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例

2023-07-08 来源:年旅网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知识网络;生物学素养;高考

我们学校进行的“三全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着重培养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让我们在实施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当然也避免不了出现一些共性或特性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

2014年高考试题,非选择题29题(10分)(原题略)

此高考试题考点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2016考试说明》中指出,本考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这部分内容在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5年每年都有出现,是高考必考内容。

这道细胞代谢高考试题中等难度,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经典曲线题,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课,将这一曲线图分析清楚并牢记,本题得全分很容易。但是经过调研,此题学生并不能得到满意的分数,错误在于:第2问,只答A;第4问答“光照”;再错就是呼吸光合的关系没有弄懂;“大于”没答出来。

二、学情分析

学科,通过一个的答题情况就可以暴露出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共性或特性问题。以上是细胞代谢问题,而细胞分裂、遗传与变异、稳态与环境、现代生物技术等知识点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学生存在的基础差异、认知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面对分块式分布的零散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欠缺。这是共性问题。

经调研汇总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发现,历届学生都认为细胞代谢的题就是难题,在课本中篇幅比较长,基本内容多,实验多,图解多,经典曲线多,学习记忆起来不容易。呼吸和光合的关系理解得不透彻,因为没有从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的角度去认识植物体本身。这是特性问题。

教师角度:我们学校高一生物开课,高二上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一年半学习四本教材,有些教师过于急功近利,新课程教学就多流于形式,在教学中不能有效组织教学,教学效果不显著。教师不能放开学生,课上虽然有情境创设,问题的提出,但是最后都是为了让学生主动说出准确答案,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说的多,的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非常少。课下虽有习题巩固,但是没有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达到知识内化,更别提提高生物学素养。

三、解决问题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思维导图的书写就是最有效的方法,知识与习题间的连接再靠学生讲解的方式达到内化。

1.分组教学,激发斗志

采用分组教学,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让两组学生讨论,讨论后分别用自己的方式讲解,既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容量,又容易形成竞争机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个别学生对于有些题在较短时间内还没有弄懂的,就再多给一些时间,有必要的话可以针对每道题请会的学生做一下简单讲解,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课时,更好地体现训练的价值,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增强自信心的目的。

2.信任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整理知识点,书写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细水长流,达到内化。。课上,对于学生在展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指出,而是通过“请学生打分”“问学生是否需要修改”“引导提问学生的思维盲点”等措施,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体系构架的更完整、更独特、更灵活。

我一直践行我的理论,小组讨论、学生讲解、思维导图书写。培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生物学素养,最终提高成绩,成就高考。这样锻炼了三年,在升入高三的下学期,次次模拟考试第一,学生做题速度和质量显著提高,一个知识点拿出来,可以扩展出很多知识点,即准确又全面,这就是思维导图的妙处。教学效果显著。

四、总结结论

学生的能力和成绩是一点点磨炼出来的,不能一蹴而就,所以,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鼓励与信任,让学生相信老师与他们同在,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路要慢慢走,踏踏实实走,一步一个脚印,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也要相信老师。老师的方法很重要,小组讨论、学生讲解、思维导图书写,这是我目前比较有效果的做法。老师的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分数,这是现行的教育要求,所以老师和学生必须共同面对,要配合默契。

我知道,教育的路还很长,我会与我的学生一起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受益,让我进步,同时也为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2

新课改 农村中学 生物教学

21世纪的中国,把教育强国当成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首要目标。为了达到培养新世纪爱国爱家的优秀人才。中学基础教育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无论是教材修订,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学习,多媒体手段和启发、互动式教学已逐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这些教改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如何使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之间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平衡,把握新课改后生物学知识的跳跃性和阶段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特作如下浅显探讨。

一、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分析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这意味着生物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生物科学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的实效性。同时,对于教师和学生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1.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传统教师一直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最高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认为教师就是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只要学生成绩优异,即符合师者操守。。其中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这要求生物教师:

(2)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Method)、情感态度价值观(Attitude)这三个方面目标的要求。

(3)在组织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4)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在同时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虚拟环境的模拟条件时,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

这对于新课改后的新老生物教师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2.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

在以前,学生们只需要跟着教师节奏,按部就班,就能完成学业。而新课改后,对学生的要求更客观、更科学、更能适合社会发展:

(2)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3)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4)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因此,高中学生必须对自己过去“被教育”的模式进行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求知探索的主力军。学校不是教堂,教师不是牧师,课本不是圣经,学生更不是一层不变的虔诚教徒。

二、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现状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1.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教学手段落后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学校是传播科学的地方,但是落后的教学条件严重影响着科学的传播。据了解,益阳地区部分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新课改五年来一直没有多媒体教室,没有立体投影仪,没有新课改的配套挂图,实验室药品欠缺,实验仪器破损、老化,教室光线黑暗。教学过程也只能用最传统的黑板板书、小黑板绘图等。新教材内容的丰富多样,教学过程的深度和广度都无法实现,教学手段落后。例如,益阳某区校学生1200余人,只有一间能容纳44人的多媒体教室,由于投影机像素低,上课时只能关灯,因光线黑暗学生无法看书;图书室目前只有2000余册图书,绝大部分是七、八十年代所采购,其中生物方面的资料没有;生物仪器室药品缺乏、仪器老化,其中显微镜28台中只有3台单目显微镜能正常使用,甲基绿、吡罗红、琼脂糖、PCR仪、亚甲基蓝、超净工作台等均没有;生物实验室是零时的。面对新课改以后的生物教学,如何达到KSPA目标,如何实现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不可能。

2.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存在,学生综合素质差

以往农村中学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升学率、及格率。因此几十年来,全体师生就围绕着“分数”,从早到晚,不辞劳苦。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荡然无存,究其原因是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学校的成绩认定涉及到学校发展经费、领导升迁、教师职称评定和加薪。从教师的心里分析,认定了只有考试分数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只有提高学生成绩,职称评定和加薪才能成为可能;从领导的心理分析,只有更高的合格率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机会,只有更高的升学率才能保证学校的生源。于是将“教育本质”和“素质教育”抛之脑后。据了解,一些农村学校补课现象严重,学生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10h以上。课堂上教师围绕着中考和高考喋喋不休,学生就围绕着课本知识进行日复一日的煎熬,完全没有课余休息,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爱好培养,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获得的是分数,失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机会。

3.专业人才欠缺,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由于农村学校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因此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这样课程的开设就只能由其他科目老师代课,多年后,就会出现很多“万精油”型的多能教师。其结果主要有几种现象:(1)专业对口教师欠缺,如体育老师代生物课,语文老师代政治课、历史课等屡见不鲜。(2)教学质量下降,非专业教师跨学科任教,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不能完成教学目标。(3)教师配备比例失调,专业教师课时过多,跨年级上课频繁。(4)人才流失,优秀教师调入城市,在岗专业教师减少,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下降。

三、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对策分析

在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如何才能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准确、科学地将生物课开展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浅谈如下分析。

1.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手段

为了保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中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善办学条件:通过优化教育师资,采取竞聘上岗;大力引进生物专业人才;通过向地方政府申请经费,增加多媒体等教育教学设备;通过校长牵头,工会监督,确保后勤保障,提高教师福利待遇;通过家校沟通,建立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民主监督。

其次,是更新教学手段:生物教研组牵头,定期定量说课、听课、评课制度,明确听课节次;加强专业知识深化,继续教育力度;向学校申请经费,定期开展生物兴趣活动;定期开展生物教育教学探讨会,集体备课;设法开展学校间生物组相互学习交流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生物交流群,汇聚各地生物教师,进行网络探讨交流。

2.创新教学手段,革新学习方式

(1)根据学生实际,敢于合理改变教材编排顺序

教材不是“圣旨”,不得改变,而应当作为一个提供课堂师生共同学习的话题,材料。因此,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情况对教材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例如,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按照生物科学史的时间顺序,被编排在“孟德尔定律”之后,因此在教学时可进行提前学习,这是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孟德尔提出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而按照发展史的顺序,则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大胆预设,大胆猜想的创新精神。

(2)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合理利用

对于多媒体的使用,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深浅和学生理解能力进行合理选用。多媒体只是教学中的一种,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方式。

例如,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本节的重难点是氨基酸的通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形成,如何才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投影比较20种氨基酸的异同,通过动画演示蛋白质形成的过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容易理解。再比如,讲述分泌蛋白分泌过程时,利用动画显示了分泌蛋白从形成到分泌出细胞外,强调细胞器之间的合作关系。若是传统教学,黑板上画氨基酸化学式比较,分泌蛋白形成过程,时间紧迫,效率低下。

