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中文化差异方面的研究工作也逐渐的深入。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的相比较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本文将会介绍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及它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
0引言
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国家历史的影响和熏陶与我国的经济学理论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的。不同的经济学理论阐述的经济学发展以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存在较大的影响的。研究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对于一个国家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1主要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介绍
1.1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
主要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有两种:一种是时间较为悠久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另一种是近些年来才研发出来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首先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此之前,西方国家只有古典经济学理论一种。但是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无声无息之间就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里。甚至都没有给古典经济学理论反应的时间。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主张的要素是消费。并且推崇国家对经济全面的干预与管理。这一理论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由于消费的欠缺。一时间加强消费受到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推崇。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也在那个敏感的时代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辉煌。虽然短期经济出现了复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过于偏执。在西方国家后期的发展中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它只能短时间地解决问题的矛盾。长时间地实行只会造成失业与通货膨胀共存的局面。
1.2古典经济学理论
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大多数西方国家一直推崇的一个理论。它存在的时间比较长,经历的风雨也比较多。古典经济学理论自西方的工业革命开始就已经存在,它与凯恩斯的理论不同,它并不赞成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是任由经济的自主发展。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本身就是具有调控行为的,所以不需要外界力量的深入。经济自身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与发展。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一理论似乎并不存在任何的问题,它不断地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它的体制与问题也逐渐地显露出来。接着凯恩斯理论出现,古典经济学理论出现了它生存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与竞争。
2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
2.1不同理论交错更替
现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由于不同的理论存在与国家发展的状况,使得它形成了独特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就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不同理论的交错更替。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一个国家出现了两种经济体系。两种派别之间互不相让,都希望在国家的发展中存有一席之地,也都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另外一种经济理论挤压出局。因为只要不同的理论存在,危机就会一直存在。因此,两种经济理论不断的爆发着没有硝烟的战争,使得西方国家表现出来不同的经济理论不断交错更替的现象。这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
2.2批判与继承共存
批判与继承共存的现状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虽然两大宏观经济理论在不断地进行竞争与排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彼此之间互相选取一些消极的或者极端的措施,相反的是,他们之间彼此也呈现着继承与共存的状态。但是,两种不同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本质上是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的。这就会使得彼此之间不可能产生完全的继承与共融。因此,在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共存的状态之下,还隐藏着一种更为真实的、更为突出的批判的关系。两者之间互相批判。古典理论认为凯恩斯理论充满侵略性,对人们以及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而凯恩斯理论认为古典理论太过于温和。不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彼此之间互相批判,却又互相影响着。
2.3“御用”的经济学理论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无论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都是国家经济发展与建设的“御用”经济学理论。这两种宏观经济学理论虽然观点不同、方式不同、路径不同。但是它们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两种理论的存在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国家的一些经济问题、问题。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充当了西方经济发展的守门神,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带动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有效需求原理”及时地化解了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虽然它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但是只站在那个时间节点来看,谁也不能否认凯恩斯理论在那个阶段做出的贡献。因此,无论这两种理论怎样地发生战争,它们都是国家御用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这一事实是磨灭不掉的。
3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分析
3.1归一化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交融的逐渐加深,加之自身宏观经济学理论存在的问题,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不得不好好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才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方向?什么样的趋势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现在正在走的一条道路?这是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通过对自身的研究与对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讨,决定归一化发展是它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一个国家不能存在两种经济形势与理论,这样不同的理论在进行竞争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归一化的发展并不是用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种理论,而是两种理论的融合。但是,经过近百年的争斗,两种经济理论是不可能轻易地相互融合的。因此,归一化的发展是一条长远的发展道路。两种经济理论的融合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只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一种发展趋势与方向。至于是否能够成功,只有时间能够去证明。
3.2创新化发展
