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成分分析
句⼦成分分析:——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谓语
1、主语多表⽰⼈或事物。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例如:(1)今天晚上‖特别冷。(2)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出⼽壁滩了。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1)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2、谓语是对主语的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他‖[只]答应了<⼀声>。南海⼀中‖留下<过>(许多⼈)的梦。我‖[最近]去<了><⼀趟>北京(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太阳‖热烘烘的。⼈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这件事‖⼤家都赞成。主语谓语(主谓短语)(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中的判断句。例如:鲁迅‖浙江绍兴⼈。主语谓语(名词短语)明天‖教师节。主语谓语(名词)她‖⼤眼睛,红脸蛋。主语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
3 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常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宾语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1)名词性宾语。这种情况较普遍,多数动词只能带名词性宾语,如:给、读、写、讲、修建、交流、挖、交换、校对、跟随等。例如:
玫瑰花我给你们俩⼗朵,给你紫红的,给她粉红的。
(2)动词、主谓短语做宾语。它们充当宾语有⼀定条件,如:感到、加以、认为、觉得、希望、企图、建议、允许、提议、给以等。例如:最有效的防御⼿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谁说⼥⼦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定语、状语、补语1、定语“的”定语的标志
(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弯弯曲曲)的⼩河。青春⽓息。(风平浪静)的港湾。
(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更加准确严密。例如:(晓风残⽉中)的长城。(野⽣)动物。(古城⼤理)的湖光⼭⾊。
(3)助词“的”:定语和中⼼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单⾳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
双⾳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2、状语“地”状语的标志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物情态。例如:他[突然]出现在⼤家⾯前。⼩李[很⾼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时间、处所、程度、否定、⽅式、⼿段、⽬的、范围、对象、数量、语⽓等。例如: [午后],天很闷,风很⼩。 [⽩]跑⼀趟。(⽅式)她的⾝上[净]是⽔。(净=全,表范围)
(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单⾳节副词做状语,⼀定不加,有些双⾳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常热︰⾮常地热”。形容词⾥,单⾳节形容词做状语⽐较少,⼤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练、⼤⼲”。多⾳节形容词有相当⼀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仔细地看了半天”
3、补语“得”补语“的标志
(1)结果补语:表⽰动作、⾏为产⽣的结果,与中⼼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的是形容词,少数⽤动词。例如:这个字写〈错〉了。她哭〈红〉了双眼。上课前⼗分钟你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达到极点或很⾼的程度,也可以⽤量词短语“⼀些、⼀点”表⽰很轻的程度。谓语中⼼语多是形容词。例如:
⼼⾥痛快〈极〉了。这⼏天真是烦〈透〉了。这家伙讨厌〈死〉了。⽐上次要好〈⼀点〉。(3)状态补语:表⽰由于动作、性状⽽呈现出来的状态。中⼼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
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讲的⼈讲得〈眉飞⾊舞〉,听的⼈听得〈津津有味〉。他⾼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表⽰动作的⽅向或事物随动作⽽活动的⽅向,⽤趋向动词充当。例如: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绝不能轻易把⽣命交〈出去〉。
(5)数量补语:表⽰动作发⽣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前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看了<⼏遍>。等了<⼀会⼉>。来了<两个⽉>。
(6)时间、处所补语:多⽤介词短语来表⽰动作发⽣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动作的终⽌地点。例如:她⽣〈在南海〉,却不知道死〈在何⽅〉。这件事发⽣〈在2008年〉。
(7)可能补语:这种补语的中⼼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补语有两种,⼀种是⽤“得”或“不得”充当,表⽰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与之间插进“得/不”,表⽰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
这个东西吃〈得〉吃〈不得〉?作业⼀定要认真做,马虎〈不得〉。看得清楚,看<不>清例题(年轻)的我们‖[⼀定][要]学<好>(科学)(⽂化)知识。[昨天],(全班) 同学‖〔都〕做〈完〉了(语⽂)作业。
他(主)⾮常诚恳地(状)征求(谓)⼤家的(定)意见(宾)。秋天⽐春天(主)更(状)富有(谓)欣欣向荣的(定)景象(宾)。汽车(主){在[望不到边际的](定)⾼原上}(状)奔驰
[在长期的奋⽃中,](状)我(主)⼀向(状)过着(谓)朴素的(定)⽣活(宾)。由上所述,我们把汉语常式句的语序简单归纳为: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划分句⼦的⼝诀:
句⼦成分要划对,纵观全局找主谓。主前定状谓后补,谓前只有状地位。“的”定“地”状“得”后补,宾语只受谓⽀配。
我们所说的倒装句指古代汉语句⼦成分顺序相对于现代汉语句⼦成分顺序来说的。让学⽣掌握现代汉语句⼦成分划分⽅法及句⼦成分顺序,可以借此推导出倒装句的四种类型: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如判断⼀下例句分别属于倒装句中何种类型?
