旧教育者死,新教育者生”

留东学子们认为回族教育落后是因为回族排斥普通教育而囿于经堂,所以大力提倡国民教育。在《醒回

篇》的强大号召下,一些进步组织与团体、进步刊物不断组织与兴办起来。如1912年,王宽阿洪在北平发起“中国回教促进会”,“兴教育,成立了提出了固国体,回汉亲睦”的宗旨,各地也先后成立了分会;1921年,马

“宁海回教促进会”;1925年哈德成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回教学会”;1933年,马邻翼、唐柯麟在西宁成立了

“促进回民教育之普及与健全”“中国回民教育促进会”;1934年,三等在南京发起成立以为宗旨的马天英、傅“中国回教文化协会”,“欲以真、。为了给新统先在上海成立其宗旨为善、美三方面发扬中国回教文化思想”《回教学会月刊》《清各地还纷纷办起了学术文化杂志,先后有《清真月报》式教育创造适宜的社会舆论环境,

》《天方学理》《震宗报》《伊光》《月华》《回教青年月报》《突崛》《边疆》《天山》《成师校刊》《伊斯兰学真铎报》《中国回教青年学会会报》等等。这些杂志尽管内容各异、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生杂志

即以弘扬伊斯兰文化、振兴穆斯林教育、维护祖国尊严为宗旨。在回族文化团体的号召下,新式回民学校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新式回民教育适应了社会变革时期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加快了回族传统社会的转型。(二)改良宗教

有清一代,回民的教育基本囿于经堂。经堂教育虽是伊斯兰教育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但它终究是宗教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传授伊斯兰教的有关典籍来学习伊斯兰教教义和教理,培养出来的是带领信教群众,“回教教育训育之任务和目的,从事宗教仪式活动和讲授经籍的宗教人才。经堂教育源于回教教育就是在于养成其优良的宗教习惯和观念,培养儿童之意志,并陶冶其感情。而以完成儿童的整个‘回教人格’做归

[5]

宿”。由此可见,经堂教育不及伊斯兰教育之博大精深,虽然经堂教育对人也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但比

“每个穆斯林对于知识应当自摇篮学到墓穴”。甚至认为起穆圣所崇尚的教育来说是狭隘的,因为穆圣认为[6](P125)

“学者的墨水,。可想而知,其贵重不亚于殉教者的热血”真正的回教教育是开放的、宽容的,而不像经堂教育那样因历史原因而致闭塞保守、排斥新生事物。

于是,回民社团大力提倡宗教改良,如《醒回篇》中专门就有宗教改良的文章,即马宗遂的《宗教进化

、《宗教改良论》,论》保廷梁的集中论述并呼吁宗教改良之紧迫性与必要性。:“是以习其经者,保廷梁道专习记诵;奉其教者,徒副虚名。硁硁于饮食末节,而志修身大要;拘拘于教门领域,而失进化机能。使其教中人不幸而不得闻回回之要,其教外人不能而不怀奇异之疑。宗教之黯淡至”马宗遂对伊斯兰教的发扬光大与阿拉伯人对科学技术的贡献深深引以为荣,但认识到了回斯极矣。

[7]

“挟刻舟之见,回人故步自封;人即因时利导,乘机而上,当局者或忽焉不察,而有识者已见其瞠乎后矣”。中国回族自我封闭,观念落后,经堂中的习经人所学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已与时代脱节,此时的改良宗教应该“宗教模范学堂”,“宗教之有学堂,,“夫所谓模范学堂者何也?重师道,兴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教典,敦礼节,尚德行。立教学之规模,设教务之法程,定教科之繁简,别学级之高低,办成绩之优劣,予毕业之称

[8]

号。其课,经、汉、国语普通;其教,诚意、正心、修己”。:“然则欲调和竞争之激烈,回族学子力主宗教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黄镇磐道其计安出?无已,其必

[3](P3-4)”采宗教与教育之合一之制乎。并将德意志、普鲁士等国的小学课程一一列举,称其为“行宗教的教育制度”