(3)充分运用多媒体课堂大容量的特点高效教学

多媒体课堂上,知识容量大,色彩多样,要注意知识点的扩展广度和深度把握,不能天马行空。

。。最后通过图表,进行比较、归纳。这样不仅讲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例如,在必修二第四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节内容的处理上,利用Flas把整个过程制作出来放映给学生看,学生对某个知识点难理解主要是在他头脑中没有清晰的影像,缺乏感性认识,就很难在大脑形成长久的记忆。他们不知道mRNA怎么跑出来的?核糖体到底什么样?tRNA又是什么样子?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是怎么运过来的等等,这些问题通过一个个动画,学生的所有疑惑都消除了。因为脑海中有这个清晰的过程,再结合书本知识,学生就能很轻松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生理过程了。

(4)概念图(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运用

在新课改后,每一个模块的章节练习中,都有一个“概念图”的填写练习。。。

(5)把握教育本质——育人,融入式教学

在农村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一个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回归教育本质。尤其对于基础差,综合能力差,染有不良习气的学生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帮助。教师虽然和学生是两个阵营的人,但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先和其做朋友,放下教师架子,学生们会“亲其师,信其道”。比如,在电影《终极进化》中,外星生物的进化速度之快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影片中涉及到的生物知识足够完成细胞分裂、转录翻译、化学元素等知识点的教学。

四、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常规教学能较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同样,科学是把双刃剑,纯粹的多媒体教学或者传统教学等方式均有利有弊。多媒体教学中的课件制作,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准备工作;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互动减少、容易成为少数人的互动平台;演示文档的快速播放导致学生注意力下降等问题。

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是生物教材课改后,增加的化学知识、物理知识对于高一新生而言存在盲区,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浅谈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2]吕晓燕等.从教育实习中的问题谈教学法课程的改革.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z2):226-228.

[3]尹俊华等.教育技术学导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02-13.

[5]张巧英,庄如虎.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的转变.

[6]基础教育改革专题.2005-04-11.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质疑反思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结合生物教学的特点,我们应注重从高一学生抓起,采取必要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良好习惯。

一、明确高一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

二零一零年,我校曾对在校1196名高一学生进行过一次关于生物学习习惯的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39%的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表现为能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勤学好问。58%的学生学习习惯缺乏,主要表现(详见表1)。

表1 不良学习习惯的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和相关数据,从而确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内容,确定高一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听讲的习惯;归纳整理的习惯。高一是高中三年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关系到高二的小高考、高三的高考的成绩,老师应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二、多渠道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掌握一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1.注重培养画图分析习惯的教学策略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许多表述生物情景的练习题一般是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让学生通过阅读再现情景。由于没有配图,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程度不同,往往会弄错情景、遗漏条件、降低练习的正确率。我在教学别注重模型图,将生物条件标注在图形的相应位置,寻求因果关系。如:一对夫妇都正常,他们的父母也正常,妻子的弟弟是色盲。问他们所生的儿子是色盲的概率是( )

A.1 B.1/2 C.1/4 D.1/8

这一题就需画遗传系谱图解题,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了画分析图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练习的正确率,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培养实验探究习惯的教学策略

学生能否学好生物,关键在于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才能形成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我的教学策略是尽量指导学生做实验,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探索、总结生物规律。具体地讲:一方面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做好各种演示实验,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思考总结生物规律。另一方面在对于某个具体的生物问题的处理中,有条件的必须要求学生先做实验,教师要尽量创造实验条件或参与指导学生实验,让实验作答。如: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中,在糖类和蛋白质的鉴定操作中,让学生切身体会NaOH和CuSO4的加入先后顺序及出现的现象的异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让他们找出间、前、中、后、末期的图,感受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特点。这样坚持训练就能使学生养成实验探究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3.注重培养质疑反思习惯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于某个具体的生物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案进行反思,是否符合实际,我的教学策略:一是在概念、规律的新课教学中尽量把概念讲准、规律讲透,使学生理解到位;二是在练习中对学生经常进行变式训练。如:在做题目某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的某一精原细胞,它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种类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有学生提出问题,基因型YyRr的个体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的种类( )

A.1种 B.2种 C. 3种 D.4种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养成遇事多动脑筋、质疑反思的良好习惯。

4.注重培养归纳总结习惯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有机的板块,让学生在整理中巩固提高。每上一节课的内容,下课前不是自己单方面进行小结,而是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如:讲完DNA的复制、转录、翻译时归纳比较表格二中的内容。