创新似乎存在于各行各业,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似乎也离不开创新化的发展。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应该通过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国家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容。因此,要不断地对这些内容进行淘汰,并且不断地刺激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一切的目的很简单,只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创新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新,不应该墨守成规,敢于创新,不要畏惧创新道路上的失败。
3.3简单化发展
简单化发展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或许是受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两种经济理论多年的纠缠与困扰,使得许多的西方国家的经济体系处于严重的混乱状态,又没有办法强制地去除某一种经济学理论。这主要是因为它牵扯到太多的政治问题,并且两种理论都有其各自的优势,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所以,轻易地去除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是,将其简单化还是一个能够做到的目标的。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简单化是它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西方国家多年来追求的目标。
4结语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介绍的关于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以及它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需求创造出不同的经济体制与理论。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虽然存在很大的弊端,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矛盾、带动了发展。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作为新公共管理内容的主体,它有两个基本学术支持:管理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管理主义在这里的应用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公共部门,强调直接的职业管理、明确的绩效标准和评估标准、根据结果进行管理,以及更晚些时候所提出的接近消费者———公民的观念。新制度经济学则是把交易成本分析和激励结构引入公共服务中,通过新的激励制度安排削减官僚机构,通过承包和准市场的运作方式实现更有效的竞争以及消费者选择。。从治理型政治学的应用或其实践战略来看,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是其必然的逻辑展开,是治理型政治学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如果把治理型政治学看成是一种新的政治科学研究纲领,那么按照拉卡托思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有关硬核和保护带的理论,治理和新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恰恰体现了科学研究纲领中硬核和保护带的关系。因此,割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容易降低新公共管理的政治学科的性质,减弱治理理论在回应现实问题时的力度,而且也使治理理论在学术论战中失去有效的保护带。国外有些学者认为,新公共管理之所以和治理理论有关,是因为“掌舵”是分析公共管理的核心,而“掌舵”是治理的代名词,简略分析一下新公共管理的原则框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点。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决策观念的创新
在一个全球化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大变革时代,各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找一种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新的治理形式,以便在经济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让社会获得有质量的增长,治理理论正成为回应这一变革的强势政治理论话语,支持这一话语体系的价值观和与之相一致的知识文本,修正了主流政治学的统治理论,并在全球范围引起政治家、学者以及官员、实业家的共识。立于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理解治理理论时,我们深感这对重构中国民主政治知识体系,寻求善治的制度平台和有质量、有效率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摆脱市场化进程中公共管理的低效甚至多方面的失败,在新的合法性基础上重建社会信仰,均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资源。从社会或区域之间竞争的可持续性来看,治理理论资源合法充足的利用,应当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本的一种提升途径。。因为治理模式的选择和善治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路径依赖,而一个社会知识的状况或称之为存量结构总是形成发展与变革路径的根本,知识状况已成为制度学派分析社会问题时的一个重要变量。而不能掌握社会变革所需要的知识,其结果就会形成社会的创伤。因此当代社会发展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知识存量的长期性竞争。其次,通过政府制度重构推动政治制度二次正当性创新,这可能是需要达成共识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性从历史类型来看可以说首先是一种否定性民主,它否定了旧的专制政治而建立了新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最后,一个需要达成共识的是在公共理性基础上,发展以公民文化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与治理型政治相一致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公共理性基础上的,它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为底线,其主题是关怀基于基本正义问题的公共的善,而不是政治权威的价值偏好。自由、平等、宽容、互惠互利,以及理性公民内心真实的同意是在公共理性指导下公民文化的一般内容。离开这一公共政治文化,治理的政治仍无根基,这不仅是一个公共政治秩序建立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也是治理模式转变的伦理支持。要在这一方面达成共识、走向善治,可能要付出许更多的艰辛。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在西方国家的普遍展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增强了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虽起步时间不长,却已获得了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举世公认的成就。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如何运用市场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显然可以为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普遍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体制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改革。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最快,开创了具有渐进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方面提出了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为这一改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政府也进行过多次机构改革,但这些改革主要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机构规模膨胀过快,超过财政承受力有关。而从1978年开始,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则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相关。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更是主要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有关。。我们认为,在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发展速度日趋加快,竞争日趋势激烈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转变职能,而且还要提高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趋势。1998年,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开始。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从这次机构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可以看出,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仍然主要是公共行政的传统准则,尚缺少当前西方各国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的准则。但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公共行政管理实际发展水平,我们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基本准则在我国并未完全过时。