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扣课程标准
练习题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充分体现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注重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要在准确“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所要求的广度与深度的基础上,把握地理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精心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地理练习题。
例:读“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经过
山,
河,此线是我国一月
度等温线大致通过的地方。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通过我国
毫米等降水量线。
以上练习题的设计,紧扣课程标准提出“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不仅考查学生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基本特征的掌握程度,而且考查了学生读图能力,强化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内练习题时选材切入点贴近学生的生活,重视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科学知识,充分突出地理知识的“有用性”。
例:考入某初中学校的小玲同学给外省的姥姥写一封信,描述自己的学校:“……学校大门朝南,一进校门穿过一段铺有大理石的通道,这就是我们的教学大楼;大楼的后面是宿舍、食堂等生活区;东侧是有400米跑道的运动场……喔!对了,校门的西侧还有厕所,……我爱我的新学校”。姥姥回信让小玲给她画一幅学校的平面图。
请你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按照地图的基本要素,帮助小玲画一幅学校平面图(只画横线上的内容),比例尺为1 ∶ 10 000。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是初中地理重要的基础知识。本例从学校位置入题,巧妙地从生活的角度切入,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使练习题充满生活气息,教会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避免了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并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从而对这些知识产生兴趣。
三、引入时事热点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融合其他学科
关键词:数字星球系统;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一、前言
1.数字星球系统
数字星球系统是信息时代最先进的教学仪器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三维立体动态展示的单位数字化教学仪器。。
2.将数字星球系统引入教学的意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潮,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数字星球系统正是在这种改革与创新的浪潮中出现的,它的出现为教育环境与教学过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何将它更好地运用于地理教学设计中,这是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而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有效教学的前提,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能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达到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者应具备的设计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即“备课”,可以概括成“三备三写”:备教材、背学生、备教法;写学期教学进度、写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计划(教案)。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技术,科学有效的一种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应是设计者在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的结果。。
1.具备教育教学基础理论
教学设计深受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它们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例如,运用传播理论的有效指导,将会极大地改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在设计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这节课时,七年级学生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量的限制,对海陆变迁原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2.融入地理新课程标准
在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科学地解读课程标准的每个部分,理解其中蕴藏的深层含义。如,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球运动这方面的知识一直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数字星球系统的运用可以极大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将其发挥到最大效益,还需要地理教师在科学地解读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实践,将教学效果最优化。
3.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在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作为设计者应该多考虑如何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如,在设计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中东》这节课中石油的运输路线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策划主要的石油运输路线,由小组代表在课上发言,在数字星球中指出每条石油的运输路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注重创新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教学设计时,除运用系统本身的各种资源外,还应学会开发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如,讲授“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时,设计者就可以利用数字星球模拟不同的运输线路,由学生讨论选择哪条线路。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分小组讲解小组内的研究成果。因此,此种形式下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提高。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合理有效的设计理念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如今在以新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形势下,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必要出路,而设计理念的提出可以为教学设计者提供可借鉴的设计思路,因此对它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3.
[3]胡再,邓涛.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地理科学与地理教育论文集,2010(08).
[4]黄莉敏.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要素与流程[J].地理科学与地理教育论文集,2010(08).
