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辞职:独立董事自我的选择
在中国证监会“截至2002年6月30日,每家上市公司至少设立两名独立董事”的硬性规定下,近2 000名各界精英闪亮登场,其中不乏经济学泰斗和金融界权威。但在新独立董事诞生的同时,原独立董事辞职和更换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值得注意的是,在有独立董事辞职的上市公司中,相当一部分有严重问题或被市场质疑。一位辞职的独立董事坦言,由于与公司董事长多年交情,在老朋友的恳求下欣然任职,也曾认为当独立董事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可真正要在无数投资项目书、财务报表上签名时,才知道并不那么轻松。一方面是“人情关”,要认真履行独立董事职责,就必须仔细核对和调查各项指标,这明显是不信任朋友,而且也不好意思拿人家的钱还挑人家的错;但另一方面,要照顾面子就得自担风险,盲目行事轻则名誉扫地,重则被投资人送上法庭,最息事宁人的做法就是辞职。
可见,在经历一段狂热期以后,独立董事已经对自身权利、职责和风险有了理性认识,在“人情关”和“风险关”的内外夹逼下,辞职是他们自我保护的选择。这一现象表明,独立董事愿意进入企业、认真履行职责的前提是他们感到自己是“安全”的。所以,需建立全方位独立董事利益保护机制。
二、董事利益保护的国际做法及其借鉴意义
1.经营判断原则。这是美国在司法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项判例法规则。其存在这样一个假定:董事作出经营决策是以熟悉情况为基础,怀有善意,并且真诚相信所采取的行为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董事在此种勤勉与注意力前提下判断失误而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免于承担责任。
我国独立董事拥有法律赋予的、极其重大的经营决策权:对300万元以上的关联交易签字认可;可独立聘请注册会计师判断财务数据真伪;对董事任免、注册会计师聘用和可能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发表独立意见。但现实中,因为存在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独立董事即使了解情况、有建设性的想法,也倾向于不表态,或者与其他独立董事保持一致。所以,也有公司抱怨,高薪聘请独立董事本来想借他们的专业知识和阅历来辅助决策,结果独立董事却什么都说好。针对这种情况,经营判断原则一方面强调勤勉和注意力前提,否定了独立董事消极不作为的行为,另一方面强调失误责任的免除,解决了独立董事的后顾之忧。
2.董事与高级职员责任保险。这是20世纪中叶采用的一种保护董事的方式。目前,美、英、日等国的多数公司,为董事,包括监事、经理等高级职员,购买了这种保险。为了防止董事专横或滥用权力,公司总是对董事规定许多责任,如注意力义务、禁止竞争义务等。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中,董事的这些赔偿风险是难以预料的,且投资人通常会向董事提出经营责任方面的诉讼。如果董事的收入不能与赔偿风险相适应,他们将很难大胆、合法地履行职责。
我国《保险法》已经规定了责任保险,因此在独立董事利益保护机制中引进董事与高级职员责任保险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主要障碍来自于观念和企业。董事与高级职员责任保险无论对独立董事还是对公司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独立董事的好处十分明显;对公司而言,可以免于支付高薪和超过其认为合理的补偿金,而且可以获得更好的独立董事。我国多数独立董事为了补偿风险而要求高薪,国外的独立董事则把公司是否承担重大责任保险视为考虑任职的前提条件。
3.补偿。世界各国普遍要求公司对其董事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只要是诚实的)和遭受的损失给予补偿,而且补偿的标准和范围十分宽泛。如美国就有法定补偿、自行补偿和判令补偿三种形式:法定补偿即法律规定公司必须给予董事补偿;自行补偿指如果董事履行职责受到诉讼,公司自行补偿胜诉的董事在诉讼中发生的合理费用,而对符合勤勉和注意力前提但被判处赔偿、罚金或罚款等的董事,公司也应补偿;判令补偿指董事有权请求法院判令公司给予补偿。
目前,独立董事甚至成为了一些公司继续违规操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挡箭牌。为避免这一现象,我国法律应规定公司的补偿责任,保护独立董事请求补偿的权利。
三、建立全方位独立董事利益保护机制
建立全方位独立董事利益保护机制有助于在不同市场主体——股东、董事、债权人、保险公司、社会成员等之间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从独立董事与社会角度看,独立董事认真履行职责,明显提高了公司经营效率,保护了中小股东利益,社会成员普遍由此受益。从独立董事与股东角度看,独立董事是由股东根据公司章程选举产生,股东理应承担选择不当的责任。所以,要求他们分担风险是合理的。。
1.社会保护。。第一,需要正确引导舆论。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但远非全部方面,应该合理预期独立董事的作用,同时加快其他方面的建设和改革。除独立董事本人外,他人也应该了解独立董事面对的风险,给予支持。中国证监会要求独立董事每年必须有一定时间在公司里,但独立董事所在的单位会不高兴,认为他们是赚钱去了,这形成了很多负效应。第二,需要进一步立法。明确经营判断原则的法律地位给独立董事提供间接保护,明确公司对独立董事的补偿责任给独立董事提供直接保护。
2.行业保护。设立独立董事协会和独立董事事务所等自律组织,加强独立董事群体的培训与自律教育。设立独立董事协会,制定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安排专业培训、观摩、交流等,可以规范独立董事行权方式,提高其行权能力,形成专业化的独立董事阶层。独立董事事务所,则是把独立董事自然人责任转化为法人责任,使独立董事事务所成为约束独立董事并代替其承担责任的载体。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搜集;保护;利用;认识;建议;开放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256-02