毕竟,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与我国公共行政体制改革所处的社会发展背景不同。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排斥我们在改革中吸收和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某些思想。这是因为,世界各国在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共同的,这一点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如此。因此,了解和吸取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纵观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1.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强调管理的高效率我国某些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权力过分集中,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由于组织机构不合理,机构重叠,从而使得职责不清,互相掣肘、扯皮;由于行政法规不健全,任意增加编制,从而造成机构庞大、臃肿,人浮于事。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思想是值得借鉴的。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首先应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2.新公共管理是相当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过程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或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完全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通过将企业管理的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更为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3.新公共管理体现了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宏观管制的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开放一些公共服务的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例如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和燃气供应等基础设施产业中便可以进行某些方面的改革,从而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瓶颈”现象。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新公共管理是公共制度的体现新公共管理从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我国目前尚处于法制还不健全,制度供给还不足的阶段,建立健全法制、完善规章制度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必须看到,制度毕竟是手段,它是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应该同时考虑如何将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而这一点恰是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尤其应该加强的一个方面。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即使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再完善,依法行政也是一句空话。
国际格局的显着变动及国际政治新趋势的酝酿与发展,正在对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大国的国际政治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中国作为崛起中大国,既是国际格局的有力塑造者,同时也深受国际格局与潮流变动的种种影响,因而面临着战略性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国际和平的大趋势更加明朗,中国战略机遇期可能进一步延长。美国一超地位下降,多强力量重新排序;大国关系调整,协调与合作成为主流;全球化的西方化因素减弱,世界政治的多元化态势加强;非传统安全因素上升,国际政治的核心议程正在转变。这一系列变化因素的表明,后危机时代国际政治的均衡性和民主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发生大规模战争的风险在下降,只要中国的战略抉择得当,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有望进一步延长。
不过,中国战略抉择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并没有降低。冷战时期的两级对峙格局使世界各国进行战略抉择的外部条件相对简化;后冷战时代一超多强的显着格局,则使得对外战略抉择的重点相对突出。。国际社会中既有传统的同盟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功能关系,也有朋友、敌人、非敌非友、亦敌亦友等多种识别身份,大国关系的平衡变得更加微妙复杂。
其次,中国国际地位显着上升,在全球及地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的战略空间进一步拓展。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与美国作为西方头号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成为低于金融风暴并引领世界经济回暖的关键。无论在G20峰会还是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都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尤其是,随着G20机制取代G8成为国际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G8+5的后冷战对话机制将成为历史,标志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大国首次以平等身份与传统西方发达国家坐在了世界治理的决策桌旁。
不过,对于中国国际地位尤其是中国实力的判断仍必需保持清醒的认识。就中国的经济实力而言,尽管GDP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三,且有可能在近年内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就人均GDP而言,中国仍排在世界第105名。2009年9月,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2009―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美国由世界第一降至第二,中国上升一位,但仍排第29位。然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上升,国际社会对对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期望值迅速膨胀放大,中国不仅面临着由国际政治经济治理走向核心圈的角色转变,更面临着超负荷承担国际责任的压力与风险。去年底,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美、欧西方发达国家联合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承担同等责任,已反映这一发展趋势。后危机时代,如何定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及承担与其能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并使其均衡发展,对于崛起进程的中国而言,显然是一个新的挑战。
与传统的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官僚制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由于严格说来,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一种单一的理论,而只是一种理论思潮,所以我们在此将其称为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理论”。根据西方行政学者P·格里尔、D·奥斯本和T·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主要有如下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与在传统公共行政管理中政府只是收税和提供服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掌舵的人应该看到一切问题和可能性的全貌,并且能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划桨的人聚精会神于一项使命并且把这件事做好。掌舵型组织机构需要发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划桨型组织机构倾向于不顾任何代价来保住‘他们的’行事之道。”[1](P12)因此,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实行“治理”的政府。
