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
第一章 导论
一、 财政的概念
答:财政是一个分配范畴,它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是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即财政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国家决定不同性质的财政。它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二、 财政产生的条件
答:从历史的发展看,财政的产生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即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社会条件,即社会公共需要;三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国家的产生使原来溶于一般分配中的用一部分剩余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独立为国家对剩余产品的集中性分配。 三、 财政的一般特征
答:财政的一般特征是:(一)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第一,财政分配以国家为前提;第二,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始终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第三,财政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集中性分配。(二)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三)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章
财政的职能
一、 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
答: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一)调节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
之间的配置;(二)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三)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二、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答:财政收入分配的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实现的。企业利润水平主要是通过征收企业所得税来调节,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首先是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来实现,其次通过征收财产税、遗产税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再次,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救济补贴等,以维持居民最低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三、 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答: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一)通过财政预算政策进行调节;(二)财政调节社会供求具体手段的运用;(三)在财政实践中,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
一、“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答:“公共财政”是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国家分配活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财政模式。具体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保证国家机构如国防、行政以及公、检、法等机构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二是保证市场资源配置所不能解决的科学、文教、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的财力需要。三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运转所需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建设的支出需要,如道路、桥梁、通讯、供水、供电、供气以及大江大湖的治理、大型农田水利的修建等等。
公共财政具有三大特征:一是财政收入是凭借公共权利取得的,政府要
2
把财权统一到财政部门,预算外,制度外的收入今后逐步都要取消。要做到“政府管权,部门管事,财政管钱”。二是财政支出用于公共领域。主要有公共安全、公共机构、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工程、公共企业等六个方面。三是财政决策是一种公共选择,民主理财。把公共决策机制引入财政管理中,这是公共财政的精髓。
第四章 财政支出概述
一、 政府职能范围的确定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是和市场失效联系在一起的。在市场失效的地方,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因此,在市场失效的地方,由政府依据非市场偏好来代替以市场偏好为基础的个人主义评价前提,也许是更有效率的。政府的职能在于消除市场失效的不利影响,保证市场运行的有效性。但是,如果政府职能范围越过市场失效这一领域,进入市场机制能有效运转的领域,就有可能出现另一种失效:政府失效。政策扭曲同样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从而限制政府在这方面的干预。政府的职能范围包括而且只能包括市场失效领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和计划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
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范围如何界定?
答:财政支出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机构的经费支出。2、科教文卫事业的经费支出。3、公共工程的经费支出。4、为社会公平实现提供经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要按照市场有效和市场失效的领域进行区分,对市场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财政支出不应介入其中,防止政府财政支出出现“越位”现象;对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财政支
3
出必须承担起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防止政府财政支出出现“缺位”现象。
第五章 购买支出
一、 政府投资的范围和特点
答:我国政府投资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社会公益性、公共服务领域;(二)基础性投资领域。
具体来说,中央政府的投资范围主要包括:(1)为全国公民提供,而且受益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分布较为均匀的公共产品的投资,如国防方面的投资。(2)全国性的能源、交通运输、邮电、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投资。(3)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生产建设项目投资。这主要包括农业、基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投资。(4)对具有“正外部效益”的开放性、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央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投资补助。(5)为稳定经济而进行的投资。地方政府的投资范围主要包括:(1)投资兴建辖区内的基础设施。(2)地方性文化教育、社会治安、卫生保健、就业培训等投资。(3)与其他地区合作举办一些跨区的基础设施投资。
政府投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府投资具有选择性,侧重于长期的社会效益,多投资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项目。第二,由于政府处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其投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第三,由于政府集中的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的大部分是无偿的,适合于长期项目和大型项目的投资。 二、 财政投融资的特征
答:财政投融资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购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
4
