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医综合治疗;中医诊治;临床效果;溃疡性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13-02
溃肠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又被称为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其主要是发生于结肠的弥漫性黏膜炎和溃疡性病变的慢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为粘液血便、腹痛、腹泻,并且此病反复发作、病程漫长,经久不愈,并伴有多种肠外表现和并发症。少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暴发性发病、病情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并且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症与克罗恩病病症极其相似,所以临床上将两种病症统称为炎症性 肠病。本研究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0例,观察其效果及社区医院应用前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50例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溃肠性结肠炎患者的诊疗资料,并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其中治疗组男16例,女9例,年龄为20-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3.8岁),患者病程5个月-15年(平均病程4.2±2.6年),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21-80岁之间(平均年龄44.3±3.1岁),患者病程6个月-17年(平均病程4.4±3.1年),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治疗组:中医内服治疗:①脾胃气虚型,健脾益气,除湿升阳;药方:茯苓、甘草、莲子肉、人参、桔梗、白术、白扁豆、砂仁、山药、薏苡仁,②大肠湿热证主要是调气行血、清热解毒,药方:黄连、槟榔、黄芩、大黄、肉桂、芍药、木香、当归。③热毒内结症、血瘀肠络主要是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药方:仙方活命饮加减:穿山甲、贝母、乳香、皂角刺、甘草、天花粉、、陈皮、金银花、赤芍、没药、当归、白芷、防风药物,14天为一个疗程。在中药内服治疗基础上结合灌肠治疗黄柏20 g、赤芍20 g、千里光30g、马齿苋60 g、青黛10 g、枯矾10g血竭6 g。每日1剂,浓煎至150mL,以37℃左右药温保留灌肠。
【摘要】 目的 探讨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与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期病人肠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从神经免疫机制分析肠易激综合征(ibs)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方法 piibs组病人20例,uc组病人45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结肠镜下取直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肠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piibs病人直肠ifnγ、il2阳性表达高于对照组(χ2=14.012、13.931,p<0.01),而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90、2.323,p>0.05)。piibs病人直肠黏膜p物质(sp)强度均值高于对照组(t=3.722,p<0.01),而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3,p>0.05)。直肠黏膜ifnγ、il2阳性表达的piibs病人sp强度均值高于对照组(t=2.301、2.252,p<0.05),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4,1.676,p>0.05)。结论 piibs与ibd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炎,溃疡性;p物质;细胞因子类
the incidence of functional disorder of intestine isabout 22%~25% after the bowel is acutely infected. symptoms like ibs occur in some patients when the pathogens, such as enteric virus, bacterium or parasite, have been eliminated and the mucosal inflammation vanished, which is called postinfectiv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iibs)[1]. in remissi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uc often resemble irritable bowel like syndrome (ibl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bdominal pain and diarrhea without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biochemical abnormality.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is not satisfactory with aminosalicylic acid alone[2]. a followup study of the patients with initial diagnosis of ibs indicated that they were at obviously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ibd, with a relative risk being 16.3, which suggestive of certain correlation really exists between ibs and ibd[3].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s of sp, ifnγ and il2 in rectal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piibs and uc in remission,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bs and ibd based on neuroimmunomechanism.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case selection
according to rome criteria ⅱ[4], 45 diarrheaibs patients, 17 men and 28 women, the mean age was 39.17±10.89 years, were randomly recruited from outpatient clinic of gastroenterology a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of whom, 20 were classified as piibs meeting the romeⅱcriteria, with a history of acut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fection at least one day before appearing ibs symptoms, cured within five days and relapsefree. fortyfive uc patients in remission, 25 men and 20 women, mean age was 40.7±13.5 years. the standards of enrolment were: with a history of uc diagnosed enteroscopically, with symptoms of abdominal pain and diarrhea similar to ibs but without abnormalit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biochemistry of digestive tract, no obvious signs of congestion, edema or exudation were observed at enteroscopy, and poorly responded to aminosalicylic acid alone. thirty controls, 12 men and 18 women, mean age was 38.45±10.90 years. the standards of enrolment were: at least six months after electroresection of colon polyp and no abnormalities were noticed at followup or coloscopic diagnosis as having hemorrhoid due to slight bloody stools, with no other symptoms and signs of digestive tract. no history of immunologically mediated disease or infection and no recent medication were recorded.