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或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完全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通过将企业管理的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更为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3.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将政府组织划分为许多层级条块。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的基层组织,跨组织层次之间的交流及其困难,使得政府机构不能对新情况及时作出反应。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快决策的压力猛烈地冲击着政府的决策系统,政府组织需要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作出迅速的反应。企业界经理采取分权的办法,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作出反应,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也应该通过授权或分权的办法来对外界变化迅速作出反应。政府应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家庭、志愿者组织等,让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奥斯本和盖布勒说:“当家庭、居民点、学校、志愿组织和企业公司健全时,整个社区也会健康发展,而政府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引导这些社会机构和组织健康发展。……那些集中精力积极掌舵的政府决定其社区、州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它们进行更多的决策。它们使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机构行动起来。”[1](P7~8)这是因为,健康而有活力的社会基本单元构成健康而有活力的国家。新公共管理认为,与集权的机构相比,授权或分权的机构有许多优点:比集权的机构有多得多的灵活性,对于新情况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比集权的机构更有效率;比集权的机构更具创新精神;能够比集权的机构产生更高的士气,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生产率等等。
4.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政府可以把巨大的官僚组织分解为许多半自主性的执行机构,特别是把商业功能和非商业功能分开,决策与执行分开;移植私营部门的某些管理办法,如采用短期劳动合同、开发合作方案、签订绩效合同以及推行服务承诺制;主张全面的货币化激励,不过分主张传统的道德、精神、地位和货币等因素的混合以及单一的固定工资制的激励机制。特别是主张对高级雇员的雇用实施有限任期的契约,而不是传统的职位保障制。
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传统的观念认为,微观经济领域应该由私营企业承担,而公共服务领域则应该由政府垄断。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参与管理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通过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来,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之所以需要引入竞争,是因为竞争有种种好处:竞争可以提高效率,即投入少产出多;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对顾客的需要作出反应;竞争奖励革新,而垄断则扼杀革新;竞争提高公营组织雇员的自尊心和士气。因此,政府为了高效地实现公共服务的职能,应该让许多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有机会加入到提供服务的行列中来。
6.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传统的政府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由于不衡量效果,所以也就很少取得效果,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效果越差,得到的投入反而越多。例如当治安工作不利,犯罪率上升时,它们通常会得到更多的拨款。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在管理和付酬上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目标进行管理,按业绩而不是按任务付酬。在对财力和物力的控制上强调采用根据效果而不是根据投入来拨款的预算制度。即按使命作预算;按产出作预算;按效果作预算;按顾客需求作预算。
7.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他们认为,虽然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规章才能运行,但是过于刻板的规章则会适得其反。“我们接受规章和繁文缛节以防止发生坏事,但是同样这些规章会妨碍出现好事。它们会使政府的办事效率慢得像蜗牛爬行。它们对正在迅速变化中的环境不可能作出反应。它们使得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成为组织结构的固有组成部分。”[1](P91)他们认为,企业家式的政府是具有使命感的政府。它们规定自己的基本使命,然后制定能让自己的雇员放手去实现使命的预算制度和规章,放手让雇员以他们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的使命。有使命感的组织比照章办事的组织的士气更
高、也更具有灵活性、更具有创新精神、从而更有效率。
8.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在看待公务员与政务官员关系的问题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斗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等。新公共管理则认为,鉴于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公务员与政务官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与其回避,倒不如正视这种关系的存在。基于这种看法,新公共管理主张对部分高级公务员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在新公共管理者看来,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不应截然分开。正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政治功能,不仅能使公务员尽职尽责地执行政策,还能使他们以主动的精神设计公共政策,使政策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这体现了新公共管理者重视激励、鼓励公民参与的价值取向。
新公共管理思想在西方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首先,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石油危机以及福利国家负担过重等因素,西方各国普遍出现了经济衰退,公共财政也因收入减少和福利开支过大等因素出现了持续的赤字,各国政府都面临着财政紧张的困境。其次,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张,政府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这使得西方各国政府普遍臃肿,效率低下。第三,由于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使得各国政府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适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管理模式。这些因素导致了西方各国政府行政与组织的内在变革。通过在政府管理中实施企业化管理,以顾客为导向引进竞争机制,推广民营化等改革措施,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浪潮,这些现象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家普遍进入了新公共管理时代。
二、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在西方国家的普遍展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增强了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虽起步时间不长,却已获得了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举世公认的成就。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如何运用市场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显然可以为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普遍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体制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改革。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最快,开创了具有渐进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方面提出了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为这一改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政府也进行过多次机构改革,但这些改革主要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机构规模膨胀过快,超过财政承受力有关。而从1978年开始,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则主要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相关。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更是主要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有关。
。我们认为,在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发展速度日趋加快,竞争日趋势激烈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转变职能,而且还要提高效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趋势。