一、衔接问题的客观原因分析
1.教学管理制度引起的地理衔接障碍
第一,缺乏重视影响地理学科教学工作
近年来,虽然地理学科在中学基础教育中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部分地区仍然受到“副科”“小学科”等不正确的待遇。德国著名地理学者赫特纳1927年描述过:“在学校中,地理学的地位仍然不明确并受到非难,像小媳妇儿似的受到歧视。它经常只能充当小伙伴的角色,不能同语文及数学甚至不能和历史及自然科学平起平坐,而必须在楼底下当杂役。”[2]。虽然现代中学课堂中的地理学科并没有这么严重的受歧视,但是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上到学校,下到教师、学生,甚至家长们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还是不足的。
第二,学习阶段“断层”引起学生知识储备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地理教学呈现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初中地理教学阶段中,7、8年级安排地理课程,9年级空缺。又因为9年级学生和教师忙于复习其他学科以备中考,地理知识便被搁置甚至遗忘,而在升入高中的第一年,即高一年级的地理学习内容为自然地理和系统地理,因此,区域地理的学习可以说是遭遇了初三和高一年级两年的断层。
2.教学内容和标准差异引起的地理衔接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的差异是地理教学衔接的重要原因。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教材直观性强、可读性和趣味性高,教材中对新知识的导入和教授多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较形象,一般遵循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与发展、资源与环境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侧重的是从系统地理角度来阐述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着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以寻找促进人地关系协调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1]。
其次,课程标准在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差异
(1)教学理念的差异
对比初高中地理课标基本理念可以看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的地理,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之处,初中更侧重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而高中地理的学习更侧重地理抽象思维的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是初中的继续和升华,高中地理课程重视问题的探究,强调多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教学三维目标的差异
从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来对比,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展。初高中的目标动词使用有明显差异,从“了解”“初步认识”向“学会”“掌握”“分析”等要求较高的行为动词,说明初中阶段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是基础,高中的教学目标设定要求更高。
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中,都强调了信息收集的过程,但是在要求层次上有所不同。初中侧重概念和地理原理的获取以及分析的过程,而高中则要求在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学过程。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方面,初中阶段要求提出探究思路,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但高中则要求根据探究方案,摸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
总之,由于初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要求差异,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构成导致教学有序衔接的一大原因。
二、衔接问题的主观原因分析
上述客观原因仅从教学的外界环境阐释,而主观因素的发展和变化才是衔接出现各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对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观因子的研究和分析才是从根源上解决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关键。
1.学生心理特点差异造成学习差异
初中阶段的学生偏重于依存方式,更喜欢表征地理事实明确、详尽、富有条理、生动活泼的讲授;而高中学生则更偏重于独立方式,学生较能适应结构松散、时有“布白”的地理教学,因为此时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会有所提高,能善于用自己的认知方式来重组地理结构[3]。
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年龄和阶段差异主要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阶段差别。因此,协助学生从初中阶段向高中学习阶段的顺利过渡才能解除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不适应,也是解决的对教学衔接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
2.高中教师对衔接问题的忽视
现阶段由于高考压力,高中地理教学任务较重,课时和进度安排较紧,再加之大部分教师对初中地理教学的不熟悉,部分高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首先,大多数高中教师对初中教学没有实践经验,不利于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工作开展。很少教师在从事高中教师工作之前做过初中地理教师,绝大多数教师只从事过高中地理教学的工作,说明对初高中两个阶段地理课程的衔接有较为实际的难度。
其次,日常教学中,高中课堂对初中知识的渗透较少。在高中知识的学习中,应该做好初中知识点的渗透,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唤起已有的基础知识储备,但在实际教学中,情况似乎有些差异。
所以,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衔接的情况并不乐观。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才能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地理教学 教学整合
一、把握新课程核心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五项基本理念。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一是理论层面上,是从专家的视角阐述的理念,是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二是通俗层面上,是基于基本理念的理解,抓住其本质精髓的观念意识,对新课程实施比较通俗的思想意识和普遍共识。理念不能太多,把问题复杂化。广大基层教师更为需要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能深入人心、耳熟能详的基本理念,需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把握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关键是要把握住其核心理念。。对于地理学科来讲,核心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其他的,如第二条,是对于课程设置而言;第三条是重视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第四条是强调教与学的手段;第五条是如何评价。这就不难看出,为了培养学生地理素养这个核心,要多方共同努力。在新课程实施中,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而采取多手段多样式教学。
地理素养可以理解为地理素质与修养,是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与整体反映,既有内化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行为。地理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必备的地理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地理知识基础,是学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是初中阶段“生活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延续。三是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意识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四是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还可以从学习过程和内容结构上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包括掌握地理知识的素养,运用地理技能的素养,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探索地理问题的素养,关爱乡土和关爱祖国的素养,关爱全球的素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素养,学会生存的素养,学会学习与合作的素养等等。
二、强化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整合
1、把握理念,用好教材
新课程理念倡导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无疑是大大地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面临着教材的多样性与选择性,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重要的问题是把握好课标理念与现行教材的整合。这就要下大气力研读课程标准,精确把握其精要部分。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是按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这个大目标来设计和编制的,而不是按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来设计编写的。。在教材使用上,可以人教版教材为蓝本(因其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编写体系和学习习惯),把高中与初中、必修与选修、系统与分区的所有内容(共十四本教材)整合起来,并吸纳其他版本教材的精华部分,博取众家之长,在新课程理念下融为一体。在教材处理上,要强化主干知识,合理删减枝梢末叶,理顺内在逻辑关系,整合成适合于自己学生的高中文科地理新课程体系。
