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起始课

2021-02-23 来源:年旅网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起始课?(上)

“北京人”是201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一个知识点,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第一课,如何让“中国早期人类——北京人”这一主角闪亮登场,使教学设计高立意、却使教学实施低起点?教学设计既能体现历史课程目标,教学实施却能高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一 教学设计如何高立意?

这里的“高立意”是指基于历史课程目标的立意,具体包括四大对接:北京人本身的进化(纵向)与历史同期的国内、世界早期人类(横向)对接;使分析北京人化石概括北京人特征(微观)与培养时空观和重证据这一历史意识(宏观)对接, 使远古历史与现代生活对接,使“北京人”这一地方课程的内容与历史国家课程对接。

北京二中分校的郝志红老师,通过《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一课,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成功的解答。

1.采用点-线的呈现方式,尽量做到“点”明、“线”突

“点——线”结合是2011初中历史课标编排课程内容的核心思路。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构成线,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所学既要点明晰,又线索清楚。

“点明”“线突”:“北京人”为需“明”之“点”,“人类进化过程”为需“突”之“线”。通过学习“北京人特征”这个“点”,了解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体貌特征、生活和生产状况;透过北京人进化这一典型,突出人类进化过程这条“线”。

2.尽量做到纵向与横向、微观与宏观、地方课程资源与国家课程资源的统一 (1)纵向与横向的统一

“纵向”:是指北京人的发展脉络。“横向”:是指人类早期在国内、世界的发展状况。纵向与横向的统一,就是将北京人的发展脉络与国内、世界同期的人类发展脉络统一起来,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中,以帮助学生建立宏大的时空观。

(2)微观与宏观的统一

“微观”:是指北京人这一新知识点和教学难点。“宏观”:包含学科和学生发展这两个维度。从历史学科角度,厘清与本课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文明与文化的区别、研究人类的多学科角度以及历史的内涵;从学生发展角度,通过选题的历史与现实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工作纸的方式尽量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微观与宏观的统一,是指在确立和实现课时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尽量体现历史课程目标;同时达成学科把握和学生发展的有效统一。

(3)地方课程资源与国家课程资源的统一

“北京人”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北京学生,既属北京地方课程资源又为国家课程的内容。地方课程资源学生相对熟悉、亲切,有助于拉近远古与现实的距离。提倡将地方课程的资源最大化地运用于国家课程的教学中。

3. 根据高立意设计思路确立教学目标及其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起源的代表,掌握北京人的猿人特征,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远古人类遗址示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识别历史地图、进而形成历史时空概念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类考古挖掘的北京人化石、遗物,探究(解释)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初步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北京人的发现过程,感受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初步树立历史学习的证据意识;通过探究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体会远古人类生活的艰辛和生存的智慧,初步认识历史是人类不断进化和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探究北京人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探究二 教学实施如何低起点?

这里的“低起点”是指学生的已有认知准备,包括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是学

生的学习起点。要缩短高立意的教学目标与低起点的学生现有水平之间的距离,需要教师搭建“先行组织者”这座桥梁。

1. 教学过程中的“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他特别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而“先行组织者”是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保持的主要手段。“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呈现学习内容之前先呈现一些引导性材料(如表3-2-1),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的整体框架和基本线索,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先行组织者比当前学习任务具有更高层次的抽象性和包摄性,具有“导游图”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表3-2-1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先行组织者简表 研究问题 指导思想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研究角度 研究结论 人类的起源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历史是人类不断进化和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 时空法+证据法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通过分析化石和遗物,概括体质特征、环境特征和工具特征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证实了猿人阶段的存在,为19世纪提出的“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理论假设提供了实物证据,解决了一直困扰科学界的问题。 2. 依据“先行组织者”构建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呈现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直接导入: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历史。通常的“历史”是指人类发展的历史。学历史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类从哪里来?明确关于人类起源(呈现研究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由主观想象到科学论证的过程,而科学论证的证据(呈现研究方法-证据法)来自于考古发现及其研究。为后续学生借助考古发现,探究北京人的生活埋下伏笔。