1998年,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开始。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从这次机构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可以看出,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仍然主要是公共行政的传统准则,即集权性的韦伯式的官僚体制的基本准则,尚缺少当前西方各国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的准则。但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公共行政管理实际发展水平,我们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基本准则在我国并未完全过时。毕竟,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与我国公共行政体制改革所处的社会发展背景不同。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排斥我们在改革中吸收和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某些思想。这是因为,世界各国在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共同的,这一点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如此。因此,了解和吸取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纵观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1.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强调管理的高效率。我国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权力过分集中,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由于组织机构不合理,机构重叠,从而使得职责不清,互相掣肘、扯皮;由于行政法规不健全,任意增加编制,从而造成机构庞大、臃肿,人浮于事。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思想是值得借鉴的。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首先应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或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完全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通过将企业管理的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更为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3.新公共管理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宏观管制的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开放一些
公共服务的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例如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和燃气供应等基础设施产业中便可以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从而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瓶颈”现象。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新公共管理从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我国目前尚处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给不足的阶段,不消说,建立健全法制,完善规章制度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必须看到,制度毕竟是手段,它是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应该同时考虑如何将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而这一点恰是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尤其应该加强的一个方面。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即使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再完善,依法行政也是一句空话。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 政府机构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
一、引言
近年来,新公共管理理论思潮否定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实质上反映了西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基本呈现了西方公共行政实践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西方公共行政改革的实践而逐步演进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政府执政效率的提高,建立在我国国情基础上对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合理因素积极采纳,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思考。从行文思路上看,本文梳理了新公共管理论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分析了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和思路。
二、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梳理
与传统政治行政二分法和科层制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尝试运用现代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理论改善行政绩效,强调政府管理可以适当采纳企业化管理方法,引人竞争机制,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新公共管理理论尚未完全成熟,但其发展速度很快,认为政府应该把管理和操作分开,不断缩小政府规模以提高效率。
首先,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有效的政府并不在于其“实干”,而在于“治理”。即政府服务要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这一理论实质上从公共选择理论中获得较多的依据,改变了传统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定位了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看来,政府的社会职责是要提供公共服务,市场的概念实际上也普遍存在于政府公共部门内部。市场导向思想在公用系统的应用有着切实的可行性与创造性,这一思想使得政府走下神坛,成为负责任的“企业家”。在这样的理论下,政府要提供较高的服务效率,提供多样化社会需求,政府是为公民服务的。实际上,公共管理新思路给与了公民更多的选择权以促进政府改善工作机制,比如采用授权或分权进行管理,通过减少政府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以促进问题得到更有效解决。
其次,新公共管理思想对于政府行政采取的具体手段进行了界定。比如,政府要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经验和管理手段,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政府可以采取变通的供给方式,将政府职能中的商业和非商业功能分开,并促进决策与执行权利的分开,并可以适当采用短期劳动合同、开发合作方案等进行货币化激励,减少传统的道德及单一的工资制的激励机制。在雇佣方式上,对于高级雇员的雇用可以实行有限任期契约,减少职位保障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再次,与传统公共行政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强调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的垄断性,以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引人竞争可以提高效率。为高效实现公共服务的职能,要让不同行业和部门积极提供服务,促进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同时,政府管理的资源配置要业绩给付薪酬,对财力、物力的控制也要重视效果,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放松行政规制,确定组织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进行实施。
总之,企业家式的政府具有使命感,也更有灵活性和创新精神。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强调政治与行政分离不同,新公共管理认为政策制定与执行不应截然分开,要促进主动的精神设计,使得政策能够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更加重视激励和鼓励公民参与。实际上,新公共管理思想诞生于西方各国政府行政与组织内在变革的需要。通过企业化管理和引进竞争,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并进入了新公共管理时代。
三、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借鉴和意义