博物馆数量多少、质量高低标志着城市文明的发展程度,博物馆肩负着收藏、研究、教育、保护、陈列和传播知识等重任,是城市的文化中心、是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重要的教育、学习场所,人们可以在博物馆学习新知识、休闲娱乐、潜心思考、产生新的洞见、提升精神。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是国际博物馆界的共同宗旨。
博物馆藏品的性质、任务以及藏品在博物馆中的地位、作用决定了藏品搜集、保护、利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搜集藏品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在保护好藏品的前提下,大量的藏品必须进行一系列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对藏品进行科学的整理和保管,揭示藏品所具有的科学、历史及艺术等价值,为充分利用藏品提供前提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藏品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教育等工作,实现博物馆工作的目标。
一、搜集藏品是藏品保护的前提
藏品搜集是博物馆根据其性质、特点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地不断补充藏品的基本业务活动。
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与搜集藏品是分不开的,藏品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博物馆所有的社会教育和服务、陈列、研究等都离不开藏品,博物馆藏品数量多少、质量高低、工作人员素质等等都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和社会效益。博物馆的建立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藏品,博物馆建成后还需要不断补充和丰富藏品,才能保证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和提高。
藏品搜集工作要做到:明确的目的性,如确定征集对象、范围等;逐步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如发现空白等;科学的计划性,如藏品现状的调查(数量、品种等)、陈列、研究需要的调查(计划筹备什么展览、需要什么藏品、资料等);;。博物馆藏品是辅助、支持博物馆完成其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坚实基础。博物馆如果没有藏品,就谈不上保护,更谈不上利用,博物馆藏品保护的前提是藏品的搜集。
。
二、做好藏品保护工作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
藏品保护是自然科学中一门研究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现象遗存的质量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类社会及自然界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遗存大部分都已毁灭消失,保存下来的仅是其中的极小部分,这极小部分中的大部分已被博物馆搜集为藏品。历史遗存毁灭消失的原因有人为因素,如战争、城市建设、企业污水排放等;有自然因素,如有机物品的自然腐化、光线辐射、生物危害等。
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历经劫难后留下来的,来之不易,为了保护藏品,避免这种破坏的继续发生,永久为后世所用,必须以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为保障,采用先进的科学保护技术来对这些藏品进行保护。藏品保护是一门科学,是研究对抗自然力对藏品破坏的科学。藏品保护的目的是减缓藏品的自然老化,防止机械性损伤和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的破坏,维持藏品固有面貌。因藏品的不可再生性,使得藏品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博物馆如果没有藏品或藏品残缺不全就无法开展各项工作。所以防止质变、对藏品劣化进行综合防治等,保留祖国悠久的自然、历史、文化等遗存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
三、充分利用藏品是时代的要求
藏品利用是在搜集和保护基础上研究、教育、传播并展示藏品的内涵价值使藏品内涵价值及承载的信息长久保存和转化成新的方式展示藏品等的手段。
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要珍惜、利用这些有限的、来之不易的文化财富,在科学保护和科学管理藏品的前提下,挖掘、分析其内涵价值,把博物馆作为宣传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等的作用发挥出来。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通过举办展览,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普及科学常识、藏品知识竞赛等,来满足观众的需求,帮助观众充实自我,提高素质,以及达到国家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作为科学研究机构,必须开展各项科学研究活动,如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编写学术专著、出版藏品图录等,这样做能补充、修正文献记载、佐证历史,藏品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研究成果。今天的博物馆,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展示、阐释藏品。