表二 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在注重章节小结归纳的同时,还应注重滚雪球似地对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高中生物学习结束时要能拿出一张知识结构简图,简图中要能有机地补充完美的“枝叶”。

高中学习只是学生求学旅途中的一小段,如果我们刻意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高中学习中就会学得轻松、主动,不仅在高考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好习惯,能使其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在《雍也》中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指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缺少了兴趣,学习必定会成为一个被动和乏味的过程。

一、新高考时代迎来新机遇

(一)学生自由选择科目打破文理界限新高考时代,学生将不再进行文理分科。众所周知,在此之前,理科生升入高二年级后,要开始分文理科,这些理科生由于高考不用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便不用再认真学习。这必然也将一部分喜欢思想政治的学生“拒之门外”。新高考时代的来临,将打破这一界限,考生不再文理分科,可以自己选择科目进行考试。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在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的对象上注入了一些生机。高一的学生是从注重育人、生动形象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直接过渡到注重知识积累、抽象难懂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这其中学生适应程度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副科,因此,他们自己并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高考制度改革后,若教师们从高一年级便开始注重思想政治课的教导,改变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这将为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迎来新的机遇。

(二)学科压力消失,兴趣是天然动力家长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在今后的择校以及就业方面都没有明显优势。我们以考试为本位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加强版”,它很少启发学生的知识审美之心,一切都围绕分数与考试转,它的最大祸害就是扼杀了对知识由衷的兴趣。来自家长的压力,学校的压力,把知识兴趣扼杀了。而德育的缺乏,形成了类似马铃薯退化的现象,便成为了老师口中的“一代不如一代”。认为“学习高中政治课没有用”的学生是越来越功利了,还是越来越理智了?社会在进步,学生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未必不利于我们开展教学。学科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而思想政治对学生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影响将持续很久。这就是思想政治的秘密武器,也将成为思想政治课俘获学生芳心的一大机遇。

(三)教师提升专业知识显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许多学校和教师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了,也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这几乎成为了老师们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当然,学校里完全不背诵也是不行的,但它不应该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有一部分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参抄到教案上,应付了事,现在的教学设计往往变成了复制粘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疑问时,老师们并不能为其解答,没有专业知识为依托的思想政治老师自然不能使学生信服。师生相处融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因而,在非功利考试的大环境下,老师们应该主动迎接挑战,以学生为本,把课上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自己爱上这门课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高考制度的改革,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新高考时代带来新挑战

(一)考试科目变化为高考选科带来更多选择高考应该是大部分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因为它是当下最公平,也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考试,它的每次改革都与我们息息相关。2014年9月4日,国务院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考试,而是改成“3+X”模式,即由必须参加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分数再加上由考生自主选择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三科各科分数共同构成高考的总成绩。也就是说,学生参加高考只需考六门学科,即除了语文、数学、外语是必考学科,学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七门学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三门学科参加高考。新高考时代的到来,对思想政治课这门课程而言,是一项挑战。高考文理不分家,选科完全消除了“捆绑”,于是到底有多少学生会选择思想政治这门课,就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必然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学科压力变化使学生学习兴趣成未知数1.伊宁市三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调查分析(1)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学情分析伊宁市三中是伊宁市最好的高中之一,在实习期间,本人分别从该校高一、高二年级选取六十名学生,即优、中、差学生分别二十名进行访谈调查。高一年级的学生从原来的初中升到高中,思想上还不成熟,对待事情上都有好奇心和新鲜感,但由于政治课程突然由初中浅显易懂的知识转变为抽象、枯燥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容易受挫,并产生厌烦心理;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思想行为上都较之高一年级学生要成熟一些,加之即将面临高三备考压力,学习上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但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不足。(2)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访谈现状在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必修二政治生活的内容枯燥甚至离自己的生活较远而不感兴趣,必修三文化生活的内容比较简单,上课气氛轻松活跃。其中,在高一年级的六十名学生访谈中,有五十二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还有三名学生特别讨厌思想政治课;高二年级的六十名学生访谈中,有五十一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两名学生特别讨厌思想政治课。由此可见,目前,高中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多是被动,而且思想政治课中抽象、枯燥的概念让学生难以理解,学生望而却步,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这都严重降低了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效率。2.高考制度改革学生的心理变化当这一百二十名学生被问及,若是高考改革后,学生还会选择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考考试课程之一时,90%的学生认为自己将不会选择思想政治课程,这其中很多人认为学习政治课需要背大量抽象难理解的知识,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没什么用。那么,通过这一访谈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高考制度改革后,思想政治不再成为必考科目,学生会因为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而选择这门课程的概率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将是思想政治课程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三)教师上课艺术成为学生选择的加减项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这门课程来讲,有些思想政治教师也认为思想政治学科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小,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应该浪费太多时间,主动为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所谓的“主科”让路,或上课缺乏激情,课堂气氛不浓;课下让学生大量背书,学生苦不堪言。。教师对待优差生态度差异,这将严重打击差生的学习热情。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老师上课照本宣科,不能解答学生的疑问等等,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在做选择时的减分项。相反,若是将思想政治课真正的上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对其感兴趣并爱上它,那么越来越多的学生去选择这门课程也是大有可能的,老师上课的艺术则成为学生选择的加分项。