[3](P3-4)

[6](P125)

。认为中国要想发展只能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即主张宗教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

·48·

(三)强国救族

,“论文化,受清廷残酷压制的回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马松亭道则不但不能对中国文化有所清末,

贡献,即回民本身亦已教育落伍,文化水准落伍。论社会政治,则五千万回民完全处于被统治地位。论经济,

[9]”则为人附庸,而被剥削,以致出现“为保存本身的生命起见,由自主求进状态,变为消极自守,不干外事的

[9]

状态,放弃社会上一切权利,专求宗教本身的推延,驯至成回民仅富于宗教意识,而薄于国家意识”的状

[10](P26)

。“是故人身之分子,。失其精神,失其活动,则人必死;国家之分子失其精神,失其活动,则国必亡”况

:“中国人民种族,对于种族与民族,学子们亦有了崭新的认识。保廷梁说大抵可分为满、汉、回、蒙、藏及

[10](P27)”“虽然各民族发展程度不一,夷苗等。信仰也不尽相同,但于外敌入侵之时,如甲午战败,庚子再创,诸”,“然非易事也,必互有明暸之意识,阔达之脑想,夫而后皆注意于国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如鱼水般缺一不可

是,渐忘种族之芥蒂,于是乎同化之功不期然而自至,此融合种界之法,所以不能不先论群智也。要之,同国无论共同与外界接触,及内部互相间,欲使之心理合一,共休此戚,无矫然离群,怫然相恶者,非异种之关系,

[10](P27)

。兴教育以转化其心思无能为役也”

面对强敌入侵,国将不国,族将不族,留日学生慷慨激昂地投入到救国救族的活动中。正如答振益先生

[11]

(留东清真教育会)成员回国后,”不少人在辛亥武昌首义、各地光复和护国运动中发挥了作用。如所说:“

赵钟奇、保廷梁、孙永安、王廷治等均首批加入同盟会,后来成为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和护国首义的骨[12](P266-277)

。1909年,1911干赵钟奇由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受同盟会的派遣,先到保定军官学校当教官,年转入新军,任团参谋长。后与革命党在江浙一带的重要首领同盟会会员陈其美联系,一起联络会党、创办

[13][14]

发行报刊、宣传革命。黄镇磐毕业后,与同学廖仲恺奉孙中山之命,到吉林进行民主革命工作。马应薰毕业后,也曾经在廖仲恺的直接领导下,负责财务工作。当时,孙中山的战略方针是:在华南沿海地区首先发动起义,以便得到海外饷械的接济;先夺取两广为革命基地,然后挥师北上,长江南北革命党人齐起响应,一举推翻清朝的统治。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马应薰长期往返于南洋群岛,在华侨中,一方面为革命扩大宣传,一方面为革命筹集经费,采购军需武器。他不顾饥寒酷暑、生死安危,把在海外华侨中筹得的经费,就地购买枪支弹药,再秘密运送到指定地点,为武装推翻腐败的清廷尽了一份力,曾为孙中山、黄克强、廖仲恺等

[15]

:“使革命前途又得一绝大保障者,”领导人所嘉许。孙中山曾赞誉说回民小马君也。在云南发动的护国运动中,赵钟奇、孙永安、马聪、马秀廷、马鑫培、沙云仙等人,都是跟随蔡锷、唐继尧、李根源讨伐袁世凯、立下赫

[12](P233)

。赫战功的重要军政人员

三、从留东清真教育会的创办看回族社会的转型

一个民族社会的转型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回族自明初形成至清末经历了族体形

成、组织发展、民族上升的阶段。作为生成于腹体内的、受大一统思想濡染的、传统体制控制的、民族融合的结果,回族的这一过程特殊而艰难。尤其是清代反清运动中的种种矛盾,使得回族排斥汉文化,固步自封,甚

“官至二品即反教”“多读书即远教之由”“回民读书即变教”。正至绝大多数回民会说汉话,不识汉文。认为

[16]