2、把握课标形神兼顾
新课程标准有“形”可考量,以教材和教学为载体。把握新课程理念则如灵魂或“神”,“形”与“神”必须兼顾,一体化运行。从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就容易理解课程标准的意图,把握其灵魂的东西,做到“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就是可以用不同教材和课程资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鼓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其基本理念和标准应是统一的,并作为一种灵魂贯穿于全部教材和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神”不散的意思。只有把握好理念,才能形神兼顾,使教学有“魂”。最主要的就是要牢牢扭住地理素养这个核心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千方百计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书本上的所有地理现象和原理都有生活基础和能感受到的实例。实际案例虽然在我们的周围,但不是都能感受到和说出“理”来,要想方设法去挖掘。;二是要引导学生列举、查找与探究。三是有效利用网络和各种课程资源等广泛获取。这些身边事既是课堂教学的好素材,也是备考中设计灵活试题的素材。。
三、促进新课程理念与备考整合
地理高考的态势与走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影响至关重要。从考试大纲的要求看,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在能力要求中,突出对学生地理素养的要求,侧重“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虽然每年有一些变化,但主要的还是四个方面:一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二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三是理解、分析、解释有关地理事物,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地理问题;四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从考试的内容范围看,仍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部分。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是地理通识,是地理素养的基础,每年高考涉及的考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中人文地理是在自然地理基础上的应用地理素养,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的考试中偏重理论应用。高中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空间上综合反映和具体体现。。从全国和各地的考试卷看,一是突出地理主干知识,重视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再识读、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二是突出能力考察,尤为突出的是与生产、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能力考查,把获取、解读、比较、分析、判断、应用等各种能力考查融入到每道试题中。。四是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生活有用地理,强化问题探究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教材中没有的新问题等。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与高考备考取向的整合,关键是寻求二者之间的共同目标和结合点,并以此为依据,从结合点着眼,从过程和策略上着手,并进行整合。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兴趣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关系的一门科学。初中地理课程是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础课程。它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为什么学地理?学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
一、带着兴趣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会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只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有培养起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学生学习地理才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抓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教材的变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当然也给非升学考试科目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适应教育、教学形势的变化和新大纲教材的变革精神,重新构建课堂结构。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建立新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一定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课文、图像、训练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适当地加以处理。
1.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内容,精心设计建立教学提纲、教学纲目,它包括板书提纲,指导学生读书的提纲等,并做到简洁明了,线索清晰,纲举目张。
2.在教师的策划下,让学生有目的、灵活地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和图像中的重要界线、范围及注记等。
3.学生在课堂上的动脑、动口、动手的各种活动,它包括上述读书、读图,勾书、勾图,教材中的“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课堂上的问答、讨论、填图、作业训练等。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恰当安排,将活动内容有机地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的45分钟之内,使学生积极、充实、愉快、有兴趣。
4.教师对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知识的讲解,对地理规律性的概括总结,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教师讲的着力点应在于“画龙点睛”,在于释疑解惑,在于精讲精练,而面面俱到、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不感兴趣、不欢迎,教学效果也不好。
5.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启发训练思维、形成各种能力的训练,包括答问、填图、读图、“做一做”、完成作业等口头的和书面的练习。教师应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练”的材料、“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6.学生或教师对学生口答、笔答、训练、操作等练习答案和结果所作的认真、仔细地评析、评价、评讲。
教师应抓住一切学生练习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讲或由教师对学生所答进行评析,以便及时弥补知识缺陷,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三、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初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然后是山川、河流、城市的地理位置。因为地图一旦记住了就经久难忘,便于运用,所以学好地理一定要学会掌握用图的方法。这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免费)
1.熟练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明确地图构成的基本条件及要素。用图时,能准确地认清图中文字、符号、点、线、面所表示的地理含义。
2.要认真读懂在教材中出现的各类图像,理解,认识图像所反映的地理意义及地理规律,解决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
3.多动手勾画和绘制重要的示意图、剖面图、分布图、折线图、地理简图等,以便加深印象和记忆。如月相成因示意图、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天气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工农业布局图等。
4.尽可能地表示在图上,能在地图上反映出来的地理事物(地名、资源、河流、山脉、城市、交通线等),并用地理术语或规范的语言解释图像,说明原理。
5.充分利用填充图册,认真规范地按要求填写地理事物,将所学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学习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地图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学会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和习惯,学习地理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才能学好地理。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如人口、资源、环境、水利建设、生物、土壤、地貌等等,内容全面,知识广泛,对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祖国、认识乡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以此来加强和提升地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注重和加强地理学习中地图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6):35-36.