三、创新思维引领新发展

新高考时代已经来临,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缺乏什么?学生又需要什么样的课堂?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这就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引领思想政治课的新发展。

(一)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课堂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机械的学习,往往出了考场便将知识还给老师,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学生如果不思考,便不能称之为学生,而应该称之为学习机器。当然,这也需要教师的启发。在上课时,老师可以渗透社会热点让学生思考。例如,在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的《市场配置资源》,其中“市场配置资源”这一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那么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热点新闻某养鸡厂产品滞销,当地政府强制让当地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员必须每月买20只鸡。利用现实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材料,使学生更加感同身受,同时上升为学生自身的意识反映,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思考,政府硬性要求职工人员每月买二十只鸡来解决企业危“鸡”的做法对吗?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如果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寻找另一种解决办法呢?你认为这种办法是什么?从一连串的设问探究来启发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相信课堂效果肯定与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好很多。

(二)把简单的内容教出厚度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看待问题方法。。在新高考时代来临之际,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这对当下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柳汐浪.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答[J].中小学管理,2014(10).

[2]王国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挑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

[3]肖何.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趣味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 模拟实验法 生物教学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模拟实验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是依据科学家通过实验进行研究的方法。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识,是科学家都已经作过了实验,研究过的内容。而现在的社会需要有创新和探究意识的人才,通过“模拟实验法”恰恰可以达到这一目标。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其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基本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并加以讨论。“模拟实验法”正是把实验法的这几个环节中的部分或全部融入到生物学课堂中,怎样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这几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些环节更好的实施?

1.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问题是激发思维的火花,它促使人们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此这一环节是“模拟实验法”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往往有几种:

1.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质疑并提出问题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情境是一堂课的起点,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境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使用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为学生走向成功(解决问题)开好头。所以,情境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比如说就高二年级“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课在教学引入环节中设计的情境:

教师播放一段时长2分钟的FLASH短片,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动画简介:开始时,为一系列的色盲检测图,经过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对此很熟悉,马上投入其中,并说出检测的是某个数字或图形。。)此时,部分学生会产生惊吓后的心跳加速,呼吸加剧等一系列现象……师问:你能说出你的身体受刚刚这个刺激而产生的现象是通过什么调节来完成的吗?生A:神经系统。生B:体液系统。师:感受到外界刺激的是我们什么系统?生C:神经系统。师:而使我们心跳加速的又是什么激素呢?生D:肾上腺素。师:所以,准确的来说,能出现刚才这一现象,我们通过的是……。众生:神经——体液调节。……以此引出课题。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等”那么,比较上述两者,同样是以学生活动来设计情境,情境2显得自然,更贴近教学目标。“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这一现象既能连接着上节教学内容“体液调节”,隐含着复习回顾激素的生理作用,让学生在切身感受到某种激素调节的作用的同时产生想了解如何产生这一现象的强烈愿望,对下一教学环节的实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情境创设承上启下,连接自然,目的指向性很强。。

1.2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或自然现象从而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亲身观察或体会到的现象,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如:高一生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问题的引出,可以先说一说学生都亲身体验或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有关植物是怎样吸水与失水的问题。还是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几组实验现象:将同样大小的萝卜条分别放在甲乙两个量筒中,其中甲中装有适量的盐水,乙中装有相同量的清水。一段时间后取出两个萝卜条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会很清楚的发现两个萝卜条的大小有不同的变化。这样就很容易提出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因此 ,亲身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3由教师提供数据实例等,让学生分析并提出问题

