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变与世界之变同步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常态,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结构调整提速,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我估计今年的经济最后GDP大体在7.3%―7.4%左右,朱之鑫同志在这里,估计可能差不多。应该说这个成绩难能可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的经济工作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的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狠抓改革攻坚和创新驱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所以本次年会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学习和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深入的探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规律和特征。为做好明年乃至于“十三五”经济工作献计献策,贡献智慧,很有意义。下面我就自己学习当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及有关国际经济的形势谈我的几点看法。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可以概括为四个特点:一是经济增长下台阶。半年多来国际油价从100多美元下跌到60美元以下,跌幅超过40%。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进入到下行周期。反映出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不足,2008年以前的繁荣的景象可能在短期内难以再现。二是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出现分化,美联储宣布退出了量化宽松,美元持续走强,而日本和欧洲央行在逐渐量化,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增速下行,资金大量外流,政策面临选择的两难。三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全球经济治理的体系改革进展缓慢,WTO的多边贸易谈判和IMF的改革遇到了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了新的趋势,各国普遍加快了结构的改革,重组产业的价值链,以期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四是科技创新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全要素的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劳动力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而技术进步的贡献在不断上升。大数据、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这些领域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的突破,有望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之变与世界之变同步,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做了
深刻的阐述,这是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正确的把握。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学习贯彻,我理解,新常态从时间的纬度上看,新常态指的不是短期的一两年,也不是长期的两三十年,而是一个中期的概念。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转换,与人均GDP水平存在有很强的相关性。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接近了6800美元,应该说这是典型的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分水岭。在这个时期我们需要成功的跨越中等收入的陷阱,向人均GDP100美元的中上等国家收入迈进。到2020年实现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下个阶段打下好的基础。
在新常态迈上中等收入的历史阶段,经济主要的任务是完成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投资驱动逐步转换到创新驱动,一方面改造老路,改变以往过度依赖于消耗能源、资源等物质投入,不惜环境的高强度的投入的增长方式,另一方面要开新路,要更多的依靠人力资本的投入,科技创新来拉动,真正告别这种需求性增长过程中,从求数量扩张的发展阶段,迈向质量提升性的发展阶段。
我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期间,可能具体呈现有这么几个表征现象:首先,经济增长减速换挡。中国经济正在从增长期向中高速发展回归。至此高增长内外部的条件都在发生变化,增长的潜力也在下降,经济增速的换挡大势所趋,未来要摆脱速度的情节和换挡的焦虑。在符合环境社会承载能力的前提下,以更加合理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强的韧性来提升GDP的含金量,保持经济健康、平稳、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产业链向高档迈进。实践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三产的比重会上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普遍的规律。未来中国二三次产业的比例将逐步回得到优化,制造业的水平提高,现代服务业长足发展,多元市场主体不断增加高质量、高水平的资本品和消费者的供给,这样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附加价值。
第三,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改善。过去几十年区域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剪刀差”扭曲了公民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关系,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大幅度提高的重要的原因。未来将会按照均衡发展的理念推进中东西的跨区域产业和梯度转移。深化农村的各项改革,推进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局面,破解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
第四,从商品输出扩大到资本输出。多年来中国对外经济的不平衡集中表现在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这种模式不可能长期持续。未来的资源品、消费品和先进的社会技术进口会进一步增加,经济下的国际收支得到有效改善,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数字看,今年中国首次成为了净资本输出国。资本的大规模走出去,扩展其在全球配置的范围,将意味着中国已经有能力参与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构,培育和发展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第五,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稳定内需的主体。一个大的经济体必然会有一个稳定内需的市场,随着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将会不断壮大,2020年这个数字估计达到6亿左右,总的消费将是2010年的3倍以上。随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整体提高,以及公平竞争消费者选择自由,商品自由流动统一的大市场逐步形成,中国将成为全球一个成熟的市场,购买力和需求增长将更趋稳定。
第六,中小企业和新业态或成为增长的新亮点。近年来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金融创新、物流新业态,这些都不断出现,传统的市场竞争格局、经营模式出现了重大变化,具有市场进入的门槛低、交易成本低,方便业主也方便客户,这些都是它的优势。我想将有力的推动中小企业新一轮创业潮。在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的同时,有望成为活跃市场的主体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是不能否认,新常态阶段也是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的阶段,不少国家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我认为在新常态下要做好未来的经济工作,必须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三项关键任务。发挥好中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回
旋空间。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是决定我们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机制,未来应该继续用好这个法宝,同时根据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要求,还应该与时俱进地把创新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来。改革未开放和创新营造体制的条件,开放为改革和创新拓展经验界限,创新真能够为改革和开放提供实践的基础,三者相互关联,互为支撑,是实现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首先改革激发新的活力,改革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调整和适应的相互过程,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们国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市场的作用有些地方还发挥的不够充分,改革的任务还没有结束,在很多领域方面还存在着阻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解决这些瓶颈制约是改革攻坚的重要任务,新常态下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使国内经济主体和要素更充分的发挥积极性,政府的职能主要由事前的审批向事中事后的监管转变,致力于建造一个公平、透明、法治的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革能够为创新营造一个更好的体制条件、政策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也只有不断改革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才能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力争在2020年初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二,开放释放新推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我国的外贸总量已经很大,去年已经成为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对外依存度开始回落,需要对未来对外经济的发展提出新的对策。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客观上要求我们以负责任的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机制的改革,建立多边贸易投资体制的安排,扩大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正当权益。此外世界经济也正在进入新一轮调整,也需要我们主动把握机遇,实现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再融入。新一轮开放将会有力的推动扩大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链和国际分工向高端迈进。同时还可以吸收借鉴国外一些好的做法经验,包括合理成熟的国际规则和惯例,先进的科学成果和优秀的人才,有利于形成外部压力和倒逼机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创新重塑新动力。发展经济学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跨越中等
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实现经济的转型创新发展是关键的一招。今天的中国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来实施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的转换,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同时也包括了商业模式的创新、管理创新和社会创新等等,要形成一个全社会创新的氛围。当然创新的外部环境要由改革来推动,包括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财税政策等等。特别是要设计出一套好的激励机制,激发劳动者的经验、智慧、创意来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同时创新也不能闭门造车,要开放搞创新,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有益的成果,把中国打造成为一片创新的热土。实际上改革开放本身就具有创新的含义,创新也能够反作用于改革开放,为改革开放创造更加有利的经济社会条件,实现稳定的改革和开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