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德的社会学方法论有哪几种? 答:观察;实验;比较。 2.孔德的社会学结构怎样?
答:1、社会静力学研究的是社会秩序;2、社会动力学的三段法则。 3.请说出卡尔•马克思关于社会学思想的著作? 答:1、《历史唯物论》2、《社会分层与阶级理论》3、《知识社会学》。 4.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有哪几方面构成? 答:1、进化论2、有机论3、个人主义
5.请说出经典社会学哲学阶段三大社会学家的关于社会学理论的差异 答:
孔德 马克思 斯宾塞 理论基础 实证哲学 社会物理学
(社会学) 历史唯物主义 有机体论、进化论、个人主义 社会结构 社会秩序
(社会精力学) 阶级理论 结构—功能的分化与整合
社会类型 三阶段论 五阶段论(亚细亚的、古代、封建、资产阶级、共产主义) 军事与工业 简单同复杂
社会发展 三阶段进步法则 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 矛盾阶级斗争 进化论
规范学说 实证哲学的指导 阶级斗争与革命 不干涉主义 知识社会学与方法论 社会学方法论
科学层次论 意识形态理论 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6.社会学的三大经典著作是? 答:《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原理》,《实证哲学教程》
第二章
7.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如何?
答:1、选择课题2、研究设计3、收集资料4、分析资料5、解释结果 8.问卷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问题的提法要具体2、问题的用语要通俗3、用词准确4、态度要客观5、对敏感的问题要用第三人称。
9.社会学研究有哪三种类型?
答:1、整个社会。更多的倾向于对社会整体理论的研究,试图探索出社会制度存在与变迁的规律。2、个人极其所属社会领域组成的联合体。从社会整体向局部倾斜,关注特殊的群体。3、可直接观察到的社会单位。人类学已经方法,也叫田野工作。
第三章
10.关于吉尔茨文化的定义?
答:一种体现于符号中的历史性变迁的意义模式,以符号形式表现的概念的传承体系,由此人们能够交流、保存和发展他们的生活知识与生活态度。 11.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类型?
1
答: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2、主文化与亚文化3、主文化与反文化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2.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框架有哪些?
答:文化的制度结构,文化历史与文化形式的保存(遗产),文化的生产与社会传播,文化的效果(观众效应),意义与社会行动。 13.名词解释:文化模式
答: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14.什么是主文化
答: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15.什么是越轨文化
答: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对抗、鼓吹背离社会公认准则的文化,可称之为“反文化“,即越轨文化。
第四章
16.名词解释:镜中我
答: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17.米德关于自我和早期社会化的阶段论述 答:1、玩耍2、游戏3、一般化的他人 18.社会化的外界社会环境是什么 答:
19.埃里克森社会化过程的划分法?
答: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 0——1岁)。
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 2——3岁)。 3、主动性和内疚感(学前时期 4——5岁)。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 6——11岁)。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
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7、关注后代和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 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20.划分社会化过程的要点是什么? 答:① 年限或时间界限。
② 不同年龄段上的人具有的个性发展或心理发展特征。 ③ 不同阶段个人所要达到的目标。
④ 为达到不同阶段的社会化目标所采用或接受的方式方法。 ⑤ 不同阶段,社会化任务的主要执行者或承担者。
⑥ 在社会化的每个阶段,实际上都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或是正常的发展,或是非正常的发展。
21.什么叫社会失范?
答:社会失范(anomie) 字面意义为没有或失去社会规范。在社会学中,主要指人们对什么是适当的社会规范的理解存在的本质上的分歧。
2
22.什么叫代差?
答: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第五章
23.什么叫社会角色?