新公共管理思想基于西方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而产生,是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产物,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政府在完善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公共行政服务质量,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西方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理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经开始了全方位的改革,目标是要建立高效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是要强调政府公共管理的效率,并适当引入企业管理。管理人员应树立效率意识,进行目标管理绩效评估,实施科学的成本核算。通过将企业管理精神引人政府公共管理中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
二是要积极推进基础设施行业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改变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促进公共服务供给竞争机制的建立。
三是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要考虑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的问题。避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改善行政绩效也要注意结合本国的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借鉴和吸。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我国会计 会计国际化 进程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会计行业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发展直接体现了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是保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作用,因而显得极为重要。作为一名会计界的工作人员从每天的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如何提高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规范体系,已是每个会计工作人员值得考虑的事情。那么如何提高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呢?实现会计国际化,保证我国的会计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一、目前在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国际协调问题
由于受到我们国家与西方国家的环境影响,在会计制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政治因素、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从政治因素来讲,由于我们国家的会计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的会计制度,所以实行着由政治以及政治体制的模式,政府对其影响很大。而在西方国家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西方国家实行的会计制度是以私有制度为主,所以,会计体系自然要服从于维护资本所有者的私有财产和权益的基本要求。从经济因素来讲,在我们国家,由于受到政府的干预,再加上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了会计的发展。从法律因素来讲,会计的发展严重的受到了我国法律的影响。另外,也受到了教育因素的影响,在我们国家,缺乏专业性的会计人才,这与西方国家的会计人才相比较,差距还很大,在西方国家的会计人才中,其从事的会计人才都具备了很高的专业知识,整体综合素质都比较高。
2、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
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的会计准则和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在表现的数量上,西方国家中,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了100多项,而我们国家只有16项,这样的数据表明,我们国家的会计准则还有待完善和进步。另外,再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也有体现,随着企业的不断进步,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商业性的语言,其功能主要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通过阅读来明白企业财务的经营状况。但我国还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这无疑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此外,差距还表现在企业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税及坏账准备等方面。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随着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同时也随着会计环境的改变,我们要加大完善建立会计准则的体系,争取与国际会计准则一样。。,着国际化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重点问题,按照我国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与我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为了加快我国的会计准则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制度,以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发展为目标,通过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来比较,结果表明,我国的会计准则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尽快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此同时,还应该广泛开展原有会计准则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会计实务切实有规可循。
2、建立一套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会计学科体系,来指导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应从社会经济环境、法律法规、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做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一些配套工作,主要包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加强证券监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对企业信息披露加强管理与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对会计从业人员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
3、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
要想提高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步伐,首先就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要遵循《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另外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前提下,还要熟练的掌握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以增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沟通。最后,规范职业准入资格认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资格证书,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会计从业资格实行吊证制度,同时借鉴国外做法,扩充、更新考试内容,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目前在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认清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其存在的问题上找出解决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会计工作,从而提高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张钰虹,王爱民.浅淡我国会计国际化现状及对策[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年03期
[2]李为华.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问题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李黎,姜峰,黎雅琴.中国会计国际化相关问题探讨[J].金卡工程,2008年05期
[4]李锡元.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7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