限制。(3)虽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并对市场的配置起补充调整作用。(4)财政投融资的方式和资金来源是多样化的,既可通过财政的投资预算取得资本金,也可通过信用渠道融通资金;既可通过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也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部分资金甚至还可以从国外获得。 三、 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
答: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自身的积累。包括两部分:一是农户自身的积累;二是农业部门内部积累。(二)政府的投入。包括两部分:一是预算内资金投入;二是预算外资金投入。(三)金融机构贷款。(四)利用外资。包括两部分:一是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对农业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二是大力筹措民间资本和国际商业资本,尤其是要注意吸收港澳台同胞的投资。
第八章 国家税收
一、 税收的形式特征
答:税收的形式特征包括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是以税法的形式加以规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后,税款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以前就以法律的形式对征税对象、征税比例和纳税人等作出规定,并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不变。 二、 税收的作用
答:税收的作用是税收职能在一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外在表现。税收具有
5
组织收入和调节经济两大职能。税收的组织收入职能是指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手段,能够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利益主体那里取得收入的功能。税收的调节经济职能是指税收在取得收入的同时,通过利益得失影响纳税人经济活动能力和行为的功能。当实现了税收的所有职能后,即表现为税收的作用。
第九章 国有资产收益及管理
一、 建国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形式
答:建国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1978年以前实行统收统支分配方式。1978年以后,主要经历了以下变革:1、企业基金制度。2、利润留成制度。3、利改税制度。4承包制。根据承包制存在的问题,1994年开始,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实行了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企业所得税统一实行33%的比例税率。(2)建立统一、规范、合理的企业所得税税基。(3)国家采取多种形式收取国有资产投资收益。(4)取消对国有企业征收的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企业所增财力应首先用于归还固定资产投资借款。(5)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借款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6)对外资和特区的优惠政策不变。 二、 税利分流的主要内容
答:税利分流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将国有大中型企业上交利润改按55%的比例税率交纳所得税。第二,对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征收所得税和调节税,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
第十章 国债
一、 国债产生的条件
6
答: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为国债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种种条件。(一)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财政收不抵支,为满足国家财政的需要就必须发行国债。(二)人与人在经济上的平等对立关系的产生为国债存在奠定债权债务关系的基础。(三)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是国债发行的物质基础。(四)货币信用制度的发展。
二、 国债的形式特征
答:国债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通过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这种财政收入形式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有以下特征:1、有偿性。国债的发行以偿还为前提,一旦债权债务关系确立,国家必须向债权人履行借款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项条款, 还本付息的时间、数量、方式均非常明确。 2、自愿性。认购者买与不买,或购买多少,完全由认购者视其个人或单位情况自主决定,这一形式特征使国债与其他财政收入明显区别开来。3、灵活性。政府发行国债的最基本原因之一是收不抵支,若政府收入大于支出,出现财政结余就没有发行国债的必要。 三、 国债的功能
答:国债的功能是指国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所具有内在功能。主要有财政功能、金融功能、投资功能等。 四、 国家偿债资金的来源
答:国家偿债资金的来源主要有:1、基金偿还。2、预算盈余偿还。3、调换偿还。4、预算列支偿还。
第十一章 国家预算管理
一、 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的区别
7
答:单式预算是指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内,而不按各种财政收支的性质分别编制预算。
复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其经济性质,分别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财政预算。
二者的区别是单式预算没有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看不出各项收支之间的对应平衡关系,而复式预算将财政收支分别按经济性质编入不同的预算之中,各项收支之间建立了明确的对应关系。
第十二章 预算外资金管理
一、 我国预算外资金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加强管理?
答:我国预算外资金存在大量问题:在收入方面,一些国家行政管理单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在国家经济和政治方面产生了很不良的影响;在支出方面,表现为乱发奖金补贴,化公为私以及乱占基本建设项目,搞重复无效的投资。
预算外资金应遵循以下管理原则:1、严格划清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界限,不得任意扩大预算外资金范围或将应由预算外开支的项目挤入预算内,同样,应维护预算外资金的自主性,不能平调预算外资金转入预算内。2、坚持预算外资金的支配权不变,维护预算外资金的自主性,由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自行安排,自主使用。3、坚持专款专用,即预算外资金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使用,特定的收入来源和特定的用途相对应,原则上不得挪用。4、实行计划管理,政策引导。
根据以上管理原则,应采取以下管理方法:1、严格执行《预算法》,禁止将预算内资金转移到预算外。2、加强收费、基金管理,严格控制预算外资金规
8
模。3、预算外资金要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4、加强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管理。5、严格预算外资金支出管理,严禁违反规定乱支挪用。6、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处罚制度。
第十三章 预算管理体制
一、 我国现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是什么?
答:我国现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有以下几点:(一)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根据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二)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将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三)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四)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为了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实行分税制以后,原体制的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以后,再逐步规范化。原体制中央对地方的补助继续按规定补助。原体制地方上解仍按不同体制类型执行。原来中央拨给地方的各项专款,该下拨的继续下拨。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