1.2 methods
two pieces of rectal mucosa were taken in each case, fixed in10% formalin, and embedded in paraffin. a 4μm thick serial section was made for all paraffin blocks. he staining, routine pathohist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s were conducted. with an assistance of a senior pathologist, typical areas not including the margins from every section were chosen to judge the dyeing of ifnγ and il2. the results were graded via positive cell percentage and dyeing intensity and the scores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cytoplasm coloration[5]. the absorbance was detected for sp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th vidas picture analysis system.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variance analysis and t test with spss 10.0 statistical pack.
2 results
in the he dyed sections, the rectal mucosa of piibs and uc patients was integrity, a few lymphocyte and plasma cell infiltration could be seen in submucosa and intrinsic glands,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
2.1 expressions of ifnγ and il2
ifnγ and il2 expressed in lamina propria of the rectal mucosa, appearing as buffy in color, and distributing around the glands. the respectiv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ifnγ and il2 of piibs were 80.7% and 69.2%; of uc were 84.4% and 82.2%; of controls were 26.6% and 20.0%. the positive expressions of ifnγ and il2 in piib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s (χ2=14.012,13.931;p<0.01),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uc (χ2=2.290,2.323;p>0.05).
2.2 expression of sp
sp was expressed in the propria around the glands, in the form of scattering points or clusters. the intensity of sp in rectal mucosa of piibs, uc and controls was 13.8±2.5, 15.0±2.6 and 8.8±2.0, respectively, which was higher in piib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t=3.722,p<0.01),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s compared with uc (t=1.643,p>0.05). sp intensity in uc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t=4.524,p<0.01).
in piibs with positive rectalmucosa il2 and ifnγ, the intensity of sp was 14.5±3.0 and 15.0±3.2; in uc, it was 16.9±3.8 and 16.8±3.9; and in the controls, it was 9.9±2.2 and 10.8±3.2, respectively, which was higher in piib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s (t=2.301, 2.252;p<0.05),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iibs and uc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1.574,1.676;p>0.05).
3 discussion
ibs differs from ibd. recent studies, however, indicate that they have many similarities in symptoms and mechanisms, and the risk of ibs developing into ibd increases. bercik p et al[6] proposed that ibs may be the lower grade of ibd. the occurrence of ibs and ibd and exacerbation of their symptoms are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bowel infection. flectobacillus and bacillus coli, and othe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making symptoms more serious. there are similarities in inflammation/immunity between them. th1/th2 cytokines disbalance[7], and tleukomonocyte miopragia and maladjustment[8] exist in bowel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ibs or ibd. slight antiinflammatory factors can be easily produced in the rectal mucosa of ibs, which is similar to ibd. there are abnormalities of intestinal immue system and immunocyte in both ibs and ibd.
it was foun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at the expressions of il2 and ifnγ in rectal mucosa in piibs and uc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s,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report of li yanqing et al[5]. il2 and ifnγ are th1 cytokines, both of them can facilitate the expressions of histamine, 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c products (pgd2, ltc4, ltd4, txe4) and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 the contraction of colon smooth muscles, the peristalsis of intestinal tract, and vasopermeability, resulting in diarrhea[9]. the increased expressions of il2 and ifnγ can destroy the mucosa epithelium barrier, augment the vasopermeability and cause water and sodium malabsorption to cause diarrhea. it is presumed that the increased expressions of ifnγ and il2 in rectal mucosa in piibs and uc are likely related to infection, as infection is an important cause leading to occurrence and aggravation of symptoms in ibs and ibd. some enteroinfecting pathogens directly destroy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or destroy the int tinal mucosa through endotoxin or cytokines, i.e., tnfα, ifnγ and il2. a low grade inflammation lasting after acute gastroenteritis can destroy the intestinalmucosa epithelium barrier and provoke overexposure of antigens and absence of brush border, which will activate the intestinalmucosa immune system, 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of mast cells, lymphocytes, and endocrine cells and the release of various cytokines[10].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enteric cavity, especially the changes of microbial population, can augment the intestine permeability and influence mucosa immune system through the antigen stimulation, which play a grave role of inflammation of intestinal tract in uc.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imilar mucosaneuromechanism changes in ibs and uc[11]. the expression of sp increases obviously in ibs rectal mucosa. sp, a major sensory neuropeptide promoting inflammation, can affect sigmoid colon smooth muscles by circulating hormonal action and reinforce the movement leading to diarrhea. sp can promote the colon to peristalsis by transmitting to noncholinergic nerve, promote the no synthesis and vasopermeability by activating endotheliocyte calciumiondependent no, and to increase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mucosa ions by stimulating mucosa secreting motor nerves to lead to diarrhea. the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sp in diarrheaibs rectal mucosa may be related to colon hyperkinesis and mucus secreting increase leading to diarrhea.
