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一词据说是美国的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John R. Commons)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其若作《产业信誉》和《产业政府》中率先使用的。不过,当时人力资源这一概念的含义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一般认为。今天的人力资源概念来自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中提出并界定的。在该着作中,德鲁克将人力资源与传统愈义上的“人事”区分开来。他指出。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显着区别在于,资源是人,是管理者必须考虑的具有“专用性资产”的资源,拥有其他资源所不其备的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并且对自己是否工作拥有完全的自主权。
它必须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开发利用,并为组织带来可见的经济价值。这里强调了人力资旅的特殊性在于其主观能动性和激励性。
(1)人力资源的含义
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理解之前,有必要先对资薄进行简要的介绍。资源顾名思义可以解释为“资财的来深”。对资源的解释因角度而异。从经济学的角度,资源是指能给人们带来新的使用价位和价值的客观存在物,泛指社会财富的薄泉。它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资源。一类是人力资源。从财富创造的角度,资源是指为了创造财富而投人生产过程的一切要家。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ean-Baptiste Say)认为土地、资本和劳动是构成资源的三要家。马克思则认为,生产要家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美籍奥裔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认为,除了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家外。还应加上企业家精神。
在人类杜会中,其他资源要发挥作用。为人类创造价值,离不开人力资源这种特殊的资源。对人力资源这一概念的界定,学者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我们将这些学者的观点分为个体、组织、社会三个视角介绍。
从个体角度来说,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是劳动过程中可以直接投人的体力、智力、心力的总和及其形成的墓础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品性与态度等身心家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力资源是人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健康等“共性化”要素和个性、兴趣、价谊观、团队惫识等一个性化“要素以及态度、努力、情感等”情绪化“要素的有机结合。
从组织角度来说。人力资源是包括组织内部员工、外部顾客及合作伙伴等在内的,能为组织提供潜在合作与服务,有利于组织实现预期经营效益的人力的总和。人力资源是能够为创建和实现组织的使命、愿景、战略与目标做出潜在贡献的人所具备的可被利用的能力与才干。
从社会角度,有人认为,人力资源是具有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其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还有人认为,人力资源是指一定社会区域内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适龄劳动人口和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的总和。
六大特征 1、能动性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有目的地改造外部物质世界。其能动性体现为在三个方面。 2、两重性
人力资源与其他任何资源不同,是属于人类自身所有,存在于人体之中的活的资源,因而人力资源既是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人力资源中包含丰富的知识内容,使其具有巨大的潜力,以及其他资源无可比拟的高增值性。 3、时效性
人力资源与一般资源如矿产资源不同,矿产资源一般可以长期储存,不采不用,品质不会降低。人力资源则不然,储而不用,才能就会被荒废、退化。工作性质不同,人的才能发挥的最佳期也不同。一般而论,25岁到45岁是科技人才的黄金年龄,37岁为其峰值。 4、社会性
人力资源处于特定的社会和时代中,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反映和影响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法。人力资源的社会性要求在开发过程中特别注意社会政治制度、国别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 5、连续性
人力资源开发的连续性(持续性)是指,人力资源是可以不断开发的资源,不仅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是开发的过程,培训、积累、创造过程也是开发的过程。
6、再生性
人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通过人口总体内各个个体的不断替换更新和劳动力的“消耗——生产——再消耗——再生产”的过程实现其再生。人力资源的再生性除受生物规律支配外,还受到人类自身意识、意志的支配,人类文明发展活动的影响,新技术革命的制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