答: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4.角色的概念理论来源
答:四个主要来源。1、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了这个概念,其中以乔治米德的研究最为著名。2、拉尔夫林顿,许多人甚至认为角色理论是经由林顿创立的人类学而进入到社会学中来的。3、第三个来源是“完形主义心理学”,它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4、来源于社会戏剧论,这与雅各布莫雷诺的著作相联系。他认为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25.结构角色论与戏剧的比较 答: 演员 行动者 在戏剧中有明确的角色 在社会体系中占据明确的地位 按照剧本进行表演 在社会中遵守一定的规范 听从导演的命令 服从重要人物的决定 演员之间要对彼此表演做出相应的反应 社会成员也要调整自己的反应以适应互动 必须与观众相呼应 必须考虑到各种观众的存在
不同演员对角色赋予不同的意义 由于有不同的自我概念和技巧而有不同的互动方 26.什么叫先赋角色?
答: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通常无需努力而自动获得,因此也称自动角色。与之相对应的,称为自致角色。
27.什么叫功利性角色?
答: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28.社会角色的表现
答:1、用色环节的表现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演上的配合。
29.角色扮演的过程
答:1、对角色的期望2、对角色的领悟3、对金色的实践。 30.什么角色不清?
答:是指社会大众活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31.举例说明角色中断
答: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如我们党和国家在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实行任期制、离休和退休制后,一些多年工作的老同志从工作岗位上回到家中。由于这些制度在我国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因而一些老同志对退居二线或离、退休的新角色没有充分的准备,不能很快适应新的角色。这样一种情况使他们处在角色中断的地位上。
第六章
32.关于社会互动的几种重要理论
3
答:1、符号互动论。2、角色理论。3参照群体理论。4、戏剧理论。5、社会交换论。6、本土方法论。
33.关于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答: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34.当代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答:霍曼斯、布劳。
35.关于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几个命题:
答: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足命题5、攻击—赞同命题6、理性命题。
36.什么是情境?
答:1、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根据互动的人数划分2、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3、情感关系、工作关系、混合关系。 37.社会互动的形式有哪些?
答:1、交换2、合作3、冲突4、竞争5、强制6、顺从与顺应 38.什么是恐慌?
答: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规的行为。
第七章
39.什么是社会群体
答: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他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40.什么叫初级群体,举例说明
答: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之间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例:家庭、邻里、朋友、战友群。 41.什么叫群体规范?
答:是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42.社网图
答:由一个个的圆圈及彼此间的联通线组成。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群体成员,联通线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43.领导作风的几种类型
答:1、权威型2、民主型3、放任型。 44.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答:1、成员有限。2、成员之间有之间地、经常地面对面互动。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度高。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第八章
4
45.什么叫核心家庭
答:又称夫妇家庭,就是以婚姻为基础,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 47.性的意义是什么?
答:1、繁衍后代2、表达感情3、肉体欢乐4、延年益寿5、维持生计6、建立和保持某种人际关系7、表达权利关系。 48.古代家与国的关系如何?
答:就是以前的“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家说白了就是为了国家的 国家最大 君即代表国家,父亲代表家。 49.两性选择传统婚姻和家庭之外的两性模式有哪些? 答:分开同居,未婚同居
第九章
50.什么是社会组织
答: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51.社会组织的特征
答: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2、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3、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 52.社会组织的要素有哪些
答:1、规范: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2、地位: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3、角色:按一定规范表现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4、权威:一种合法化的权利。 53.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答:1、目标任务原则。2、有效管理跨度原则。3、分工协作原则。4、统一指挥原则。5、责权对等的原则。6、精简与效率原则。7、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原则。 54.什么是科层制?
答: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其特征包括:1、明确的分工。2、明确的职权等级。3、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4、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
第十章
55.什么是社会地位
答: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通俗的说,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56.社会分化的类型?
答:1、水平分化。2、垂直分化。 57.什么叫阶级 答: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58.韦伯的分层理论
答:1、阶级。2、阶级环境。3、地位。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利三个角度综合考察
5
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59.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答:1、社会结构的动态性。2、不平等的基础。3、精英概念。4、精英循环。5、精英循环理论图。6、精英理论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差别。
第十一章
60.什么是权威?