it is believed that interactions exist between intestinalmucosa immune system and afferent nerve ending. the correlativity of the positive expression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2 and ifnγ) and the expression of sp in the rectal mucosa were then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 compared with uc. it is supposed that the expressions of sp, il2 and ifnγ are related with infection, and infection may lead to the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sp, which combines with spreceptors (mainly neurokinin1, nk1)on the surface of inflammatory cells to promote th1 cells to release ifnγ, il2 and il12 and induce th1 type reaction to release inflammatory factors, such as il1β, tnfα and pge2, to destroy the function of intestinalmucosa epithelium barrier[12], and thus ibslike symptoms appear.
by analyzing the expressions of sp, ifnγ and il2 in rectal mucosa of piibs and uc patients in remission, the differences noted of the above expressions between piibs and uc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t is thought that som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ibs and ibd based on neuroimmunologicmechanism analysis, which supports the standpoint that ibs can be a low grade of ibd.
【参考文献】
[1]neal k r, barker l, spiller r c. prognosis in postinfectiv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six year follow up study[j]. gut, 2002,51:410413.
[2]isgar b, harman m, kaye m d, et al. s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ulcerative colitis in remission[j]. gut, 1983,24:190192.
[3]carcia rodriguez l a, ruigomez a, wallander m a, et al.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tumor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uring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initial diagnosi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scand j gastroenterol, 2000,35:306311.
[4]thompson w g, longstrngth g f, drossman d a, et al.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and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j]. gut, 1999,45:4347.
[5]li yanqing, zhang haiyan, zuo xiuli, et al. study on the shifting of th1/th2 balance of large intestinal mucosa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chin j dig, 2004,24:728731.
[6]bercik p, verdu e f, collins s m. i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lowgrad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2005,34:235245.
[7]kanai t, kawamura t, dohi t, et al. th1/th2mediated colitis induced by adoptive transfer of cd+4 cd45rbhigh t lymphocytes into nude mice[j]. inflamm bowel dis, 2006,12:8999.
[8]neurath m, finotto s, fuss i, et al. regulation of tcell apoptosi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o die or not to die, that is the mucosal question[j]. trends immunol, 2001,22:2126.
[9]qian b f, elsalhy m, meglar s, et al. neuroendocrine changes in colon of mice with a disrupted il2 gene[j]. clin exp immunol, 2000,120:424433.
