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孔子的为师之道
作者:李茂珍 宋宜宾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29期
【摘要】孔子是举世瞩目的大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已成为中国教师的典范。他与弟子之间建立了一种非常符合教育规律的师生关系。他理解弟子的不同处境,包容弟子的不同性格,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实行既讲原则,又讲策略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先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以重塑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 为师之道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258-02 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老夫子一语道破了教学活动的首要内容与基本方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点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师生关系也由此构成了教育实践的核心关系。
当前我国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如何呢?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课堂:无论调换任课教师或者班级里任何一位学生,都不影响这门课程的教学进程。“纵使相逢不相识,考试过后各东西”。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刻画了学校里疏离的师生关系。于是,学生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教师的成就感也日渐淡漠。我们不禁要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局面?社会风气?考核体系?大班授课?
目前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其实作为普通教师,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然而,我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营造小气候。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今年秋季开学之前,我们几位同行相约一道来到鲁西南的孔孟之乡,拜谒了曲阜的孔府、孔庙和孔林。这次朝圣之旅的目的在于,穿越历史的隧道来跟孔子学习为师之道,重塑融洽温情的师生关系。
一、孔子主张“民主平等、一视同仁”的师生关系
孔子认为,彼此尊重是平等的基础,相互欣赏是成就的源泉。孔门三千弟子出身不同,既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孟懿子,也有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子路、子贡和公治长,孔子都给予充分的接纳、包容和理解。他们性格各异,颜回敦厚谦恭,对老师毕恭毕敬,子路直率鲁莽,甚至当面指责孔子“子之迂,甚也(《论语·子路》”,孔子表现出超然的大将风度,都与他们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儒家学说,“仁”字当先,最推崇道德修养。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阳货》)。”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和强调教师道德威信的人[1]。同时孔子也真诚欣赏学生的优良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行,经常称赞学生的聪明才干。孔子曾经赞誉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在孔子的教学中已经开始出现了教学相长思想的萌芽,他在当子夏和孔子探讨《诗》的内容并互相启发时,孔子表扬他:“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孔子在指出弟子的缺点时很有艺术性,既讲原则,又重策略。针对弟子道德修养方面的“大问题”,孔子批评起来不留情面。而对弟子生活方式或学习习惯方面的一些“小毛病”,孔子的批评则较为温和委婉。比如论语记载:“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 二、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性相近也”说明了人皆有成才立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也”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必要性。正是基于这种“众生一体,皆有善性”的认识,孔子才开始了创办“民间私学”的教育生涯,逐步改变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子通过向任意愿意学习的人提供教育机会,有效提高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文化素质。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曾经这样精确评价学生在性格方面的不同:“由也果”、“赐也达”、“隶也艺”、“柴也憨”、“参也鲁”、“师也辟”(《论语·雍也》)。正是在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孔子才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1]。
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有教无类”的思想更具有时代意义。我国教育的适龄入学率已达90%,初步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已经看到了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的曙光。如何在稳定的教育规模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一个值得严肃考虑的课题。虽然我们老师经常说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导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真的了解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吗? 三、孔子实施“对话切磋,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
基于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使得教与学形成良好的互动。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每次提出一个问题,都会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原则,引导弟子们积极地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常孔子不会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只是说:“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弟子们常提出不同见解,有时会直截了当地质疑孔子的思想,对此,孔子评价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论语·子罕》。”孔子循循善诱,与弟子共同探讨并最终说服弟子。例如孔子主张为政须先“正名”,子路认为“正名”思想有些迂腐,不切時宜,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学生们在与孔子朝夕相处中,“亲其师,信其道”,都发展为有情感,有思想,有道德,有意志的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的课堂往往会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呢?或许我们大多数老师仍然没有摆脱基于行为主义的传统教学模式,垄断了沟通的渠道和交流的方向,漠视了学生们在个性特征和学习风格上的差异。说的坦率一点,就是我们太关注于自己“怎么教”,而很少去指导学生“怎么学”。如果觉得这样说太唐突的活,请问我们是否一直坚持在开学第一周内就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并在日后周期性地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呢?
遥想孔子当年,杏坛开馆讲学,首开中国学堂教育的先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献身教育43年,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在春秋大舞台上或立功,或立言,或立德,共同演绎了中国思想史上唯一的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这些弟子在春秋战国之际遍布大江南北,点燃了百家争鸣的星星之火,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孔子一生倡导“仁”和“礼”,他对教师修养、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的诸多论述,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郭梅,赵黎.孔子的为师之道对现代教师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4卷:37-38.
[2]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1-122.
[3]阎小川.大胸怀大视野大教育——读论语,谈为师.学理论,2011年第12期:196-1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