①忌不⾃信。(《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覆之以掌(《促织》)
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④蚓⽆⽖⽛之利,筋⾻之强。(《荀⼦?劝学》)推导步骤如下:(⼀)例句①忌不⾃信。
第⼀步:对于古代汉语句⼦,我们可以直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利⽤句⼦成分划分的符号对译句进⾏句⼦成分的划分。如:忌不⾃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直译为:邹忌[不]相信⾃⼰。
第⼆步:对原句进⾏句⼦成分划分。可直接根据直译之后的句⼦相对应的成分直接在原句中⽤符号标识出来。如直译后句⼦中“邹忌”是主语,那么原句“忌”就是主语;“相信”是谓语,那么“信”就是谓语;“⾃⼰”是宾语,那么“⾃”也仍为宾语。如:忌‖[不]⾃信。主+状+宾+谓直译为:邹忌‖[不]相信⾃⼰。主+状+谓+宾
可见\"忌不⾃信”的成分顺序是“主+状+宾+谓”。相对于前⾯总结的现代汉语常式句成分顺序来说,例句中宾语“⾃”放在了谓语动词“信”的前⾯,这就叫做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主要是看宾语和谓语的位置关系,如果宾语在谓语前⾯,就是宾语前置了。句⼦成分划分⼝诀
主谓宾定状补,⼀般成分弄清楚。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主语讲谁或什么,陈述主语是谓语。动词涉及⼈或物,涉及成分叫宾语。修饰限制算定状,补充说明就是补。定语⽤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还有标志的地得,帮助分清定状补。注意位置和关系,认真分析莫疏忽。单句的划分 1、划分符号
⽤“=====”划分主语。⽤“-----”划分谓语。⽤“~~~”标出宾语。⽤“()”标出定语。⽤“[ ]”标出状语。⽤“<>”标出补语。2、划分⽅法
⼀次划分:先分出主语和谓语,如果有宾语,也要划出。然后,再找出主、谓、宾的中⼼语。例如:⼀只⼩蜜蜂轻轻地落在⼀个正在⾛神的同学的⿐尖上了。
⼆次划分:到主语和宾语的中⼼语前划定语,到谓语的中⼼语前或句⾸划状语,再到谓语中⼼语后划补语。例如:(⼀只)(⼩)蜜蜂 [轻轻]地落<在⼀个正在⾛神的同学的⿐尖上>了。⼆、句⼦主⼲:包括:主语、谓语、宾语。三、找句⼦主⼲要注意的问题:
1、碰到有否定词“不、没、没有”等的句⼦要把否定词保留在句⼦主⼲中。如:我不看(枯燥⽆味)的书。主⼲:我不看书。
2、主语、谓语、宾语的中⼼词是并列结构的,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找出。
如:(赵州桥)(⾼度)的技术⽔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了(我国劳动⼈民)的智慧和⼒量。主⼲:技术⽔平和艺术价值显⽰智慧和⼒量。
3、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应把整个短语保留在主⼲⾥。如:我 [清楚]地看见他来了。主⼲:我看见他来了。
练习:1、判断下列句⼦的主⼲划得正确与否, 对“√”, 错“×”①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地势陡起来。()
②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③通话时, 我就坐在离电话机不远的椅⼦上。——我坐。()
④我这⼉时的记忆, 忽⽽全都闪电似的苏⽣过来。——我苏⽣过来。()2、找出下列句⼦的主⼲:
A、这个神话是⼈们⽆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种猜测。
B、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C、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明的摇篮。D、抵御沙丘的⽅法是植树种草。
1、判断下列句⼦的主⼲划得正确与否, 对“√”, 错“×”
①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地势陡起来。()