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了解目前世界和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诞生在何时?何地?以及早期人类在地域上分布的特点,帮助学生在宏观上形成时间和空间概念(呈现研究方法——时空法),为进一步从微观上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打通时空障碍。考古学家在我国境内首先发现的却是北京人的化石。以北京人为例,来了解一下远古人类的生活情况。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起始课?(中)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设计 课 题 授课学校 课 标 要 求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人类起源的代表,掌握北京人的猿人特征,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通过识读远古人类遗址示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识别历史地图、进而形成历史时空概念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类考古挖掘的北京人化石、遗物,探究(解释)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初步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分析方法。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北京二中分校 任课教师 郝志红 授课年级 初一 情感态度 价值通过了解北京人的发现过程,感受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初步树立历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媒体资料 教 学 过 程 史学习的证据意识。 通过探究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体会远古人类生活的艰辛和生存的智慧,初步认识历史是人类不断进化和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 探究北京人的特征 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谈话法、史料研习法等 多媒体课件、探究北京人的特征工作纸 媒体应用 设计意图 环节 学习主题 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人类从哪里来? 明确中学历史课程主人类从哪里关于人类起源说导入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各抒己见 要研究的是人类发展来? 法的图示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并明确概念 的历史。 ▲学生观察世界古人类分布略图,思考并回答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大洲吗? 帮助学生在宏观上形●教师PPT呈现:目前世界已知最早人类1.世界古人类分成时间和空间概念,为诞生的时间和地点及考古史料 一、最早的布略图 2.我国远进一步从微观上了解▲学生观察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思古人 类遗址分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新课人类 考并回答: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北京人,打通时空学习 布有何特点? 障碍。 ●教师PPT呈现:目前我国已知最早人类诞生的时间和地点及考古史料 过渡:考古学家在我国境内首先发现的却是北京人的化石。出示标题: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师按时序梳理北京人被发现的历程。 1.北京周口店猿抓住学生好奇、求知心二、考古▲学生聆听,了解北京人由发现到命名,人遗址图片 2.考理,先介绍专业考古学发掘北京从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到连续发古工作者照片 3.家的工作情况,为后续人 现三个成年北京猿人的头骨化石的历程,北京人头骨化石进行模拟探究北京人以及北京猿人头骨化石神秘失踪的史实。 模型 生活状况做准备。 过渡:经过多年的发掘发现了猿人化石203件,大约分属于40多个个体。人类化石中最珍贵的就是头盖骨。我们的研究工作从北京人头盖骨开始。 1.学生工作纸 2.▲学生根据工作纸和教师提供的北京人化北京人头盖骨化1.渗透学法指导:观察探究一:石资料,观察、对比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体石模型和复原像 物品的方法:顺序-从人类化石貌差异,完成工作纸中的探究一问题。 3.大猩猩、北京上到下,从外到内,从——体质●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达成共识:北京人保人、现代人脑容局部到整体。 2.提升特征 留猿的某些特点,但已具备了人的基本体量比较简表 3.北观察、对比事物和口头质特征。 京人背鹿像(复表达问题的能力。 原雕像) 过渡:北京人为什么长成这样呢?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们不可能回到70-20万年前的周口店,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借助考古其他动物的化石得知。 ▲学生根据工作纸提供的考古信息,进行借助考古挖掘的动物探究二: 1.学生工作纸 2.推理、想象当时北京周口店地区的自然地化石,推测当时北京周动物化石肿骨鹿角、下颌理环境: 1.大河狸、水牛等水栖或水边生口店地区的自然环境。——环境骨化石 3.肿骨鹿活的动物化石 2.猕猴、鹿等动物化石 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其特征 (复原图) 洞熊、猎狗等穴居动物化石 4.肿骨鹿、羚它学科知识,认识历史 羊、马等动物化石 ●教师组织学生研讨,达成共识:资源丰富:有山、有水、有森林、有草原、有多种动物。适合人类生存。 问题的能力。 过渡:当时北京人觅食肉食的能力低下,并没有足够的肉吃,更多的时候以植物的果实、根、茎、叶等果腹,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 在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考古工作者还发现有5个灰烬层,这些灰烬层引发了老师很多问题,希望同学们帮忙解答。 ●教师配合PPT中考古遗物,依次呈现问题: 1.