[10]morise k, furusawa a, yamamoto h. role of gut hormones in irritable syndrome[j]. nippon rinshon, 1992,50:26972702.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北京市;养老服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83
1引言
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加剧,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全市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 315 万,占总人口的 234%[1],这说明北京市已经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呈现失能化、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2013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为北京市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2]
传统的居家和机构养老模式中养和医分离,忽视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等医疗问题,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在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结合,兼顾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老年人养老提供高效、有品质的医疗和养老双重服务。[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主体为需要护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服务内容包括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两个方面,医疗服务更侧重医疗保健、预防、康复,而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上,需要强调的是,“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是简单的打针吃药,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要有一流的水平。(位于北京昌平的泰康养老社区能够很好地体现医养结合的理念,配建以康复、老年慢性病为特色的专科二级康复医院)。B老服务包括老年人日常的文化娱乐活动、精神心理治疗等。[3]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很好地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是向健康老龄化转变的关键之举。
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
21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基本形式
(1)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这里我们所说的养老机构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包括各类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护理院、护理站。太阳城银龄公寓是这一形式的典型代表,在公寓外独立设置医疗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可按照程序免费享受体检、理疗、健康咨询等服务。[4]
(2)养老机构内配套设置医疗机构。这一形式充分整合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现有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轮班到养老机构巡诊,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便捷、及时的救助。双井恭和苑老年照料中心内设医疗机构并在老年病和康复医疗方面有着比较早的历史和经验。
(3)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辟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可与医疗机构合作、签订协议。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康复医疗、理疗,大病恢复期的老人提前预约复查,满足老年人全方位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北京朝阳门街道东篱敬老院定期开展健康门诊,为院内老人提供基本健康服务。[5]
212资金筹措方式
。近几年,北京市政府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个人、企业参与到这一模式中。对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以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减免老年人医疗服务费用。[6]
213组织协调性
。各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还构建了会商协调机制和联合审批制度,充分做好对接工作,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顺利发展。[7]
214政策联动性
当前,北京市关于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政策相对完整,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6],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随后2014年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并提出了“日间照料中心”的概念。[6]
2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
221医养结合的政策效应甚微
首先,在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务院在国家层面上相继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但是在这些政策法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北京市政府没有颁布配套措施跟进和调整,法律衔接不够,出现断层,效果甚微。
其次,医养结合这一创新性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政策的有效配合,北京市医疗保险制度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大,需要长期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然而,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只能报销部分费用;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一直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国医疗保险没有这一方面专门的险种。
最后,对于民办非营利企业,在床位、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以及税费优惠上,北京市政府的补贴政策收效甚微,扶持力度不够,限制了北京市养老产业的发展。[6]
222医养结合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医养结合的供给主体并不是单一的,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个人,但是在供给主体的协调性和机构间的资源整合效果却存在问题。
。各部门各司其职,但是由于涉及主体较多,多元化的格局牵涉到多方利益,在职能上难免重叠交叉,在管理上也易断层和缺位,这给医疗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合作带来了很大困难。[7]
第二,医养结合资源的联动性弱,北京市一、二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功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政府虽加快更新和调整,但是仍然适应不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三级医院大多为独立和配套设置,虽然自身实力雄厚,在参与医养结合的积极性上还有待提高,就算参与其中,参与的医疗工作也十分受限。
第三,在床位供给、服务定价上的不合理。北京市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低,存在严重的缺口,同时,入住率也低,公立机构收费低,但是服务水平差,大多数老人不愿入住,民营机构收费高,一般家庭承受不起,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浪费让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留。
223信息供给面窄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他们对医养结合模式的认知度还不够,参加的意愿也不强烈。
另外,在对这一模式的宣传解读方面,不够准确,信息的更新和覆盖面不够,网络宣传的方式虽然波及面广但是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所以应该开辟更多的宣传方式,让更多人的老年人和家庭了解这一养老方式。
224制度和法律保障不到位
在关于医养结合的法律法规上,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有法律支持,但是北京市政府并没有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在医养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缺位现象。一方面,养老机构申请医保定点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存在难度。
225资金筹措存在困难,筹资机制还未建成
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性质,资金供给大部分来自政府和社会力量,养老机构内要设医疗服务机构,机构运营、人员调配、设施配备都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养老机构一直都是微利经营,这对于养老机构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综合实力强、功能较为全面的三级医院一般把盈利放在主要地位,养老机构盈利水平低,三级医院一般不会主动合作。