有些实验现象不容易让学生观察到,可以以数据的形式体现出来,比如:在高二生物“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实验中,可以先给学生出示几组数据(不同时期酵母菌种群的数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从而提出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一旦能够提出有效问题,那么他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是有理可循的,下面的步骤也就不难进行。

2.作出有效的假设

当发现提出问题之后,往往要等针对你所提出的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判断,从而做出假设,那么这个假设的提出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有的学生会说:“老师,是不是怎么假设都行啊?”。我告诉他:“当然不是”。事实上,我们要做出的假设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一般情况下,是根据你所提出的问题而做的假设,举个例子: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一实验中,学生在影像资料中会发现高温会使酶失去活性,可是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吗?”,那么做出的假设就要与问题相关联,假设: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或者温度不影响酶的活性。而有的学生就会抛开问题自己做出不相关的假设:高温会使酶失活。虽然这句话是没错,可是却与本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不相关的,这样的假设被视为无效的。因此,正确的假设为整个过程的"敲门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重视对结论的讨论过程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医学文献检索;教学改革;PBL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22-03

在信息“爆炸”时代,科学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已成为知识更新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前提。简言之,“信息素养是构成人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一、重要性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医学文献检索(medical literature retrieval)是培养医学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获取和利用医学信息能力的工具性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一种专门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文献检索是影响学生一生的课程。

二、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虽然大部分学校开设了这门课,但学生的信息素养仍普遍较低。据廖连生的调查,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使用的文献类型以汉语文献为主;从专业范围上看,学生对本专业方面的资料需求量很大,同时对综合性、多学科知识信息的需求明显增长;;绝大多数学生查询资料时都必须借助图书管理员的帮助才能有所结果;查阅文献时经常误检或漏检;图书馆最受欢迎的服务方式为借阅服务。以上调查表明:学生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三、对策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198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课的意见》的通知,为了“提高大学生自学和独立研究能力”,把学生由一个知识型人才培养成素质型人才,要求“凡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作为必修课,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作为选修课或先开专题讲座,然后逐步发展完善”。遗憾的是这门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受经费和场地限制,有的未开设这门课;有的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课时非常少;学生把这门课作为容易取得学分的课。由于思想上不重视,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如果条件成熟,最好将这门课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中,有利于“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二)备学生

备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这需要做三个层次的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无定法”,针对授课对象不同,不能机械、教条地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我校该课程面向不同的专业开设,需要注意到学生认知层次不同。我校有两种生源:其一,大部分是高考录取的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分析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其二,一小部分是“3+2”的高职学生,在计算机操作方面具有优势,但理论知识理解能力较弱。由于以上差异,备课时只有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备教材

意大利Padova大学的Pinali图书馆开展《医学信息检索教育》采用自行编制讲义,借鉴该校的做法,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学制短、课时少的特点,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突破传统的内容体系,合理整合教程,突出应用性、实用性。

1.增加信息道德教育内容。增加保护知识产权,隐私保护,《著作权法》、《专利法》内容,遵守信息传播使用的规定和法律,遵守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主动抵制信息犯法行为,以便教育学生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信息化人才。

2.增加网络信息检索和筛选信息内容。通过对PubMed数据库、网络信息查询工具(如Google、Yahoo!Search和百度学术搜索)予以重点介绍,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掌握生物医学常用数据库的使用方法。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阅读、鉴别,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四)备教法

1.传统教学模式与PBL相结。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于1969年由美国Barrows教授首创。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

;第二,可以不断发现、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第三,可锻炼学生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将为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尽管PBL具有许多优点,但并不是现有的课程都适合全盘采用PBL教学。因为PBL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和相关学科知识,而且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PBL的教学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模式。因此,从我们的教学效果来看,《医学文献检索课程》适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既能弥补彼此的不足,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其中,“文献检索基础知识”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检索知识的系统掌握。在“绪论”部分,可以从学生普遍了解的某一医学知识点入手,提出涉及检索原理、检索语言、文献类型、图书馆利用等问题,让学生在具备理论基础的同时逐步意识到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对专业需求做出反应。对于各类检索工具、专业数据库和网络资源等重点教学单元,宜采用PBL教学法,围绕一个个具有真实情景的科研选题展开,例如“艾滋病人的人文关怀”、“叶酸预防胚胎神经管畸形”等选题。在讲解“期刊文献数据库检索”这一部分,采取“以点代面”的方式:为了使学生掌握三大中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但在教学中只重点讲解其中一个,另外两个数据库在PBL教学的实习案例中涉及即可。而PubMed数据库,则由教师进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详细讲解,教师演示与学生操作同步进行,让学生在数据库中获得亲身体验。让学生实践中学会运用截词符、通配符、逻辑运算符等基础知识来调整检索策略,从中体验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获取有用信息的乐趣。