灰烬层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2.灰烬层发现地点,说明了什么? 3.灰烬层由六个由浅入深的小的规模,说明了什么? 4.灰烬层中动物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认识探究三:烧骨,说明了什么? 5.北京人能用火来做1.学生工作纸 2.到火的使用,对人类发灰烬遗物什么呢? 6.火的使用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灰烬层遗物 3.动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工具意义? 物烧骨化石 培养学生由关注表面特征 ▲学生根据个人认知,解答教师的问题,现象到关注事物实质并简要记述在工作纸上。 的意识。 ●师生达成共识:人和自然界之间产生互动,人由害怕到认识、利用自然火。火的利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过渡: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除了发现用火的遗物之外,发现最多的遗物是什么呢?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 1.这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普通石头吗? 2.是工具?何以见得,采取模拟制造工具的证据呢? 3.有加工的痕迹,怎么加工制作形式,一方面,符合初呢?请你模拟一下。 中生的学习特点。由石▲同桌交流、模拟北京人制造工具的方法。 器工具的外在形状,探1.学生工作纸 2.探究四:●教师制作石器工具方法示意图,学生观究工具的内在功能,充北京人使用的石石器遗物察、思考。 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器工具遗物 3.北——工具▲学生合理想象、推测石器工具的功能,力,培养其历史学习兴京人制作石器工特征 并完成工作纸中的内容。 趣。另一方面在体验历具方法示意图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达成共识:北京人史的过程中,感悟古人使用打制石器,他们从利用自然物到改造的聪明智慧,认识到人自然物的形状,为己所用,体现了人类的类不断发展进步的历进步。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最程。 主要区别之一。 过渡:我们的研究工作告一个段落。借助于两方面的考古资料——化石、遗物。知道了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环境特点和所使用的工具。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将得出了初步结论呈现出来,还可用其它形式呈现。 阶段小●教师介绍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根据北京结:研究学法指导: 1.做事要人考古挖掘资料绘制的一幅50万年前北北京人生活想象报告 呈善始善终 2.表达问题京人生活想象图。 图 现方式 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学生观察、思考 举例 过渡:在我国境内发现了那么多的远古人类,为什么我们偏偏只介绍北京人呢? ▲学生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在教师PPT提示下,用关键词进行归纳: 1.早——发1.史料:国际学术掘时间 2.多——种类多、数量多 界对北京人发现 突显学科的特点——四、北京●教师引领学生提升认识:由于北京人发现的评价 2.史料世论从史出,由学生自主人发现的的早,考古资料丰富,一方面为深入研究界遗产委员会对建构对历史问题的认意义 提供了必要的证据支撑,另一方面为19世周口店遗址的评识。 纪提出的“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理论假价 设提供了实物依据,解决了一直困扰科学 界的问题。 ●师生共同回顾: 知道——目前世界最早的人——非洲露西;我国目前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了解——人类由猿化进到人的典型代表——北京人,生活时间、地点、体貌特征、居住环境等生产生活状况。 教师引领学生思考: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这么多内容的? 本课学习▲学生归纳:借助考古学家的资料。通过PPT演示 主题小结 观察、比较,通过合理的推理,作出判断;通过对史料的不断提问、追问,还有就是通过模拟、体验,想象北京人的生活。 ●教师小结提升:不是凭空想象,是基于对化石、遗物的研究,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这也是历史学习最重要的方法:小结 论从史出。 反馈 过渡:可能还有的同学会想,后来北京人的发展情况呢? ●教师简介山顶洞人和王府井人,重在体现由山地转向平原这一生存环境的重大转变,为下节课学习做铺垫。 1.北京人遗址和▲学生观察图片,聆听教师讲解,并适当1.合理使用地方资源,山顶洞人遗址图 呼应、互动 开拓学史途径。 2.利拓展问题2.王府井人生活●教师出示拓展性问题,引领学生横向思维用北京人的后来……,北京人的想象图 3.世界古北京人除了在北京地区生活外,有无到外这一拓展性的话题和后来…… 人类分布略图 4.地看看呢?有没有飘扬过海的华侨北京人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我国远古人 类呢? 探究欲望。 遗址分布图 ●教师归纳提升:认识到随着人类历史研究的深入,会发现越来越多新证据,人类对对自己的过去、远古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 ●课堂上我们更多谈到的是北京人和我们现代人的不同,那么北京人和我们现代人有没有一作业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图书馆、网络资料,参观古人类博物馆等。 进一步探究:远古延伸 人类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那些“传家宝”?并论证其中一项。 友情提示: 北京人是否也和我们一样有“利右行为”? 北京人是否有脚弓? 北京人是否也有睡午觉的习惯? 板 书 设 计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最早的人类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学生的集合思维能力。同时为后续继续学习历史做铺垫。 1.世界-非洲“露西” 2.中国-元谋人 二、考古发掘北京人 三、探究北京人的特征 1.人类化石-体质特征 2.动物化石—自然环境特征 3.灰烬、石器遗物—工具特征 四、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起始课?(下)

