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座号: 评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5分)
‚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完工没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现在被网民称为‚短命建筑‛。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加快,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
118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人确认身边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55.5%的人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没有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边‚最短命建筑‛历时不过10年
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身边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几年后被拆除的‛时,70.6%的人选择
‚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选择‚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刘晓蕾最大的感触是北京永远在建设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项
目的工地,拆迁新闻也不绝于耳。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这两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让她惊讶不已,同时也让她充满疑惑,‚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
命建筑‛出现不是因为缺乏施工技术或质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观念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很多领导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迁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绩’。‛
乔新生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扩
大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选择把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建房子收效虽快,建成后就没利润了,所以只有缩短其寿命进行重建,才能不断获利。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张磊认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
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
(二)‚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北京人,他感叹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
到处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以后的年轻人会不会以为北京城原本就是这样啊?政府可以拆迁,但也得有保护和继承,你看现在新盖的房子有几个带着咱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
张磊认为,频繁拆迁可能会破坏城市固有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给民众生活和心理带来
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一些外来居民,由于建筑频繁更新,会导致他们能承受得起的住房单元数量减少,被迫迁移住址或重新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增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
1
‚频繁拆迁会让一些人处于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焦虑状态,无法实现安居乐业,这还可
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乔新生指出,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香港人还可以去陆羽茶室喝茶,但是在上海,很多人也许只能去星巴克了,传统的东西难以为继。‛
乔新生认为,频繁拆建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乔新生曾前往全国各地调研,他发
现一些城市近郊的农民,也会难掩喜色地告诉他,自己花了几千元钱又盖了一间房,就等着拆迁拿补偿款了。
频繁拆迁会造成什么影响?调查中,66.5%的人首选‚浪费社会财富 ‛,其次是‚城市规
划近乎儿戏‛(59.6%),另有55.5%的人认为,频繁拆迁会让公众失去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仅8.0%的人认为‚常变常新,有利于城市发展‛。
(三)‚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时地方政府拆迁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环境和营造城市新形象。‛张磊发
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事实上,旧建筑通过改造也可以具有吸引力,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改造案例,比如将废弃的面粉车间改建成博物馆,把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工作间等。‛
张磊认为,建筑除了有投资和增值作用外,还应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城市规划
和建筑的拆建需要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11-09,内容有删改)
1.“短命建筑”频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5分)
答: 2.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 3.根据文本,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城市拆建中存在的问题,请简要陈述。(6分) 答:
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8分)
‚她只能活七小时‛
[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找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宝贵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
3
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4.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的时间,有什么好处?(4分)
答: 5.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 答: 6.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4分)
答: 7.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4
高二级新闻专题阅读训练(一)参考答案
一.《“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1.【答案】①地方领导想出政绩。②地方政府想搞创收。③城市规划极为短视。④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在营造城市形象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每点1分,答对四点给5分)
2.【答案】答:(1)引用不同人(包括专家)
的说法,能全面真实(作用)反映建筑频繁拆迁
造成的危害,具有说服力(或权威性,或增
强阅读兴趣、可读性)。(2分)
(2)采用列数据统计的方法,能客观真实、科学准确地(作用)反映频繁拆迁造成的影响的总体情况,更具有说服力。(2分) 3.【答案】答:(1)保留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2)改造旧建筑,使其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 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3)新
建筑应考虑投资和增值作用,还应考虑城市居民的 生活和工作需要。(4)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
建应该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 和偶然性。(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给
5
满为止) 二.《“她只能活七小时”》 4.【答案】①以顺序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2分)②突出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2分) 5.【答案】在当时的情形下,青霉素非常稀少,能得到它绝非易事;(2分)新闻记者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找到了青霉素,并及时把青霉素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2分) 6.【答案】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1分)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1分)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2分) 7.【答案】①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②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③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胜利的信心。(每点2分)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