答: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是对权威的安排的服从则属于认同。反对者可能不得不服从权力作做出的安排,但是服从不等于认同。权威就被认为是一种正当的权力。 61.韦伯关于权威的分类理论 62.权力的概念
答:韦伯: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的意志的任何可能性,不论这种可能性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帕森斯:权力是一种保证集体组织系统中各单位履行有约束力的义务的普遍化义务。权力是一种对他人的行动和资源进行支配和影响的能力,由于权力的作用形成某些形态的社会关系。 63.合法化
答:指合法性的客观基础被质疑的时候达成关于合法性的某种共识的努力。 64.宗教
答: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65.宗教的社会学理论
答:宗教社会学是宗教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宗教现象的一门学科。
第十二章
66.什么是社区
答: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占有一定的地域,有一定的人群,共同生活的人们面临共同的问题,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67.社区的类型
答:纵向角度划分:1、传统社区。2、发展中社区。3、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横向角度划分:1、法定社区。2、自然的社区。3、专能的社区。 68.社区的结构
答:1、经济结构。2、政治结构。3、文化结构。 69.简要阐述同心圈理论
答:他认为,都市空间的扩展是竞争的结果,都市的发展呈放射状,由中心到边缘循一环一环的同心圈扩展。他把都市划分成5个环状的区域,伯吉斯通过这个“理想的模型”对芝加哥城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首次分析,得出,都市的发展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的或人为的障碍,以前土地利用的情况,都市规划中的政治干预,盛行的运输形式等等,这样一些变量都会引起同心圈区域的变形。 70.社区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答:1、实地调查方法。是社区分析的基础,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2、分析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分析理论。人类生态学(人文区位学)的方法、人类学的方法、社会体系(系统)的方法。
6
第十三章
71.什么叫社会变迁
答: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72.社会变迁的类型
答:1、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2、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3、社会变迁的方式。可划分为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4、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73.关于社会变迁理论的评述?
答:1、进化论。孔德,三阶段论。斯宾塞,社会发展同生物有机体的进化相似,是一个内部“细胞”不断分化和结构复杂化的自我发展过程。2.循环论。斯本格勒,社会的变化类似于人的生命循环,每个时代都有其产生、成长和衰老死亡的发展过程,社会历史将返回到最初起点。3、均衡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最一般和最基本的属性,是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4、冲突论。达伦多夫和科瑟等人认为,应该将社会体系看作是一个各个部分被矛盾地联合在一起的整体。 74.孔德关于社会变迁的论述
答:在社会动力学中,孔德从总体上描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他的总目标,就是“尽可能从它的主要方面精确解释人类发展这一宏观现象,也就是发现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经过了哪些必然的环节,发现人类如何从一群与类人猿差不多的动物,逐渐发展到欧洲文明的现阶段”。
75.帕森斯的均衡论
答:均衡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最一般和最基本的属性,是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社会的变迁可分为原始、中间和现代三大阶段,而现代化是在17世纪从西方开始向整个世界扩散的过程。 76.什么叫社会现代化
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一般指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 77.社会现代化的特征是什么
答:1、理性化。2、人的现代化。3、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4、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5、社会结构日趋分化。6、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7、城市化。 78.什么是理性化
答:在社会学中,传统、价值观和情感逐渐被理性和计算取代,成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动机,就是理性化。 79.什么是理性
答:理性是指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
80.谈谈中国的现代化
答: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始阶段,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2、现代转型和权威危机阶段,从1911年辛亥革命起至1949年约40年的时间。3、现代化发展阶段,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实现了国家高度的政治统一和稳定,并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资本主义模式转向社会主义模式。4、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新时期,自1979年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7
81. 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道路。
第十四章
82.什么是社会问题
答: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83.关于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答:关于社会问题的理论主要有:1、迪尔克姆的社会整合理论。2、奥格本的文化失调理论。3、托马斯的社会解体理论。4、冲突学派的社会冲突理论。 84.奥格本
答: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指出社会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应该从人的文化方面而不是人的生物本性中去寻求社会变迁的原因。他认为,当一种文化具备了必要的思维能力,并存在一定的需求时,就会通过组合现存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要素,产生新的要素,这就是发明。
85.人口问题探讨的是什么?