武汉博物馆推出的《武汉古代历史陈列》展览,以武汉地区五十年来出土的珍贵历史文物为基础,展出武汉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使观众对武汉城市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展出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并荣获第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将展览从武汉走向了全国,宣传了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充分发掘和利用了博物馆藏品所蕴藏的文化内涵。①
四、博物馆藏品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各类博物馆在藏品的保护和利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博物馆的经验,但与发达国家博物馆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博物馆保管藏品的目的是在科学保护、管理的前提下,发挥博物馆藏品的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作用,满足广大观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目前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博物馆藏品保护硬件差。如有的博物馆没有象样库房,设备设施老化,防潮、防光照差等。
(2)藏品保护资金严重缺少。如文物藏品保护经费不足,财政支持力度小等。
(3)藏品保护技术手段落后。如,许多博物馆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严重,文物修复、复制中遇到的问题没有设备和技术解决。藏品保护缺乏科学管理。缺乏一套对藏品保护的管理制度、藏品保管人员素质参次不齐等。藏品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开展不够。
(4)博物馆各部门工作利益、重点不同,藏品保护与利用易产生矛盾。如陈列部要经常提取使用藏品,保管部要保护、管理藏品,尽量减少藏品的提用次数等。
(5)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率与国外相比差别很大,很多藏品没有拿出陈展。
五、措施
结合博物馆自身情况及以上存在的问题,对藏品保护、利用要做到:
(1)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
(2)各方争取缓解资金压力。将文物藏品保护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中;实行政府层面的减免税赋、争取社会资金的投入等等。
(3)加强人力资源建设。要对藏品保管人员进行普及藏品保护知识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藏品保管工作人员、维修人员、吸引外来及大学毕业专业技术人才、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等。
(4)明确责任,领导以身作则、层层签订责任状。健全规章制度,藏品实行科学化管理,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资料、图象等信息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协调好各部门的利益关系等。
(5)充分利用陈列场地多举办展览,让宣传教育活动在具体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中发挥作用。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扩大藏品利用的范围。
六、建议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中心,博物馆藏品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人们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前提下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博物馆工作提出了更多要求。
肯尼斯・赫得森说“正在成为碎片或不许人们观看或研究的藏品,实际上是不值得拥有的。”不注重研究、利用,不让观众多接触藏品,藏品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建议在保证藏品安全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和国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将博物馆文物库房藏品有限度(如不易损坏的、易保存的藏品)、有条件地开放,以满足特定公众的需要:如
(1)做好开放藏品库房前的准备工作。如,用计算机统计、管理资料。
(2)试点设立藏品开放参观区,积累开放的经验。
(3)尝试将部分文物藏品先对本馆专业研究人员或选择性地对有兴趣的社会公众开放。
(4)逐步向公众开放。
以上的尝试建议,离不开大量的准备工作。我们要不断探索新时期博物馆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新思路,逐步使我国博物馆资料走向社会化,开放化。
将文物藏品库房有限度地向研究人员及社会公众开放,将是今后博物馆藏品管理、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注释:
①刘庆平主编:《武汉博物馆新馆开馆十周年纪念文集》,第18页。
参考文献:
[1]刘庆平.武汉博物馆新馆开馆十周年纪念文集[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关键词】体验经济,滨水地段,景观意象,构建及保护
1.引言
。旅游作为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一种探求体验的方式,绝大多数的旅游者已不仅仅满足于城市传统的“有物可看,有话可说”的旅游经历,大都希望通过对某一地区的印象或知觉,即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在心理上的描绘,以及通过全方位的感知或体验城市的旅游意象,从而充分理解城市的内涵和特色。