226人才供给体系不完善
在人才招聘和发展前景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基本不占优势,由于学医疗护理的时间成本较高,这些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或者是应聘人员更愿意选择普通医疗机构,因为这些机构能给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相反,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内,他们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以及发展前景都受限,这使得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4]
227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北京市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必须以健全的监督评估体系为支撑,医养结合监督评估体系包括机构和老人两个方面。在机构的监督评估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各部门各司其职,但同时职能又紊叉,在管理标准和养老服务标准上不统一,这样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标准不统一,可能会使同一个老人在不同的评估标准下进入了不同的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也受到阻碍;在关于老人的监督评估体系中,主要是以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资质条件为评估对象,要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服务内容。
3北京市医养结合B老模式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医疗和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311规范投资管理和机构运营,统一服务标准,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手段
民政部门应该引导相关机构配合研讨并制定统一的服务、运营、管理和评估标准,各机构和相关部门可总结归纳交叉重叠的职能,再根据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之后进行推广和实践,将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
312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
欧美很多国家进入老年化社会比较早,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标准化设计上已经有了充足的经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主体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推进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313对服从标准化工作的机构给予奖励
北京市医疗和养老机构大多以星级评定,可以在此基础上给予资金鼓励和支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32提高服务人员质量,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教育
321全方位地引进专业技能和心理基础教育培训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在传统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还强调精神慰藉和康复护理等,所以在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服务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设置一些心理培训机构并制定考核标准,让护理人员更好地引导老年人愉快生活,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22政策扶持应用型人才
我国康复医疗、护理类人才处于断层区,国家应该在这一层面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医学应用型人才,比如在职业学院或者本科教育中新开一些相关专业(如老年护理学,康复医疗学),为医疗和养老行业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23提升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
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国家应该在这一方面引入编制或者提高薪资待遇,鼓励更多的人来养老机构工作。
33为医养结合提供制度化规范和法制化保障
医养结合是一个比较新的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行和完善,关键在于:一要立法,二要制标。第一,完善激励机制,政府可采取财政补贴制度、报销制度、税费优惠政策,调动服务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立法,将医养结合的参保对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会让这一养老新模式发展的更加顺利;第三,建立管理体系,防止各部门“什么都管”和“什么都不管”的现象发生。
331完善监督和评估体系
。同时建立监督和评价体系,优胜劣汰,让不达标的机构退出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职责和监督方式。
332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制度强有力的后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我国老年照护保险发展的迫切需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出台相关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的法规,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医养结合法律法规。
333建立长期护理制度
北京市政府应积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中增加护理险种,减轻老年人的费用负担,同时,扩大报销范围覆盖面,建立统一的报销标准。
34在筹资、运营、服务方面全方位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341拓宽筹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应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保基金作为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导社会资本,将资金与慈善事业相结合,丰富筹资方式,为医养结合提供财力支持。
342鼓励能够自理的老人加入服务群体中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人员缺口,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343引入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京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学府资源,高校教育者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加入养老服务的组织中去,可以建立高校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学生组织志愿者社团,为老年人服务,同时给予相关奖励并颁发证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0]
344加大宣传力度
;在思想意识上,可通过举办讲座和公益广告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养老模式。
345利用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北京市政府首先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对于社会兴建的养老机构政府应o予运营补贴、税费补贴,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医务室的,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应该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对于专业医护人员实施“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走“政府主导,社会捐赠,市场化运作”之路。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 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21(9):129-36
[3]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4]杨会英,彭嘉琳,李放北京市23家养老服务机构医务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5,8(1):36-39
[5]徐京北京市太阳城打造四种养老模式[N].中国老报,2008-09-18(003版).
[6]庄昱,张拓红,陈鹤国家和北京市医养结合政策现状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9):14-17
[7]王长青,毛鹏远,陈娜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医养结合资源的多重整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2(342):946-948
[8]成秋娴,冯泽永美国PACE及其对我国社区医养结合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5,36(932):78-88
[9]康健英国日间照料养老设施的建设模式及启示[J].建筑学报,2014,5(20):77-81
。。
温州试点启动一年半以来,其经验已被认可并得以推广。近日,本刊记者专访温州市卫生局局长程锦国,探究新形势下温州如何重新定位社会办医目标,进而塑造新的医疗服务格局。
《中国医院院长》:自成为国家社会资本办医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后,温州市社会办医环境有了哪些改变?在新形势下,温州对社会办医有哪些新的思考与规划?