答:人口问题是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口结构等要素与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同社会的良性运行及发展不和谐、不相称的现象。1、在数量方面,表现为人们常说的“人口爆炸”问题。2、在素质方面,表现为人口中未受教育或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数偏多、健康状况不好或受疾病困扰的人较多。3、在人口结构方面,表现为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文化结构等,与物质生产、社会生活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相协调。
86.对于中国环境问题的看法?
答: 一般而言,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环境两大类。生态环境问题始于生态平衡的破坏,而社会环境问题则与社会、文化的失调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我国国内情况看,目前所面临的一些具体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风沙、生活垃圾污染、绿化不足、森林破坏、公共场所污染、农药污染、荒漠化、工业垃圾污染、海域污染、野生动植物减少、耕地减少和质量下降等等。
第十五章
87.什么是社会控制
答: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
88.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
答:1、社会控制的普遍性与阶级性。2、社会控制的统一性与强制性。3、社会控制的多重性与闭环性。
89.社会控制的基本类型
答:1、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2、硬控制与软控制。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4、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5、宏观控制与围观控制。 90.什么是正式控制
答:又称制度化控制,是指以文明规定的形式向社会成员昭示“什么可为”、“社么不可为”的控制类型,如政权、法律、纪律、规章及各种具体社会制度等等。 91.什么叫社会整合?
答: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亦称社会一体化。
8
92.默顿关于社会整合功能的阐述 答:他把社会看作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各部分之间依某种相对稳定的形式结成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表现为功能并对社会现象有决定性影响。 93.安全阀机制
答: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指各个社会都存在着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它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积蓄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 94.关于标签理论 答: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Edwin M.lement)和贝克尔(Howard Becker)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读书报告
95.《自杀论》
96.《心灵、自我与社会》
9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98.《规训与惩罚》 99. 《社会学研究》
<<自杀论>>
《自杀论》是埃米尔·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4种类型。 迪尔凯姆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首先,毫无疑问自杀不单单是一种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且是愈来愈严重的社会现象。但是,对于自杀的影响究竟是社会因素多一点还是个人因素(或者说非社会因素)多一点,究竟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还是由个人状况所决定,个人以为是后者。哲学上讲内因决定外因,如果这是永恒的真理,那么什么是内什么是外,一目了然。因此,自杀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素质和心理状态,只是由于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更改,而人的际遇遭变也是难以预期,于是讨论个人因素的影响就显然意义不足。那么把讨论重点放在相对容易把握和调和的社会因素上,倒也是正确的。
对于自杀的实质,或者导致自杀的本质原因,个人以为是人性中的一种精神状态,叫作\"空虚\",而导致这种状态的本质是:闲暇。人作为一种生命而存在,其最大的悲哀是没有大彻大悟就要无可奈何地死去,是即便大彻大悟也要无可奈何地死去。人生因其
9
不可避免的必然死亡,漫漫一生浓缩为一场等待,等待的竟是悲剧的死亡。而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心安理得地活着,就是因为我们能忘却,于是世界依然充满了欢歌笑语明争暗斗熙熙攘攘和热热闹闹。\"不为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哲学。只是现在的问题是,人太空闲了。 社会愈是进步,文明愈是发展,留给人的闲暇也就愈多,脑子也就愈复杂,于是无聊、寂寞、孤独和恐惧也愈见出现,自杀也成为一种愈渐严重的现象,自杀率始终居高不下并且大有上涨的趋势。事实上虽然说自杀是一种严重的现象,而选择自杀的人终究只是极少数,这些人可能存在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问题。迪尔凯姆在书中也为防止和消除自杀提出了一些设想,比如对自杀者实施惩罚,不给他的尸体下葬等以儆效尤;比如对悲观主义者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其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比如改进教育,培养人们的坚强性格;比如发挥家庭的亲情作用;比如最主要的是说恢复行会,建立职业组织,使个人命运与集体组织联系起来。除了第一条很不合理之外,后面几条都是比较积极的措施。正如迪尔凯姆所说:\"集体的感情之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是因为使每个人的意识体验到这种感情的力量在所有的人当中互相引起反应。
因此,这种感情所达到的强度取决于共同感受到这种感情的个人意识的数量。\"因此主要的方式就是增加人际交往,积累更多的亲情友谊,使之不太感到孤独和空虚,也就可以维持生的乐趣,如斯宾诺莎所说的使一个人\"较少想到死\"。生命是无价的。然而,有些人却无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尊重生命,视生命于儿戏,更有甚者采取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此,我感到十分的痛心疾首。虽然一直以来都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抑或是蓄谋已久?还是其他原因?直到我读了涂尔干的《自杀论》,我才对这些人、这些现象有另一点的体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自己爱护每一个生命!