所以,历史滨水地段的旅游景观意象既是游客对历史滨水地段的印象、知觉、偏好与主观想法的综合,同时也是游客通过对历史滨水区的景观环境特质,旅游资源等认知和体验在脑海中所形成的生动有意义的图像。因此,旅游地景观意象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游客的旅游决策及其旅游行为。
2.浙江区域范围历史滨水地段旅游景观意象开发及保护的现状和价值
历史滨水地段作为一个城市活力的象征,对城市的开发建设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作为景观空间,它又是城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验经济推动人类生活质量发展的当代,利用历史遗留发展旅游,已为各国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所共识―它不仅保护了本区域的实力文脉和空间特质,也提高了场所的空间品质和现实利用价值。因此旅游开发已成为许多江南历史城镇对历史滨水地段最主要的开发方式之一。
在目前的浙江省滨水城市旅游开发建设中,历史滨水地段的旅游开发较多的存在与历史保护和环境保护相脱节,忽视市民和游客的旅游以及亲水需求等情况。。另外,由于缺少相关的规划和理论指导,旅游景观意象的构建和保护也常常处于一种随机的,盲目的状态,缺乏完善的建构体系。
浙江是文化和旅游大省,也是典型涉水省份。城市建设和开发正如火如荼,历史滨水地段大量存在,且都面临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所以历史滨水地段旅游景观意象的构建以及开发保护是浙江滨水城市旅游发展和开发建设中经常面临的课题,研究这个问题也就具备了普遍的现实意义。
3.历史滨水地段旅游景观意象开发及保护的原则和方向
3.1以人为本及生态性原则。人是空间景观存在的核心。在景观意象的构建中,只有充分尊重人的生命需求,以人的空间尺度为设计参照,注重人的行为规则和空间存在,结合人的活动特点才能构建出以人为本的景观环境。同样,城市滨水环境的生态保护对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滨水地段旅游景观意象的构建及整治应遵循生态化原则,通过城市水域,堤岸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持,构建良好的生态景观,形成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环境。
3.2原真性原则。历史环境保护的真实性一直是历史地段开发及保护的争议焦点,也是此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原真性问题不仅仅针对的是历史滨水地段本身,更是本土文化和生活场景等历史文脉的延续。所以在历史滨水地段旅游景观意象开发及保护过程中,既要延续历史滨水地段的文脉,更不能破坏场所空间所特有的历史真实感。
3.3互动性原则。弘扬本土文化既是发展滨水旅游的目的,也是保护和延续本土文脉的重要举措。重视游客的旅游体验,但也应兼顾原住民的生活环境影响,只有实现游客,原住民和管理机构的互动,才能有利于滨水地段的历史保护和旅游开发。
3.4持续性原则。旅游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旅游景观意象的构建中,应维护旅游地的地方特色,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旅游保护文化遗产的潜力,坚持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不以局部或短期的经济效益而牺牲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效益。
4.历史滨水地段旅游景观意象开发及保护的模式和措施
4.1构建绿肺的生态意象
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者的心境,也左右其旅游的决策。历史滨水地段作为城市的脉络结构,犹如城市生态环境上的“绿肺”。 如何创造舒适宜人的景观空间环境,构建绿肺的生态意象?则应立足于人类的生理感受,并根据自然界中的物理学原理,通过对阳光,动植物,水体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以“景观+生态”为理念,以旅游休闲为需求导向,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具体措施在于:1.可以采用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通过构建湿地植物群落体系以形成湿地生态循环系统。2.或利用中水回收系统,实行雨,污水分流等措施,通过水景处理手法的多样化营造与水质的维护相结合,建立安全,健康,稳定的水环境。3.通过增加生态浮岛,通过建立泵,匣形成水位差控制水流方向和水流速度,保证水量的置换周期,修复生态体系同时增强景观效果。4.通过扩张城市原有的狭窄的带状结构.通过分支与扩展,进一步从线到面,面到空间,增加人们与绿色生态环境的接触面。
4.2 构建快乐休闲的公众意象
历史滨水地段高雅的文化性和充满内涵的人文环境是休闲游的绝佳选择。构建滨水地段快乐休闲的公众意象,重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性及组织规划性。通过区域及道路,流线的组织设计构建快乐休闲的旅游氛围。例如:在明确主要景观路线和公共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公共活动系统,以景观焦点的确定,组织沿江景观。景观路线可以由滨江步行带、连接滨江与陆地的绿化步行街、通向江边渡口的主要生活性道路组成。结合滨水空间的带状性特点,利用道路,建筑,绿化带,景观小品等元素来寻求空间的整体性,并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按照环境的实际空间状况,利用道路转角及历史建筑前广场空隙,布置小型景观空间,使整个滨水空间既协调又有变化和韵律。例如杭州湖滨路的改造工程,通过将机动车路改造为非机动车路,用石块铺设,加宽和改造沿线绿化,挖掘历史遗存,增设李泌存水,惜别白公等景观节点,增加游客休息和观景设施,使沿湖地带更加人性化和具备历史及地域特色。