[2]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理信息;提取和解读;例谈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53-1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方法”的内涵,包含地理思维方法、地理学习方法以及地理观察、实验、调查、计算等各种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等。准确把握关键词,图文结合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解决地理问题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进行了一些尝试。
案例一:在学习八年级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节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文字性选择题:“乐乐的家乡地势平坦,一望无际,草原辽阔。。”我在甲、乙两个平行班级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在甲班把题目展示给学生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直接作答,结果显示甲班33位同学中有28位同学能够正确选择发展畜牧业,约占总数的85%,其余5位同学信息提取不全,只注意到“地势平坦,一望无际”,忽略了“草原辽阔”错误的选择了发展种植业,约占总数的15%。在乙班展示题目的同时提出要求:认真读一读题干,找出并圈出能够反映该地特征的关键词,经过提示学生不难发现关键词“地势平坦”、“草原辽阔”,结果显示乙班34位学生中有33人能正确解答,约占总数的97%。乙班正确率明显高于甲班,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甲班同学在老师有意识的提醒下,能够相对较全面地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日常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多做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准确、全面把握关键词,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案例二:在学习我国众多的人口一节时,课堂反馈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右图为我国近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数统计图,回答问题:
从199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增幅是A.快速上升B.逐渐上升C.逐渐下降D.基本持平”。检测结果显示每班约有十人出现错误。错误原因分三类,第一类关键词提取错误,把人口增幅理解成总人口的增长,只看柱状图,无视下方图例中增幅线条;错选了B逐渐上升,第二类读图不仔细,认为图中增幅线条变化不大,错选了D基本持平;第三类只看文字,无视图的存在,仅凭感觉错选了A快速上升。当部分学生出现了以上这几种情况时,我们教师要因人而异加强指导和训练,做到把题干中的关键词和图中的文字、符号等有效信息相结合,正确解答地理问题。
反思一:加强审题,把握关键词是关键
要解题,第一道关口就是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入口,审题是解答题目的“钥匙”,是对问题的最初感知和初步定向。教师必须首先持有这把钥匙,才能有效提升解题能力。因此,加强审题,把握关键词的训练是进行解题训练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1.注意审题与解题时间的分配。学生重解题轻审题的现象比较普遍,往往匆匆浏览题目后便下笔解答,结果常常“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因此,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应留出一定的时间审清题目,明确题干要求和考察意图。
2.注意结合相关学科审题。地理试题信息主要由文字信息、地图信息和图表信息等构成,它们分别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数理常识。可见,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相关能力在地理试题审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加强一定的训练。
3.把握关键词,标出适当标记。为了帮助审题,防止信息遗漏,建议学生养成在审题时将关键信息标记上重点符号的习惯,如打圈、标着重号等,可以提高审题的准确率。
反思二:图文结合,加强读图指导与训练是必然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显著特色,图文结合,加强读图指导与训练是必然,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更是地理中考的能力要求,也是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地图表象,做到图文结合、图文转换,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