《心灵自我与社会》
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得创始人之一。这本书展现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是他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我觉得读这本书,会给我们提供一条进入米德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在书中,米德说明了意识的发生过程,说明了心灵、自我怎样在人的行为内部和从人的行为中出现。他认为,社会高于个人,个人的行为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作为具体场合某种社会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在米德看来,心灵的本质是内在的,是某种潜意识活动,它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及人际关系而存在,它是在社会过程中产生的。米德对自我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体,自我的本质也是社会过程。总之,个体的心灵、自我以及思维活动都取决于参与的社会活动。米德以互动论的观点来分析心灵、自我与社会,论述人类自身如何出现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现了心灵、自我与社会的一体性,把个人和社会都看成是过程,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探索。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把关注点放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论证了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经济都追求一种理性的、系统的生活方式。新教伦理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大力推动了欧洲尤其是西欧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但是,在20世纪中期,亚洲,尤其是东亚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经济普遍快速发展,但是它们并没有新教伦理的宗教精神引导,更多的是东方儒家文化在支撑着。同时,犹太人在全世界取得经济方面的成功,与《新教》所论证的观点也是相悖的。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除此,韦伯认为对政治的憎
10
恨导致宗教领域的去政治化,新教徒受到压迫而转向经济领域发展,突显其地位,从而形成新教徒的职业观,但是,是什么导致对政治的憎恨我们不可知。当一个人无政治权利,难道不是更应该是争取吗? 《新教》自出版以来就颇受争议,其认为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行为之前,无疑与卡尔·马克思的唯物论相悖。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于运用唯物史观以及经济分析方法进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以致对许多问题形成了固定的观察和研究视角。韦伯的《新教》从宗教伦理的角度探索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一种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无疑有其独到之处。同时《新教》中采取个案研究、过去与现在的比较方法以及发生学的方法都是我们所应学习的,借鉴的。总之,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欲伦理道德的问题。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伦理道德作为基础,没有合理的价值体系作为支撑,势必会陷入混乱。《新教》作为韦伯社会学的典范,不仅有助于更清楚地理解韦伯的一系列经典著作以及他的诠释性理解的社会学,而且对于研究促进中国社会开放和经济改革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支撑具有重要的意义。
《规训与惩罚》