4.3构建具有人文及历史特征的文化意象
滨水空间最不同于城市其它地段的特点便是源自水体的自然资源特征,以及历史沉淀的社会人文特征。所以滨水景观的人文意象构建重在对本土文化的展示,对历史文脉的把握以及对文化内涵的展示。
注重原有的滨水区域历史文化的延续,使其能作为整个城市活动的背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目的,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展现本土历史文化特征以及传统理水手法,在尊重景观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尝试西方水景设计理论。通过在滨水区充分利用遍布各个空间角落的环境小品以及公共设施符号宣扬文化以及城市特征。在保护原有事物的外观和内部空间的基础上,增加现代的技术手段,或放弃原有的形式,创造新的建筑与空间。在部分处理上增加历史文脉的印迹,延续历史上的片段。或以现代的技术材料,仿造历史建筑。江浙滨水地段的景观设计,更应结合江南水环境.形成区域特色景观意象环境。通过对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的组合、叠层、变形、丰富城市空间滨水的表情。这既能响应原有城市景观,又能形成自己独特滨水景观。
4.4构建亲水开放的空间意象
亲水刚开始的词义是“接触水”和“接近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水文化的发展,现在我们所讲的亲水包括两个方面:活动概念和精神概念。从城市的格局来看,滨水区属于典型的城市“领域交错带”。滨水景观中亲水意象的构建,更多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或者说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和功能体系之间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空间区域的格局布置。滨水景观亲水意象的规划和组织就是将优美的江河海风光组织到滨水景观线上。岸线的亲水性取决于岸线的平面,断面形式和驳岸形式。
首先,亲水设施规划组织的明确线索是人的移动,所以应充分依靠环境行为学的原理来支撑,以将人在滨水区域的行为尺度需要和获取视知觉信息的要求作为科学依据,进行符合城市环境的规划设计。
其次,景观水体的水位控制需要从区域调配的角度整体调控水平面的高度,保证亲水平台的实施。同时也应考虑残疾人坡道和盲道等无障碍设计等内容。
再则,是在亲水空间再现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所、强调多样化的滨水空间,并使水脉在城市节点有机地渗透,把滨水历史文脉与亲水空间的打造结合起来。同时也应强调治水与亲水功能并充,治水是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城市政府进行滨水区开发建设的起因.亲水还原人类的自然与文化属性,全方位地提升该地段的亲水品质,通过最大限度满足的居民亲水要求,以提升生态与心理的感受质量,展现江浙地区独特的旅游滨水景观。
4.5构建独特标志性的节点景观意象
标志物是城市的筋腺,贯穿各个节点,亦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人们往往都是通过标志物来开始认识城市的。因而滨水区域标志物的布置就成为了节点景观意象中的主导要素。如果城市是具有特色的,那么很大程度上它就一定会体现出独特性的节点景观意象。如果城市标志物缺乏个性或容易混淆,那么就很难形成整体的节点意象,从而缺乏相应的景观视点,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认知及体验。所以在滨水区的标志物的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其可识别性和连续性。
同时,标志的意义也更多体现了城市滨水地段景观建设中城市景观意象的个性特征。通过一些具备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如:高塔、雕塑、桥梁、喷泉等,形成城市滨水区域能引人注目的标志性景观意象环境,从而成为城市旅游的标志性景点。就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上海的东方明珠等等。当然,也有通过灯光来塑造夜间的城市标志物的例子。因此在城市景观意象中标志的范围并不是固定的。橱窗立面、标牌、商业招牌。。。甚至是地下水井盖之类的城市细部,只要它们是观察者意象的组成部分.就可以被称作标志物。也就是说不同的城市空间采用了同样的滨水景观规划形式,标志物却不一定体量巨大。
5.结束语
历史滨水地段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这一特殊的物质环境,其目的更重要的在于“延续我们所知、并能给我们带来延续性的物质和精神世界”。通过合理适度的旅游开发增加历史滨水地段的知名度,引起人们对保护历史滨水地段的重视。通过引导旅游文化来延续滨水地段的传统文化、通过开发旅游活动来弘扬传统滨水活动,通过塑造旅游场所保护滨水历史场所。将保护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融为一体、两者并重.在体验经济以及现代化城镇建设过程中走有目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自然生态效益、历史文脉延续、旅游经济发展三者兼顾三方获利的良性发展循环。
参考文献:
[1]凯文・ 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年
[2]杜春兰,代洁.滨水景观设计 [J].时代建筑,2002(1):29-31.
[3]钱欣.城市滨水区设计控制要素体系研究[J].中国园林,2004(11):30.
[4]余柏椿.试论城市景观特色定位-以武汉滨江景观为例[J].新建筑,2000,(4):14.
[5]日本土木学会.滨水景观设计[M].孙逸增,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
[6]李木子.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意象营构[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7]张庭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8]陈六汀.艺术之水-水环境艺术文化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56.