②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③通话时, 我就坐在离电话机不远的椅⼦上。——我坐。()
④我这⼉时的记忆, 忽⽽全都闪电似的苏⽣过来。——我苏⽣过来。()2、找出下列句⼦的主⼲:
A、这个神话是⼈们⽆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种猜测。
B、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C、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明的摇篮。
D、抵御沙丘的⽅法是植树种草。练习⽤符号法划分下列句⼦1.孔⼦是中国历史上伟⼤的教育家2.他想要改正错误
3.庄⼦的学说是⼀种崇⾼的美学4.他努⼒地想记起他的容貌5.周总理是⼀个健谈的⼈
6.近⼏年来,⽗亲和我都东奔西⾛地忙碌
7.⼀个⾐服褴褛,满脸皱痕的年⽼⽔⼿在船上卖牡蛎8.王⽼师教我们历史
9.他的伟⼤之外在于它能够战胜困难,重新振作起来10.我诚恳地接受你的批评11.这件事愁得他⼀夜没合眼
12.⼤堤出现险情这个消息很快就被登到报纸上去了13.鲁班所做的时代,距现在已经好⼏千年
14.因为鲁班的技艺⾼超,后世的建筑⼯匠、⽊匠尊称他为“祖师”15.鲁班⽤锯齿状的⽵⽚在⼀棵⼩树树⼲上来回拉起来16.鲁班想,如果⽤铁⽚代替⽵⽚,效果可能会更好
17.直到今天,锯⼦们是⼯匠们⼲活的主要⼯具18.后来,鲁班⼜陆续发明了⽊刨、钻、墨⽃和进尺等许多⽊匠⼯具19.出去发明了许多⼯匠⼯具外,鲁班在其他⽅⾯还有不少创新20.蔡伦出⽣在⼀个贫苦的铁匠家⾥初中常见的病句类型举例(⼀)、成分残缺:
例1:通过医⽣的精⼼治疗,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主语残缺,删去“通过”或“使”。)例2:全校师⽣积极开展“献爱⼼”。
(句⼦后⾯缺少“开展”的宾语,可以加上“活动”⼀词。)(⼆)、词序不当:例3:数学对我不感兴趣。
(主体“我”,客体“数学”,改为“我对数学不感兴趣。”)
例4:各种新发现的流⾏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不良的卫⽣习惯。(逻辑上应是先“认识”,再“改正”。)(三)、搭配不当:
例5:他那锐利的眼睛投向了⼈群。(主谓搭配不当,把“眼睛”改为“⽬光”)
例6: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学习态度不能⽤提⾼,可改成“端正”或“改进”。)(四)、重复啰嗦:
例7:刘⽼师把这次团队活动的具体详情都告诉了⼤家。(“具体”与“详”重复。)
例8:李⼤爷⽼了,头上的头发全⽩了。
(头发不在头上在哪⾥呢?可见“头上的”三个字是不必要的,否则罗嗦。)五)、否定不当:
例9:睡眠三忌:⼀忌睡前不可恼怒,⼆忌睡前不可饱⾷,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就是“不能”,后三句中的“不”应该去掉,否则意思完全相反。)例10: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类似的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这句话中的“避免”“不发⽣”就是“发⽣”,意思完全相反,应去掉副词“不”。)六)、误⽤歧义:例11:这辆⾃⾏车没有锁。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车没有配锁具。”也可以理解为“车没锁起来。”)例12:做⼿术的是他的⽗亲。(“做⼿术的”⼈可是医⽣,也可指病⼈。)(七)、前后⽭盾:
例13: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协⼒。
(前半句讲“胜败”,后半句只讲“胜”,两⾯对⼀⾯,不⼀致,应改为“是队员们能否齐⼼协⼒”)例14:“五四”征⽂稿件的字数不要超过1000字左右。(“不要超过”和“左右”前后⽭盾。)(⼋)、⽤词不当:
例15:我忽然感到她是个很智慧的⼈。
(名词“智慧”误⽤为形容词,可改为“有智慧”或“聪慧”)例16:⼩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中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成就”词义过重,改为“成绩”)
⼆、指出下列句⼦的病因并在原句上修改:
1、由于他这样的好成绩,得到了⽼师和同学的赞扬.