程锦国: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社会力量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如何破解约束,打开市场的大门。温州在社会办医方面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也诞生了全国最早的民营医院,政府部门的监管经验也较为丰富。自2003年开始,温州便出台了一系列行为规范、市场准入要求等制度,按照公立医院同等标准,对民营医院的质量和运行进行监管。
成为国家社会办医试点之后,温州市着重于医疗服务增量和质量的提升。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民营医院的床位数要占总床位数的20%,而温州市自己的要求是至少要达到30%以上。
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主体,相比以前也有了变化。在招商引资时,资本的质量被着重考虑。温州市对社会资本的选择提出三项标准。一是资本要有实力。医疗行业投资额非常大,资金回报周期比较长,一般需要7年时间才能实现财务平衡。二是要有创办医院的经验。隔行如隔山,以企业的方式来办医院必然行不通。三是要有高等院校或者大型医疗机构作支撑。
早期,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只是单纯的投资。面对公立医院的强势竞争,民营医院办得相当不易,也难以壮大。如今,如何把公立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本相结合,这既保证了资本的安全,也使公立医院能得到快速提升,而且最关键是能打破制约公立医院发展的一些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目前,整体来说,温州的医疗资源依然面临短缺。但当下的医疗资源又存在严重的浪费,多数公立医院运行低下,服务效率不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把这两块问题对接既不失为一种良策,而且很快就能奏效。
因此,温州目前就在进行这样的尝试,中国医药集团已经签署了收购温州市肿瘤医院的相关协议。温州市肿瘤医院是浙江省两家公立肿瘤医院之一,一直命运多舛。“非典”之后,这家医院被市中心医院兼并。本想以后者的技术、人才、品牌优势带动这家医院发展,但实际上,市中心医院自身难保,肿瘤医院更是逐步萎缩。温州的肿瘤患者颠沛流离在赴上海就医的路上。不久前,政府新批了68亩地让肿瘤医院和社会资本合作扩建医院。
我们还期待建医学园区的模式。温州作为海西经济圈内的重要的城市,可发展这种特色园区填补空白。接下来,温州将在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围绕国家战略,建设一到两个医疗产业园区,引进一些高端企业和医疗机构进驻。
《中国医院院长》:温州是如何测算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需求的?温州将重点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办医机制?
程锦国:2013年,浙江省每千人床位数为4.16张,而温州是3.26张,相差0.9张。按照建设卫生强市的要求,温州千人床位数要达到5.4张,这意味着还要增加两万张病床。
就地域而言,温州北距杭州370公里,南距福州370公里。在这750公里的范围内,只有温州一个大城市。当年温州在做社会资本办医试点调查时,测算的辐射人口是2250万人。凭借温州医科大学的实力,温州整体有着较高的医疗水平,对周边地区的患者有吸引力,发展的空间巨大。
下一步,温州将从三方面改善社会办医环境。首先,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力争把“试点”作成“示范”。拓宽民办医院融资渠道,破解民办医疗机构融资难问题,争取2014年在项目融资上取得突破。积极推进营利性民办医疗机构通过以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申请抵押贷款,以及利用收费权、知识产权作质押进行融资,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医院上市融资。探索研究民办医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部分的税收政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的收入一律免税。
其次,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合作模式,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以盘活存量、做好增量为原则,大力支持发展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适度降低公立医院的比重,最终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最后,积极发展健康服务,建设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国务院在去年颁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温州也在寻求健康产业加速发展机遇,如加快温州中药材基地建设、推进生物制药、药品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温州医药物流基地建设。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2014年,争取建设具温州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2~3家。
《中国医院院长》:您如何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如何引导公立与民营医院间的关系,同时借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程锦国:首先,我认为,社会办医的机制创新一定要结合医疗行业的特点,不能唯利是图。第二,我们应该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医疗和教育已经是最后的堡垒,而这两个堡垒也着实坚固,许多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被挡在了外面。这两方面一旦放开,目前的许多政策都要相应调整,从而实现完全的体制创新。举例而言,现有政策要求公立医院不能作为投资主体。但我认为,只要注意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公立医院完全可以成为投资主体。
公立医院和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机构,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这一做法的主要目标在于解决基本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从医疗的角度而言,基本医疗和高端医疗没有明确的界限,疾病本身也没有基础和高端之分。如果将高端理解成服务一流、环境一流,则这一概念就被庸俗化了。
所有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竞争释放改革红利。总的来说,温州市及周边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依旧很突出,还不存在资源过剩之说。据我总结的经验来看,2000年左右的医疗体系改革相对比较深入,而这轮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确定出资者的职责和义务,这是把医院办好的前提。
但是上一轮改革也造成了大量院中院的出现,有利可图的科室被拿出去。因此,我们要从上一轮改革遭受的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
【关键词】苏州 人口老龄化 养老模式
一、引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 % ,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为老龄化社会, 而14%以上则为高龄化社会。而苏州在1982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苏州1046万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33.4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76%;而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8.5%。