[9]胡俊.“浙中水乡”建设下城市滨水景观意象的构建[J].华章,2014,(8):384-385
【关键词】旅游规划;生态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大众化旅游热潮兴起。20几个省市已将旅游产业确定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或重点发展产业,每个地区都在千方百计地发展旅游业。国有资金、民间资金乃至大量的国外资金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投资领域之一。大规模旅游开发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严谨的规划,单纯追求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此,作为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人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
1、旅游项目规划设计中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理念
1.1以可持续发展为规划的首要目标
传统的发展观念,常规的旅游项目开发思路,不可避免的带有片面性,往往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追求项目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生态保护、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这样的片面性,是每个旅游开发项目的参与者都必须要避免的。
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是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上,没有生态的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就是无源之水。旅游资源的形成、发展和衰败无不与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作为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者,更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不仅要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在参与项目的全过程中,带动说服其他的项目参与者,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切不可杀鸡取卵,而应在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识别、评估旅游地灾害并尽可能降低灾害给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等方面多下功夫、做好文章,为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保驾护航。
1.2建立生态分区,针对性地实施有效保护
在大型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中,项目涉及的面积较大,项目内各个区域的地形地貌、原始植被各有特色,生态敏感性差异很大,因此,需要对项目范围内各个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判别,根据各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可细分为五个等级:生态极度敏感区、生态中度敏感区、生态轻度敏感区、生态微度敏感区、生态不敏感区。强调重点区域,明确各区域保护与开发强度。
2、旅游项目规划设计中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措施
2.1规划协调措施
旅游项目规划设计,是一个分析项目资源、统筹项目资源的过程,特别是在生态资源方面,更需要对项目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需要进行重点协调,把项目生态资源的内在保护、延续和外在完善、提升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其中,内在的保护和延续,是指对原始生态系统的不为。保护是指在景区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原生物种繁衍等方面的保护措施。。
外在的完善与提升,强调的则是监控管理。旅游区规划设计,应在旅游区的所有开发项目和建设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估基础上展开,并严格执行环境管理保护政策。同时,旅游规划设计应该考虑规划、建设自动化、信息化的生态监测监控网络,对旅游区的各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跟踪监控。
2.2生态保育措施
“保育”二字包含“保护”与“复育”两层意思。旅游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保育措施,主要是指从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其它学科技术,对生态系统进行维护。保护,是针对生物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维护,复育,则是针对濒危生物的育种、繁殖,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改良和重建工作。
旅游区规划中的生态保育措施,首先是对原生态物种的保护措施。规划应对旅游区植被现状及动物生境进行充分调研,在规划、建设中要尽量保持原状,排除人为干扰。在植物配置设计中,除了尽可能保留原有树木之外,新栽、补植的苗木应尽量采用原生物种、乡土物种,最大限度降低对外来物种可能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必须对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划定保护区保护生态多样性,如区内禁止砍伐森林,捕猎动物等。