2、看到了他的照⽚,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起玩耍,同桌共读.3、通过这次⼩提琴⽐赛,使她的信⼼增强了4、不但他学习好,⽽且思想也很好
5、课堂上应该发挥同学们充分的主体作⽤.
6、全校学⽣认真讨论和学习了《中学⽣守则》的内容。7、这部⼩说成功的塑造了江华等⼈的英雄事迹。
8、他参加了这届运动会后,正式退出了运动员的⽣涯。9、我们⼀进球场就看到许多⾯国旗和⼀⽚欢呼声.10、个体户登上了舞台,这是破天荒第⼀次.11、这本书⼤约20元左右.
12、看他的脸上愁眉苦脸的,肯定⼜闯祸了。13、谁也不能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14、为了防⽌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班全体同学专门开会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15、我们所缺乏的,⼀是勇⽓不⾜,⼆是谋略不当.16、⼩李发现⽼王正在和他的战友谈话.17、他⼀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18、⼀种介绍菲律宾的权威著作。
19、要稳住⼈才,使之不流失,关键在于激励措施是否得当.20、能否努⼒学习,是我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21、汽车忽然渐渐地停了下来。
22、他提出展开学习竞赛,⼤家纷纷附和.
23、在47届的世乒赛上,我国运动员精神矍铄,夺得了四块⾦牌.24、这件精密的⼿⼯作品,出⾃韩睿之⼿。三、修改病句的原则和⽅法:
1、原则:以改通顺、改正确为原则,不作语⾔润⾊,可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的字词)、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字词),但绝不能改变原意。2、辨析病句⽅法:
(1)、读句⼦,明确错误的类型
(2)、找出句⼦的主⼲,主语,谓语,宾语,看是否有残缺,搭配是否得当.(3)、理清枝叶,定语,状语,补语是否恰当.
(4)、体味语境,看句⼦的语序是否合理,前后是否⽭盾.(5)、弄清关系,复句要看关联词语搭配是否得当.
(6)、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来意思基础上修改,这是根本原则.四、⼏种务必注意的病句类型:
1、“是”和“成为”要⼩⼼,前后是否⼀回事。“避免”“预防”“忌”“仿造”,看看是否说反了。①秋天的北京是⼀个美丽的季节。(“北京”是“季节”,搭配不当。应改为“北京的秋天”才对)②睡眠有三忌:⼀忌睡前恼怒,⼆忌卧处当风,三忌吃得太饱。(“三忌”与后⾯的“忌”⽭盾)2、分数倍数要注意,减少不能⽤倍数;搭配介词要想清,是否意思有问题。①今年增产50%,成本降低近两倍。(“降低两倍”不通)
②材料⼚经过技术⾰新,成本下降了⼀倍,⽽产值却增长10%。
3、“是否”“可否”“优劣”“好坏”“成败”含有两⽅⾯,不能呼应就出错。双重否定表肯定,多⽤⼀个⼜否定。①有没有意志是成功的关键。(“成功”之前应加“能否”)
②新旧体制交替,不免不出现管理漏洞。(多了⼀个“不”,意思弄反了)4、习惯错⽤的词:
“⽬的是为了”“⼤多以……为主”语意重复
①美国对伊进⾏军事打击的⽬的的为了摧毁其⼤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与“为了”重复)
②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多是以⼤学⾥的青年师⽣为主的。(“以……为主”就含有“⼤多”的意思,属重复)“约……左右”“近……左右”“余……左右”“达……多(以上)”“超过……以上”表意⽭盾
③近⼀半左右的年青⼈不相信这个。(“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就是“不⾜”;与“左右”⽭盾)④载重量达⼗吨以上。(“达”指的是数量向上或向多达到的最⾼点,与“以上”⽭盾)
⑤通过这次普法学习,使我增强了法制观念。(“通过”和“使”同时使⽤,把句⼦主语淹没了,应该去掉其中⼀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