二、苏州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到2012年年底,苏州市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44.3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2.3%。2015年1月苏州市老龄办公布苏州市老年人口数据:截止2014年底,全市60岁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5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4.0%。经测算,预计2020年达到180万,到203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上升到247.7万,老年人口比重将上升至37.4%。
(二)老年人口高龄化明显
国际上在研究老龄化问题时,把60-69岁称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称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称为高龄老年人口。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苏州市人口平均年预期寿命持续上升,2009年达到80.48岁,高于全国平均寿命。2015年,苏州市老年人口寿命将超过82岁。苏州市的高龄老人人口从2000年的9.9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8.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1.46%增加到2010年的1.78%。而同时期低龄和中龄老人人口比例分别从2000年的7.3%和4.66%下降到7.09%和3.88%。
(三)老年人中男女比例失调
由于生理的原因,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更长,因此,老龄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老龄人口中女性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000年苏州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5.31岁和79.84岁,而2010年苏州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5.83岁和83.70岁。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老年妇女单独生活,独居所带来的精神上孤独和生活上的无依靠问题更加突出。
三、应对之策
苏州市政府于2011年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若干补充意见》,《意见》指出到2015年苏州将形成“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90%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下居家养老,6%左右的老人可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4%的老人可入住养老服务机构。
居家养老是目前养老的主体。目前全市9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养老服务中心,1900多个社区(村)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达100%,全市已基本建成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三级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
经过多年的探索,苏州市创造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一)虚拟养老院
苏州市的沧浪区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具有代表性。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对象为75周岁以上的居家空巢和自我生活能力差的老人群体,资金来自政府补助和自费项目的收费,提供家政便民、生活配送、物业维修、医疗保健、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六大类共53项菜单式个性化自选服务。引入“居家乐221养老服务系统”,通过前期的走访调查,建立老人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的数据库,之后及时对老人进行回访更新信息。。
(二)“集中居住”模式
张家港市永联村建设了1167套高标准老年公寓,每套面积约为100平米,老人只需缴纳24000元押金则可终身免费入住。依托“智慧永联”建设,积极探索以信息化为手段的“智慧养老”体系。为有需求的老人免费安装一键通,实行24小时接听服务制度,老人不出家门只要轻轻一按,在十五分钟之内就有人上门服务。同时开发了综合性老年人“智能腕表”,对老年人心跳、血压等重要健康指标以及老年人所处位置进行实时监控。
(三)“医养结合”的老年护理院模式
太仓市开办的老年护理院结合医疗与养老为一体,既区别于社会养老机构,又不同于医疗结构,以生活难以自理的残疾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康复和保健等医疗服务、生活护理和健身娱乐等养老服务,同时还提供医疗救助和临终关怀服务。
太仓市探索出了四种医养结合的形式:
(1)公办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护理院。如娄东护理院,就是由太仓市第三人民医院单独设立,设在医院内部,有100张床位。
(2)私立t院开设养老护理院。太仓市最早开设养老护理院的是民办的新安康复医院,设在太仓市福利服务中心旁边,2000年初就配合福利院为老人做好康复服务工作,2010年正式单独开设新安养老护理院。2014年,友谊、仁慈两家私立医院也相继开启老年医疗护理服务工作。
(3)社区卫生服务站与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合作提供老年医疗服务。现在,太仓每个社区基本都有卫生服务站,很多社区也开办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提供各种服务,其中一项服务就是请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4)居家养老服务增加医疗服务项目。对特殊对象和84岁以上的老人,太仓市政府为他们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家政服务,其中也包括医疗服务,为需要看病的老人送医上门。
关键词 健康养老 创新发展 对策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据估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突破3亿人,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针对这一发展态势,对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经济压力大
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进程短,发展时间为26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中,进程最快的日本老龄化接近30年,而美国有60年,法国达115年。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与其他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处于“未富先老”的经济发展阶段,且呈现出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点,由此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二)各级政府对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但政策保障明显不足
2013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10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全面部署养老产业发展事宜;同时,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出台了关于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形成了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但是,在政策的执行层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医疗康复服务、医养衔接、照料服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和动力。