(2)新知学习环节:呈现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并获得研究结论。

新课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很有必要通过板书的设计明确学习内容的结构,使学习内容的逻辑顺序外显化,如图3-2-2所示。

①通过板书外显学习内容逻辑顺序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最早的人类 1.世界-非洲“露西” 2.中国-元谋人 二、考古发掘北京人 三、探究北京人的特征 1.人类化石-体质特征 2.动物化石—自然环境特征 3.灰烬、石器遗物—工具特征 四、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②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先行组织者”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先行组织者”,所以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

自问自答式:北京人是何时?在何地?被何人发现的呢?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隐含历史学习三要素的指导:时间、地点、人物。

教师讲授式:考古发掘北京人。由于学生知识储备有限,教师可以讲述为主:利用考古学家人物照片和考古工作时的照片,了解早期在中国进行考古研究大多是外国人这一事实,从侧面反映考古学属于比较新兴的科学;在讲授过程中概括关键词:发现——命名——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印证)——连续发现三个成年北京猿人的头骨化石(证据更充分)——北京猿人头骨化石失踪(未解之谜)——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现等,按时序梳理北京人被发现的历程。为避免学生认知疲劳,可特意补充裴文中怀抱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照片:当时拍照者激动异常,仅聚焦化石,以致照片仅拍到了裴文中的下半张脸!从另一方面说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的意义重大。

学生探究式:探究北京人的特征这一教学重点。首先,通过介绍考古学家的工作情况,激发学生考古探险揭秘的求知欲望;其次,让学生扮演人类学家,借用考古学家在周口店挖掘出来的化石和遗物,即化石证据,模拟探究北京人的生活情况。再次,教师给每位学生提供一张工作纸,引导深入探究。工作纸设计为表格形式,呈现研究角度,即探究的问题。每一探究问题下设三个栏目,即考古发现、探究的问题点和形成的认识,如表3-2-3所示。

表3-2-3“人类化石——体质特征”探究工作纸 考古发现 探究 观察对比点 北京人与现代人相比容认识 貌特征 京人 头盖骨化石 京人 头部复原像 前额 眉骨 鼻梁 颧骨 牙齿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引领自始至终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准备:其一,在探究每一问题之前,教师首先铺垫必要的知识,不仅交代是什么还要解释为什么研究此类化石?其二,在探究过程中,及时鼓励学生生成问题,并注意适时引导,防止偏离主题;其三,在每一问题探究结束后,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聚焦关键信息点,并书写在工作纸上。比如,学生在探究“北京人的体貌特征”时,介绍经过多年的发掘共发现猿人化石203件,大约分属于40多个个体。因为人类化石中头盖骨最珍贵,所以我们的探究就从头盖骨开始。

探究按照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进行,呈现通过分析化石,概括体质特征的研究思路。

首先,出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探究“北京人长得和我们现代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通过抚摸自己的脸庞、观察周边同学比较,之后用简单的字、词概括北京人容貌特征,并填写于工作纸上。通过观察发现北京人与现代人的容貌差异,前者长得更像猿。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工作纸上的观察顺序是从上到下进行的,观察任何东西,都应有顺序才易把握,又不至于疏漏。

其次,探究北京人头部脑容量的差异,出示表3-2-4。通过比较数据,得出北京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更接近。

表3-2-4 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的脑容量简表(约平均值) 类别 脑容量(单位毫升) 大猩猩 415 北京人 1075 现代人 1400 再次,观察北京人背鹿的复原全身雕像,对比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四肢的区别:他们也已能直立行走,四肢与现代人接近。北京人的四肢像人,虽头部容貌像猿,但脑容量已接近现代人,所以称北京人为“北京猿人”,北京人具有“猿人”这一体质特征。