《中国回教史研究》:“吾人杂居三教之间,如金吉堂先生在中指出的濡染流俗,同化是惧,兢兢保守”,使整

个民族在文化心理上由原来的开拓进取、积极有为而变为因循守旧、自我封闭,在抵制统治者的民族同化政

也限制了本民族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创新能力,造成了回族社会的落后。对于回族来讲,社会转型策的同时,

即是摆脱落后封闭的状态,走向近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换言之,回族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外敌侵扰、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回族也觉醒了。这从留东清真教育会的36位回族学生的文章、活动中以及此时全国各地回民的整体变化体现出来。以改良宗教、兴办教育、组织团体、创办刊物为途径和宗旨,救国匡时是清末民初回族仁人志士的追求,代表了这一民族整体的社会转型。“保国即是保教”,近代回族一改往日的排汉斥儒,认识到了国家的存亡意义之重要性,民族的生存之先决条件是国家的存在,国亡也就无所谓回族回教。新式回民中学、小学、师范中有许多学校所学内容中都有唱革命歌曲,倡议回族学生投身革命,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另外,像王宽先生组织的“中国回教俱进会”就“兴教育、以固团体、回汉亲睦”为主要宗旨。

·49·

以留东清真教育会为代表的进步团体的创办为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复兴、新式回族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不少回族学生专门从事伊斯兰学术文化活动,组建进步社团,创办报纸杂志,翻译经学著作,弘扬爱国爱教精神。这种积极互动促进了回族社会的良性循环,加快了回族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

参考文献:

[1]C].王希隆,1988:68.醒回篇·留东清真教育会纪事[点校.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C].王希隆,1988:1.醒回篇·发刊序[点校.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3]A].醒回篇[C].王希隆,1988.黄镇磐.宗教与教育之关系[点校.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4]A].醒回篇[C].王希隆,1988:49.赵钟奇.论中国回教之国民教育[点校.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5]J].月华,1936,8(1).马湘.回教教育思想的研究[

[6][M].马坚,1941:125.叙利亚]托太哈.回教教育史[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7]A].醒回篇[C].王希隆,1987:40.马宗燧.宗教进化论[点校.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8]A].醒回篇[C].王希隆,1987:19-25.保廷梁.宗教改良论[点校.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9]J].马子实,5(16,17).马松亭,演讲,赵振武,记.中国回教的现状[译.月华,

[10]A].醒回篇[C].王希隆,1988.保廷梁.劝国人复兴教育之责任说[点校.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1]Z].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223.李松茂.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百科全书[[12]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266-277.杨兆钧.云南回族史[[13]M].内部出版,1993:14.王连芳,赵泽光,张世厚.赵钟奇将军传[

[14]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北文史资料:第2辑[C].赵兰.黄镇磐的一生[

1984:111.

[15]A].马亮生.湖南回族百年[C].长沙:岳麓书社,2000:230.马志正.忆父亲马应薰[[16]M].银川:宁夏人民出社.2000:1.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序[

责任编辑:谭

·新书讯·

《临夏八坊:一个传统与现代回族社区的建构》出版

由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王平博士著的《临夏八坊:一个传统与现代回族社区的建构》一书,于2012年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的研究基点在于增进传统与现代之间,民族与国家以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以及由此基础上寻求传统回族社区的存续和发展方式。该书尝试通过对临夏八坊回族社区从传统教坊社区与现代居民社区的变迁历程,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相结合的民族认同基础上的二元一体社会结构以及社区教育、经济、文化的变迁、适应和发展,来分析八坊回族传统教坊社区与现代居民社区之间的有效互动与整合。从而寻求增进传统与现代间的理解,促进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国家稳定富强的民族社区发展之路,这对于传统民族社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该书定价52.50元,欲购者请与民族出版社发行部联系。联系地址:北京市和平里北街14号民族出版社发行部(100013)。联系电话:(010)64224782。

·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