2.3 水土保护措施
水土保护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泥石流甚至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必须对项目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以及地势条件做细致全面的分析,在坡度较大、地形地势条件较为复杂的区域,应通过有效措施消除开发带来的的不稳定因素,避免出现水土破坏的现象。
水土保护,应将“以防为主,防止并重,综合治理,突出重点”作为基本方针,全面实施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以水岸、景区道路为重点,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山体上、中、下部统一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2.4污染源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直接关系旅游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从根本上改善和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规划设计者,应在设计之前就对污染源头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原有污染源及旅游区建成后人及人的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规划,在旅游产品设计、分区规划等方面,合理设计产品结构,科学布局,减少和避免旅游活动对环境带来的破坏。
参考文献:
一、安居历史文化悠久。
安居于公元5XX年始建场,至今已1500多年。明城化庚子十七年(1481年)置县,清雍正六年(1728年)废县并入铜梁县,建县持续247年。
安居交通发达,地处在琼江、涪江交汇之处,三面临水,依山为城,以水为市。安居物产丰富,商贾云集,为物资集散之地,贸易上通绵阳,下至重庆,解放时还有缅甸和印度等国的丝业商人在此驻庄。
安居历史悠久,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点头石”上拓刻有唐代韩愈书的“鸢飞鱼跃”,宋米芾书的“第一山”题记,有王母石汉墓群遗迹,有现掘出土明代及汉代墓葬的一批陶石文物。因曾为县府之地,政治、文化非常发达,旧时城垣断残墙壁可辨,遗碑、祠、寺、宫、观等建筑共约二十余处,有唐初异僧自什邡来安居兴建的波仑寺,有徽宗敕封兜溪龙女而建的圣水寺,李太守、帅待郎发迹之所的龙兴寺等。古县署、巡检司署等廨宇目前尚可查寻。
安居人杰地灵,出了许多达官贵人、翰林学士。有明初副兵马指挥张云逵,万历监察御史周达,正统左检都御史王俭,有明代与海瑞同僚的河南巡抚胡尧臣,大理寺少卿周南,大理寺丞胡禹臣,户部员外郎胡如川,有乾隆万历间陕西巡抚帅祥等地方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诗文遗著和活动遗迹,也出了清雍乾间王楼山父子翰林,同治光绪年间吴鸿恩翰林以及曾毓璜翰林等四位学士及其诗咏题刻和轶闻传记。
二、尚存的古建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安居的“九宫十八庙”,现万寿宫、下紫云宫、元天宫、城隍庙、东岳庙、妈祖庙等八处保存较好。这些古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独特,万寿宫具有东南亚异国风味,妈祖庙体现出安徽异地风情民俗,元天宫等处处可见龙形图雕,生动再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龙文化,显示了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
三、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清代民居、街道、小镇风貌。
吴鸿恩、王楼山父子、曾毓璜的翰林院和举人周际同的周家祠堂,百年老字号桂林春大药房等院落住宅第20余处,仍可见规模,各具特色,且这些古建筑布局保持完整,部分室内木雕、彩绘装饰和小木作装饰都精美绝伦,饱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内涵。
安居古街道如青龙出水,婉蜒于江岸与波仑山、坛子山间,从会龙街开始,经火神庙街到大南街,全长600米,现存的古建筑多在于此,还有古城墙、城门、桥梁等古遗址。古镇街道布局以河道为骨架,临水建街,因水成市,依山而建。各种文化宗教庙宇布局合理,置于镇内高爽之地,形成交叉复合的立体观赏空间。
四、风光秀丽的山水美景。
安居镇处在琼江、涪江交汇之处,三面环水,呈半岛之势,自然景观秀丽。沿江水岸,居民点点,依岸崖吊脚而建,错落有致。河岸码头,踏级入水,水道港湾、绿水轻烟,二江秋月,游舟晚唱,实属一片纯朴、宁静、清秀的古镇风光。
五、独特的传统风情
安居镇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有龙舟竞渡、民间彩扎、川剧座唱、龙灯艺术表演、书法美术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传统民风、民情、民俗、传统生活生产用具,使安居镇呈现一遍古朴淳厚之风。
安居古遗迹久经风雨,饱受岁月冲洗,目前保存下来的也严重破坏。有些民居古宅和祠堂由于为私人所有,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有些宫庙遗址因作它用,年久少护,木朽漆落,无人维修。保护好安居古建筑,重现安居古县城遗址昔日风采,开发和利用好这一重要旅游资源,实属当务之急! 六、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文物遗迹规范管理执法机制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文物保护规划管理工作启动以来,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文物法律法规,不断加大对文物遗迹的保护和管理力度,推动了文物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过程中,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管理中依然存在着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日益凸现