问题引领式:突破“北京人发现的意义”这一教学难点。为了避免学生看到“意义”两字不知如何作答,教师可转换表达方式:“在我国境内发现了那么多的远古人类,为什么我们仅介绍北京人?”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引领学生建构认识北京人发现的意义:1)发掘的时间早。北京人发现于1921年,云南元谋人、非洲“露西”分别发现于1965和1974年,从时间上看,后者的发现是近50年的成果,而北京人却已有90多年的历史,是人们所知道的最古老的人类。2)发掘的种类多、数量多。本课所学过的相关信息:人类的化石、动物化石、灰烬遗迹以及石器遗迹。3)解释人类进化,提供实物证据。引用国际学术界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人的两段评价材料(“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为动人的发现”;“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说明其国际地位和影响。

经过各种方式的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研究结论水到渠成: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证实了猿人阶段的存在,为19世纪提出的“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理论假设提供了实物证据,解决了一直困扰科学界的问题。

3.小结环节: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

小结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学习内容的小结,另一部分是带有拓展性的话题和问题,以激发学生运用所学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关于学习内容,归纳为两个知道,两个了解。通过什么方法了解这些内容?借助考古学家的发现,通过观察、对比,推论、判断,通过对史料的不断追问,还有就是通过模拟、体验,想象北京人的生活。所有这一切均是基于对化石、遗物等证据的分析、解释,是论从史出的过程(如图3-2-5所示),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及研究方法。远古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推断出来,以后我们也将用同样

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历史。

图3-2-5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学习内容小结示意图

关于拓展性的话题和问题:北京人的后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发现,推测出北京人的如下发展情况:其中一部分继续在山地生活,为山顶洞人(1.8万年前);还有一部分迁徙到了平原,来到离我们学校不远的王府井地区(在王府井东方广场地下三层建有王府井古人类博物馆)。他们距今2.4-2.5万年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前去参观、考证。

北京人除了在北京地区生活外,也发展到了外地:陕西大荔县猿人,距今10万年,他们的头骨特点及制造石器、修理石器的技术与北京猿人有类似之处,据推测可能是北京猿人迁出的一个分支。 北京人也有飘扬过海的:1974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蒙戈人,距今约5.6-6.8万年,他们骨骼中的DNA经鉴定和中国人相似而与非洲早期人的DNA在遗传上无联系。

随着人类历史研究的深入,会发现越来越多新证据,人类对对自己的过去、远古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

3. 教学评价:课后探究继续激发学生探求兴趣

由于课堂上侧重探讨北京人和现代人的不同,所以课后侧重探讨两者的联系:

查阅图书馆、网络资料,参观古人类博物馆等,利用本课所学的研究框架(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结论)探究:远古人类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那些“传家宝”?并论证其中一项。

提示:

北京人是否也和我们一样有“利右行为”? 北京人是否有脚弓?

北京人是否也有睡午觉的习惯?

4. 教学效果以学生的发展为唯一衡量标准

衡量初中历史起始课是否高效的最重要指标是看学生是否发展了:学生的现有水平是否与课堂教学目标相符?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郝老师的课刚开始,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拘谨,但是后来越来越有感觉,直到下课学生还沉浸其中,还有很多学生询问了解相关知识的途径:关于北京人生活的书目,古人类博物馆的位置和乘车路线,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探究三 上好初中历史起始课的关注点? 1. 教学设计高立意

(1)采用点-线的呈现方式,尽量做到“点”明、“线”突

(2)尽量做到纵向与横向、微观与宏观、地方课程资源与国家课程资源的统一 (3)根据高立意设计思路确立教学目标及其教学重难点 2. 教学实施低起点

(1)教学过程中的“先行组织者”

(2)依据“先行组织者”构建课堂教学过程

(3)教学评价:课后探究继续激发学生探求兴趣 (4)教学效果:以学生的发展为唯一衡量标准 3. 理解学科、理解学生、理解教学

要上好初中历史第一课,做到教学设计的高立意和教学实施的低起点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科、对学生、对教学的理解。既要理解历史学科(包括人类学、考古学等等知识),又要领悟历史课程目标;既要从学生的低起点(初一学生以感性认知为主,动手探究热情高但缺少方法)出发,又要帮助他们达到高立意的学习目标;关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先行组织者”,创设让学生扮演人类学家的情境,通过对化石的探究方法的引领、通过找寻古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等方式,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远古人类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从中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历史学习、研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浓厚的历史意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