3.任务驱动教学。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只能靠训练。PBL教学中设计的案例,需要结合职业方向,突出专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实习课上,我们针对护理专业设置了“乳腺癌的术后护理”、“老年帕金森病临床表现及护理”等案例;对临床专业设置“检索《中华呼吸内科杂志》上有关消化系统肿瘤的文献”;对药学专业设计了“搜索引擎广告策略”、“现代药品物流企业工作调研”等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有效地将“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融入教学。针对许多学生提出“大专医学生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等问题,教师先请一些同学谈谈如何快速地检索这个问题,再进行补充归纳:要检索一个课题,可以通过文献的外表特征(题名、著者等)、检索途径和文献的内容特征(分类、主题词、关键词等)检索途径,然后通过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或者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就可以快速地检索到相关的文章全文或题录。

4.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点评。PBL教学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实施PBL前一定要组建学习小组,每组6~10人,小组讨论可以使一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同学也在讨论之中受到启发,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和团队精神。教师在学生讨论陷于僵局时给予及时的疏导。然后,各组派出一名代表陈述该小组对检索课题制定的检索策略。最后,教师总结,对好的做法给予鼓励,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指出检索思路和方法的不足及错误和注意事项,以供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继续完善课题的检索。教师总结过程可以把PBL的问题转化为更加清晰的学习目标,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文献检索的能力。

(五)改革考核方式

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平时成绩占30%,期末综合实习报告占60%,综合能力占10%。其中平时成绩指各小组上机操作所记录的检索步骤和检索结果;综合实习报告是学生自拟一个感兴趣的课题并写出检索步骤和结果;综合能力即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态度表现等。

从期末综合实习报告来看,学生检索能力得到了提高。。大部分学生都使用了同义词来扩大检索范围。如完成“检索2005年以来中医药治疗急性肝炎的文献”这一习题时,不少学生不仅把“中医药”作为检索词,还考虑到“中医”或“中药”这一同义词,写出“急性AND肝炎AND(中医OR中药OR中医药)AND治疗”的检索式,大大提高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第二,使用了相关词检索。如检索“大学生亚健康的状况”,该小组的同学建立了“大学生OR高校OR院校OR大学OR大学学生)AND亚健康”这一检索式,提高了查全率。第三,主题词的应用。主题词是一种规范化的检索语言,使用主题词检索,可将同义词、近义词、多义词、相关词、拼写变异词及缩略语同时检索出来,且通过扩展检索,可对相关下位类进行检索,故可大大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有的学生在查询“肾功能衰竭”相关文献时,学会查询医学主题词表(MeSH),采用“kidney failure”作为检索词,不仅检索到含有“kidney failure”的文献,而且也将含有非主题词“renal failure”的文献检索出来;反之如果采用“renal failure”作为检索词,则会造成漏检。第四,文献类型的限定。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阅读综述文献可以更好地了解某一主题的历史及发展方向。个别小组的学生在检索时把文献类型设定为“综述(review)”,能够对医学科研或临床治疗过程中某一疾病进行回顾,了解科研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因此,期末考核需要着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以实习报告取代传统笔试的既能锻炼学生实际检索文献的技能,又可以全面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搜集、鉴别的能力。使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过程,积极参与PBL的教学实习操作和讨论,最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六)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不用手忙脚乱地做笔记,这一做法深受学生欢迎。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把《医学文献检索》纳入必修课,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并配以网络课堂为补充,这将有利于大学生文献检索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如何更有效地将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法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于医学文献检索教学,仍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慧湘.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高教探索,2007,(3).

[2]廖连生.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浅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张建卫,刘玉新.MBA组织行为学的教书育人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4).

[4]王虹菲.意大利Padova大学Pinali图书馆医学信息检索教育[J].医学情报工作,2003,(4).

[5]梁丽明.PBL教学方法在医学文献检索课中的实践及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