监狱的诞生,它主要是介绍了惩罚机制的逐渐改变,从开始时那种君主制社会的在公开的场合实施严酷的刑罚,到规训社会所实施的一系列的规训与监督,到最后监狱作为一种普遍的惩罚手段被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的演变过程。“法庭书记员勒布列东先生几次走近犯人,问达米安有什么话要说。犯人每次都表示无话可说。每受一下刑,他都嚎叫:’宽恕我吧,上帝!宽恕我吧,老天爷!’ ” 文章开始写弑君者达米安公开被处决的残忍场景,到后来的“巴黎少年犯监管所”在这种惩罚方式的渐变中,它似乎是提高了权利行使的效率即更少的残忍和痛苦、更多的人道和自由,但实际上仅仅是由原本的身体惩罚转换为了现在的灵魂控制。福柯通过剖解刑罚,以这种独特的眼光来分析权力的存在方式及实现,从“残酷的惩罚”到“规训”方式的转变及实现反映的是社会的经济、知识发展带来的转变,与此同时,增长的是控制社会的微观权力的无所不在,这就像一张密网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每一个人都是是处于监督之中,被微观权力所控制。从福柯的角度来看的话,监狱就是权利表现最突出表现的地方之一,在书中他介绍的圆形监狱,其中的种种制度无孔不入,每时每刻都在限制着人的思想和行动,这就从一个缩放视角向人们反映了西方现代的各种制度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种种束缚;福柯以监狱作为折射,通过对‘“全景敞视主义”所蕴涵的“经济”、“人道”的理念进行分析,使我们清晰的明白“理性”、“自由”、“人道”等现代精神,他们虽然听上去很美,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全书主要介绍的是规训社会。尽管那种公开残忍的惩罚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所面临的却是一种更为细微和繁琐的权力的惩罚。权力惩罚的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并不是有所减轻,而是相反,权力在与其生产出的知识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将肉体置于其控制的网络当中,受到了更为广泛,更为细致入微的控制。对于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福柯并没有给我们指明,人何以获得自由?何以自我救赎?这谜底或许永远也不能解开,但或许可以,因为福柯已经为我们指出人的处境,接下来,人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何从这被分割的、充满监视、检查的权力网中获得解放.............
11
《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是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作品之一,被严复译为《群学肄言》。
在我看来,全书的写作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在第一章中,作者先肯定地回答了读者,我们需要社会学研究;在第二章中,作者提出是否存在社会科学的疑问并做了肯定回答;在第三章中,简要地介绍了社会科学的性质;接着,在第四章中,大致介绍了社会科学的障碍;在第五章中论述了客观障碍。然后,在第六、第七章中分别介绍了主观障碍中的理解力和情绪;在接下来的第八、九、十、十一、十二章中,重点分析了主观障碍中的集中偏见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分析完障碍后,要解决这些障碍,必须要做好研究准备,在第十三、十四、十五章中指出,要进行社会学研究,需要进行智力训练,做好生物学和心理学上的准备,最后在第十六章中作出结论。
在上述章节中,作者详细地分析了每一个细节,在最后的一章中,作者以“结论”为标题,对自己的理论作了总结。 作者先承认,在全书中贯穿着这样一个假设:社会所呈现出的那些事实,同时或是相继发生的,和其他类别的事是一样有这自然的起源,而这以假设是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的。在谈及社会科学的困难时,总结说在客观存在的困难上,主要是在证据的收集研究方面。而主观上的,主要是情绪,在情绪中又存在许多偏见,这些都是有感情引起的扭曲判断,而很多的偏见中存在着纯粹利己主义和纯粹利他主义。接着谈及社会学所需要的初步的训练方法。作者提出,科学地研究社会学,将产生对政治、宗教和其他各种不同派别的更不公平的价值判断。在这里又体现了作者所提倡的社会有机论。他是这样表述的,社会是进化的产物,在他们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分别呈现出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变化形式,提出了自然演进的社会观念:从小而简单的社会类型向着更大更复杂存在也更久的高一级类型发展,然后到达现在这种更高的类型,超越过去那些早已消失的社会的大有希望的社会类型。这种社会观念暗示着在事物的缓慢进化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得无法衡量的变化,但在短期内只有少数这样的变化。在这里,肯定了生物学的一个观点,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顺应了这一规律。 最后,作者这样说,将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时所揭示的发展理论,是一种缓和了各极端党派的希望和恐惧的理论。 《社会学研究》这本书,将读者带入社会科学的世界,向读者详细分析了社会学的一些理论,教会如何进行社会学研究,是得我们队社会学研究有了更进一步得了解,不会产生误解。对于一个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多读一些学者的原著,以便于今后更好地深入学习。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