(三)传统养老观念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受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深远影响及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人的“反哺式”养老观念根深蒂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据调查,90%左右的老年人有这种倾向。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不平衡,供需不匹配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地区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差异较大,加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一床难求和床位闲置的现象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此外,有的地区养老模式失衡,注重发展机构养老,而忽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体系的建设,出现供需矛盾。
(五)社区规划中基本没有考虑社会化养老问题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房地产的功能定位上,缺少了养老功能,而专门的健康养老社区更是九牛一毛。健康养老产业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弱,这是造成社区养老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六)经营方式落后,专业人才缺乏
老年人的快速增长,对生活医护、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人员需求较大,但目前养老服务人员在专业人员的数量、从业经验、服务质量、专业水平等方面与实际需求的差距较大,影响了养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分析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健康养老产业无疑是需求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因此,需要政府牵头,统筹规划。首先,要充分调研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据调查,老年人最关心的是健康管理、医疗医护、文化休闲、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体育健身、政策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是餐饮及硬件设施和质量的问题。所以,政府部门要根据老年人的分布及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综合规划等因素,确定健康养老模式的类型、产品、层次、规模及布局,做好健康养老产业的顶层设计。
(二)健康养老模式的创新发展
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实践表明,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非常符合我国的实际。同时,我国也需积极创新、探索其他新型的养老模式。
1.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融合发展。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未来一对年轻的夫妇在承担工作重任的同时,面对抚养双方老人和子女的情况,完全依靠家庭养老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融合发展更符合我国实际,更符合老人和子女的意愿,这是健康养老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要做到两者的融合,首先要打造系统化的服务平台,在全面考虑老人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服务产品,老人根据需求自由选择,在不离家的情况下享受养老服务;同时,国家还应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及服务人员,以保证服务的质量。
2.建设C诺难老社区(养老公寓)。在城市建设规划中,选择合适的地段,专门规划、建设养老公寓。实践证明,公寓房间不宜过大,一般不要超过100平方米。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养老功能,做好养老硬件设施的设计,如专业服务的房屋、活动场所等。
3.发展互助型养老社区。互助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大家互帮互助,抱团取暖,虽然该模式在运行方式、法律规范、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有取得成功经验的社区。如安徽合肥的丁香社区通过“老年互助团”的方式养老互助,运作较为成功。
此外,在大型居住区中嵌入养老功能,社区周边搭建老年设施及服务机构,并做好养老功能规划等,也是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有益选择。
(三)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1.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养老产业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的朝阳产业,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弱。从我国有关产业政策和实际出发,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产业的主体是大势所趋。所以,政府要充分利用政策和市场的杠杆作用,突出政策创新,采取股份制、PPP等模式来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养老产业,并使之成为健康养老产业的主力军,这是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
2.做好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健康养老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哄而上、一蹴而就。要在对各层次、各模式做好试点、示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稳步推进,并注重示范、品牌的带动作用,总结归纳,形成标准。比如,引入知名企业入驻示范项目、公开招标引入成熟项目等。
3.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养老产业发展。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快速发展,为养老产业供需双方的对接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手段。健康养老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体系建设、紧急救助、健康管理、社区服务、远程医疗、档案管理等方面独具优势,其在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益方面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4.医养结合,形成完整体系。。所以,在传统健康养老基础上,融入医疗、护理职能,形成完整体系,是健康养老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从现状来看,医、养结合难度较大。一方面,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属于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另一方面,有能力的医院不愿干,无能力的医院干不了。两者的结合需要政府由主导推动、市场引导带动,由社会舆论营造良好氛围,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协调解决困难,才能促使医、养结合的稳步推进。
。]
参考文献
[1] 耿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J].贵州社会科学,2015
(9).
[2] 杨孟春,徐谦.并不遥远的异托邦――健康养老设计新概念[J].城市住宅,20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