一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建设性的破坏。个别地方在制订城乡建设和基本建设规划时缺乏文物保护意识,随心所欲,乱搭乱建,使一些古遗址、古建筑等环境风貌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二是存在着急功近利等商业化倾向。有的地方为了满足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尤其在旧镇(村)改造中,在文物保护区域内盲目审批建设项目,拆毁有价值的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导致一些历史文化遗产丧失传统风貌和特色;三是个别单位法人违法的行为屡禁不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言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宣传、展示不尽人意
我国文物遗迹较多,底蕴深厚,保护利用具有较大潜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开发不力。一是品牌意识较差。一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文物遗迹,由于缺少自我宣传和挖掘整理,至今乏人问津。。三是文物与经济的结合不够紧密,重经济轻文化、重建设轻文保的观念和现象仍普遍存在于区域发展中,经济与文化、文物间缺乏整体规划和紧密合作。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国务院早在1997年就明文规定:要将文物保护做到“五个纳入”(即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目前个别城市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资金虽然逐年增加,但与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的需求还远远不足,就拿一个市来说,除文管办正常的人员经费以外,专项文保经费安排甚少,大部分镇(街道)还没有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以至涉及文保单位维修的工作迟迟得不到落实。
(四)文物执法机制不够健全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文物价值认知度的提高,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钻空子,从事非法盗掘和买卖活动,使许多文物史迹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管理力量薄弱,反应能力差,执法管理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二、几点对策建议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总书记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了精辟的阐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同样,保护文物,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既是传承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大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
(一)明确重点,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进一步整合文物资源。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重要文物资源加以重新整合,有条件的要积极争取申报全国和省级文保单位,努力提升我市文保单位的规模和档次。二是梳理文化类型。要在三大文化的背景下,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挖掘整理徐福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以及商帮文化等特色文化的亮点。三是确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一盘棋的工作思路。对文物景点的保护和开发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讲求实效,切忌盲目开发,分散经营。
(二)合理规划,增加投入
要着重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凡涉及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必须履行报批手续。要加大对文物保护开发的投入,两级财政对文物的投入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递增。同时,要求各镇(街道)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三)挖掘内涵,打造精品,努力提高展示力和影响力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数量多,部分遗产层次较高,但在如何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展示上还做得不深。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的关联,打造出符合地方的精品,而不是翻建旧品,用文化内涵与历史文化遗产为契合点打造精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